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回族史话
2886400000029

第29章 震撼南疆的杜文秀起义

19世纪中叶,在云南省发生了轰轰烈烈的回民起义,并且建立了杜文秀领导的大理政权,坚持了持久的革命斗争,在回族的近代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其时,太平天国已在南京建都,清王朝在革命的风暴中摇摇欲坠。云南各族人民早已不堪忍受清统治者的残酷压榨和奴役,在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和鼓舞下,纷纷掀起反清武装起义。其中以滇西杜文秀领导的回民起义规模最大。这次起义的直接原因,是由清统治者支持汉族团练屠杀回族人民引起的。自嘉庆至道光年间,在云南先后发生悉宜厂案、白羊厂案、墨江双柏争矿案、保山惨案等案件,地方官员勾结地主团练,杀戮数千回民。杜文秀等回族人士多次进京控告,均无结果。到了咸丰六年(1856年)八月初,云南巡抚舒兴阿决定动用全省兵力,屠杀省城周围八百里范围内的回民,团练总局主持人黄琮、窦也颁布了“专主痛剿”的告示。八月九日,清军会同汉族团练,在昆明屠杀回民数千人。在此民族危亡的关头,杜文秀等率领回民在蒙化(今巍山)举起了义旗。他们在姚州与各路起义军会合后,聚众数千,向大理进军,在大理城内回民的配合下,迅速地占领了大理,建立起了革命政权。杜文秀很注意联合各族人民共同抗清,所以起义队伍不断壮大,后来汇集成以回族为主体的回、汉、白、彝、傣、纳西、景颇等众多民族参加的反清起义大军。

九月二十五日,起义军正式推举杜文秀为总统兵马大元帅,授蔡春发为扬武大都督,总各路军事;举吕藩(汉民,原太平军部将)为军师;授马金保等为将军。同时宣布:“遥奉太平天国之号召,革命清朝”,“恢复中华河山”。通令民间:一律蓄全发,着明朝的衣冠;减轻赋税,免除苛派;兴修水利,扩大农田;鼓舞农耕,助民耕牛、籽种;促进商业贸易,为商人建行店以安之;开辟通往四川和缅甸的交通;提倡文化教育,设立学校;严明纪律,抚百姓。杜文秀所颁布的法令和采取的措施,是符合各族群众要求的,从而安定了社会秩序,协调了民族关系,恢复和发展了生产,各族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大理地区,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大理政权建立后,先后粉碎了清鹤丽镇千总张正泰的两次大规模进攻,并乘胜攻克大理北南许多州县,使大理政权得到了初步的巩固。咸丰十年(1860年),新任云南提督褚克昌率军来犯,杜文秀与滇南回民起义军首领马德新联络,南北夹击,清军溃败,褚死于宾川。

同治二年(1863年),云贵总督劳崇光令署布政使岑毓英率军西犯。杜文秀军在曲靖马联升、寻甸马荣领导的回民起义军配合下,于次年春季在镇南大败清军。

杜文秀领导的滇西回民起义军接连三次击败清军的西征,控制了滇西大部分地区,总共有20多个州县,形势对义军非常有利。然而,杜文秀安于现状,没有乘胜东进去扩大战果,击溃清军主力并占领省城昆明。这是战略上的一大失策。

同治初年,马德新、马如龙先后降清。劳崇光施用“以回攻回”的毒计,于同治五年(1866年)二月令马如龙挂帅征大理。

杜文秀等义军领导人觉得,与其被动挨打,不如趁清军主力西进和东征苗族起义军,省城空虚之机,派兵东征。于是,杜文秀集合20万兵马,在长女和十八大司率领下,兵分五路,向昆明猛扑过去。真是“戈矛耀日,旌旗遮空”,连下镇南、定远、大姚、楚雄、富民、易门、新兴(今玉溪)、晋宁、呈贡等城,于同治七年(1868年)二月抵达昆明近郊,将马如龙围困在省城之内。与此同时,滇东南回民起义军也出兵相助,形势对起义军十分有利。然而,杜文秀把主要的注意力用在政治诱降上,连向马如龙(已升提督)去书,均遭拒绝。杜军屯兵城外,围而不打,贻误战机。这年年底到次年年初,岑毓英两次从贵州派兵4万余人,援助马如龙。杜军与清军展开激战,虽有胜仗,但损失惨重,起义军的许多将领(包括杜的长女)都牺牲了,有的变节投敌。加之后路被杨玉科军切断,粮饷断绝,处于腹背受敌之势,杜军被迫后撤,东征失败了。岑毓英联合马如龙,将滇东起义军剿灭后,从同治八年(1869年)七月开始反攻,起义军拼死抵抗,无奈元气大伤,节节失利。同治十一年(1872年)三月,清军迫近大理。七月初攻下军事重镇上下两关,清军兵临城下。十一月,大理外援断绝,杜文秀率军与清军恶战八昼夜,击毙清军官兵二千余人。在此关键时刻,大司衡杨荣与敌暗通,主议投降。杜文秀宁死不屈,便于二十六日服毒自杀。十二月,清军血洗大理。

杜文秀领导的滇西回民起义,从1856年9月起事,到1873年起义军被最后消灭,坚持斗争18个年头,它震撼了南疆大地,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在回族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