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回族史话
2886400000055

第55章 从“回回炮”到《演炮图说》

回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对祖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也作出了贡献,从元初“回回炮”的制作,到清末《演炮图说》的成书,即可窥其一斑。

宋末元初,元世祖忽必烈率蒙古大军伐宋。元军在襄阳樊城遭到了宋军的顽强抵抗,连攻五年,未能奏效。至元八年(1271年),世祖遣使到波斯(今伊朗),向宗王阿不哥征来回回炮手阿老瓦丁及其弟子伊思马因。二人制成回回炮,奉诏至襄樊协助蒙古军队作战。他们制作的回回炮,以机发射重150斤重的弹石,威力很大。蒙古军队用之先攻下樊城,又攻襄阳,第一炮就击中了城楼,震天动地。宋守将吕文焕抵挡不住,纳城归顺。紧接着又连克潭州(今长沙)、静江(今桂林)等城,为蒙古军灭宋立下了赫赫战功。从此“回回炮”传入中国,推动了我国炮术的发展。

在近代,福建省晋江县的回族中又出现了个爱国主义的科学家丁拱辰。他从小爱好科学知识,数学、天文皆有涉猎,并亲手制作观测仪器做试验。稍长,随父外出经商,到过吕宋诸岛(今菲律宾)、波斯等国。在旅途中,他随身携带自制的象限全周仪,测试水程之远近,北极之高低,计算抵岸日期,相当准确。使与之相遇的“西洋”舟师也感到惊讶和赞叹。丁拱辰用中法的璇玑玉衡之理与西方的量无法比较,两者原理相同。由此,他精心探索西洋火炮的制作和演放之法。回国后,他又进一步研究,终于着成《演炮图说》一书。不久,他将该书奉献给官府,企望它能对祖国的炮器制作和演放技术的改进发挥作用,从而巩固国家的海防。

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国侵略者发动了侵华的鸦片战争。为反击侵略者,丁拱辰的《演炮图说》引起了两广总督林则徐的重视,丁拱辰被调至广东面试。丁拱辰将该书和所制象限全周仪进呈。林则徐革职后,经新任总督祁面试准验,遂令丁拱辰在广东燕塘督率演练炮兵,并运用象限全周仪对中国和西洋的各种大小火炮反复演试。同时,丁拱辰还精心配制火药,以求炮发后能更有效地杀伤敌人。

后来,丁拱辰根据自己多年实践积累的经验,在科学家丁守存等人的帮助下,对《演炮图说》进行了反复修订,于1843年定名《演炮图说辑要》重刊问世。全书分4卷50篇,并附有100幅图,对各种炮式、火药、炮弹及轮船、战船的制作和运用,均有详细的说明和图示。这对加强国防,守卫海疆均有裨益。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应钦差大臣赛尚阿的邀聘,丁拱辰携胞侄丁金安,带领一批炮工去广西桂林监制大炮。共制造大小火炮106门,经试射全部中的。配制的火药、火箭,也都适用。因他监制火炮有功,被晋升为知县衔,并赏给五品花翎顶戴。然而,丁拱辰无意功名,不久便挈眷归里,过着幽静的田园生活。

在广西,丁拱辰根据多年铸炮和演练炮兵的经验,又看成《演炮图说后编》。该书分2卷64篇,附图81幅,于咸丰元年(1851年)八月在桂林刊印。

同治二年(1863年),丁拱辰又被李鸿章引用,赴沪襄理洋务炮器。在沪着成《西洋军火图编》。该书6卷12万言,附图150幅。

丁拱辰学习西方制炮之术,精心研究,励志着述,并亲自制作、试验,完全是出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希冀富国强兵的爱国热忱,然而腐朽的清统治者并未将丁拱辰的研究成果用于反侵略战争,后来反被李鸿章、赛尚阿之流用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这出乎丁拱辰所料。这是他一生中的最大一件憾事。尽管如此,丁拱辰对祖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不容磨灭,他不愧为近代中国兵器创作的先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