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回族史话
2886400000031

第31章 马化龙与宁灵回民起义

19世纪中叶,在宁夏发生了震动西北地区的以马化龙为首的回民起义。起义以金积堡为中心,坚持反清斗争达八年之久,影响巨大。

宁夏的回族人民,早已不堪忍受清政府的民族压迫和封建剥削,在陕西回民起义的影响下,便毅然举起了反清义旗。宁夏的回民起义,首先由清预旺把总马兆元于同治元年(1862年)秋天发动,紧接着灵州所属的金积堡之马化龙,同心城的周法,宁夏府(今银川)的马万选、纳清泰,平罗县的黑文选,以及固原、盐茶(今海原)、平凉等地的回民也起而响应,并接连攻下灵州、宁夏、平罗、固原、盐茶、平凉等府、州、县城,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者,动摇了清廷在宁灵地区的统治。马兆元转战各地,后因王家团庄回绅王大桂勾结官府,将其诱杀。于是,各地回民起义队伍纷纷投奔马化龙,使金积堡成为西北地区反清斗争的堡垒。

马化龙是伊斯兰教哲赫忍耶门宦的第五代教主,世居金积堡,本人颇有智谋,加之善于经营,家业甚丰,在回民中名望很高。同治二年(1863年)起义后,在金积、灵州一带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整治农田,从而增收和储备了许多粮食,为起义军坚持反清斗争打下了物质基础。同时,他也很注意团结汉族民众(如在灵州修文庙,祀孔子等,汉民对他颇有好感),民族关系比较融洽。他还注意加强防御力量,在起义地区修筑加固堡寨500多座,为长期坚持反清斗争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同治四年(1865年)六月,清廷命都兴阿统军专剿宁灵回民起义。都兴阿令固原提督雷正绾等率军数千,向金积堡冲杀过来,妄图一举扑灭宁灵回民起义的烽火。马化龙递呈求抚,雷正绾等骄横地不予理睬,一味进扑。马化龙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联合陕西回民起义军白彦虎等部,进行了自卫反击。六月七日,当疲惫不堪的清军行至金积堡南面的强家沙窝时,起义军的马队包抄过来,清军被打得“零落不成队伍”,“伤亡员弁勇丁二千余名,军械多为贼掳”(《清穆宗实录》卷147)。雷部被击溃,接着哗变,扰及甘、陕两省,震动了朝廷。同治皇帝降旨撤去雷正绾的黄马褂和勇号,交部议处。

强家沙窝大捷后,马化龙和马文选等回民起义军首领,接受了清军宁夏将军穆图善的招抚〔所以从同治四年(1865年)年底至八年(1869年)八月,刘松山率军向金积堡大肆围剿这一段时间里,宁夏地区基本上维持了将近四年的“抚局”局面〕。

同治八年(1869年)八月,左宗棠命湘军统领刘松山以追剿陕西回民起义军为名,由陕北向宁灵地区杀过来。马化龙联合陕回白彦虎等,在金积堡外围与清军展开了激战。同治九年(1870年)正月,刘松山在吴忠的马五寨被义军击毙,清军溃退。左宗棠困坐平凉,举止失措,受到清廷的“严旨斥责”。后来,左宗棠起用刘松山之侄刘锦棠为湘军统帅,企图以其报家仇心切来挽回败局。同时调集各路兵力,向金积堡包围过来。刘锦棠采取筑长围的办法逐步缩小包围圈。起义军的堡寨相继失守。加之外援断绝,储备用尽,起义军以草秸、麦根掺杂牛皮等来充饥。马化龙见大势已去,他愿作“古尔邦的羊”,以牺牲自己来换取堡内军民的生命,遂投降了刘锦棠。嗜杀成性的刘锦棠于同治十年(1871年)正月十三(这一天既是古尔邦节,又是主麻日,回民称“双尔德节”)将马化龙押赴吴忠北门外四旗梁子“凌迟处死”。其亲属和族众一千八百多人,也惨遭杀戮。

金积堡垒的陷落及马化龙的被处以极刑,标志着坚持反清斗争达八年之久的宁灵回民起义的最后失败。这次起义,在推动西北地区的反清斗争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它的失败,对整个西北地区的反清斗争也带来了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