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现代家庭生活指南丛书——新编古玩收藏知识大全
29048700000036

第36章 铜器(1)

(第一节)铜器源流

吾人所使用之祭祀、享燕、饮食、烹调及日用诸器皿,为数至多,为质极繁。但在古代各种质料尚未发明之时,其一般平民之惟一用具即系陶器,而帝王及上层社会为表示优异则均用铜器。盖古代铜器均系原铜,原铜之产生永远与金银混合。古时分金之术未精,所有铜质仍均包含原产之金银在内。故虽名曰铜,其实乃铜与金银之化合物。在当日未有纯金之时,一般人之视铜亦犹吾人今日之视金,固人人认为惟一无二之贵重品也。非国家最重要之典器不能用铜,非上层社会之人亦无力用铜。铜器之重要亦犹今日之金器,于用途及制作自必加意经营,此所以古代铜器能若斯之精妙也。考铜器之肇始并无正确之记载,故确实启用年代亦不可考,惟一般之断定均谓起自黄帝。据《子华子》载,黄帝之治天下,百神受职于明堂之庭,帝乃采铜于首山,做大炉铸神鼎于山上。是虽未说明铜器之由此作始,但在此前并无铸铜之记录,是铜器之始于黄帝固极合理者。惟仍有主张铜器之发端远在黄帝以前者,盖由今日出土之铜器,其质地、花纹、颜色均与黄帝以前之遗迹相合。为此说者固亦有相当之理由,惟中国任何器物均系渐进改良以成于最后之式态,并非如西洋之重大发明于期前期后均截然划一显明区分也。即或黄帝以前确有铜器,其用途亦不重要,其质地及做工亦必不甚精良,与中国之铜器史无多大关系,即舍而不论亦无不可,故断自黄帝自属当然也。查自黄帝铸鼎之后,始引起国人重视铜器之心理。嗣后二三千年,国家之重要典器,社会之最上用具,无一而不用铜。惟自黄帝以迄唐虞,礼制未备,用器不繁,盖以当时文字未兴,史书不详,国家均铸何器,社会常用何器,书无记载,只凭后人根据出土之器作成臆说,究之多不正确。且人各异词,殊鲜一致之论断,复以出土之器亦系全貌之一斑,终不能据之以作有系统之说明,只可以器论,不可以时代言也。但据今所见者,此时期之器,其花纹皆浅而糙,器铭皆系刀刻阳文,字体与今日出土之牛骨、龟甲文字完全相同。各器之用途及制意多不能推寻,且流传至今为数极少,并亦破碎不完,于考古及鉴赏上均不能作为有意义之样本。故研究铜器者,均以三代之物为起点。盖中国之文明虽始于黄帝,但一切典章文物降及三代始底于大成。三代之时,一切重要使用器物几完全为铜器,铜器之重要较前尤盛,铜器之制作较前尤工。禹铸九鼎象九州,每鼎各刻以州名,曰衮、曰冀、曰青、曰徐、曰预、曰荆、曰扬、曰雍、曰梁。此九鼎也,一般公认为社稷之代表,国家定为传国之宝器。器物之重要以此为极。至其他以祭、以享、以饮、以宴,无一而非铜器。用具之高尚未有逾于铜器者,国家经营之努力未有逾于制作铜器者。故其做工之精良、式样之美观、尺寸之合度、花纹之秀丽,直同鬼斧神工,佳妙至极。惟三代之器,其名称、式样、尺度、花纹、字体及款识,亦属有变易,各代不同。夏初只有阳文古字,尚无大段花纹。各器有款有识。盖款居内而凹,识居外而凸;其款系凹入者,字体为鸟迹篆。亦有以花纹为款者,亦有无款无识者。盖古人制器慎重,一切用心重要之器则有款,事实必要则有款,钟鼎祭器称功颂德则有识,盘盂寓戒则有识。普通非重要典器则并无款识也。且夏尚忠,其制器亦然,均朴直精审,中规中矩。商器则花纹较夏精细,惟仍不深入字体,纯系象形即虫鱼篆也,字画虽浅,但较前稍宽。及商代中年之器,其花纹虽仍如前,但其字画则变为深而宽矣,然仍无粗花压细花之做法,各器多无款而只有识。且商尚质,故其器多质素无文,花纹繁密、款识满器者盖甚少也。及周初始有粗花压细花之做法,其字体虽多象形之虫鱼体,已间有一二类乎大篆者,且字画复变为窄而深矣。及东周之初,字体则纯系大篆,不复见有象形之字界乎其间,花纹多粗糙,反不如以前之精细。及至周末,虽花纹未更,而字体则参用小篆矣。周尚文,其器多雕刻细密,款识均有与夏器略同。总之,三代之时,视铜器均甚重要,故对铜器之制作均极精心。所铸各器,率以蜡为模。花款必细如发,匀整分晓。识文之笔画宛如仰瓦而不深峻,大小深浅如一,亦明净分晓,无纤毫模糊之迹。其字体、花纹虽前后有深浅宽窄之不同,其内宽外窄固无不同也。至于做工亦均剔透玲珑,规矩工整,较之今日机器制品绝无逊色。盖当时铸器选铜极严,绝无砂砾杂质羼杂其间;且工人预四民之列,非若后世目之为贱丈夫,故多知识高深之辈;复以国家不计成本,不吝时间,惟精是求,惟美是务。三者俱备,此所以三代铜器之能垂名宇宙者也。秦始皇并灭六国,统一天下,谋万世一系之实现,极力销灭三代之遗迹,以冀转变人民之观感。凡三代之良规、美制、善政、名称无不设法销毁,俾民人无比较之机会,以便于专制。自为铜器国家重事,善政、善言时于款识中表露甚详,铲除泯灭自在意中。故铜器在秦非特未能将三代之成就发扬光大,抑且百方摧毁,故意绝灭。即禹王所铸之九鼎,传来二千年,各代奉为至宝,视同神明,此时已全数沦亡。其他各器,既无如此之重要,又无若斯之伟巨,其绝灭失亡更不可屈计。三代二千年惨淡经营之伟器,不转瞬间毁亡殆尽。铜器之厄,于斯为烈。然一方尚能另辟蹊径,以示自秦创始,而非前朝遗物,发明于器上镶嵌之法,如镶嵌金银块、金银片、金银丝、大小珍珠、各色宝石及孔雀石等,设计亦颇精巧,图案极为自然,意匠率多新颖,做工至为佳妙。实属创制,即能若斯成功,殊为难能可贵。至于款识,一同周末,大小篆兼用,以小篆为多。隶书虽已行世,但未见以之作款者。炎汉代兴,一反秦政,祖述先王,取法前代。对于三代之宏规嘉谟极力恢复,非只将三代铜器重行复兴,又且多方开发,创出许多新意。如铜器之镀金、镀银、包金、包银、画漆、雕刻,均于此时产生,并均成功,殊足称述。夫所谓镀金者,今人每与流金混为一谈,不知此固截然二事也。流金之色并非原有之色,亦非原来以真金施之于铜器之上故意求之者,乃系多年铜器内所含之某种物质,与空气或水土化合,而起一种之变化颜色。究竟系何种物质,今人尚未能确定,只知凡做工精细地子平滑光亮之表面易生流金,骤视之颇似真金由铜中流出者,故名流金。但经今人化验之结果,已知其内毫无金质,即拂拭过甚,出土年久,金色亦自行剥落。若系真金,何至颜色屡变?至镀金则确系真金用火镀于器上者,其金甚厚,粘合之力亦甚强,如以极大重力压合者,与铜接合之处已互相混合,不知古人何术能以致此!其色皆青而亮,沉而实,宛如纯金制器,甚美观也。汉之中叶,又发明镀银之法,其法与镀金略同。又有包金、包银之法,即将金银等壳包于铜器之上,其壳甚厚,其制亦精,与原件无丝毫凸凹不符之处,若非精于鉴别者,不致误为镀金镀银者几希。画漆之法亦于此时肇始,即以漆添画各种花纹于铜器之上,但多系素器,若刻铸花纹者,自勿需漆画矣。其花纹完全仿三代遗制,笔亦极为工整,宽窄极有规律,盖仿古器之黑漆古而为之者。汉之中叶,又发明以刀雕刻花纹并阴文刀刻字体等事,事虽甚易,但前未之有闻,款识多为隶书,其用小篆者,盖皆初年器也。秦之镶嵌此时尚极盛行,所制之器亦足与秦器媲美,无论嵌丝、嵌片,其边口皆非常整齐,而原器与镶嵌无丝毫长短不齐、粗细不直之状,后世虽有仿者均未能相似,故论镶嵌者均以秦汉并称也。三国扰攘,此征彼讨,以致柄国者无暇为此,铜器产量为数极微,款识概用隶书,篆字从此绝亦矣。两晋享国甚久,宜于铜器有多大贡献,奈事实之昭示,此时铜器产量极为有限。致此之故,原因甚多,要以国多庸主、提倡不力为主因耳。南北朝兵连祸接,古名器因迁移而致沦亡者史不绝书,古铜器在此时期摧毁者甚多,岂止无新产已也。李唐有国,天下太平,文治武功,媲美炎汉,惟此时赤金、黄金之界限已分别清楚,重要之器多以赤金为之,一般之视铜已非昔日之等诸赤金,遂致用之者既无以前之快慰,而铸之者亦无前代之兴感,故所有铜器虽未减少从来之范围,但亦不过虚应故事、潦草塞责,故无几许之名器产生。且此时瓷器亦渐发明,重视铜器之心理已渐移转于瓷器方向。降及五代与宋,高火度之瓷器已完全成功,其适用之处不亚于铜器,其佳美之处尤且超越铜器。因之,整个社会遂均舍弃铜器而改向烧瓷之途迈进,以故在此时期名窑迭兴,佳瓷日出,全国上下均改用瓷器,以致三千余年最占势力之铜器遂于沦亡之途。实际言之,铜器至此已告结束。盖前此之铜器,完全为使用器物,国有定规,家有实用,必须制造之者;此时则除少数必需之祭器外,余均为文玩陈设之需,可有可无,作否随人,固非如以前国家定制,必须铸造者也。以常理言之,宋代铜器,最大限度亦不过如晋之产量等耳。奈事实上,宋代铜器产量极多,所以然者,完全由宣和个人提倡之力也。查宋之宣和,嗜古成癖,凡古名器无不仿制,而以仿铜为尤多,且均惟妙惟肖,足可乱真。所仿三代之器,除字道之内宽外窄未能全似外,其余锈色、式样完全与原器无异,所仿秦汉之镶嵌与原器绝同,直可欺世。除仿制外,又发明于器上烧蓝釉之法,盖由于仿蓝锈而得者光泽颜色且胜于古器。宋代距今仅及千年,中间未经长期变乱,故宋代制器均能流传至今,且均系仿古,虽做工、花纹不及古器,但式样、尺度均与原器无殊。吾人虽不能见古器之真相,然因宋器之流传,亦可略窥古器之面貌,于研究铜器之贡献,补益至为深巨也。元代入主不及百年,且征伐无息,文治未修,除不必要之铜器敷衍铸造外,几无铜器可言。迄乎有明,国运昌隆,文物光备,铜器亦稍见复兴。平民用具固极简陋,皇家器物则极力讲究。以前古器固无不仿制,镀金、镀银、包金、包银及镶嵌各器亦皆尽力。铸治而铜之精前无古人,尤为明代之特色。宣德铸炉,其精美佳妙绝后空前,在古玩史上独占一页,其成就之伟大可想而知。所铸他器,亦精妙绝伦,后世视同金银,惟件数太少,不易得耳。景泰时,又发明在器上焊丝作花烧五色料釉,即世所称之景泰蓝也。迄今名播世界,誉满人寰,非只明代之荣,亦为国人之光,弥足称述。清代继兴一切,复明之旧,明代铜器应有尽有,做工、花纹亦足与比拟。惟至乾隆中季,西洋器物东来,良货驱逐劣货,国人数千年来日渐退步之手工出品自然遭受淘汰。庶民铜业已均改行,国家工厂之造办处亦行裁撤,此后铸治只有常器,故清代铜器无足称者。今日则科学发达,用具质料日新月异。铜器成本甚,除不能代用之少数铜器外,虽粗劣之铜器亦不可多见,遑云精美,遑云仿制。西洋制器,均系今精于古,而中国器物,则多古胜于今。国人之不努力欤,抑智力不古人若耶?览兹铜器之日益退步,曷胜于邑。

(第二节)古铜器名释略

古代铜器,各朝之制度不同,名称互异,且均无专书传录。今日之所得知者,或凭书籍之片段记载,或据出这旧器考证,或见于前人之图说。因之,一物而数名,一名而数事,时代既不相符,则式样、尺寸自然不同。故古铜器名之解释甚为困难,若必考证确切,为今日不可能之事。仅就最普遍之解释略一述之。

古代用器以金属成之者,有农器、兵器、礼器、乐器、杂器五端。农器均用铁,非本章所涉及。其余四项均用铜制,兹按种类分述之。

一、兵器兵器为关于战争所用之器物

匕首匕音比,食器也。曲柄而浅斗,如今之羹匙或勺类之。匕首者,剑之最短者也,以其首类匕,故名匕首,长一尺八寸,其形似剑,尖锐,两面有刃。

剑今日尚有用剑者,故此为人人所习知者。惟其各部之名称,今日多有不知者。自脊至刃曰腊,或曰锷,刃以下与柄分隔者曰首,把握之处曰茎,茎端饰环曰镡。

刀一面有刃者。无刃之面曰背,成平形。用以割物。

刘亦刀类。一面有刃,但背不平。用在刺物,其实与刀无大异,故今人只称刀,而此字已无人用作刀用也。

斧与今日用者大致相同,斧之刃柄成一直线。

戚斧类也。其刃与柄成垂直,如丁字形。今日木工尚有用之者。

,亦斧类。斧与戚均一面刃,其他一面为背,用以锤而不斫。则两面均为尖刃,而不似斧戚之为平刃也。用在横刺也。

椎音锤,击物之具。体为圆柱形而有尖,即刀剑之无刃者。

鞭有柄甚短,如刀柄,然体甚长,为圆柱形,多节,即铜棒,用击物而非刺杀斫者。

鸡鸣汉时兵器,状如鸡鸣,故名。即古之戈,又谓之拥颈。

戈状如鸡鸣,故汉时不曰戈,而即曰鸡鸣。刃向前者谓之援,援之下垂而附于戟者谓之胡,其后端曰内。旧说皆以为直刃,程瑶田据所见古戈,其胡与内皆穿孔,孔所以缠缚于戟,与戟同,皆横刃也。按,戈柄曰戟,兵刃之曲而旁出者胡,戈胡三之,戟胡四之。

戟与戈同,所异者,援略昂起,而内亦有刃也。

矛长柄有尖如剑,两面有刃,用以刺敌者,即今之所谓扎枪者也。长二太者曰尊,矛二太四尺曰夷,矛三隅曰杂矛。按,杂音求,即三棱矛也。

枪长柄,有尖,无刃,为圆椎形,中间粗,尖与尾细,用以刺敌。

炮与今迫击炮略同,圆筒形,愈根部愈粗,底有火眼。

矢箭之头也。种式甚多,有(左钅右侯)矢、兵矢等。

弩机弓之有臂者,亦谓之窝弓,设为机巧,钩弦发矢力强,可以及远,相传为黄帝所造。其式至多大者,或以脚踏,或以腰开,有数矢并发者,有火器以前视为利器。宋时有神臂弓、克敌弓等,皆弩也。其机上有臂、有面、有郭、有耳等各部分。

戟属,有尖,有两面刃,中有孔,形如锐三角形。

(左瞿右戈)音衢,戟属,四面有刃之刺器也。

殳音殊,类矛,惟两面刃之后部为尖形,即两倒尖也。

扬形成三尖,如以柄计,则成十字形也。

旄首即旗帜之上端有尖者,遇敌时亦可作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