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鼻烟
在清代三百年间,北京人士有一种特别嗜好,为全球其他各地所无者。嗜之极为普遍,无论贫富贵贱无不好之。视之极为重要,有类于饮食、睡眠,不可一日缺。其事为何:曰闻鼻烟是也。考鼻烟之兴,并不甚久,且非国产,乃来自西洋。据赵(要造字)叔《勇卢闲话》“称鼻烟来自大西洋意大里亚国,明万历九年,利玛窦泛海入广东,旋至京师,献方物甚多,鼻烟即其一也。”按意大里亚,即意大利也。大西洋者,泛指西方之大洋,并非今之大西洋也。又万历九年,为二十九年之误。盖史载利氏于万历二十九年至京师故也。又查鼻烟之来华,虽在明末,只以用之者少,且来货极微,故名不彰着。至清康熙二十三年,圣驾南巡,汪儒望毕嘉进献方物,上命留西腊,赐青苎、白金。按西腊,即士那,士那即鼻烟,意大利语也。及雍正三年,意大利亚教化王伯纳第多贡此物,其中以鼻烟为最多。从此鼻烟遂遍于东土,鼻烟之兴以此为起点,从此日益风行,至乾嘉为兴盛之极峰。庚子拳乱之后,则日渐式微,今则有此嗜好者,极为少数,不久必将绝迹矣。
考鼻烟之肇始,各记载均谓起自意大利。相传彼国有人藏烟叶甚夥,数十年后启视之,均已糟朽,几为尘土,惟嗅之觉有异味。始设计创为鼻烟,此与丹麦人之发明啤酒,完全相同。此理似属可信。在中国所得之史料,仅止如此。若翻阅意大利史书,自有详细之说明,姑如此说,以待达者指正。
鼻烟既非中国所产,故初来时均以原产国之名称称之。而当时欧洲诸国与中国通商者,除意大利外,尚有数国,彼时欧洲各国以能与中国通商为最大之荣幸,故无不千方百计以邀得中国皇帝之欢心,以冀与之通商。意大利教化王既以鼻烟得到中国皇帝之特别优待,于是欧洲各国遂均设法仿制。雍正五年,博尔都喝尔国王若望,按《四夷考》载:博尔都喝尔即布露亚,即今之葡萄牙也。遣使麦德乐贡方物四十余种,鼻烟为最要也。嗣后,英吉利、法兰西亦相率以鼻烟进贡。国度既不相同,其语言自不相同,因之译音亦各不同,有译为布露辉卢者、科伦士拿乎者、士拿乎者、士那者、西腊者、士那富者。名称虽不相同,其为鼻烟则一也。但中国之名称,自雍正三年始确定之。故鼻烟之物确兴自明季,但鼻烟之名则始自雍正也。虽王士桢、汪灏之纪载,均谓鼻烟在康熙之时即已盛行,此说未见证明,只姑闻如此,殊不可靠。盖始自雍正三年,系《清会典》所载,当为可信也。按鼻烟之为物,其味出乎五味之外,绝非正味,初闻者并不能感觉十二分之愉快,绝不能如美味、美色之诱惑力速而且巨也。且质之佳者价逾黄金,并非如纸烟之用而不费也。以常理言之,闻鼻烟之嗜好不易养成,即养成者,亦必为社会上之少数有钱阶级,并不易普遍于社会也。乃事实竟大谬不然。当日好之者极为普遍,无贫富贵贱无不好之,且嗜之极甚,几视为第二生命,可一日无米面,而不可一日无鼻烟;可一日不饮食,而不可一日不闻鼻烟。鼻烟之重甚于米面,此诚不可以理解者。然天下事,理之所无而事所有者甚多,盖理在事体之外也。鼻烟之兴即此之类,其所以致此者,绝非鼻烟之本体造成,乃人为之力也。其力为何,即当日各皇帝提倡之故也。《鲁论》云:“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清代各皇帝无不嗜好鼻烟,亦无不重视鼻烟,以鼻烟为奇珍异宝,故当时诸王、贝勒、大臣,以赐鼻烟者为上赏。即藩属外国之来朝者,亦以赏赐鼻烟为最隆重、最光辉之礼遇。如乾隆五十二年,赐安南国王鼻烟两瓶,五十三年再赐三瓶。同年并赏赐朝鲜国王鼻烟一筒,并赐南掌国王、缅甸国王鼻烟各若干。五十九年赐咈(左口右蓝)西、朝鲜、南掌、英吉利、越南、暹罗,琉球各国元首鼻烟各若干,并赐各国来朝之代表若干。嘉庆元年举行千叟宴,参与者各赐鼻烟若干。此外赏赐各大臣鼻烟之事笔不胜书。既蒙皇帝赏赐,臣子不敢不用,然又不敢动用,故必购买以代用。人人如此,遂相习成风。上下如此,遂相沿为礼。友朋会晤第一事,即须交惠鼻烟,以资夸耀,友朋会谈以鼻烟为主要论题。因之鼻烟之用,遂同米面水火不可一日缺,不可一人缺,而竟满布北京人士矣。
鼻烟成色之优劣,自有其一定鉴别之标准,惟此物来之外洋,国人素非习知,而内容之说明,又全系洋文,故鼻烟最初来华时,国人无法以商标或品名分辨其优劣,仅能记识其包装或经售之商号而已。而欧人最初来华经营商业时,国人名其所居集之处皆日行,或日洋行,以后国人所设者,亦用此名,以便与洋商交易也。第一批鼻烟来粤,怡和行尽数收之。其烟色稍淡油轻,多大口素罐,其质略粗,味乎者多,间有多膻者,然神趣幽渊乎其永,则远不及天宝所藏。再次日“十三太保”,每箱装十三罐,以罐名而不以行称也。其罐式有八角者居中,长方式者八,箱之四隅则以三角式者四罐以实之,合成十三瓶,美其名为“十三太保”。其罐有素者、有金花者、有水磨而加金花者。当日以水磨金花者为最佳,厥后不能以瓶定甲乙,必须一指禅以参其妙。有大箱者,小箱者,大者高尺余,小者高七寸。今日求一箱全璧者,万金莫得。此外,则有小金花、大金花、红枝头、黑枝头、牙花等牌号。罐之式样亦极繁复,有削肩者,有短脰者,有狭而长者,有圆者,有椭圆者,有三角、六角、八角等式罐。以素为上,素罐则尤以小者为上。素罐小而削肩,璃璃莹洁,与各种罐迥不相同,美其名曰“美人肩”,最为世人所珍也。
嗣以作伪者众,仅赁包装或行号不足以鉴辨其优劣,遂以色与味为分别之标准。盖烟之佳者,色味俱异。色佳而味逊者有之,未有色不佳而味佳者。色以深为上,淡为下;黑为上,黄为下。亦有白者,惟不常见。最上者,深紫而近墨色。素罐皆作紫黑色,质厚气醇,俗称豆沙色是也。鼻烟以此种为最上,真希世宝也。紫而墨者,天宝、素十三太保、牙花三者有之;大金花,小金花则黄色。牙花、大素罐视天宝素亦有深浅之别。黄有数品,深黄若蒸栗,金花之本色,此为上;浅黄作淡金色,有宝光,味酸甚,亦佳;若质薄色淡,味同市中豆豉霉菜者,斯为下也。旧说鼻烟以深绿为上,鸭头绿者次之。然深绿历百年即变为深紫,近于墨矣,承日光斜映之,隐隐类玛纳斯石耳。鸭头绿久则微黄,亦有成紫者,以红为下,红则质薄而气烈,年限未足故也。是旧说亦无不合,盖鼻烟之颜色,随年限为转移,愈久而色愈重,旧说仅见及百年内变化之颜色,尚未知遇百年后可变为深紫,亦犹今人只知鼻烟能变为深紫,而不知千年后更变为何色也。故以色分辨其优劣,必须注意其产生之年代,且不可以某色必为上,某色必为下也。
其次,则以质之粗细为标准,上品曰“飞烟”,即质之极细者。按飞若今山东飞面之飞。在乾隆时,常有于蜡上题有水磨碾上飞、水磨碾次飞等字样者。一说西洋人制鼻烟,为水磨屋碾烟草,以扫自屋顶者为上,故曰“飞烟”,其实即轻清细腻之意。古谓无根而至绝迹而去,庶几近之。次则为“豆烟”,烟质已结成颗粒,凡和药碾极细,实器中往往自结鼻烟,出蜡后,经宿则成粒如豆,即“豆烟”也。
烟之品,南人列为五,曰:酸苦豆焦。北人则称:羴酸(左火右果)豆。烟类众夥,苦则未之闻也,苦盖(左火右果)之音转,乃南北方音之殊,兹详述之如下:
羴从三羊,《说文》曰:“羊臭也,或从亶,作羶”。《素问》:“五臭无羴,春臭以臊”。《月令》:“五臭无臊,春臭以羴”。臊,《说文》曰:“豕臭也”。服虔《通俗文》:“鱼臭曰腥,豭臭曰臊”。《吕氏春秋·本味篇》:“草食者羴,肉获者臊。”腥、臊、羴三者类也。谓腥、臊、浊,谓羴清耶?何取乎尔?曰:是不然。臭何以羴,实脂气也。《吕氏春秋·孟春》记其臭羴,高诱注曰:“木香,羴也。”木香何羴?唵芯咈,凝而永之,脂气义也。必羴羊臭是义,渠之羴鳖而东海之逐臭也。番舶来海外,出其布帛、铅锡、皮革皆类羊臭,又炭湿气之积而然者也。臭烟无是也,其为羴也,无质非气,浑于意而达于神,故曰尽神也。恍兮忽也,无指名也。而县象之,腻若也,臐若也,如往如复,而浮游乎清虚之表也。淡而弥旨,浸淫幽眇,而周历乎思议之所穷也。密室坐忘,出户遇之,昼寝乍兴,悠然会之,方春蕃萌,圜煦斯孚,含津吐荣,风回雨酥,挹兹芳润,是为道腴。尤涎有香,鹿尾有浆,葡萄之酒琥珀光,味若貂鼠乃称良。以兹比例,吾犹不敢别其谁短长也。
烟质甫成,酸与辨而已,藏之久则辣化而羴。羴也者,其气秘于内,郁烟离曲为之也。酸,人也;其羴,则天也。
鼻烟初成时,质未凝,气尚流散,纳蜡中,密栗无一痕。数十年后,气敛质结,视其内,舒卷如云霞、如水波、如晴沙、如蚁蛭。以如蚁蛭者,为最陈久,俗呼蚂蚁,矢取形近也。
既识品类,宜慎收藏,盖鼻烟贵在味,味失,则等于粪土,且性畏湿、畏燥、畏泄。湿则败,燥则枯,气泄则质存而神索也,气窳而真亡也。中国北方风日燥烈,南方卑下蒸湿,均不利于鼻烟类之保存,故收藏之器不可不讲究也。考自欧洲初来之时,即均盛于甚精巧之瓶中,当时凡关于鼻烟术语,均用欧洲语。鼻烟瓶,当时西人均呼之为蜡,或书为剌,盖瓶之译音也。何国用语何字所译,今已无从溯考矣。
鼻烟来自欧洲,中国从来不能制造。自中国需用减少之后,欧洲即无远鼻烟来华之事,度今日欧洲已无制鼻烟之工厂矣。北京现存之鼻烟,均为前数十年、数百年之遗物,故价值极贵。今日北京闻鼻烟者极为少数,非止价值昂贵,且来源久绝,购买无从也。但北京之鼻烟铺,今日存在者尚多,如大栅栏之豫丰、朝阳门之天蕙,且生意均极兴隆,与同仁堂之购药同。购主均须依次等候,始能购得。是用鼻烟之人尚多。且闻北京老住户及一般贩夫、走卒之闻鼻烟者,确实甚多,其故何也?此虽小事,若非熟于北京地方情形者,亦不知之。盖所谓鼻烟者,原有两种:一种系由欧洲运来者,一种系中国自制者。欧洲运来者,其原料及制法,吾人无法知其详情。中国制者,系用烟叶碾制者,视之与欧洲制者同,惟颜色及味不相同耳。现在一般所用之鼻烟,乃中国制者,价值极贱,与烟卷不相上下,故一般人尚能用之。为分别故,今日社会习惯称由欧洲运来者为洋烟,若只称为鼻烟者,即指中国自制者言也。此乃北京多年之习惯所演成,亦不可不知也。惟今日古玩铺所售卖者,均为以前遗存之洋烟,普通之鼻烟,尚未有人古玩之资格,故不详叙矣。
(第二节)鼻烟壶
一、烟壶述要
鼻烟壶,俗称烟壶,省语也。按:烟壶之名称本不恰当,乃相沿已久,世人习而不察,均已不知其非矣。盖壶本古之酒器,以盛酒浆者,腹方口圆曰壶,反之曰方壶。又,凡器物大腹可盛流质者,乃得名壶,是壶必为盛流质之器方可。故今盛酒之器曰酒壶,沏茶之具曰茶壶,注水之器曰水壶,以及漏壶、唾壶等,无不与此义相符。虽亦有例外,如投壶之壶,则非盛流质,但其物原为古之酒器。古人于饮酒之际,戏为投矢,即借当场所用完之酒器为之,实酒壶,故仍必名壶。其实仍不背原义也。今之烟壶,用途与样式均与壶之名称不合,应名为瓶,不应名壶也。虽瓶之原义亦为小口大腹、盛液体之器,似与盛烟之义亦觉未恰。但后代之所谓瓶者,正与盛烟之各种器物式样相同,故谓之烟瓶,与义方合。且鼻烟最初自西洋来华时,其所装之器即谓之烟瓶。国人未能通用者,因鼻烟初来时,关于鼻烟及其用具,一切均用西洋语文。装鼻烟之瓶,西语谓之蜡。盛烟之蜡,旧制极小,仅贮两许,磨琢精巧,莹过水晶,问涂以金,璀璨陆离。其式有方,有圆,有三角、六角及其他形状,亦有中分二隔、三隔者。此类之瓶,非仅专为收藏,亦即兼可使用。故鼻烟初入中华时,并无另行特制使用之烟壶。惟上述之蜡,仅系初来时有之,以后乃改用大蜡、一蜡,贮斤许,最小者改到四两以上。此类之瓶,仅利于收藏而不便于使用,遂多利用旧日药瓶以盛鼻烟。盖中国旧日贵重药品,均贮于瓷制之小瓶内,谓之药瓶,制造亦颇精美,宫中所用更多佳妙。明时所用之烟壶并无专制,完全为旧存之药瓶。今日市场,时见有大明嘉靖款字及大明万历款字之烟壶,即明时之药瓶也。更有定瓷扁瓶上刻双螭,仿佛宋元之物,亦药瓶也。切不可以无鼻烟之时,不能有烟瓶,误断此器为后世伪造之物也。故鼻烟之器以称瓶为最宜,无如当时西洋译文有称鼻烟瓶者、鼻烟盒者及鼻烟壶者,名称虽异,实一物也。嗣后,国人通西文者多,遂校正其译文之不当,乃改定之。凡由西洋运来盛鼻烟之器,统谓之瓶。行之日久,遂成定名。凡所谓鼻烟一瓶者,即指由西洋运来之一瓶,大者逾斤,最小者亦在四两以上。以后,因使用之便利,均改装小瓶,如再称瓶,必与西洋原装之瓶混,或易引起误会;如称为盒,则实非盒,故遂称壶。用途虽与古义稍违,但与古代壶之形式尚多相同,此鼻烟瓶之必须称鼻烟壶者。以此,如《清会典》载:“乾隆五十三年,赐安南国王鼻烟三瓶、鼻烟壶二。”其所称之内容,不烦言而解矣。但无论瓶与壶,在明时绝无特制者,一种为西洋之原器,一种为旧日之药瓶,盖彼时鼻烟之嗜好尚未普遍,用之者少,故存物尚足利用。及清鼻烟之嗜好极为风行,原有之器物不足应用,遂多创生新意,制为新器,争奇斗异,千种万式,无不俱备。至皇帝御用,尤为精绝。且康、雍之际,天下平定,物阜民丰,百工艺事,无不特求修备。又况鼻烟壶为使用物中之最常使用者,终日握之,片刻不离。即平民百姓尚且审慎选用;御用烟壶,必为御用物中之最精妙者。故清代产生之烟壶,为清代器物中之最优良者。但康熙之时,虽起始特制烟壶,然为数有限,传世不多。及雍正之世,对于制造烟壶乃为注意,产量较前大增,式样亦较前新奇;非只国人努力为之,即西人为求中国皇帝之欢心,亦多贡献佳美烟壶。如雍正三年,意大利教皇除进献鼻烟外,并贡献各色玻璃烟壶、咖什伦烟壶、各种宝石烟壶、素烟壶、玛瑙烟壶等,极为繁多,质料亦多高贵,式样新奇,做工精巧,均堪珍宝。及乾隆之时,鼻烟壶之产生尤为繁多,数量已不可屈计。风习既已养成,以后各皇帝亦无不努力,制造精巧,虽逊于雍、乾,但数量仍日益增加也。民国改造,鼻烟之嗜好渐衰。从此,制者日少,市场所有,率皆以前所遗。在清代,以烟壶为最讲究之用物,故凡珍奇异宝可能制为烟壶者,无不用之。最名贵者,有珍珠烟壶,即以珍珠挖成者,其大小可以推知,其价值亦可推知。各种红、蓝宝石烟壶,纯绿之翠烟壶,翡翠烟壶,无不应有尽有。即瓷玉之品,亦无不精美绝伦。惟昔时造壶,取便适用,式多别异,器但逾寸,且有小如指节者。嘉庆后,始务宽大,浸至盈握。最初,壶口径或逾四分,后改而窄,不得逾二分,云:可使气不旁泄。亦实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