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吃米饭
诉说幼儿“不吃米饭”的妈妈很多。问她“你究竟要幼儿吃多少呢?”回答说:“育儿书上注明必须吃一小碗半,对面街坊家的那小子能吃两小碗!”而不是研究自己的幼儿该吃多少合适。比如,某个幼儿只吃半碗米饭,可是体重每天平均增加5克,就可以说这个幼儿的饭量适当。幼儿一直就食量小,婴儿时期总是剩奶,满1周岁后还是小食量,这是不足为奇的。
幼儿不喜欢吃米饭的最可能的原因,是由于母亲的强制。母亲反复对幼儿说:“你要是不吃米饭,就不让你从饭桌椅里出来”。于是幼儿就讨厌吃米饭了。认为幼儿个子小,让他多吃些,就会快些长大,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即使婴儿的个子真小,如果不给他吃动物蛋白,也不会长大。幼儿所需要的是牛奶、鸡蛋、鱼肉等,而不是米饭。
初夏,吃饭一直正常的幼儿就突然不吃了,可能是身体不舒服,有可能患“口腔炎”。如果口腔罚臭,老是流涎水,就可以确诊。
瘦小
一般的母亲都认为婴儿越胖越结实。如自己的幼儿举起双手,肋骨一条条都能数得出来,象“瘦猴”,就会感到自卑。被称为“健康优良儿”的幼儿,只是乳制品吃得过多而已,这是乳制品公司悬赏几十年所获得结果。于是,“胖孩子好”的思想就在这种宣传的影响下产生了。要想知道发胖人怎样妨碍运动能力,最好看看电视上最轻量级拳击比赛,强大的选手都很瘦,肚子有点突出的选手腹部被人一击,马上会头晕眼花,没有耐力。
幼儿期是锻炼运动能力的时期,孩子需要瘦点。有的孩子虽然每年体重只增加2公斤,可是个子却长高到90厘米,当然不会那么胖。如果孩子一点也不胖,做妈妈的会幼稚地认为孩子不爱吃东西,不吃东西就不会胖。真正发胖了,就不锻炼,因此要任其自然,不要多吃太多的糖分。
最愚蠢的做法是,由于不胖,就不断地给运动机能好的孩子打“发胖针”。这种胖孩子是打针打出来的。
不会讲话
过了周岁生日刚刚两三个月有的幼儿还不会“嗯”、“啊——”地说话。看到附近同年龄的或者更小一点婴儿会说几句话,爹妈心里开始着急了,首先会考虑幼儿是否是智力低下。不过,不能认为说话略早的幼儿,其智力就是优秀的。
如果耳朵听得见,其它动作也与同年龄的幼儿没有差别,对其智能,则无须过分担心。说声“拿报纸来”,幼儿就把报纸拿过来,问他谁是“爸爸”,便指指父亲,这说明幼儿不会说话,耳朵却很灵。有很多男孩在快满2岁之前,口齿几乎是不灵的。
如舌系带过短,影响说话,可行舌系带矫正术。
对口齿不伶俐的幼儿来说,耳朵是否听得见是很重要的。叫幼儿的名字,能立刻回头转过来,这就没有什么问题。至于说能听到鼓声或闹钟声,这不太准确,因为没有这些声音,有时会感到振动声。
对以往有结核病史,接受过链霉素注射的婴儿,或者生下后立即患败血症,服用其它药无效,只有给注射卡那霉素才转危为安的婴儿,到1岁半口齿还不灵时,应去耳鼻喉科详细检查一下。万一听力有毛病,应该与聋哑学校的老师商量,尽早作语言练习。
口齿不伶俐者,如果能发出“不要”、“是的”、“汪汪”中一个短语,就说明耳朵能听见,一定能说话。打开画册,问他“哪个是汪汪”,“哪个是嘟嘟”,能指“狗”和“汽车”的婴儿,说明他的听力是健全的。另外,家里人多,如果每个人都随便对幼儿讲各种话,幼儿就很难学会说话。
妈妈平常不爱讲话,对幼儿做什么都默不吱声,这样,幼儿就没有学话的机会了,要经常不断地对幼儿说话。另外,有的幼儿受遗传的影响,不爱说话,本来就是个“沉默的家伙”。
不会走路
邻居的婴儿满周岁后就会走步,自己的幼儿1周岁2个月了,还不能独立迈步,爹妈就发愁了。但是,到1周岁半还不会走步的幼儿,后来走得很正常的例子是很多的。
满周岁还不会坐的幼儿则另当别论。要是用手牵着能立即站起来,稍稍扶着点也能迈步的婴儿,是肯定会走步的。冷天,穿许多衣服,还裹着尿布,就没法练习走步了。要把房间弄暖和点,撤掉尿布,给婴儿练习走步的机会。
生下来体重不到2公斤的婴儿,走得晚是必然的。相反,因过于肥胖而走得晚的婴儿也不少。因发生髋关节脱位、佝偻病等而不能走步的婴儿,现在已经绝迹了。
小儿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小儿定期到保健门诊进行健康检查,其目的在于了解宝宝生长发育是否正常,全身各器官有无病变,以早期发现没有被家长注意到的各种异常情况。家长通过健康咨询,可以得到科学育儿知识,做到预防为主,消除不利因素,以保证孩子身心健康。
小儿时期正处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年龄越小,生长发育的速度越快。因此,体内需要的各种营养素相对地比成人的要多。但是由于小儿消化功能尚无完善,消化吸收能力很弱,添加辅食时,在食物的质和量上,稍有不妥就会造成消化不良或各种营养素缺乏的疾病,例如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缺铁性贫血、微量元素锌和铜缺乏等。而这些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往往容易被家长忽略。另外,孩子幼儿身体抵抗力弱,易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亦可导致患病。
总之,通过全面的健康检查,可以早期发现那些无明显症状或未被家长注意的体格和智力等方面的问题,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
另外,可根据孩子存在的问题,进行健康咨询,得到喂养、护理、防病等科学知识,用以促进宝宝的身心健康成长。
1岁后的小儿容易生病1~3岁的孩子,身体的抵抗力很弱,因为来自母体先天免疫的抗体己基本消失,而幼儿体内的免疫系统还很不完善。因此,自动免疫虽然逐渐产生,但对疾病的抵抗力仍很差。再加上这期间小儿与成人或年龄稍大的儿童接触增多,所以容易患各种传染病。
1岁以后的孩子,正处于断奶之后,其消化系统发育不够成熟,消化酶的活性差,胃液胃酸少,喂养不当可引起消化不良,如病原菌随污染食物进入肠道,很容易出现肠道感染。此外,小儿呼吸系统的防御机制不完善,例如鼻孔中几乎没有鼻毛,粘液腺体的分泌不足,再加上体内免疫球蛋白的水平比较低,所以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肺炎。
1~3岁的孩子处于生长旺盛时期,体内需要各种营养物质较多,如不注意科学喂养,就很容易出现一些营养不良性疾病,如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缺铁性贫血,以及微量元素锌、铜缺乏,甚至导致生长发育迟缓。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1~3岁的宝宝活动范围扩大,又不知注意安全,极易出现意外事故。
根据以上生长发育特点,对1~3岁的孩子要加强卫生保健工作,注意安全,才会使宝宝健康成长。
多活动和营养缺一不可
孩子在不断长大成熟的过程中,不但发生量变,而且发生质变。2岁时的体重约为出生时的4倍,要维持这样迅速的生长速度,如果没有充分合理的营养供应,是根本办不到的,人体所需的六大营养素中的任何一种缺乏时,都会发生营养不良症,在此基础上,又导致全身系统的疾病,使孩子失去健康的体质。机体在新陈代谢中,不仅需要营养物质,还需要充足的氧,大自然中的空气比居室内空气新鲜,可供更多的氧,孩子要经常到户外活动。要让孩子在日常生活、游戏和体育锻炼中充分利用空气、阳光和水等大自然条件,充分地活动,以增强体质,使他们对外界气候的变化和疾病侵袭具有更强的抵抗力。
幼儿的体质强弱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且后者起决定性作用。充分的体育锻炼应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要在供应丰富营养的食物,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的基础上进行。
小儿1周岁后已由于运动能力不断提高,会走、能跑,更要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充分的活动,可增进食欲;阳光能使体表发热,血流畅通,促进新陈代谢;新鲜的空气,对神经系统的良好刺激,使孩子情绪愉快;游泳锻炼,对人体健美,对肌肉和皮肤产生按摩作用有利于身心健康。
因此,充分的活动和营养是并重的,它们在维护孩子健康方面,缺一不可。
应锻炼身体
让2~2岁零6个月的孩子在家里锻炼是不容易的,锻炼能发展运动能力,应在某种程度上让孩子做出一定的努力,为了学会做以前不能做的事情,孩子必须经得起磨炼。
开始前,可以利孩子好奇心让他试着爬坡、上楼梯、爬木桩、走平衡木。通过重复这些运动来提高孩子的能力,这在一母一子的家庭里天天这样做是办不到的,在幼儿园许多小伙伴在一起做,就能引起孩子的好胜心。孩子在家里连裤子都不愿意自己脱,所以不能坚持锻炼。(把孩子锻炼得更健壮)
在家里锻炼的孩子,会受到限制,首先应尽量让孩子接触室外空气,为此,散步是最好的,当然,在炎热的夏天,这样做有些勉强。但是在其他季节,一定要每天带小孩散散步。
冬天,穿衣服太多容易疲劳,容易出汗,散步时应尽量穿便服,如果鞋子窄小,或者鞋带松了,或者鞋垫有褶,走起来就会不舒服,孩子就会要抱,所以散步前一定要检查鞋子。
要注意记住孩子的步行能力,逐月延长散步距离以加强锻炼。有时,也可以带孩子到有台阶或山坡的地方走走,可把散步当做锻炼。当你满足了孩子让你抱的要求后,就会很快养成抱癖,从而也就锻炼不成了。
干布擦身虽说对皮肤是一种良好的锻炼,但对满足2岁的孩子来说,不能强制去做,如果非擦不可,可以在早晨同爸爸一道起来同爸爸排成一行,边喊口令边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