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回族史话
2886400000039

第39章 清代回族学者蒋湘南

在清代,回族学者甚少,较有名者,当为晚清的蒋湘南氏。

蒋湘南,字子潇,河南省固始县蒋集人。生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卒于咸丰四年(1854年),享年59岁。

蒋湘南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母亲一边料理家务,一边教子识字。他的叔父见他聪明伶俐,为他购置大批书籍,请来同邑的白先生教以四书五经。17岁时,蒋湘南便被选入县学为秀才。蒋集的“穷回回”出了个少年秀才,这是破天荒第一次,在固始全县传为佳话。为了提高湘南的学业,叔父又从光州延请回族大儒马彭(元代大文士马祖常后裔)为师。在马彭的指导下,蒋湘南勤奋读书,博览强记,并练习着文写诗。道光五年(1825年),蒋湘南写的《说文》一文,被学使吴慈鹤看中,选他为拔贡。从此,蒋湘南名扬豫南,被人们称为“蒋才子”。道光六年(1826年),他入京应考,但时运不佳,未被朝廷录用。在京城,他结识了许多学者名流,开阔了视野,增长了学识。吴学使爱其才,把他留在自己的幕府干事。次年吴学使病故,蒋湘南又应陕甘学使周之祯之邀入周幕府。他随周先后游历了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区,并深入鄂尔多斯草原,写下了长篇游记《西征述》和许多反映牧区蒙古族牧民生活的诗篇。

道光十四年(1834年),蒋湘南,再次入京应考,中了副本,次年又中了举人。以后又多次考进士,均不第。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由友人引荐,做了河南省虞城县教谕。此时他已年近五旬,才做了个小小的县教谕,因此心灰意冷,深感仕途之艰辛,乃毅然辞官归里。两年后在故里建起“七经楼”。尽管很清贫,他仍勒紧腰带购置书籍。他藏书八千多卷,其中一千多卷是自己购置,其余皆师友赠送。从此,他潜心钻研学术,著书立说。他还应邀在陕西的关中书院和同州书院讲学,为西北地区培养了一批回汉族文人。

蒋湘南研究领域广阔,着述颇丰。他不但深研儒家经典,而且对天文学、地理学、水利学、文字学、历史学、法学以及宗教学等都有较深入的研究,并有独到的见解。他一生着述很多,可惜许多未能刊印,即使刊印了也有不少散失。现在留传下来的《七经楼文钞》、《春晖阁诗钞》、《卦气表》、《华岳图经》、《后经渠志》、《游艺录》、《中州河渠》、《西征述》等,均收入《蒋子遗书》或《春晖阁杂着》两个集子内。此外,他还参与编纂了陕西的《陕西省通志略》、《同州府志》、《泾阳县志》、《留坝厅志》、《蓝田县志》以及河南的《夏邑县志》、《鲁山县志》等。这些地方志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蒋湘南的着迷以研究儒家经典为重点,约占十分之四,史学方面的占十分之三,衍算方面的占十分之二,其余的占十分之一。他的着述大致可分两大类,一类是散文,一类是诗作。他的文学造诣很高,他写的散文气势雄伟,立论新颖,自成一家之言。他的诗作有境,有情,有学,为时人所崇尚。洪孙符说:“至其独往独来,不可一世之概,则又不袭李,不剿杜,不规韩,而自成其为子潇之诗。”(《春晖阁诗钞·序》)由此可见,时人认为蒋湘南是位可与李白、杜甫、韩愈并称的清代回族大诗人。

蒋湘南是回族,他对伊斯兰教信仰颇笃,并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他写的河南光州《南照镇重修清真寺碑记》,是一篇价值很高的历史文献。对于研究中国伊斯兰教史、回族史和地方史,均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在清代民族压迫极其深重的境况下,在回族中能出现蒋湘南这样一位学识渊博的大学问家,的确是难能可贵的。他在学术领域里的卓越贡献,是值得后人纪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