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一位名叫露易丝·费西尔·茹格的美国妇女出版了一本《彬彬有礼逛北京》的书,介绍了她在北京生活三年半的见闻,特别是中国的废物回收和综合利用系统。她写道:“我常常看见,在街角处停着收购废品的三轮车,旁边站着一位头戴白帽、身着蓝色工作长衣和围裙的妇女。人们拿来各种废品卖给她,如玻璃片、瓶塞儿、铁皮罐头盒、破衣破布、柑橘皮、羽毛、头发、骨头、纸张……我只懂破布是做报纸、纸张和墩布的原料,发辫可做成出口的假发,却不知道柑橘皮可以制药,骨头可以制成牙刷、扣子和烟嘴。在中国人的眼里,没有一件东西是不能再利用的,这体现在每个家庭、每个人身上。在我家工作的中国服务人员将旧衬衣、旧内衣做成抹布、擦鞋布和洗碗布;厨师于师傅用旧报纸的背面来写他的采购单和菜单……于是我也变得小心起来,用过的东西,在没有问清我的中国朋友是否还可做他用之前,我绝不敢再随便扔了。”这本书对许多当时想了解中国的西方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当西方国家大量的生活垃圾除了填埋、焚烧找不到更好的出路时,他们惊异地发现中国有着当时世界上最完整的回收系统。生活垃圾不仅为工业提供原料,而且为农业提供饲料和肥料,连西瓜皮也可以用来喂猪,粪便也有专门的人收集后成为有机肥料的原料。那时的中国,垃圾不仅没有成为环境污染源,而且为工业提供了原料,为农业提供了肥料。中国环保专家在国际会议上作出的有关垃圾回收和综合利用的经验介绍,令各国同行赞叹不已,纷纷效仿。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曲格平是中国环保界的元老,80年代前,每当他参加国际环保会议的时候,各国代表一致称赞中国的综合利用系统。曲格平先生近年访问丹麦时,参观了一座现代化垃圾分类回收工厂,当他问起陪同的丹麦人这些先进的垃圾处理方法是从哪里学来的时,丹麦人答道:“是向中国人学的!”
当年被垃圾公害弄得焦头烂额的西方国家,从中国五六十年代的废品回收的老传统中找到了战胜垃圾公害的最终出路,遗憾的是我们却把老传统丢掉了。人家跟我们学会了拣,我们跟人家学会了扔。如今,是我们拣回老传统、重建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的时候了。
为什么我们不进行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回收是我国的老传统,为什么这个老传统在我国逐渐消失了呢?
第一,垃圾分类回收收集、清运体系不健全。我国过去的垃圾分类传统,是有一个强有力的回收系统支撑着的,而这个回收系统,是以单一的政府行政行为依托的。当时北京城区实行的垃圾分类、收集,就是从最基层的居民委员会抓起,然后是由政府行政系统层层负责。近些年来,由于经济上、观念上的原因,以市场为依托的规范回收系统尚未建立。而政府环卫部门只负责垃圾的清运、处理,同时社会缺乏垃圾分类回收的队伍、设施等。
第二,在个人行为上,垃圾分类存在几方面的问题。一是观念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视勤俭节约为小气,用过就扔成为时髦。二是难以从垃圾分类中得到直接的经济利益。三是生活节奏加快,人们为了图方便就把垃圾混装在一起。
第三,再利用是垃圾分类能否实施的关键。目前,企业回收利用垃圾,生产再生产品,生产出来的一般是工业原料。由于收集运输费用居高不下,现有的回收利用技术落后,出品率低,造成成本越来越高;然而塑料、橡胶等工业发展很快,新生原材料一直在降价.再生原材料与新生原材料之间的差价越来越小.再生原材料对深加工企业越来越缺乏吸引力。加之回收再生本来就是微利行业,企业为创造更大效益,只得放弃一些不赚钱的回收生产,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收集相对容易的工业垃圾上,城市生活垃圾基本被放弃。
垃圾分类从我做起
工业革命以来的近300年,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其带来了物质产品的多样化和大量化,以及人类物质财富的迅速增加,促使人类取得了征服自然的胜利。人类曾以为地球上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曾以为高消耗、高消费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模式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模式,是人类发展的前景。然而,当人类陶醉于征服的喜悦时,大自然却开始了对人类的报复。大气污染严重,臭氧层受到破坏,全球气候变暖,酸雨危害频繁,森林资源减少,水土流失严重,荒漠日趋扩大,生物多样性减少,淡水资源危机,江河湖海污染日趋严重,有毒化学品污染有增无减,等等。直到这时,人类才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行为,反思人类的发展模式,发现高消耗、高消费并不能带给人类美好的生活,反倒是黑暗的前景将人类的前途引入了“死胡同”。所以,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将之确认为全人类未来发展的道路和模式。
按照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委员会的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当代人的发展不以牺牲后代人发展能力为代价的发展”。也就是说,当代人在寻求自身发展的时候,要留给后代人发展的机会和空间,这里的“机会”和“空间”主要指环境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也就是指人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有赖于两种途径:一是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二是调整人类社会的活动行为。现在,如果再不进行转变、调整,仍然延续过去的高消耗、高消费的发展模式,人类带给自己的将是灾难性的灭亡。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指出,“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和各国的发展失衡”,“应当发展富裕和繁荣的新概念,这一概念的中心思想是,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达到较高水平的生活,生活方式的改变指的是更少的依赖地球上有限的资源,更多的与地球的承载能力达到协调”。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要寻求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平衡,而追求高消费,无限制地消耗自然资源,必然打破人与自然的平衡,超出地球的承载力。追求奢侈的享乐主义是人类自私的一种表现,在人与自然平衡状态下的适度消费,才是21世纪的时尚,才是文明素养的表现。
适度消费并不是要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而是在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生活。适度消费是和我国崇尚勤俭节约的文化传统相吻合的。人们在生活中选择适度消费,必然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消费,从而降低了垃圾的产生量。
适度消费也会影响到生产过程。清洁节约型的生产模式将取代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模式。在生产过程中,改进技术,减少原材料的使用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在设计、生产中考虑材料的循环再生,这可以概括为:限制源头垃圾的产生,促进前端垃圾的回收利用,使末端垃圾量真正降下来。最初就考虑减少垃圾的产生量,而不是等到垃圾产生了,再来处理它。具体的方法有:
1.使用清洁能源。例如以气、电、热力等清洁能源代替直接烧煤,减少居民生活用煤量,就可以减少20%~40%的灰土量。同时,垃圾的热值、营养成分和可利用成分也随之提高,有利于垃圾的综合利用。
2.实施净菜进城。所谓净菜进城就是在产地对新鲜蔬菜进行初步加工,去掉不能食用部分或泥土等杂物。例如,北京市每年秋天进城的大白菜,就产生近亿千克的白菜帮。如果实施净菜进城,就可减少白菜帮垃圾,同时还有利于牲口就地喂养和有机肥还田。在减少垃圾产生量的同时,还可缓解拥挤的交通状况,节省大量的运输费用和汽油对空气的污染。
3.限制一次性包装材料的使用,抵制豪华包装。现在,有些商品的包装越来越豪华,包装材料的重量甚至是商品本身的几倍到几十倍。这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形成大量不该产生的垃圾,是与持续发展相违背的。
除了以上三种措施,同时我们还要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清运系统。建立起垃圾分类回收清运系统是垃圾资源化的关键环节,建立这一系统也可以走两条路。
一是由政府部门来做,这就需要改进目前的清运系统。
首先,建立分类收集制度,比如生物垃圾可以用专车每日收集,其他垃圾可分日定时定点收集,如周一专门收废纸,周三收废塑料,周五收废玻璃。
其次,建立回收中心,环卫部门与回收部门接轨,环卫部门分类收集后不是拉到填埋场,而是到回收站分类打包,这是一种可带来利润的市政投入,生物垃圾可利用目前已有的生物垃圾处理新技术,在24小时内还原为优质肥料,半年就可以收回购买设备的成本,既不用另找堆放地,也有一笔可观的收入。
再次,设立固定或流动的收购站,并提供收购清运车的进城证等便利条件,把建立垃圾回收的渠道作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部分。
二是委托企业进行直接清运回收。
例如,在美国华盛顿附近的一个小城市有两个中心。一个是政府的清运与回收为一体的回收中心,另一个是私营的回收公司。该公司的清运车每天到指定社区去收集分类垃圾,直接拉回厂区进行再分类清理,打包后送到专门的再造工厂。由于管理有方,加之政府在征地和税收方面有优惠,这个公司创造了可观的利润。
在我国,许多原来由政府环卫部门包揽的清运回收都可以委托回收公司或物业管理公司进行,把解决垃圾问题由单一的政府行为变为政府有力支持的企业行为、市场行为。这样,既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又鼓励了我国的垃圾回收产业。
垃圾分类清运回收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发展这个产业中,增加了城市的绿色就业机会,使大量人员成为“绿领工人”。当前,我国的垃圾清运处理,除政府环卫部门外,还有一支拾垃圾大军一一拾荒者。我们不要看不起他们,他们就是国外所说的“绿领工人”。他们有效的对垃圾进行分类,并解决了一部分富余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以北京市为例,现有拾荒大军8.2万人。从专业分工看,有3.1万人蹬三轮车沿街收购废品,这部分人人均年收入1.5万元;2万人在饭店收取泔水或在商场收废品,人均年收入1.2万元;蹲守垃圾楼或扒居民楼垃圾道的约有2.1万人,人均年收入约1万元;在城乡结合部从事废品交易的约有1万人。此外,约有1500人在垃圾堆放场和转运站拣拾垃圾,人均年收入约8000元。这些人从废品中抬走的“垃圾”价值多达9亿元,有助于实现垃圾减量,否则,仅北京市政府的垃圾处理费1年就要达到18个亿。
这些拾荒者对于减轻政府负担,减少垃圾危害,减缓资源短缺,缩小贫富差距等功不可没。另一方面,抬荒者的管理处于无序状态,他们多半没有进北京的“三证”,属无照经营。由于缺乏管理,这些垃圾在拣拾、收集、运输、加工过程中造成二次污染,如敞篷运输、道路洒落等。他们吃、住在垃圾场中,终日与四害、病菌为伍,既没有卫生条件也没有卫生习惯,易患传染病菌,给城市疾病流行带来隐患。因此要将他们纳入政府管理的范围,尽快结束这种无序状态。
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一定会迎来一个干净明亮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