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人类的进化
什么是史前时期?
史前时期指的是书写历史开始前的时期,包括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史前时期跨越了从公元前200万年~公元前2000年这一段历史长河,此后,伴随希腊和罗马帝国的兴起,古典时期开始。
如何解释人类的起源?
1568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说明人类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第二年,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明确提出人猿共祖论。此后,进化理论不断被完善,古人类化石相继被发现,人类起源于动物界的观点逐渐得到大家的普遍承认。理论上将人类起源过程分作三大阶段:古猿阶段,即尚未向人转化的纯粹动物的阶段。正在形成中的人阶段,即亦猿亦人阶段,直立行走,能使用简单工具是具有人的特质的基本表现。完全形成的人阶段,即能制造工具的人阶段,该阶段包括猿人和智人两大时期,它们又分别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人类起源经历了漫长的由猿到人的转变过程,这一转变的决定因素是劳动。
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各民族都相当丰富,其中有些说法颇为相似,当然不同的也不少,在这些神话里头,很有趣的是,我们可以发现有和进化论不谋而合之处。归纳各种神话,人类的起源可以分为“呼唤而出”、“原本存在”、“植物变的”、“动物变的”、“泥土造的”五种。《埃及神话》说人类是神呼唤而出的。自古以来,埃及一直是个神秘之地,是所有古老国家中最自我封闭的,外在的文明很难对它发生影响,因此,它的人类起源的说法也和别的民众不同。
旧石器时代与血缘家族
什么是血缘家族?
血缘家族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组织形式,存在时间很长,大致上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在这种社会组织里,婚姻是按照班辈来划分的。家族内部实行群婚,只按辈分设限,同辈之间皆可通婚,而长辈与晚辈之间不可通婚,从而排除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通婚。一个血缘家族就是一个公社、一个集团。在集团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人们集体生产,共同消费。在那时,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
普那路亚群婚是一种什么样的婚姻状态?
普那路亚群婚是原始社会群婚家庭形式,从血缘家庭发展而来,又称普那路亚婚、族外群婚。“普那路亚”是夏威夷语,意思是“亲密的伙伴”。普那路亚群婚是借用来形容原始社会原始人的一种婚姻状态。
在远古时代,人类还没有婚姻的明确概念,原始人只是为了繁衍生存而出现婚姻形式。原始人第一种婚姻家庭形式是族内婚,就是亲族内同辈的男女既是兄弟和姐妹的关系,又是丈夫和妻子的关系。此后这些女子间不再互称姊妹,男子间不再互称兄弟,而改称普那路亚。这种婚姻形式不仅排除了不同辈的近亲通婚,而且也排除了同辈的近亲通婚,是较血缘家庭有所进步的家庭形式。
随着文明的进一步发展,生活和劳动领域的开阔,同时也为了寻求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族外婚出现了。族外婚也称“普那路亚”群婚。这种婚姻形式禁止了同亲族内人员之间的婚姻关系,实行族外通婚制,这样出现了父方和母方的概念,形成了夫方与妻方的新的称谓制度。普那路亚婚姻逐渐产生出了原始社会的氏族组织,即以血缘为联系的婚姻集团。在最初的母系社会,“普那路亚”仍属于群婚,后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婚姻形式也不断演变,普那路亚群婚逐渐向对偶婚转变,对偶婚又不断向个体婚变化,最后才演化为今天被广泛采用的一夫一妻制婚姻形式。
复合工具出现于哪个时期?
旧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石器的加工方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压削的方法,石器的形状更加精确美观,出现了骨针、鱼钩等器具,同时出现了复合工具和复合武器,也就是用两种不同质地的材料制成的工具或武器。这是人类发展中的重要进步。
母系氏族公社
氏族公社是如何产生的?
氏族公社是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血缘纽带和血统世系相联结的社会组织形式。曾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原始社会中,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氏族公社经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原始社会至旧石器时代晚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人们比较持久地结合,并且要求各集团之间保持一定的联系。已逐渐定居的人们,又为维持这种联系提供了条件。同时,人类在实践中已意识到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对人类体质的危害,于是排斥集团内部的通婚。这时不但禁止了不同辈之间的性交关系,并且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也被禁止。到一切兄弟与姐妹间,甚至母方最远的旁系亲族间婚姻关系被禁止的时候,就组成了一个坚固确定的母系血族集团,氏族便产生了。在氏族制度下,其成员已不可能在氏族内部找到通婚的对象,必须和另一个氏族的成员通婚,这就是族外婚制,两个互通的婚姻的氏族构成早期的部落。在这种婚姻形态下,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氏族的世系只能按母系来计算,所以称为母系氏族或母权制氏族。这是最早的氏族公社。在这样的氏族公社里,妇女居于受到高度尊敬的地位。
母系社会是如何终结的?
母系社会又称母系氏族制,是原始社会人类发展的一种社会形态,它存在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之间,在新石器时代达到全盛。母系社会实行族外群婚,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因而家族世系也以母系计。这一情况也与当时低下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当时,妇女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妇女一般负责采集食物和照管家务,并且还负有养育子女的重担。而男子的主要经济活动是打猎,由于工具的落后,打猎常常得不到保障,相反,妇女的采集却能较为稳定地保障食物来源。种种因素促成妇女在当时的氏族社会中占有主导地位,因而出现了母系社会,也出现了普遍的女性崇拜。在母系社会中,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共同拥有财产,各氏族内实行民主管理,氏族首领经民主选举,由德高望重的女长老担任。这种社会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基础上的,一旦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这种社会就难以维持下去了,低水平的公有制便为私有制所替代,母系社会也就宣告结束,被父系氏族公社所取代。
新石器时代具有哪些明显的特征?
新石器时代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1568年首先提出的。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起来,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年代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7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进入新石器时代后,磨光石器的广泛流传和陶器的制造,为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人们开始用自己生产的食品来代替自然提供的野生食物,从而结束了狩猎和采集生活。随着定居生活的开始,房屋的建造和原始手工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一般认为新石器时代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开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二是发明了陶器;三是出现了农业和养畜业。有的学者特别强调农业起源的意义,认为它才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或者说是新石器时代革命的主要内容。世界各地这一时代的发展道路很不相同。有的地方在农业产生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里没有陶器,因而被称为前陶新石器时代或无陶新石器时代;有的地方在1万多年以前就已出现陶器,却迟迟没有农业的痕迹,甚至磨制石器也很不发达。所以并不是三个特征齐备才能被称为新石器时代。
为什么要禁止近亲结婚?
近亲(或称亲缘关系)是指3~8代以内有共同的祖先。如果他们之间通婚,就称为近亲婚配。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意识到近亲通婚对人类体质的危害,于是不但排斥了同族长辈和晚辈之间的通婚,而且禁止兄弟姊妹之间的通婚。当时,婚姻只能在两个集团之间的男女中进行。那么,为什么要禁止近亲结婚呢?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3~8个不良基因,这些基因都是隐性的,所以绝大多数情况均不导致遗传病。这些基因种类非常多,在普通人群中出现的频率很低,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个体中带有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的可能性极低,因此无血缘关系个体间婚配,产生同时带有一对等位隐性致病基因即隐性遗传病患儿的可能性很小。然而近亲结婚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他们之间有很近的共同祖先,因此极可能从共同祖先身上获得了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所以,近亲之间的婚配产生带有一对等位隐性致病基因的机会远远高于非近亲婚配,近亲结婚不利于优生。
为什么会出现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局面?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在金石并用时代开始后,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原始农业与原始畜牧业得到迅速发展,因而使劳动分工出现新的变化。随着较大规模畜群的形成,有些部落主要从事畜牧业,使自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游牧部落。游牧部落生产的生活用品不同于其他部落,而且数量较多,从而促进了交换。交换相应地促进了私有制的发展,家庭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男子从事的畜牧业成为谋生的主要手段,男子在家庭中取得了统治地位。后来,农业和手工业也有所发展。一切部门生产的增加,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于是战俘成为奴隶。这样,就零散地出现了奴隶制。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给社会带来了很多变化,其结果是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社会分裂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
父系氏族公社
父系社会与母系社会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出现了农业与畜牧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社会生产的专业化,使母系社会迅速为父系社会所取代。男子在生产劳动中的地位急剧上升,而妇女的劳动则渐渐仅限于附属性的家务劳动了。男子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中成为谋取生活资料的主力军。相伴而生的是婚姻制度逐渐成为一夫一妻的婚姻形态。子女的出身与世系开始按照男子的系统来计算,其财产继承也按照父系家族划分。男子取代了女子而成了家族的核心。在父系社会里,父系氏族由若干家长制大家族构成。家长制大家族是父系氏族社会的基本社会经济细胞,一个家长制大家族常包括好几代男系亲属。氏族公社内部还保留着民主选举的传统。氏族大会由全体成年男子组成,它拥有最高的权力。氏族议事会由各个大家族的族长组成,而族长则经民主选举,由深孚众望的男子担任。尽管如此,在父系社会里,已经出现了某些社会的不平等,如妇女丧失了与男子平等的地位,各大家族间也出现了贫富的差距。父系氏族制同母系氏族制的本质区别在于,世系按父系计算,财务由子女继承,男子是社会和家庭的核心;他有权支配家庭的财产,也有权支配家的成员。父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了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出现,一切共有的原始社会随之解体。
私有制如何产生?
私有制,也叫所有制,一种相对于公有制的经济制度。在这种制度下生产资料进行个人或集体的排他性占有。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私有制是剥削社会(以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为代表)的基本标志之一。生产力的发展是产生私有制的最根本原因。
在父系氏族社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金属工具、牛耕等新的生产工具或方法被发明,金属工具的使用使氏族内部的小家庭也可以承担农活,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盛行起来。农具、耕地等生产资料逐渐从氏族所有变成个体家庭所有,相应地,劳动产品也逐步转为私有财产,私有制就这样产生了。
国家是何时产生的?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能够生产出略多于维持生存的劳动产品,氏族成员的劳动量增加了,需要吸收新的劳动力,于是战俘转变为奴隶。私有制的发展,导致了氏族之间掠夺战争的产生,这使得氏族出现了军事首长。军事首长的财富和权力与日俱增,而且由选举产生逐渐变为世袭制。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出现,掠夺战争的发生,氏族的解体,世袭王权的萌发,这些条件导致了对内压迫、对外掠夺的国家机关的出现。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在什么发明以后产生的?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指手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分离。原始社会后期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发生于青铜器与铁器时代。铁制工具的使用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使手工业生产日趋复杂,技术不断改进并呈多样化发展,于是产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某些人承担的专门行业。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交换的发展,使贵金属成为占优势的货币商品。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剩余产品逐渐增多,使用奴隶劳动更加有利,因而奴隶制得到发展。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促使财富增多,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富人们经常发动掠夺战争,于是拥有财富的有产者成为氏族贵族,他们灭绝人性地剥削奴隶与穷人,从而加速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奴隶社会的产生。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指哪种分工?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商人阶层的产生。原始社会末期,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一个不从事生产只从事交换的商人阶级,这便是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三次社会大分工首先在商品交换最为发达的地区出现。商人作为生产者之间的中间人,通过剥削生产者与消费者获得财富,并取得了生产的领导权。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货币借贷、利息和高利贷也相继出现。土地私有权被牢固地确立起来,土地完全成为私人财产,它可以世袭、抵押以至买卖。这时除了自由人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间的差别,这是随着新分工产生的新的阶级划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恩格斯称之为“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它创造了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产品交换的阶级——商人”。
原始社会的文化
什么是蒙昧时代?
蒙昧时代是人类的幼稚时期,以顺应自然条件为特征。它又分为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低级阶段指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中级阶段指整个旧石器时代,相当于猿人与智人时期,距今约300万~1.8万年;高级阶段相当于中石器时代,属于晚期智人时期,距今约1.8万~1万年。蒙昧阶段这个时期,人类以采集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如以采集果实、挖掘根茎和块根、拾取鱼贝和猎取动物等为食物。人类的制造品主要是从未加磨制的石器、棍棒、标枪,逐渐到磨制石器和制造弓箭,并掌握了摩擦取火的本领,从而学会了用火和石斧及做独木舟等。相应地,人类也从居住的森林走出,开始有了萌芽状态的相对定居的村落。
什么是野蛮时代?
野蛮时代基本上是原始氏族社会成长、发展,直到它鼎盛的时期。它又分为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低级阶段指新石器时代,中级阶段属青铜器时代,高级阶段属于铁器时代。野蛮时代是学会经营畜牧业和农业的时期,是学会靠人类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时期。人们能够磨制比较精细的石器,有了制陶术,学会了金属的冶炼。人类开始游牧生活和大规模的田间耕作。此时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并向阶级社会过渡。
远古人是如何计数的?
早在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由摘野果和捕获野禽、野兽,逐渐形成有无、大小等概念。后来,又发展到利用结绳、刻痕、手指来计数。
1936年在维斯托尼斯(墨拉维亚)发现一根70万年前的幼狼前肢骨,8英寸长,上面有59道很深的刻痕,这是已发现的用刻痕方法计数的最早的资料。直到今天,在欧、亚、非大陆的某些地方,仍然有一些牧人用在棒上刻痕的方法来计算他们的牲畜。
秘鲁的印加族人(印第安人中的一部分)古时(公元前1700年前)每收进一捆庄稼,就在绳上打个结,用来记录收获的多少。据《易经》记载,上古时期我国人民“结绳而治”,就是用在绳上打结的办法来记事表数的。
罗马人在文化发展的初期,用手指作为计数的工具。他们要表示1、2、3、8个物体时就分别伸出1、2、3、8根手指;表示8个物体就伸出一只手;表示10个物体就伸出两只手。从罗马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痕迹,如Ⅰ、Ⅱ、Ⅲ等来代表手指数;要表示一只手时,就写成“V”字形,表示大拇指与食指张开的形状等。这已是数码的雏形。
数码符号的引进,是人类对数学认识的一大进步,它标志着“数”已从各种具体的事物中抽象了出来,具有“独立”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