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细菌
28902200000003

第3章 细菌的发现

1.发现的可能——显微镜的发明

短焦距单显微镜的发明有着漫长的历史,古罗马作家幸尼加(公元前4年~公元65年)曾提到,透过充水的玻璃球可以看到物体被放大了。古希腊和中世纪阿拉伯人都很了解放大镜和取火镜。在公元11世纪,中国人应用凸透镜的放大作用,制造了远视眼镜。

最早的复式显微镜,是荷兰德尔堡的眼镜匠詹森和他的父亲罕斯在1590年前后发明的。

据说,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590年,一个晴朗无风的早晨,詹森在楼顶上闲玩。无意中,他把两片凸玻璃片装到一个金属管子里,再用这个管子去看街道上的建筑物,结果他发现教堂高塔上大公鸡的雕塑比原来大了好几倍。这个意外的发现使詹森异常地兴奋,他高兴地跑下楼去,把父亲也拉上楼来观看,一起和他分享这种新发现带来的愉快。

当然,偶然性的发现代替不了科学上的发明。而这个偶然的瞬间却被詹森父子抓住了。后来两父子认真思索,反复实践,用大大小小的凸玻璃片做各种距离不等的配合,终于发明了显微镜。他们的显微镜由一个双凸透镜和一个双凹透镜组成,前者为物镜,后者为目镜。这台显微镜的镜筒大约长40厘米,直径约5厘米。放在显微镜支座上的小物体,当人们从镜筒看去时,显得大了许多。据说,詹森父子制造的显微镜至今仍保存在米德尔堡科学协会。

不过,这台显微镜只能称为显微镜家族中的“始祖”。以今天的技术标准来看,詹森父子制造的显微镜无论是放大倍数,还是分辨能力都是相当低的。

最早把复式显微镜用于科学研究的人是伽利略。1610年前后,他用显微镜研究了昆虫,观察到了昆虫的运动器官、感觉器官和复眼。

胡克制造的复式显微镜是早期最出色的显微镜。他在1665年出版的《显微术》是最早论述显微观察的专著。胡克的复式显微镜主要由物镜、目镜、镜筒、聚光器和一个照明灯组成。他用一个半球形单透镜作为物镜,一个平凸透镜作为目镜,镜筒长15厘米,可以拉长,底下还有一只灯用来照明,灯上附装有一个球形聚光器。胡克就是用这台显微镜发现了软木的细胞,并且清楚地观察到了蜜蜂的小针和小鸟羽毛的部分构造。

荷兰的列文虎克研制成功了高质量、高倍数的透镜。据说,其中有的透镜能将物体放大270倍。他制作的单透镜显微镜,可观察到泥土中的微生物、生存在牙齿上食物残留中的生物及蝌蚪体内的血液循环。1683年他在英国皇家学会的《哲学学报》上,发表了第一批细菌图,但当时他并不知道这些东西是细菌,只知道它们是活的,列文虎克称它们为“小动物”。

此后100多年间,显微镜的研究没有取得多少进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受色差的影响,色差现象是不同颜色(波长)的光线通过透镜的折射角度不同而引起的。直到1812年意大利的阿米其造出了消色差透镜的显微镜,1820年法国的休巴里埃对其作了进一步的改进。1830年英国的利斯特做出了既无色差又无球面像差的显微镜。

1880年德国的物理学家阿贝发明了油浸物镜,其可以放大物体2000多倍。阿贝生于爱森纳赫的一个纺织工人家庭,由于家境贫寒,靠别人资助才得以上完中学和大学。他于1861年在耶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863年留校任教授,1866年与别人合作研制了光学仪器。

阿贝在光学仪器的理论上,做出的两项重要贡献之一就是波动光学的显微镜二次衍射成像理论:把物面视为复合的衍射光栅,在相对光照明下,由物面二次衍射成像。

1904年德国蔡司光学仪器厂制成了超倍显微镜,其原理是把胶体放在目镜正下方,从侧面加光照射,胶体粒子把光散射,这样用显微镜就可以看到耀眼的反射。

相差显微镜是能将光通过物体时产生的相位差(或光程差)转变为振幅(光强度)变化的显微镜。人的眼睛一般只能鉴别可见光的波长(颜色)和振幅的变化,不能鉴别相位的变化。但是大多数生物标本高度透明,光波通过后振幅基本不变,却存在相位的变化,人的眼睛是感觉不到的。

19世纪30年代德国物理学家泽尼克首先设计并在1942年制造了第一台相差显微镜,它能将这种看不见的相位变化转变为看得见的振幅变化。由于此项发明,泽尼克于1953年获得了诺贝尔奖。

相差显微镜主要用于观察活细胞、不染色的组织切片或缺少反差的染色标本。

电子显微镜是利用波长较可见光短的电子产生影像的。1932年,德国科学家用电子替代可见光制成了透射式电子显微镜,其解像力是人眼的1万倍,放大倍率达到了25万倍或更多。一般使用穿透式电子显微镜的标本需要非常薄,需要在7.5~15纳米之间。

而扫描式电子显微镜的电子束不穿过标本,所以标本不需要切片处理,而代之在标本表面涂上一层铂金,当电子撞击标本表面各点时,便产生次级电子,呈现立体状态,人们就可以观察标本的形状及表面的特征。

2.艰难的抗战——细菌的发现

在十四世纪时期,饥饿、战争、瘟疫这些妖魔侵袭了欧、亚、非大地,特别是有“黑色妖魔”之称的鼠疫,肆虐着欧洲及欧洲以外的大陆。

在黑色妖魔的袭击下,许多昔日繁华的大城市变成了一个个寂静的坟场,往日车水马龙的街道变得杳无人迹。这个黑色的妖魔在全世界迅速蔓延,从一个国家传到另一个国家,从一个城市发展到另一个城市,从这个农村蔓延到另一个农村。昔日繁荣的城市一夜之间变得凄凉、恐怖,大片大片的农田开始荒芜。恐怖一再上演,在欧洲流行的“黑色妖魔”夺走了大约二千五百万人的生命。这场人类历史上空前阴森恐怖、耸人听闻的浩劫,给人们留下了至今难以抹去的伤痕。

在当时,除鼠疫以外,白喉、霍乱、天花、伤寒等多种传染病都在猖獗地吞噬着无数宝贵的生命。谁是这些疾病传播的黑手,这些杀人妖魔来自何方?在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医生艰苦而顽强的努力下,人类终于揭开了一个又一个千古之谜。

揭开细菌这微小世界秘密的第一位功臣首归于荷兰人列文虎克。列文虎克1632年出生于荷兰的德夫特。

列文虎克出生之时,家庭非常贫寒,为了养家糊口,他曾在首都阿姆斯特丹一家杂货铺当学徒,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艰苦的环境没有使列文虎克的顽强意志屈服。他如饥似渴地自学了许多科学书籍,并学会了磨制玻璃眼镜片的工艺,这为他日后伟大的发现打下了夯实的基础。然而就是这位出身于学徒,后来又因生活所迫当上了负责开放和关闭市政府大门的更夫小子——列文虎克揭开了微小世界的奥秘。

当列文虎克在他的第一架能放大300倍的显微镜下,第一次看到了人类此前从未看到过的世界,这一伟大的发现不仅震动了世界,也给日后科技发展提供了在当时可称得上最先进的一件武器。同时,它也给顽固的反科学的教会当头一击。这是科学由黑暗走向光明迈出的坚实的一步。

由此,这种被肉眼所不能看到的微小生命——微生物的概念出现了,微生物作为生物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开始被人们所注意。在列文虎克写给英国皇家学会的200多封附有图画的书信里,他还第一次描绘了细菌的运动。

列文虎克可以说是全世界第一个观察到球形、杆状和螺旋形的细菌和原生动物的人。同时,微生物的发现对18世纪和19世纪初期细菌学和原生动物学的研究和发展,起了奠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