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耐是一种智慧,《现代汉语词典》对“忍耐”这个词的解释是这样的:把痛苦的感觉或某种情绪抑制住不使表现出来。如果受了气而强自忍受,那就不是忍耐而是忍气吞声了。
忍耐是一种智慧,它要“抑制住不使表现出来”的有“痛苦的感觉”,还有“某种情绪”。“某种情绪”包括的范围很大,有高兴的、兴奋的、愤怒的、哀伤的,等等。而懂得在什么时候需要忍耐,就更是大智慧了。
战国时代,七国并立,当时实力最强的是西部的秦国。与秦国相邻的赵国经常受到秦国的威胁。
赵王得到一件宝物,和氏璧。秦王听说以后非常高兴,这正好是向赵国索取利益的好机会。于是,秦王派人送信给赵王,要用秦国的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
赵王十分清楚秦王的意图,如果赵王把和氏璧给了秦国,秦国不会将十五座城池划归赵国。如果赵王不同意秦王的要求,秦王就会以此为借口向赵国发兵。赵国大臣们正在无计可施的时候,出身低下的蔺相如要求带和氏璧去秦国,他对赵王说:“如果得不到秦国的十五座城池,我一定会完璧归赵。”
蔺相如到秦国后,秦王果然没有送给赵国十五座城池的诚意。蔺相如用计把和氏璧从秦王手中骗回,命人送回赵国。当他再次见到秦王时说:“大王没有交换的诚意。我已经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如果大王有诚意,先将十五座城池划归赵王,我们赵王怎么敢不把和氏璧送来呢?现在和氏璧巳经到了赵国,大王如果不高兴就把我杀了吧。”秦王见此也无可奈何,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还会留下不好的名声,只好放蔺相如冋国。
在这第一回合的较量中,面对强秦,赵国取得了胜利。蔺相如运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敢终于实现他对赵王许下的诺言——完璧归赵。
秦王未能得逞,又约赵王在渑池相会。秦王当着众人的面,对赵王说:“听说你鼓瑟非常好,请你为我鼓瑟吧。”赵王没有合适的理由拒绝,只好鼓瑟曲。秦国的史官立即记载下了这件事。赵王及所有的随从都感到非常屈辱。
蔺相如手拿一个瓦罐走到秦王身边说:“听说您非常会击缶,请求您为我们赵王敲击缶。”秦王非常不高兴,蔺相如接着说:“我现在离您只有五步,如果您不同意,我会用我的血溅到您的面前。”秦王明白蔺相如话的意思是要以死相拼,自己的侍卫离得远,来不及救护,他只好无奈地敲了一下缶。蔺相如立即大声地对赵国的史官说:“请记录下来,秦王为赵王敲缶。”
由于蔺相如敢以死相拼,秦王想羞辱赵王没有得逞,反而是赵国取得了胜利。
回到赵国后,赵王封蔺相如为丞相,引起赵国老将廉颇的不满。廉颇是一员武将,为保卫赵国身经百战,战功赫赫。他性情耿直,连连在蔺相如上朝的路上用自己的车驾阻挡蔺相如。蔺相如只好向赵王请病假,不去上朝。
后来,大夫虞卿将蔺相如的想法转告给廉颇:“面对残暴的秦王,蔺丞相敢于以死相拼,他当不会惧怕老将军。蔺丞相惧怕的是将相不和,会使赵国灭亡。”廉颇听后如梦方醒,他立即身背荆杖到蔺相如家请罪。
从此以后,赵国将相一心共辅赵王,赵国国力日强,强大的秦国不敢再来。这就是成语“负荆请罪”的由来。
在生活当中,很多人总是喜欢用“是可忍,孰不可忍”来替自己的不理智开脱,更有人总是把“我脾气不好”挂在嘴边,在这样的借口之下,只能一次次地做出不理智的举动,使自己离成功越来越远。
要学会忍耐,要学会为了成功而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