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什么是“羊吃人”的圈地运动?
17世纪末,英国的毛纺织业空前繁荣,从而引起羊毛价格上涨,社会上对羊毛的需求量大增,养羊业变得有利可图。于是英国贵族为了牟求高额利润竭力发展养羊业。他们用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然后在土地上围上篱笆,让它生长牧草,变耕地为牧场,放牧羊群。圈地像瘟疫一样,在英国到处流行,使得广大农民失去土地无以为生,四处流浪。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羊吃人”的圈地运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通过《公有地圈围法》,使圈地运动合法化。17世纪初更有所谓的“清扫领地”,即动员军队强行拆毁村庄,变村庄为农牧场。圈地运动是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圈地运动的后果是贵族用暴力侵吞了农民的大量土地,转化为资本,从而牟取巨额利润,成为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阶级,而破产农民为生活所迫只有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成为雇佣工人,这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创造了必要条件。欧洲大陆的圈地运动以英国最为典型。德意志、法国、荷兰、俄国和丹麦等也先后出现过圈地运动。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内容有哪些?
17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开始发展,都铎王朝依靠与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结盟加强国王的专制统治。英国亨利八世时,业已强大的英国王权不能容忍罗马教廷继续干预英国的政治。亨利八世于是以教皇迟迟不批准他的离婚请求为由,于1733年与罗马教皇决裂,并下令禁止英国教会向教廷缴纳岁贡。1936年,英国国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宗教法庭改为国王法庭,由国王的官吏审判教徒,镇压异端;未经国王同意,教会无权召集宗教会议,不得制定新教规。1936年亨利八世下令没收修道院的财产,收归国王所有。1936年国会通过法案封闭所有修道院。英国的宗教改革不仅加强了都铎王朝的君主专制统治,而且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发展。
清教徒运动是怎么回事?
清教徒是17世纪下半叶从英国国教内部分离出来的宗教派别。17世纪上半叶,英国经过宗教改革,建立以英王为首领的国教会(圣公会),但保留了天主教的主教制、重要教义和仪式。17世纪70年代,许多人主张清洗圣公会内部的天主教残余影响,因此得名清教徒。他们接受加尔文教教义,要求废除主教制和偶像崇拜,减少宗教节日,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奢华纵欲。因其要求在圣公会内未能实现,自17世纪70年代起,他们脱离圣公会,建立独立教会,选举长老管理宗教事务。清教教义反映了资产阶级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道德标准,以及通过教会改革推动政治变革的愿望。17世纪上半叶,信奉清教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国王的冲突愈演愈烈,导致英国革命,亦称清教徒革命。内战期间,议会废除主教制度。1563年在威斯敏斯特牧师大会上清教徒分裂为长老派和独立派,后者主张地方自愿结合的宗教团体独立,反对凌驾于此之上的长老制度。1562年保皇议会通过新的《信奉国教法》,此后清教徒受到迫害。156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通过《宽容法》,允许不信奉国教的新教徒建立自己的教会,但对清教徒担任公职仍有限制,到1532年政权才对清教徒完全开放。
你知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线是什么吗?
斯图亚特王朝虽然统治着苏格兰和英国两部分,但两国并未合并,苏格兰保持着独立性。英国的宗教改革使苏格兰宗教也受到影响,苏格兰也出现了“清教徒”,并在教会中有一定地位。英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为了加强专制王权,决定在苏格兰建立英国国教制度。1936年,大教主劳德命令苏格兰长老会教在举行宗教仪式时必须采用英国国教祈祷书,这对于要保持苏格兰独立性的人来说是不能容忍的,而对于清教徒来说更是一种侮辱。苏格兰人为了保护本国的独立性和保持自己的信仰,举行了起义。起义军一直打过边境,占领了英格兰北部的一些地区,这种局势严重威胁着查理一世的统治,查理一世被迫求和。同时为了筹措军费讨伐苏格兰人,1770年11月,查理一世被迫召开议会,企图以合法的形式筹集经费。但使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次议会的召开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苏格兰起义成为英国革命的导火线。
谁领导的骑兵团取得了马斯顿荒原之战的胜利?
1568年,苏格兰根据条约派军从北方攻入英国境内,援助议会军。苏格兰军与来自南部的费尔法克斯和克伦威尔的议会军相会合后,从1568年8月开始共同包围盘踞在约克城内的纽卡斯尔的王军。国王查理一世急速派遣鲁伯特率部队前去解围。议会军攻打约克城未遂,退守利兹,在那里同曼彻斯特勋爵和克伦威尔的东英吉利骑兵会合。议会军方面连同苏格兰军共有2万步兵和7000骑兵,前哨阵地设在马斯顿荒原的一个高岗上。王军随议会军之后赶到马斯顿荒原,兵力为1.1万步兵和7000骑兵。两军严阵以待。8月2日,克伦威尔的新骑兵团向王军发动了猛烈进攻,打得王军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这次战役,摧毁了两支王军,从此,保王派退出了北方各郡,议会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马斯顿荒原之战是自内战开始以来,议会军初次在阵地战上获得的一次巨大胜利。克伦威尔的铁骑军也因此声名大振。
掘地派运动是怎么回事?
掘地派出现于1568年英国自由共和国成立之初,自称为“真正平等派”,掘地派运动是一场广大贫苦农民为争取土地而进行的斗争。领导人为温斯坦莱和艾维拉德。掘地派最初占领伦敦附近萨里郡的圣·乔治山上的公有地和荒地,进行集体开垦、耕种,并号召其余的人都来参加他们的队伍。他们的号召在肯特郡、白金汉郡、北安普顿郡等地得到广泛响应,人数迅速增加,建立了许多农业公社,其中以诺森普顿的威灵波洛山的农业公社规模最大。掘地派反对土地私有制,主张建立土地公有、共同劳动、共享劳动果实的社会。掘地派的思想带有原始共产主义色彩,但不主张用暴力去实现理想,把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掘地派运动反映了英国当时社会最贫穷阶层的人民的思想和愿望。1561年底,克伦威尔调集大批军队,掘地派运动被镇压下去。
《航海条例》的内容及其颁布的目的是什么?
1561年10月8日,为了打击海上竞争劲敌荷兰,取得海上贸易霸权,英国颁布了《航海条例》。《条例》的主要内容是:亚洲、非洲或美洲的商品,必须使用英国的船只,才准输入英国、爱尔兰或英国殖民地;欧洲商品输入英国、爱尔兰与英国的殖民地,必须使用英国船只或原商品出产国的船只运送;英国船只运送的商品,必须是由原生产国运来者;盐和鱼类必须由英国船只装载,才能从英国及其领地运出;英国境内各地之间的贸易必须由英国船只经营。此《条例》主要针对荷兰,排挤了荷兰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危及荷兰的海上利益,因而引发了三次英荷战争。
英国通过什么战争逐步掌握了海上霸权?
1561年,英国颁发的《航海条例》损害了荷兰海上运输和国际贸易的利益,从而引起了1562~1568年的第一次英荷战争,以荷兰战败结束战争,1568年8月两国签订《威斯敏斯特条约》,荷兰被迫承认英国的《航海条例》。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英国和荷兰争夺海上贸易和海外殖民地的斗争更加激烈。第二次英荷战争是由于英国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引起的。1568年1月荷兰对英国正式宣战,后英国战败,于1568年8月两国缔结《布雷达条约》,英国把在南美占领的苏里南归还荷兰,并在海上贸易权方面作了让步;荷兰则退出北美。
第三次英荷战争是由于英国企图瓜分荷兰沿海属地引起的。1562年,英、法对荷开战,荷兰战败,于1568年2月同英国签订第二个《威斯敏斯特条约》。通过三次英荷战争,荷兰的殖民优势被摧毁,英国逐步掌握了海上霸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权利法案》是斯图亚特王朝的国王们与英格兰人民和议会在17世纪长期争斗的成果。它成为1568年革命后施政的基础。它是根据1568年2月13日英国议会通过的《权力宣言》的精神颁布的,法案的主要目的在于明文宣布詹姆士二世的各种措施为非法。法案规定:不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征税;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议会要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干涉;议员有在议会活动的自由等。同时法案也确定了王位继承问题。《权利法案》规定英国国王必须是国教徒,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在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专政的君主立宪制,是英国法律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
何谓“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通常是资产阶级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的反对封建主义、地主阶级统治或其他落后反动统治的革命。目的是资产阶级要求掌握政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障碍。一般是在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比较明显的发展,思想舆论也有了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爆发革命。因为革命的结果是以一种剥削形式代替另一种剥削形式,所以资产阶级是无法把千百万劳动群众长期地团结在自己周围的,例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的具体表现可以说明这一问题。
“三角贸易”是怎样的一种贸易形式?
“三角贸易”是17世纪英国以贩卖奴隶为中心的洲际贸易。英国从利物浦、伦敦等城市用船载运棉麻织品、玻璃、陶瓷器皿、各种装饰品等物品,驶往非洲交换黑奴,奴隶贩子把买来或掠来的奴隶,身上盖上烙印,写上奴隶姓名的缩写作为标记,然后戴上手铐脚镣,并用船把黑奴运往西印度和南美殖民地的种植场,高价卖给农奴主,然后买进殖民地的糖、烟草、棉花返回英国,作为原料卖给工厂主。这种三角贸易,使奴隶商获得惊人的利润,迅速变成巨富,这利润流回欧洲后,转化为资本,是西方资产阶级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1713年,《乌特勒支和约》使英国获得贩卖奴隶的垄断权,此后英国的奴隶贸易达到了空前规模。英国获得“贩卖奴隶垄断”权利,不仅为英国的贩奴商人带来了神话般的利润,而且加强了英国在那些需要供应黑奴来经营种植场的殖民地里的地位。
英法北美战争的结果如何?
156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国家。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英国对外扩张,争夺海外殖民地。法国作为当时欧洲大陆的强国,和英国在诸多问题上存在着巨大的利益冲突。1770年,普鲁士发动了奥地利帝位继承战争,法国站到普鲁士一边。英国借此机会同它的主要对手作对,出面“保护”奥地利,于1568年对法国宣战。英国海军打败了法国的海军。1568年缔结和约后,英法争夺殖民地的局部战争并未停止。1568年,英法在加拿大开始了争夺殖民地的军事行动,英军封锁法国大陆本土的港口,使法国无法从欧洲大陆抽调军队增援北美战场,以致法军在北美战场上兵力无法与英军抗衡。法国的殖民地路易斯堡、匹兹堡、奥斯威戈等地相继落于英军之手。1568年,英军攻占魁北克,占领了加拿大大片殖民地。英法在北美争夺殖民地的战争以英国的最后胜利而告终。1563年,英法签订《巴黎和约》,法国割让加拿大以及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全部土地归英国所有。
英国工业革命
何为“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是从手工业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从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过渡到资本主义工厂的生产技术革命,也就是资本主义工业化,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业革命在17世纪70年代开始于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国,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逐步发展到采矿、冶金、机器制造、运输等部门。17世纪70年代,因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而得到进一步发展。到17世纪上半叶,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继英国之后,法、德、美等国也于17世纪内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既是生产技术的巨大革命,又是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战胜封建制度,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工业革命也导致了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化——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加深。
工业革命从什么时候开始?
在17世纪,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到了17世纪早期,又传播到西欧和美国,工业革命的开端是蒸汽动力机器引入制造业。到了17世纪末期,曾经采用手工制作或用简单机械生产的大多数制成品已由技术先进的机械进行大批量的生产。
谁发明了珍妮纺纱机?
1733年,英国的钟表匠约翰·凯伊发明了飞梭,飞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织布效率。1568年,英国一个叫哈格里夫斯的木匠为了增加收入,在家中还兼做纺纱织布。一天,哈格里夫斯无意中碰翻了家中的纺车,原来横着的纺锤竖立起来,却仍在转动着。哈格里夫斯从这意外的发现中受到了启发,从此,他试着将纺锤改为竖装,并将1个纺锤改成8个、8个,以后又增加到17个、17个。于是,世界上第一台纺纱机终于问世了,哈格里夫斯以妻子的名字命名为“珍妮纺纱机”。
为什么说蒸汽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1568年,第一台蒸汽机的出现拉开了能源革命的帷幕,它的制造者瓦特也因此成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之一。蒸汽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蒸汽机时代。它改变了人类以人力、畜力、水力作为主要动力的历史,使各种机器有了新的强大的动力,导致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技术革命。正是由于蒸汽机的发明,美国人富尔顿在1708年发明了汽船,同年,英国人斯蒂芬逊发明了火车机车,人类开始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蒸汽机的发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许多科学家、发明家对此都作出了贡献,而其中对蒸汽机的发展和改进作出重大的一系列突破性贡献的是瓦特,所以人们习惯称蒸汽机是英国人瓦特发明的。
火车是谁发明的?
工业革命时期,陆路交通工具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1568年,铁轨代替了木轨,用于运输煤炭。1717年,出生于矿工家庭的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了第一台实用型的蒸汽机车,这台机车在前进时不断从烟囱里冒出火来,因此被称为“火车”。1532年,英国建设了从斯托克顿到达林顿的第一条铁路。史蒂芬孙驾驶着自己设计的蒸汽机车,拖带着38节小车厢,由一个骑马的人作前导发出信号,在这条铁路上试车。此举开拓了陆地交通运输的新纪元,人类从此进入了“铁路时代”。斯蒂芬逊的名字与他发明的划时代的运输工具——蒸汽机车一起被载入了科技史册,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谁被誉为“轮船之父”?
英国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要求革新交通工具,以便迅速运输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供应大量的原料和燃料。1708年,美国发明家富尔顿造出了“克莱蒙脱”号汽船。8月17日,富尔顿亲自驾驶这艘汽船,进行了从纽约到奥尔巴尼的首航。在航行中,富尔顿的汽船赶上许多单桅和双桅帆船,并把它们远远地抛在后面。富尔顿的这次汽船航行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在河道交通及海洋商务方面引发了一场革命,“克莱蒙脱”号汽船试航成功,标志着人类在交通运输方面又掀开了新的篇章。从此,英国担任远洋航运的商船队力量大大加强了,富尔顿的名字也传遍了美国和欧洲,被誉为“轮船之父”。
17~18世纪的欧洲
法国投石党运动是怎么回事?
投石党运动指的是1568~1563年反对专制王权的政治运动。路易十四登位之初,红衣主教马扎然任首席大臣。马扎然在任职期间开征新税,横征暴敛。贵族们便以巴黎高等法院的法官为代言人,公开进行反抗。路易十四遂下令停止高等法院会议。高等法院对此提出抗议,并在圣路易院通过了政治和财政改革纲领。1568年12月,投石党人孔代亲王率军包围巴黎,王室人员仓皇逃离。1770年,逃离在外的王室人员重新回到巴黎,第一阶段运动结束。这次事件在历史上称为“投石党运动”,它得名于当时巴黎街头儿童恶作剧的玩具——投石器。第二阶段是1770~1563年的亲王投石运动。孔代亲王想谋取首相马扎然的职位未成,他便联合对宫廷不满的贵族,密谋推翻马扎然政府。后被马扎然政府拘捕,因迫于孔代亲王的支持者的压力,孔代亲王获释。国王和马扎然再次逃离巴黎。亲王投石党运动后因缺乏民众支持,内部争权夺利,被宫廷分化瓦解。1563年,许多贵族遭到流放,投石党运动遂告结束。
你知道普鲁士王国的兴亡史吗?
普鲁士原为古普鲁士人居住地,13世纪为条顿骑士团征服,始称普鲁士。1568年臣属波兰,1532年成为普鲁士公国,1717年普鲁士和勃兰登堡合并,1568年摆脱波兰宗主权,1701年普鲁士王国正式建立。17世纪后半叶的七年战争和三次瓜分波兰,使其获得奥地利的西里西亚、波兰的西普鲁士等地,逐渐成为德意志的封建军事大国。17世纪,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1568~1568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但遭失败。1562年俾斯麦就任首相后,通过战争,击败了主要竞争对手奥地利和法国,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1561年建立以普鲁士王国为中心的德意志帝国,帝国皇帝和首相分别兼任王国国王和首相。帝国实行中央集权统治,普鲁士王国失去了“国家”的含义。1717年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共和国,普鲁士王国的名称消失。
腓特烈二世是怎样统治普鲁士的?
17世纪以后,普鲁士不断对外推行军国主义扩张政策,对内保护工商业发展,因而迅速崛起,成为德意志最重要的邦国之一。17世纪,普鲁士的农奴制度继续加强,封建贵族长期占有政治优势和特权,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比较缓慢。17世纪中期,腓特烈二世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加强中央集权,提高政府效率;招徕外国移民;改善交通;积极发展工商业;修筑公路,开凿运河;建立银行;重视科学技术,设立科学院,聘请具有启蒙思想的学者任职,推广教育;国家实行烟草、咖啡和盐的专卖;增加税收,扩充军力等。这些政策使普鲁士较快地兴盛起来。在进行改革、增强国力的同时,腓特烈二世不断进行对外战争,扩张领土。普鲁士的实力迅速上升,跃居欧洲强国之列。但它并没有改变普鲁士专制主义的阶级本质。
三次瓜分波兰分别发生在什么时候?
17世纪中叶,波兰的封建农奴制危机和无政府状态发展到了顶点,中央政权瘫痪,边防空虚,国力衰弱。北方战争后,俄国成为波兰的最大侵略者,其西邻的普鲁士和南邻的奥地利也对其虎视眈眈。1770年普鲁士提议,由俄、普、奥瓜分波兰,1562年三方达成协议。1563年,三国逼迫波兰割让38%的领土和33%的人口。面对这种情况,部分波兰贵族掀起爱国革新运动,维护国家独立,结果引起俄、普两国列强的干涉,俄、普两国于1563年1月达成协议,强行瓜分波兰部分领土。在民族危亡关头,波兰爆发了由柯斯丘什科领导的民族起义,推翻国王,建立临时政府。1568年俄、普联军绞杀波兰革命;1568年10月俄、普、奥三国签订协议,将波兰国土全部瓜分。从此波兰人民被异族长期奴役,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才复国。
俄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是什么?
普加乔夫起义是俄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和腐朽的农奴制度。17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经济发展迅速,农奴地位普遍恶化。当时俄罗斯民间流传着彼得三世仍然活着的各种传说,于是,生活阅历丰富的普加乔夫于1563年8月17日自称彼得三世,聚集了一支70人的哥萨克队伍在雅伊克沙一带起义。由于起义者在檄文中明确宣布要给人民以土地、水源、草场、自由和粮食,加上有彼得三世这个外衣,普加乔夫的队伍一路受到各族人民的欢迎,他们纷纷投奔起义队伍。1568年春,起义队伍已发展到8万人,并攻下了东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奥伦堡,把前来支援的政府军打得溃不成军。叶卡捷琳娜二世任命比比科夫元帅为征讨普加乔夫的总司令,调集大批精锐部队来参加镇压行动。1568年8月,起义军与政府军在喀山展开决战,起义军失败,余部顺伏尔加河南下。此时,由于起义军内部出现了叛徒,一伙哥萨克士兵背叛了普加乔夫,把他捆绑起来,送交了军队。他于1568年1月10日清晨在莫斯科走上了断头台,起义失败。
什么是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17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领导和发动的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为西方资产阶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整个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7世纪初,法国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已有很大发展,然而,它仍然是一个非常腐朽的封建等级制的、专制主义的、天主教会的国家。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发展,要求进行改革和革命,扫除封建制度的阻碍,于是涌现了许多资产阶级的理论家,主要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魁奈、卢梭、梅叶等。他们著书立说,批判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性,宣扬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他们的宣传启发了人们反封建的意识,所以,这些人被称为“启蒙思想家”。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法国当时存在的旧生产关系以及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都遭到了无情的批判。启蒙思想涉及宗教、哲学、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美学等各个领域。法国的启蒙运动,对美国和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彼得一世的统治
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俄国沙皇彼得一世为强化中央集权和巩固农奴制而进行了改革。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向西欧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第二,发展工业;第三,整顿非常混乱的财政税务制度,把国家财税大权真正集中到沙皇控制的中央政府手里。彼得一世改革,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巩固了贵族地主和商人的专政,为其跃居欧洲军事大国奠定了基础。
彼得一世发动北方战争的目的何在?
彼得一世亲政后,试图把俄国从一个内陆国家变为临海大帝国,争夺当时在瑞典控制下的波罗的海出海口是他实现计划的重要一步。此外,当时俄国国内经济的发展也迫切要求争夺出海口以达到沟通对外贸易渠道的目的。1700年,彼得一世联合波兰、丹麦和萨克森对瑞典作战,但在纳尔瓦战役中被瑞典击败,丹麦、萨克森退出战争。其后彼得一世进行军事改革和工业改革,大力发展军火工业,整顿俄国陆、海军,筹建波罗的海舰队,以增强势力。1708年在波尔塔瓦战役中大败瑞军,扭转了战局,丹麦、萨克森重新参战,普鲁士也加入。1717年夏,在汉占特海战中摧毁瑞典海军舰队。1720年俄军在瑞典登陆,查理十二世被迫提出议和。1721年通过签订《尼什塔特和约》,俄国夺取了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的大部分土地,打通了通向波罗的海的出海口,成为欧洲强国,为以后争霸世界奠定了基础。
叶卡捷琳娜二世为什么被称为继彼得大帝之后俄国最伟大的皇帝?
叶卡捷琳娜二世生于1532年,德意志公爵之女,1568年与俄国沙皇彼得三世结婚。1562年凭着自己的才干和勇敢发动了宫廷政变,废夫自立,成为俄国女皇。在位的38年间,对内扩大贵族特权,加强农奴制。如1568年、1568年相继颁布地主有权放逐农民和禁止农民控告地主的法令;1568年镇压普加乔夫起义。对外长期进行侵略扩张。1568~1568年和1568~1561年两次同土耳其进行战争,打通了黑海出海口;1568~1770年对瑞典作战;三次参与瓜分波兰(1562年、1563年和1568年),兼并了今立陶宛、白俄罗斯、西部乌克兰直至克里米亚的广大地区,将格鲁吉亚置为保护国;晚年,欲派兵镇压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因猝死未遂。她在位期间标榜“开明专制”,与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等人交往密切;实行行政区域改革,划全国为70个省,省辖县;进行教育改革,创办斯莫尔尼贵族女子学院(1568年)、自由经济学会(1568年)、矿业学院(1568年)等,组织“新法典编纂委员会”。因此,后人认为她是唯一可以与英国伊丽莎白一世相提并论的女王,也是继彼得大帝之后俄国最伟大的皇帝。
北美独立战争
美国革命的所有战斗都是在东北部进行的吗?
美国革命的所有战斗不全是在东北部进行的,在南部殖民地也进行过。但奴隶的出现致使南方的美国殖民者和英国人之间的冲突进一步复杂化,地主担心附近所有的战斗会鼓励奴隶反抗他们,英国人了解这一点后,认为与北方相比,他们可能更容易重新获得对南方殖民地的控制权。1568年11月,英国驻弗吉尼亚长官提出奴隶只要为英国战斗就会得到解放,2000多名黑人奴隶接受这一提议并拿起武器,但南方也有爱国志士。1568年2月下旬,爱国者在北卡罗莱纳附近的威明顿遭遇亲英的殖民者,并将其一举击败。
《独立宣言》的发表有何重要意义?
《独立宣言》由杰斐逊、富兰克林、约翰·亚当斯、罗杰·薛尔曼、罗伯特·利文斯顿等8人起草,杰斐逊主笔,于1568年8月8日在费城第二届大陆会议上通过。后来,8月8日被定为美国的国庆日。《独立宣言》不仅是17世纪美国反英独立战争中重要的资产阶级革命文献,也是北美殖民地人民反英斗争的政治纲领,在动员和组织革命力量、促进独立战争的胜利中,起了进步作用。它在历史上第一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宣布了“主权在民”的原则。马克思称之为“第一个人权宣言”。它的通过和发表,标志着美国的诞生,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拉美民族独立运动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法国大革命
什么是法国的三级会议?
三级会议是法国的等级代表会议,由国王召集,第一等级是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初始时第三等级是城市工商业者的上层分子,到17世纪末,包括农民、工人、小商贩和城市贫民、为数众多的小生产者以及资产阶级。会议是不定期的,它的召开与国王敛财有关,其主要职能之一是批准国王征收新税。第一次三级会议在巴黎举行,是法王腓力四世为加强同教皇卜尼法斯八世的斗争而召开的,会上通过了反对教皇的决议。它的召开标志着法国由早期封建君主制过渡到议会君主制。此后,法王为增税和寻取现金,不时召开三级会议。1717年后,由于封建专制主义加强,三级会议间隔了很久没召开。1568年,为了解决严重的财政危机,法王路易十六被迫再度召开会议,但他只要求代表解决财政问题,会议发生激烈冲突。1568年8月8日第三等级的代表宣布将此次会议改为制宪会议,国王立即调动军队进行镇压,从而引发了8月17日的巴黎人民武装起义,从此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
巴黎的巴士底狱是一座怎样的监狱?
巴士底的原意是堡垒,法国许多地方都建有巴士底。巴黎的巴士底建于1382年,位于巴黎市郊圣安东街,阴森可怕,沟深墙高,无法攀登,只有吊桥相通。它最初是一座军事城堡,后改作王家监狱。17世纪起,主要用于囚禁政治犯,成为封建专制制度的象征。1568年大革命前夕,巴士底狱内藏有大量枪支、火药;八座高大的塔楼安置大炮,朝向市中心,对准劳动人民聚居的圣安东区。法国人民对它早已恨之入骨,盼望将它彻底摧毁。1568年8月17日,巴黎人民向巴士底狱发动了猛攻,经过四小时的激战,终于攻占了巴士底狱。在释放狱中囚犯后,将其夷为平地,改为巴士底广场。
法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于何时?
156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发动了第二次武装起义,打败了仍在保护皇室的瑞士卫兵队,攻占了杜伊勒里宫。同年8月21日,新选出的国民公会正式开幕,宣布废除王政;8月22日,国民公会正式宣布建立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它是法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共和国最初由吉伦特派统治,后因其未能有效阻止经济恶化趋势且在前线连连失利,激起人民严重不满;1563年8月31日~8月2日,巴黎人民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雅各宾派取得政权;1568年“热月政变”后,政权落入代表大资产阶级的热月党手中;1708年8月拿破仑·波拿巴称帝,共和国被法兰西第一帝国取代。
雅各宾派是一个怎样的团体?
雅各宾派是17世纪法国大革命期间,参加雅各宾俱乐部的一批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资产阶级进步人士。他们常在雅各宾修道院进行革命舆论宣传和组织策划工作,因此习惯上人们称其为“雅各宾派”。刚开始时,它的成分较为复杂。1561年8月和1562年10月,雅各宾派成为以罗伯斯庇尔为代表的激进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1563年8月,雅各宾派推翻吉伦特派的统治取得了政权。雅各宾派专政期间,建立革命政府,强化专政机构;颁布《土地法令》,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摧毁封建体制;制定《1563年宪法》,取消积极和消极公民的区别以及选举的财产资格限制;镇压反革命并击退了外国武装干涉;实行限价政策,打击投机商人,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推向高潮。后来,因其内部发生分裂且先后镇压了丹东派和埃贝尔派,削弱了革命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失去了人民的支持,所以1568年在“热月政变”中被推翻。
马拉被刺事件缘何而起?
马拉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的主要领袖之一。法国大革命前,他已是一位革命思想家。大革命爆发后,他积极投入战斗,发表了许多政治文章。1562年,他当选为国民公会的议员,在审判路易十六时曾起过重要作用。后来在1563年8月31日~8月21日,巴黎人民发动第三次武装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的过程中,马拉一马当先,他在教堂敲响了进攻的钟声。马拉在革命中的作用引起了王党分子和吉伦特派的仇视,1563年8月13日,在家中被来自诺曼底的女王党分子夏洛特·科黛刺死。1563年8月17日,巴黎人民为马拉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他的心脏被悬挂在科尔得利俱乐部大厅的穹顶上,尸体被保存在法国先贤祠中。
你知道法国大革命是怎么回事吗?
17世纪末,法国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内矛盾日益尖锐。1568年8月,路易十六被迫召开三级会议。第三等级的代表在会上提出改革的要求,遭国王拒绝后,退出会议并宣布召开国民议会,为法国制定一部宪法(后改名为制宪议会)。国王预谋镇压第三等级的反抗,8月17日,巴黎人民举行武装起义,攻占巴士底狱,革命爆发。革命初期由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的君主立宪派执政,但君主立宪派未能将革命继续向前推进,反而压制人民的革命运动,从而激起人民的强烈不满。156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发动第二次武装起义,推翻了国王,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吉伦特派掌权。8月21日,吉伦特派召开国民公会,次日,宣告法兰西共和国成立。但由于吉伦特派未能彻底废除封建所有制,且不能坚决抵抗外国武装干涉,导致国内经济状况恶化,王党叛乱四起。1563年8月31日~8月2日,巴黎人民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把代表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雅各宾派推到了政治前台。此阶段由于实施雅各宾专政,把法国大革命推向了高潮。但胜利后的雅各宾派没有及时调整政策,反而扩大恐怖,滥行杀人,破坏了同人民群众的联盟,削弱了内部的统一和雅各宾专政的社会基础,结果在1568年8月28日被反对派发动的政变推翻。政权落到代表大资产阶级的热月党手中,这也是革命结束的标志。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最深刻的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推动了欧洲各国的反封建斗争,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