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东鳞西爪集
28774300000028

第28章 景观篇(3)

粤西北多山,在人们的印象中,山区多是蛮荒化外之地,然,这英德西部之山,并不高却有形,虽众多则排列有序。远看巍峨如仪,万千气象,各秉异质。有独峰自成体系,也有连体相依相拥的,衬以周围田畴农舍,林木水渠,形成闻名的英西峰林走廊。身入其间,方见这走廊之壮观,在绵亘二十多公里的风光带上,有大大小小的逾千座山峰,围绕着九龙、明迳、岩背数镇,成为一个绿色的长廊大道。沧海桑田,山谷为陵,造物主恩赐,有了山峰惟妙惟肖的形貌。在观赏者的眼中,这些山峰状物绘形,自成标格。有如猛兽匍匐,有如巨轮出海,也有的似皇冠戴顶,也有的似伟人高卧。也许因了这壮观之势,这里的山也多以动物命名,有螺角山、龙角山、白虎山等。这些喀斯特地貌的山,多是石灰质的结构,山中有溶洞。市区不远处的宝晶宫,是英德溶洞的翘楚。其洞四层相叠,如入高楼大宅,所谓“洞中有洞,楼上有楼,河上有河”。其“大厅”宽敞,高达五十米,倒挂着千奇百怪的钟乳石,如迷宫,而底部的一方水面,平如化妆镜,映照出倒影,让人叹服大自然鬼斧神工。

乐山,乐水,仁者、智者均可得到满足,然,英德最为突出之宝物,要数这“英石”。进得英德城中,可见迎宾道两旁的行道树中,夹有或高或低的石头,扁平而瘦削,有铁灰重色,有清灰水泥色,成为一景。英石为阴阳两种,深埋厚藏者为阴,外露于地的为阳。阴石为黑青之色,如煤,阳石多是浅灰色,如水泥。自古以来,英石被当作与太湖石、黄蜡石齐名的江南三大园林石材。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曾为古英德含洸县令,总结为“皱、瘦、透、漏”特点,至今为人们引用。英石是石灰岩经内部碳化、钙化和外部分化、溶蚀而成。故其形状各种各色,呈不规则状。这种天然生成,却有众多惟妙惟肖的形状神态,令众多收藏家青睐。英石纹理清晰,以深色为主调,或夹以白,观之稳重。其形体大小不等,高的可盈数米,小的仅为掌握,多是一些可想象的形态,为奇石爱好者们所看好。英德人把这石头,精细的做盆景,阔大的独立成石。我们在望铺村一带英石长廊,见到了即将送往北京奥运公园的一块五羊模型的巨石。远看头羊昂首,形神俱佳,其高达二米多,数吨重,为近年来的极品。

英德三日,所见所说最多的是这石头,的确,早在北宋的记载中,这英石就成为贡品享有极高的声誉。据说,从宋代开始,文人雅士与英石结缘,苏东坡、杨万里、米芾等曾在这里行脚,并留有诗文赞颂英石。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人们弘扬英石文化奠定了基石。商品经济大潮更激发了人们意识,英德的人打石头的主意,张扬英石文化,让这件古老的自然宝物焕发生机。仅在公路两旁,就有数个大小不等的石头长廊,仿佛石头的博物馆,在青山绿草间,数间瓦屋前,一溜摆着各种石头,有如巨石阵,置身其间,你不能不感叹,石文化之深意。

英德地处发达的岭南的后院,也许,从开放的沿海来看,英德还只是刚起步,可是,他们提出的活力英德、和谐英德,以至打文化旅游之牌,恰是把住了地域经济向上发展的命脉。从那个稍欠规模,但却不搞铺张奢华的城市建设来看,从那些以环保与自然,拉开经济引擎的思路来看,一个生动活力的城市,其前景是无限量的。我们深深地祝福。

2006年5月

沙家浜一日

沙家浜,与其说是地名,不如说一个符号,一个曾经在四十年前,红遍大江南北的名字,在国人心中,业已成为特定时期的一个记忆。那时候,谁人不会几句“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摆开八仙桌,铜壶煮三江,”“开茶馆,盼兴旺,”的唱腔歌词呢?

那时,我刚初中毕业,在遥远的江汉平原“修理地球”,几乎对这个美丽的故事和美丽的地方没有什么概念,但是,那几场戏、几多唱词,是经常哼哼的,也曾与一伙知青们排练了《沙家浜》的片段,给那枯燥的农村生活带来一些快乐。为了戏演得逼真,我们的腿部打上绷带,还划着船的样子,就是为了心中那个特定的水乡,那些为民出生入死的新四军们。

后来,这些“文革”时期的样板戏,在人们印象中渐渐淡去,但是,阳澄湖、沙家浜,却如一个记忆符号,引发人们说不清道不明的关注。多少次,想象中的沙家浜、新四军,和那个春来茶馆,成为一个期待和向往。没想到一个活动,促成了这次一日之游。

我们是在一个中午时分,从常熟市区到沙家浜的。沿途大幅的沙家浜广告十分抢眼,冠以天下、国内等等字眼,让人觉得这地方气势不凡。苏昆一带的富足,水乡河湖的绝佳景观,令我们一行造访者颇感兴奋,但既然有那么一层往昔心情,我们期待的这个名胜,它的面貌究竟何样?

还没来得及多想,就到达了住地,一个单位的培训中心改造的宾馆,设施都很时尚,环境也见出江南水乡的幽雅。让我感兴趣的是,在房间推窗就可以看到一片水面,问当地朋友,这是不是沙家浜,答说,这就是阳澄湖的一角。那么沙家浜呢?答:沙家浜是一个镇名。这才弄明白,我们所说的沙家浜为常熟的一个镇。

因为是个镇名,就有了更多的内涵负载,就有了比大自然更多的人文内容。对于来访者,这里也必定光顾。我们稍作休整,即来到新四军纪念馆和沙家浜的几个点上参观。六十多年前,三十六名新四军伤病员隐蔽在沙家浜的茫茫芦苇荡,老百姓掩护子弟兵,鱼水深情,共斗敌顽,留下了佳话。现在,当年新四军浴血奋战的地方,开辟了一个纪念地,有广场、纪念馆,也有烈士雕塑群,还放置了一架退役的军用飞机。同大多此类纪念性的建筑一样,图片和模型,以及现代科技的手段,强化了视觉效果,体现出物质丰富、科技手段发达后的实力。这里的重点是郭建光、阿庆嫂形象的大型雕塑和几帧烈士像。广场上大书的“芦荡火种”“鱼水深情”题匾,十分触目,令观者遐思。听着解说员的介绍,我不时想起,借一台蜚声南北的戏,一个水乡小镇扬名于世,其蕴涵与资源是多么的重要,当然,也离不开“与时俱进”的策划与运作。

从红色的景区过去,我们来到春来茶馆,来到复原当年郭建光们与还保安队长胡传魁们周旋智斗的地方。这是一条仿古似的街道,空旷无人,只听得一位歌手在搭建的台子上引吭高歌,曲子好像是西部风格的,也许是为了迎宾而设的节目,在歌手高声部的反衬下,那茶馆、铺子等一溜建筑,更是悄然清冷。我们借景拍了些照片,逗留了片刻,看了仿造的一些街景。大家寻觅当年郭指导员、阿庆嫂们的遗迹,想象这些新建的景物,多是为拍摄新的电视连续剧而用来做道具的,就没了太多的兴致。

那边,不远处有一方宽阔的水面,青青的岸边有造型各异的民居,和一些建筑。我们中多有写作的好手,走南闯北,乐山乐水,为一大癖也。特别是听闻阳澄湖就近,岂能错过。于是,有人大呼小叫的,坐船向着芦苇丛中划去,急急欲见识水中的沙家浜,体会当年那个唱响南北的歌词之韵味。

据介绍,这里的芦苇占地二千五百亩,是江南仅存的最大的芦苇荡。因其广袤而阔无边际,方称之为“荡”,其意境不可道也。小船在青青的芦苇丛中,忽而水道弯弯,幽深逼仄,无路可寻;忽而柳暗花明,欲见烟波浩渺的壮阔。初夏的水乡,正午的阳光和温度都很宜人。问及船工,这地方的芦苇丛,就是当年新四军们来往之地方吗?没有明确的回答。物是人非,或人非物亦非,岁月流转,日月淹忽,六十多年,找得到准确的答案也不是易事。

沙家浜是阳澄湖边的一个镇,原来的名字叫横泾,是个古镇,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易名为此。它并不是一片水域,但它在人们心中是一个红色的记忆。水乡古镇也好,湖水一域也罢,都不重要,都是个符号。因为它经历了那么多的故事,它有众多的侧面,让你来这里,可以获得不同的感受。红色记忆,绿色赏游,这都是一个真实的沙家浜。

2005年9月

永福记

秋日得闲,从北地至南方,有幸在八桂之北、桂林之南,青山绿水环绕的永福县城,盘桓三日。恕我孤陋寡闻,来之前没有听说这个县名。想想也是,中国县城不知凡几,其名号斑驳杂陈,其义也广也泛,有同名者或泛泛者,如不是亲历,恐怕难得记住。地名是符号,但也深意有藏。或祈求与期望,或涵蕴典故,与人名、史实关联。林林总总,洋洋大观。若有人对数千县市地名作一考索,或可得皇皇之大著。

这八桂北地的县名为永福,顾名思义,虽有点直白,却喜性,寄托了一种希冀和愿望,让人过目难忘。

然而,更不能忘的是这里的历史风物。所谓历史悠久、山川形胜、物华天宝不为过也。永福在桂林南三四十余里,其山水景致承漓江风华之余韵,聚江南山水之灵气,集妩媚婉约之秀美。洛清江逶迤,风山青翠。另据考证,此县最早在唐武德年间出现,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文史悠悠,古意盎然,为时下各地扬名出彩所打出的招牌,当然,有着五千多年文明之故国,遍地文化,文采风流,不足为怪。何况,在秦砖汉瓦的辨析中,也可谛听远古历史的回响,寻觅人文精神的源流。

听说永福的县名原来叫百寿。永福和百寿,尽得吉祥美好之意,在现实中也不难找到印证。离县城西北,有一条清流如许的东江,江边有一不大的小山崖,伸出半壁,一个巨大的寿字石刻,名贯远近。其字高达一米七,宽一米四八,刻镂得清晰,走笔变化丰富,集草、篆、隶、行书之四法于一体。其刻镌年代为宋绍定乙丑年,即公元1229年。可观的是,这个寿字的笔画之中,也嵌藏有一百个风格各异的小寿字,故名百寿图。其字或阴刻或阳镌,体式不一,有鼎铭、金文、篆隶等各体,每个字旁均刻有注明字体出处的款章。题款标明多是当年的书家,而大寿字的作者为时任知县的史渭。字迹清晰可辨,形式精到,艺术造诣叹为观止,是一个中国书法艺术的寿字集大成者。不知是因寿字而得名,还是因地名而得字,这山岩边的小镇,也名为百寿镇,据说其年代也有些久远了。

或许是历史的沉淀,或许是人们的期许,这个寿字岩千百年来为人们流连之处,而今天更是观光旅游的亮点。盛世兴,仁者寿,仓廪足,知礼仪。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在大自然中享受生活,感悟生命的快乐,同时也发思文化的幽情。于是,永福成为众多来桂林的参观者们顺访之地。山水之美不必说,仅这百寿图,历史年代之久,书法镌刻之奇,寓意托兴之美,多少年来吸引了众多的文人政要。法国前总统密特朗也曾收藏了这一寿字图的拓片。而这永福的山水也养人,仅全县的百寿老人,现有三十二位,按平均十万人的比例看,也达到了世界长寿之乡的标准。在今年的重阳节那天,县里举办了首届“福寿节”,并在县城中心广场上摆有二百桌共一千一百九十九位老人同襄“千叟宴”盛事。仅大厨师就动员了全县百十多个餐馆的工作人员。在人们的祝福中,近二千位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穿着各式的服装,共享盛世“幸福大餐”,显示出仁寿之乡的敬老尊老的礼仪。据报道,当时二百多席的餐桌,按笔画摆成寿字型,从飞机上往下拍照,字形维肖,创意独具,入选了吉尼斯大全。

沾了这寿字福荫,就在寿字岩旁不远的村子里,长有一棵高达一百四十五米的重阳树,张冠如盖,树龄也有三百年。这树,学名水蚬木,树围达五米一,据说是世界上最粗大的一株。当然,沧桑的历史年轮,世界之冠,都重要,也都不重要。唯这个有意思的树名让人联想。重阳,在中国是一个老年仁爱的节日,是一个登高思亲、象征生命继续的节气。这石刻,这树,统一于永福县的山乡,是巧合吗?也不全是。这里的山水地气,养育了仁人寿者。当然,它们无论是前朝旧物,还是有着生命的植物,都寄托人们善待生命,仁者寿、寿者荣,自然与人文和谐相亲的理想。

仅有一个寿字岩,一棵老树,这永福的山水自然、人文风华,就有了特色,也足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这永福和百寿,一个平常的地名,就有了更多的人文蕴藏和生命韵味。

2006年8月名城的魅力

盛夏来到北国名城佳木斯,正是夏至时分,昼长夜短,从未有过的感受,那天恰好有一场世界杯足球的重头戏,开打之时窗外竟天光放白,看表是凌晨二时许,倏忽间天上就有红日露脸,时间在这里变了样,不觉这北国的气象,奇哉妙哉,让人一惊。

我们一行十数人,除了小说家刘兆林早先来过这里外,都是首次造访。主人安排得也是倾其绝好佳景,让大家对这名城有个总体感受。也正好,佳木斯参加了央视举办的魅力城市的评选,全市上下齐心参与,各个场合的话题均与此相关。心想,我们有幸,在这个充满着期待与向往的时刻来到,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美丽。

佳木斯,所辖六个县、市,为祖国版图的最东端。出于好奇,问及这名字的由来,答案不一,有说是满语“驿站”的意思,有说是这里盛产林木等等,如何作解,并不重要,其名好听好记,任何统一的解答,都可能阻碍人们想象。曾有诗赞说,“斯地有佳木”,诚也然也。她所辖的几个县、市,也同样是名字优雅,富有蕴涵。“佳卉良木”,如斯如是。比如桦川,比如抚远,比如富锦等。循名责实,几天的造访,我们沉浸于美的感悟之中,在名之优雅与实的真切的感受之中。

同江,也因地而得名。三江口为其著名景点。说是三江之口,其实是黑龙江、松花江的两江交汇处,因还有一条不出名的小河,故得其名。这里,天高水阔,阳光格外的高调,绿色也更为鲜亮,成堆的白云在蓝天上挂着,漂浮无定,如同写意的画在天空翻卷。两江汇合处,水面平如明镜,色泽不一,北江淡黑而南江浅黄,为一奇观。江中有绿树丛生的小岛。夹江两边景观有别,那边萧寂,这边则热闹。远看对面的俄罗斯,想象着当年这里的紧张对峙,而今平静得可听水声,可闻飞鸟。星移物换,让人感慨。这里,是贯穿南北的同三(同江至三亚)公路的起点。一座三江口标志塔巍巍而立,塔尖如刺,直指云天。占地三万多平方米的广场上,绿草如茵,石头垒成的三江口雕塑,和全国唯一的赫哲族博物馆,以及几栋特色的民族建筑,装扮这个独特的名胜。站在这祖国的北端,遥望南部的三亚,同三公路如一根红线,贯穿南北,引发人们的遐想和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