书城科普读物现代家庭生活指南丛书:新编世界未解之谜大全
28693500000067

第67章 破译奇闻怪事之谜(6)

宋代以后,帝王们的后官妃妾开始减少,再也没有一个帝王挑战“万人”的记录。这并非说明帝王们不再好色,而是他们较以前的帝王们更务实了。据纪晓岚记载:明代熹宗在天启元年派人到天下各地选拔了5000名年少美女进京面试,第一关为检验形体,只有1000人过关,有4000名佳丽被淘汰,第二关检验“私处”,结果只有300人过关,第三关进宫“实习”,一个月后,只有50人被封妃嫔。方能得到皇帝的宠幸。

到了袁世凯时,纳妾之风愈演愈烈,袁世凯不仅一人拥有妻妾16人,这其中还有姐妹和姑侄。

除了帝王广纳天下美色之外,中国古代的民间也是纳妾成风。如《红楼梦》中的平儿、香菱都属于小妾。

“举杯邀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的佳句已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是一位一夫多妻制度的“执行”者。李白性情豪放,风流倜傥,洒脱不群,酒色二品最为钟情,据考证,李白不仅娶妻四次,而且小妾多得难以计算。李白也在自己的诗句中充分表现过,如“余亦如流萍,随波乐休明。自有两少妾,双骑骏马行”等。

在明代的法律上还明文规定:凡男子年满40而无后嗣者,得纳妾。这是因为中国有所谓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娶上几个小老婆,都是为了给祖宗延续香火。这也给中国古代男子纳妾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注脚,使纳妾变成了一种堂而皇之的行为。难怪当大清军队兵临扬州城下时,大将军史可法的夫人还极力劝说丈夫临阵纳妾,以免因膝下无子,断了史家的香火。在史夫人的大义凛然被天下传为美谈的同时,更助长了男人们纳妾的合理性。

当然,纳妾现象只是体现在富裕人家及官宦人家的,贫苦百姓一日三餐尚无着落,又何谈三妻四妾、“双骑骏马行”呢?在封建统治时代,一边是“朱门酒肉臭”,妻妾成群,而另一边则是“路有冻死骨”,一生无力娶妻,孤独而亡。说到底,纳妾制度是君主专制制度的附庸品而已。

在我们今天看来,纳妾制度是极不公平的,是对女性极为残酷的,是不人道的,是用无数女性的血泪写就的。但是,自纳妾制度形成以来,却盛行数千年,根深蒂固,绵延不绝,这又是为什么呢?从根本而言,纳妾制度其实是一种原始社会形态,在很久很久以前,男人出门狩猎,女人在家驻守,猎到食物后,要先让男人吃饱,剩下的女人才可以吃。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生则令纳妾现象更为制度化、普通化,皇帝可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百姓也可以三妻四妾。夫权统治是封建社会的相应产物和特征,纳妾制度正是符合了封建帝王专制的需要,才得以延续下来,直至新中国成立,纳妾制度才被废除。

莫奇印第安人习俗之谜

如果一个匆匆路过的旅客来到秘鲁北部接近海岸的威鲁河流域,似乎只会看到一大片干旱贫瘠、尘土飞扬的土地。不过这个寸草不生的流域,却隐藏著2000年前在这里生息的一个民族某些令人惊异的史实。这些人显然对人类行为较不寻常的方面,例如以活人献祭、变态性欲和各式各样的体形扭曲、身体残缺等,颇有偏嗜。

我们称这个流域的史前时代居民为奠奇人或莫奇卡人,他们属一个印第安部族,比印加人早1000多年兴起。全盛时期的势力范围北至厄瓜多尔边境,南及今秘鲁首都利马以北的内被纳河河谷。从迄今发现遗物包括不少独特的陪葬陶器看来,他们显然文化发达,在性和宗教方面持有极奇怪的观念。

虽然过去100年间,在秘鲁各地发现了不少莫奇人的文物,但直到1946年,哥伦比亚大学两位考古学家斯特朗和埃文斯发掘威鲁河流域遗址以后,奠奇陶器及其文化背景才逐渐为世人所知。斯特朗和埃文斯发掘到一座埋了五具尸骸的集体墓葬,死者中有两个女人、一个男孩、一个成年男人和一个身份可能是战士兼祭司的老人。发掘这座古墓揭露了许多莫奇人对死亡和死后再生的看法。例如,从两具女尸肢体扭曲的情况看来,她们可能是老人的妻妾,被活埋陪葬,以便来生服侍家主。男孩大概也是遭遇同一命运。那个成年男人则无疑是殉葬者,他双膝和双脚都被绳子捆绑。此外,两位考古学家发掘出别的一些大小器物,有珠子、布片、28个陶罐、一个镶金的红铜口罩。凡此种种,证明莫奇人极为注重来生,显然想把死者连同他的所有财物送进阴间。一些墓葬甚至有一根空心藤插入死者口中伸出地面,让死者亲属能够继续给死者喂食物。

不过,使我们对莫奇印第安人有更深切了解的,还是那些在威鲁河流域遗址以及在秘鲁各地出土的陶器。莫奇人用陶器记述一个场面或一个故事,就如别的民族以绘画、雕塑和书籍去记述历史那样。莫奇人没有文字,不能凭书写记载事迹,他们的才能技艺都运用到制造陶器方面,大概因此而制成形式独特的陶器,如壶嘴造成镫形的水壶,上塑两人搀扶一名醉汉,或绘上精美图画,其题材从宗教仪式、战斗场面,以至猎狐、斩头莫不具备。考古学家仔细研究这些物证,拼缀出从公元前100年莫奇人兴起,到公元700年前后衰亡这段时间,日常生活的大致情况,外行人加以涉猎也感趣昧盎然。

在莫奇人的社会中,宗教信仰及其仪式或类似的习俗,显然起过重大作用。许多莫奇陶罐都画上一种特别仪式:一群人向一个头顶、双肩发出亮光的人奉献一只大杯。这种仪式莫奇人认为非常重要,正如耶稣被钉十字架之于基督徒一样。许多考古学家认为大杯里面盛的也许是人血,因为许多这种图画描绘从俘虏身上放血的场面。在此种仪式上出现的其他人物,似乎是些半人半鸟,或是具有人类形象的猫科动物,这些画面中奇形怪状的人物总是在进行各种活动,反映出莫奇人极为怪诞的趣味与偏嗜。一个在陶制器物上常见的形象是几具骷髅在吹笛子,或者在进行性行为。

扭曲的身体、奇形怪状的脑袋等形象出现次数之多,简直使人认为莫奇人着了魔,要不然就是迷上了这些反常事物。许多莫奇陶器本身就是状如死尸的盲者或身形古怪人物痛苦得死去活来的造型,这些形象有些模拟染上残疾(如麻风)的人,侏儒或身体残缺的人也十分普遍。秘鲁考古学家霍伊尔认为莫奇人可能对犯错的族人施砍手砍足的刑罚。但这并不足以解释出土陶器上那许多怪异丑陋的形象。莫奇人显然崇拜扭歪变形的人或物,这无疑反映了这个部族相信事事与神秘魔力有关的传统。

除了偏嗜怪异丑陋的形象外,许多陶器还描绘了莫奇人日常生活的种种细节。奠奇陶器描绘事物的范围,比起其他古民族所制器物描绘的更为广泛。各种职业和工作都在这些奠奇陶器上记录下来,既有妇人生孩子或梳洗头发、渔人捕鱼、战士在山中打猎,也有各式各样的动物的性行为动作画面。厨房、医师、纺织工人、制陶工人、士兵、祭司、奏乐者等人日常工作的情形,都可以在那些陶器上看到。不管是什么题材,这些画总是含有说故事的成分,无论是海狮吃鱼、莫奇人用吹箭管射雀鸟,或是男人女人在性交,莫不有故事。莫奇人生活的重要环节如食物、居室、等级制社会结构等,先后都在陶器上呈现。

莫奇印第安人令人诧异的特征之一:极沉迷于各种形式的性行为,多年来考古学家均迷惑不解。莫奇陶器很明显地表现阳具崇拜,有时更详细描绘出多种性事的方式。莫奇艺术只是不描绘可致怀孕的性行为。因此,一些考古学家相信莫奇人绝非存心淫秽,而是要利用图画宣传各种形式的节育方法。有些考古学家则不以为然,他们相信这些反常性行为对那些印第安人,也许具有某些宗教意义,但这尚待详细研究。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印加人征服莫奇人后裔时,发现莫奇人盛行同性恋,男女皆然。在印加人看来,任何反常的性行为都是可憎的。因为他们认为单进行性行为而不生育是极端浪费生命的种子。印加人如果发现有人搞同性恋,必毫不容情消灭这些人家的人口财物,以阻遏这种行为。但他们充其量也只是局部得逞。根据历史记载,西班牙人初到秘鲁时,当地土人的反常性行为仍然十分盛行。

从发掘许多墓址所得零星文物材料,我们可以一步步准确地拼凑出这个民族与众不同的面貌。当然,目前资料还不足以构成完整的面貌。有许多工作仍然要学者去做,还有许多遗址尚待发掘,但一套奇怪的标准已开始露出了分明的轮廓。虽然莫奇人早已灭绝,其文化为取而代之的印加文化掩盖。但从他们留下来的陶器仍然可以看出许多匪夷所思的事情,那些陶器上的图画就是千百万字写成的历史。

纹身的由来之谜

纹身的起源是从人们要装饰自己而开始。以前过裸体生活的民族起先则利用花、叶、动物的骨或皮、树木的纤维、鱼的牙齿、真珠、玻璃珠等作装饰之用。古代也有利用石灰、赤土、黄土、高锰酸钾与土的混合物、植物的色素等就地利用的物质来当涂身之用。这情形从已发掘的古墓的痕迹也可确定,现在也可从未开化民族中发现。

但是涂在身上的东西或色彩随着时间就会消失,故古人就从切伤或火伤所得的瘢痕而领悟到可以长期留在身上的装饰方法。在其伤处注入色素就成为纹身的开始。在公元前500年前埃及的仓丁的雕刻里已可认出纹身的史迹。“入墨”不只是装饰,且对具原始性向的人或未开化民族是一种认知的记号,它具有巫术的意味,也有保护人们不生病的意念,又可视为宗教的标志、勇猛的表现、身份崇高的表示,以它来维持酋长的尊严,又成为人格确认的印记,也成为宗教上的鼓励、誓约与纪念,有时也成为惩罚的工具。纹身从王公贵族至一般庶民,不管东方西方,从古就普及于各民族,而今更应用到美容、医学、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这样的多种用途及其动机的研究真是有趣的一项探讨。

至于各种不同的纹身目的,这里归类如下:

原始求生目的:

原始人生活在丛林中与猛兽相处,为求掩饰自己的身躯,以达隐蔽的目的,所以将自己涂抹大自然中的色彩或纹案。

迷信的纹身:

例如刻上某种动物的形象或特别图案,可以避邪或增加体能,在古代此种纹身图案和图腾有关。

宗族的标志:

许多未开化的民族都有纹身的习俗,这种纹身的背景仍不脱离迷信、风俗,但是明显的却是宗族的图腾,每个人都纹上相同的图腾标志,以作为宗族区分,这种宗族区分法和一些团体区分有类似之处,很明显的如在日本,有许多职业团体有此习性,凡是进入此行业者,都必须纹身,例如日本的马夫便是一例。

罪犯的标志:

古代在脸上刺花是一种刑罚,称之为“墨刑”,其目的是让罪犯与善民有所区分,并达惩戒的目的。

宗教信仰的纹身:

常见热心的佛教徒在身上纹上“南无阿弥陀佛”,法华宗的信者则纹上“南无妙法莲华经”,也有人纹上观音像,不动明王等。

纪念性的纹身:

此种纹身现在很盛行,可以将情人或恩人的姓名刻于身上。

美容上的纹身:

眉毛细薄的女性,可以用纹眉法填补,先天性的疤痕也可以用纹案掩饰。

自我英雄意识的纹身:

有些人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的英雄主义,这种英雄主义的呈现方式,在行为上,常见诸于赛车、体育竞赛等,在静态上,则多以纹身作为分别。

奋发激励的纹身:

在身上刻出激励的文字或具有奋发向上意味的图案,以随时警醒自己。

美感的纹身:

这种纹身讲求美感及艺术价值,单就纹身而言,这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纹身。

早在冰河期,也就是公元前8000年以前,在世界多处的岩洞,包括法国、葡萄牙,罗马尼亚和斯堪地那维亚半岛,发现许多有红黑颜料痕迹的陶碗,和一些用鹿角和其他碎骨做成的尖头“针”,以及几个带有强烈纹身暗示的小雕像。

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欧洲探险家都记录了一些大陆上新奇的见闻,他们曾见到墨西哥湾民族的红蓝色纹身。

维琴尼亚,佛罗里达土著的手脚胸脸全刺着不同的标记,就像野兽毒蛇等,都用黑色斑点铸进他们的皮肤内。

几乎在每一个文化里,纹身都是出现于人类的原始时期。

在古代,这种纹身的装饰有着特别的宗教意义和魔力,在皮肤上做记号意味着一个年轻男子的成年,或一个少女的婚嫁,甚至是驱魔或保障生命的永生。

此种夹杂着忍耐、痛苦的仪式,其重要性有如宗教的图腾。

纹身可能始于14000年以前的石器时代。埃及的金字塔是第一个历史上的证据,内有存放超过4000年的木乃伊,男女贵族身上各刻有明显的纹身杰作。自埃及,这项艺术传布于整个古代的世界:克里特岛、希腊、波斯、阿拉伯,甚至公元前2000年穿越亚洲传到中国和缅甸。

二千五百年前,移居的虾夷人带着纹身从中国到日本,而使得纹身在日本发展成高度的艺术——以它美丽的设计,敏锐的色彩及独特的立体形态。

一直到1800年,日本的技术仍是保密了有数世纪之久,因为他们不允许外国人进人日本。直到对西方门户开放,这种现象才有了转变。

波里尼西亚把这项艺术从亚洲传到南洋群岛、纽西兰。他们给此项艺术取了今日我们所用的“纹身”名称。

库克船长——勇敢的英国探险家,他在1771年,把到大溪地岛看到的“纹身”,并将此二字介绍至欧洲。

纹身是如何传人美国的至今仍是个谜。

从西伯利亚穿越平原到阿拉斯加,北美洲的西伯利亚人可能是传播者。也或者是四处流浪的波西米亚人,跨越2000里,横过太平洋至南美。

不管来源如何,纹身成为传说中的阿芝特克人文化的一部分,玛雅、印加文明使得西班牙人到南美时,一时眼花缭乱。北美的探险家,也能说出印第安人,爱斯基摩尔人奇怪而美丽的记号。

欧洲、英国的早期居民把纹身用于他们神秘的宗教仪式当中。

勇敢的斯堪地那维亚海上战士把代表种族、家庭的记号传播开来——一项在苏格兰仍存在于一些贵族家庭的传统。

早期的基督徒,在他们的手臂上或脸上纹上十字架,表示忠诚的象征。

后来,基督教、犹太人、回教徒,禁止纹身,因为他们害怕这种神秘的装饰表示自己是个异教徒。

由于禁止纹身,纹身在欧洲有数世纪的衰微,直到库克船长的航行,再度发现了这门艺术,将它传开,并且在往后才成为纹身的黄金时期。

航海者,带回了纹身的男子,犹如已往传说中的怪异。

第一个被带回的是“纹身的王子”,头至脚都有纹身,1691年从南太平洋带回伦敦。带他回来的是威廉·丹尼尔。

人们群集去看他,而且传遍整个英国、欧洲做展览。

两世纪以后,巴纳带着他的“君士坦丁王子”从阿尔巴尼亚到美国。

在他的身上有338种设计的图案。在他的手指间纹上象征“小偷”的图案,在缅甸的马戏团,他一星期赚1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