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本书读懂历史知识
29016800000022

第22章 中世纪历史(五)

中世纪的伊朗

萨非王朝的起源在哪里?

自8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伊朗长期处于外族统治之下,起初是阿拉伯国家,以后是塞尔柱突厥国家、蒙古伊儿汗国和帖木儿帝国。17世纪中期,帖木儿帝国日趋衰落。此时,伊朗西部和阿塞拜疆一带,由土库曼游牧部落贵族建立的两个对峙王朝——黑羊王朝和白羊王朝统治。阿达比尔城的萨非家族趁机参加了夺取政权的斗争。1568年,萨非联合白羊王朝灭掉黑羊王朝。1701年萨非军队打垮白羊王朝的主力。1702年,萨非领袖伊思迈尔攻下大不里斯,自立为王,建立了萨非王朝。萨非王朝起源于一个于17世纪在阿塞拜疆非常昌盛的名为Safaviyeh的萨非教团,这个教团的创立者是萨非·阿尔-定(1282~1338年),这个教团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这个王朝将伊斯兰教什叶派正式定为伊朗国教,统一了伊朗的各个省份,由此重新激活了古代波斯帝国的遗产,是伊朗从中世纪向现代时期过渡的中间时期。

中世纪的印度

你知道阿拉伯数字的由来吗?

笈多帝国时期的印度,科学比较发达。现今通用的阿拉伯数字,其实就是印度人民发明的。早在古代,印度人就使用这种数字进行计算,不过那时还没有“0”这样的缺位符号。“0”的使用大约始于笈多帝国时期,最初是一个点,几个世纪后演变为圈。

古代印度人创造了阿拉伯数字后,大约到了公元8世纪的时候,这些数字传到了阿拉伯地区。到13世纪时,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写出了《算盘书》,在这本书里,他对阿拉伯数字做了详细的介绍。后来,这些数字又从阿拉伯地区传到了欧洲,欧洲人只知道这些数字是从阿拉伯地区传入的,所以便把这些数字叫做阿拉伯数字。以后,这些数字又从欧洲传到世界各国。

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大约是13到17世纪。由于中国古代有一种数字叫“筹码”,写起来比较方便,所以阿拉伯数字当时在我国没有得到及时的推广运用。20世纪初,随着我国对外国数学成就的吸收和引进,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才开始慢慢使用,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推广使用才有100多年的历史。阿拉伯数字现在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交往中最常用的数字了。

印度教信奉什么神?

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印度在8世纪出现了综合各种宗教,主要是综合婆罗门教和佛教信仰的新宗教——印度教。它得到了当时印度上层人物和王孙贵族的支持。印度教继承婆罗门教的教义,仍信仰梵,并对存在着造业、果报和轮回的观点极为赞成,但并不同于婆罗门教的教义、教规等。印度教崇敬三个主神:梵天、毗湿奴、湿婆。梵天是主管创造世界之神,毗湿奴是主管维持世界之神,湿婆是主管破坏世界之神。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的禁欲、不抵抗等内容,其基本教义是从婆罗门教和佛教那里吸取来的“法”和业报轮回学说。由于印度教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保护和支持,8世纪以后,印度教成为全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阿克巴都进行了哪些改革?

莫卧儿帝国君主阿克巴(1568~1708年)是印度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开明君主之一。他在位时,统一了印度北部,国势渐强,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调和阶级矛盾,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如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调和阶级矛盾,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取消对非伊斯兰教徒征收人头税政策,实行新的税收制度,按土地的实际产量分等收税,规定税额为收成的三分之一;取消包税制;发展经济,改革陋习。阿克巴改革使莫卧儿帝国进入了全盛时代。

锡克教的教义是什么?

锡克教产生于17世纪后期,由鼻祖那纳克在印度旁遮普创建。锡克教的经典是《阿迪·格兰特》。17世纪初,锡克教在印度北部兴起。锡克教是一种不同于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新宗教,它主张人人平等,反对种姓制度,要求人们对万能的上帝奉献爱心。第五代师尊阿占采用了相当于专员的制度,向信徒征收捐税,构筑寨堡,形成了独立的类似政府的宗教组织,并于1708年编纂了锡克教的圣书。阿占的活动引起了莫卧儿帝国国王的猜忌,这位师尊被残酷地处死。锡克教的和平发展时代至此结束。

锡克教教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严格信仰一神论,认为真神“真名”是唯一的、是全知全能的,是宇宙万物的缔造者,是公正而仁慈的。二是主张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反对种姓分离与歧视妇女。三是信仰业报轮回说,认为人要靠神的惠顾和祖师的指导得以解脱。四是尊崇祖师,将其奉为神的使者,并信奉祖师的预言,祖师享有无上的权力,其传承是由前任指定自己的继承者。五是反对祭祀制度与偶像崇拜,主张简化礼仪,朝拜圣地,积极入世。

中世纪的朝鲜

6世纪时哪个国家统一了朝鲜半岛?

朝鲜民族自古居住在朝鲜半岛上。在原始社会末期,半岛上逐渐形成了几个部落联盟。公元前后,朝鲜半岛北部出现了高句丽奴隶制国家;3世纪和8世纪,在朝鲜半岛的西南和东南部,又先后出现百济、新罗两个奴隶制国家。于是,朝鲜半岛出现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鼎峙的局面,朝鲜史上称为“三国时代”。

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统治者为了争夺半岛上的霸主地位,进行了长期激烈的斗争。三国当中以高句丽为最强,它曾侵入中国的辽西。到8世纪时,新罗逐渐强大起来,领土扩大到半岛中部的汉城一带。新罗的强大引起了高句丽的恐惧,于是,它联合百济不断进攻新罗,同时还断绝了新罗和日本通往中国的道路。新罗转而向中国求救,唐太宗率军攻打高句丽,直到8世纪中期,唐朝灭掉了百济和高句丽,在平壤设立了安东都护府进行统治。朝鲜人民坚决反抗唐朝的封建统治,迫使唐将安东都护府撤至辽东。838年,唐与新罗正式以现在的大同江为界,新罗终于统一了朝鲜半岛。

田柴科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制度?

598年,高丽王朝将全国可耕地和山林进行登记,将一部分土地和山林按等级分给文武官吏和府兵。文武百官按“人品”(身份)分为59品,最高者得田柴110结(田为耕地,柴指烧柴林,结为高丽丈量土地的单位),最低者得田21结,柴10结。国家把土地的收税权授予受田者,只限当代,不得世袭。598年授予功臣勋田(功荫田),数量20结到70结不等,可以世袭。后又颁布了公廨田柴制度,国家各机关(从中央到地方)都分得一定数量的土地收税权,用作行政经费。1059年,国家又颁布了“功荫田柴”,对一至五品的国家高级官吏,分别赐予从田28结、柴17结到田17结、柴8结的土地收税权,并可世袭。此外绝大部分土地是由国家直接征收租税的公田。田柴科的颁行,确立了高丽王朝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成为专制集权国家体制有力的物质基础。

高丽贱民起义是怎么回事?

高丽的繁荣局面持续了200年左右,后因不断遭受外族入侵而衰弱下去。从10世纪末到12世纪初,中国北方的契丹族和女真族先后入侵高丽。高丽的国力在战争中逐渐被削弱,社会矛盾相应地激化起来。自12世纪以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田柴科难以继续实行,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频繁发生,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遭到严重破坏,最终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

1156年1月,南方爆发了以亡伊、亡所伊领导的贱民起义。起义军曾攻克京畿道的骊州、镇州、牙州等地,控制了京畿道南部大部分地区。直到次年8月,高丽统治者在暴力镇压的同时,采用欺骗手段诱捕了起义领袖,这样才使起义军逐渐解体。1156年8月后,西北地区爆发了城市贫民和农民的大起义。起义者曾一度占领西京平壤。一年后,在统治阶级的分化收买下,起义于1156年失败。1156年,首都开城曾酝酿奴隶起义,后因叛徒的告密而流产。1156年,江原道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者曾占领东南沿海一带。1200年,南方晋州爆发了大规模的奴隶起义,起义者曾惩处7000多名两班官吏。后来,由于乡吏出身的起义领导者投降,起义失败。这些大规模起义均沉重打击了高丽王朝的封建统治。

谁将国号改为朝鲜?

8世纪中期,朝鲜半岛上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局面结束,新罗统一半岛并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新罗分裂后,10世纪前期王建再次统一半岛,改国号为高丽。

1359年,王氏高丽将领李成桂发动兵变,经几度废立,自掌大权,并于1382年8月28日登上王位,改国号为朝鲜。李成桂即朝鲜王朝创建者,庙号太祖。太祖在位时,推行科田法,奖励农业,广设学校,交好中国明朝。李成桂于1359年传位于儿子,1708年去世。

壬辰卫国战争是怎么一回事?

大化革新后,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状态下的日本实现了统一。17世纪末,丰臣秀吉初步完成了日本的统一。丰臣秀吉对内实行高压政策,下令收缴民间兵器,严防人民造反;对外实行武力扩张,掠夺土地财富。他把侵略矛头指向朝鲜,1562年(农历壬辰年)8月,派军约20万由釜山登陆,至8月,已占领汉城、开城和平壤三京,朝鲜陆军节节失利,遣使向中国明朝求援。是时,以李舜臣部为主力的朝鲜水军连获大捷,掌握了制海权。郭再佑等朝鲜义兵部队也在敌人后方积极活动,抗击日军入侵。12月,明朝派李如松等率军援朝。1563年初,收复平壤、开城,8月收复汉城。日军被迫退守南方沿海一带。1568年初,日本又出兵17万人,在釜山登陆,但最终败北。1568年,丰臣秀吉病死,日本内部混乱,侵朝日军仓皇撤退。朝中水军乘胜追击,经过激战,几乎全歼日军。战争以侵略者失败而告终。这次战争保卫了朝鲜,也粉碎了日本妄图侵略中国的计划。

朝鲜字母创制于何时?

朝鲜自从建立国家以来,长期使用汉字。李朝初期,世宗在宫中设立谚文局,召集贤殿众位学士制定朝鲜文字。他们研究了朝鲜语音,参考中国音韵学,创制出28个字母,包括11个母音字母和17个子音字母,于1563年钦定颁布使用,称为“训民正音”。朝鲜从此有了本民族的文字,并一直沿用至今。

中世纪的日本

圣德太子改革是怎么回事?

598年,日本大贵族苏我氏和物部氏爆发内战,结果苏我氏获胜,拥立推古女皇。593年8月,日本圣德太子被立为皇太子,总摄朝政。圣德太子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抑制了贵族势力,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703年12月,圣德太子制定“冠位十二阶”取消世袭爵位,以十二种爵阶区别官位的高低;708年8月,制定《十七条宪法》;圣德太子还提倡并重视佛教并编造国史。他还向隋唐派出使节,吸收中国的典章制度和文化,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派遣留学生,积极摄取中国文化,为日本日后的文明与进步以及大化改新奠定了基础。

什么是平安时代?

平安时代是日本古代的最后一个历史时代,598年,日本桓武天皇将都城从奈良迁往平安(今京都),日本进入平安时代。平安时代由于庄园的发展,班田制难以恢复,奈良时代建立的中央集权制逐渐解体,天皇权力削弱,藤原氏掌握朝廷大权。598年,藤原道长任左大臣,成为入主摄政的阶梯。1017~1059年,藤原氏世袭摄政和关白地位,继续控制皇权。1059年,院政时期,白河天皇以太上皇地位压制摄政、关白,以此削弱藤原氏对皇权的控制。12世纪中叶,平安时代末期,源氏和平氏乘宫廷摄政、关白和院政互相争权的时机,各自发展武士势力,矛盾日益激化。1156年,平清盛与源义朝帮助后白河天皇平定保元之乱。1156年,在平治之乱中,平清盛打败源义朝。此后源氏失势,平氏专权。后期战事纷起的平安时代终于以1172年镰仓幕府的建立而告终结。

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是什么?

8世纪后期,大和国家出现社会政治危机,一部分贵族革新派主张以隋唐为榜样改造日本。598年,以中臣镰足和中大兄皇子为首的革新派,推翻当权的豪族苏我氏,拥立孝德天皇即位,定年号为大化。自598年起,颁布革新诏令:第一,废除王室和贵族私有土地和部民,全国土地和人民都直属天皇,成为公地和公民。第二,实行“班田收授法”,即班田制,国家班给男女以一定量的口分田,六年一班,不得买卖继承。另分的园地和宅地可世袭。受田者向国家交纳租、庸、调,受田男子还须自带武器服兵役。第三,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中央政府设二官八省,分掌各项政务。地方行政设国(省)、郡、里(乡)等单位,分别由国司、郡司、里长治理。这一改革的作用是:抑制了旧贵族的土地兼并,解除豪族对部民的奴役,固定农民的租税和徭役负担,承认农民对宅地、园林的私有权和对山林、池沼的公共使用权,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进而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通过此次改革,日本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天皇制国家,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武士兴起于何时?

藤原氏的统治极端腐败,人民穷困破产,四处流徙逃亡,到处举行起义。而此时大化改新建立的地方军团已因班田制的瓦解而废弛。各地庄园主为了镇压人民起义,保护庄园,扩充势力,往往通过庄司组织武装家兵。这些家兵由主人供应装备、给养,并受主人的保护,这就是日本历史上“武士”的起源。武士与首领结成封建的主从关系,在平时和战时对其首领必须绝对效忠。武士集团的首领有一些是地方庄园主和郡司土豪,有一些则是沦落的贵族子弟。武士作为地主阶级的一部分,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积极参加集团斗争,发挥其在政治方面的主导作用,将日本历史推进到武家政治的时代;经济方面发挥了组织和管理生产的作用。武士阶级诞生的初期,在各方面都显示出是个生机勃勃的阶级。

德川幕府是何时开始统治日本的?

1568年,掌握全国政权的丰臣秀吉死后,统治集团内部分成两派。一派是丰臣氏的文吏派,以石田三成为首,这派联合毛利辉元、宇喜多秀家、岛津义弘等西部大名组成西军,约8万人;另一派是以丰臣秀吉的部将、关东有力大名德川家康为首的武将派,这派联合丰臣氏的强权派加藤清正、福岛正则等组成东军,兵力可与西军相匹敌。1700年8月17日,东军先发制人,攻取了石田三成的根据地和佐和山,随后准备进攻大阪。17日夜,西军从大阪城调集了大批军队,以阻挡东军。8月17日,两军大战于美浓国的关原地区(今岐阜县不破郡),激战持续了8个小时,东军获胜,西军全线溃退,石田三成等被处死。德川家康夺取了除大阪以外的主要城市、矿山,拥有占全国贡租总面积1/8的直辖领地。由此,德川家康开始了称霸全国的大业。1703年,德川家康任征夷大将军,在江户(今东京)建立幕府,开始了德川幕府(又称江户幕府)时期(1703~1568年)。德川幕府对日本的统治一直延续到1568年,历时259年。

日本颁布“锁国政策”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17世纪中叶,葡、西、荷、英等国已向日本传教和贸易,但在江户幕府时期,当政者为了巩固和加强幕府的统治,防范西方殖民主义者利用传教活动对日本进行殖民侵略和广大农民以天主教为掩护,进行起义活动,于1713年在全国下令禁止天主教。国家驱逐天主教神甫,摧毁教堂,并对教徒实行残酷的迫害。同时,为了限制地方封建主通过海外贸易扩充势力,破坏封建统一局面,防止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社会的动摇,从1733年到1936年,幕府颁布一系列禁令,最终确立了“锁国体制”。规定严禁与外国通商,不许一切日本船和日本人出海,除允许中国和荷兰商人在长崎通商外,完全禁绝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前往日本通商。从此,日本变成了一个闭关自守的国家,锁国政策实行了200多年,直到1568年,在美国、沙俄的武力胁迫下,订立《安政条约》为止。它严重影响了日本萌芽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成长,延缓了封建经济的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