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爸爸,也爱妈妈,我现在记住了你们的生日,以后每年我都给爸爸妈妈过生日。”
在爸爸妈妈心里,孩子的生日总是记得一清二楚。孩子过生日,爸爸妈妈四处奔走,买生日蛋糕、生日礼物,有的还要请客吃饭……然而大多数孩子却根本不知道父母的生日。
爸妈的生日,你记得住吗?曾经有过这样一个调查,“你是否记得父母的生日”,根据结果显示,多数孩子的回答让人失望:“不记得”,“只记得大概”,“从来没有给爸爸妈妈过生日”。只有四五个孩子确切地记得父母的生日,并在生日当天表示祝福。
在被调查的孩子中,不知道父母生日的约占七成以上,但对自己的生日都记得清清楚楚,并都很在乎父母是否记得。有一位女孩子几乎可以说出班里所有同学的生日,但是唯独不记得父母的生日。在不记得父母生日的原因中,回答“爸爸妈妈从来不提醒,或者父母不喜欢过生日,所以记住父母的生日就不太容易”的孩子约有80%,另有少数孩子表示,父母曾经说过日期,自己没有记住。对于忘记父母的生日,被调查的孩子都表示惭愧。
调查中,所有记住爸爸妈妈生日的孩子都表示,自己是用心给父母过生日的。有的用零花钱给父母买礼物,有的替父母做家务,还有的给父母唱生日快乐歌。在他们看来,给父母过生日是快乐和自豪的事。
记住父母的生日,是关爱父母的表现。如今包括广告、学校都在宣传孝敬父母,帮父母洗脚、做家务,给父母过生日。但是社会灌输的家庭伦理教育其实并不贴切,孩子有时会觉得形式上的东西很假。真正的教育应该从小来自家庭,来自潜移默化,让家庭的温馨、亲情感化孩子。在日本,儿子把自己的生日称为“母难日”,自己过生日那天要请母亲吃饭,向母亲鞠躬。而且中国古代史书上早就把生日称为“父忧母难日”。
孩子的降生是件美好的事,但母亲要为此承受巨大的痛苦,就像老人们常说的:孩子的生日,母亲的难日。孩子出生以后成了父母生活的全新目标,父母不仅把养育孩子当作责任,更视其为自己生命的意义,全身心地投入。养育孩子的过程就像一支蜡烛的燃烧,照亮的是孩子的生命,耗费的是父母的心力。父母应该让孩子记住父母的生日,并且在那一天送上祝福,孩子也要在自己生日这一天,送上心里的感谢。
让孩子为父母洗一次脚
让孩子给父母洗一次脚,会让孩子在瞬间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和他们肩上那沉重的压力,会让孩子近距离地接触父母,由此会激发孩子对父母的感恩情怀。当孩子有想为父母洗脚的意愿时,父母不要不好意思或者拒绝,而应该积极地配合。
在孩子们的记忆中,都是父母为自己洗脚,然后抱自己上床睡觉。对于很多孩子来说,不要说为父母洗脚,恐怕他们都很少看过父母自己洗脚的情形。
复旦实验中学的陈老师曾经给班上的学生布置过一道特殊的作业:“为自己的父母洗一次脚”。这道作业题同学们完成得并不令人满意,在两个班级共104名学生中,完成的有24人,仅占所有学生的23%,即使在完成的学生中,能从这次作业中有所收获的也不到15人。
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一道作业题,孩子们做起来会那么难,结果会这么令人失望。或许是因为父母的原因,其中有些孩子想要给父母洗脚,但是,却被父母拒绝。他们认为没必要让孩子做这些,他们觉得,能自己做的事绝对不让孩子做,所以不让孩子给自己洗脚。
当然,孩子自己也有责任。从这次调查结果显示,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孩子根本就没有和父母说“洗脚”的事,因为他们认为“父母不会配合”。这说明,洗脚的障碍不仅在动手,更在于“动口”,在于亲子之间的和谐沟通。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自日本一流学府毕业的大学生,参加一间大公司新进人员的招募应征。在经历几回合的激烈竞试之后,终于到了最后一关--社长的亲自面试。
他忐忑不安,惶惶然地走进社长办公室,在社长面前的椅子上坐下。社长看过他的自传履历后,凝视他的脸,出乎他意料地问道:“你替父母洗过澡、擦过身吗?”
“从来没有过。”青年很老实地回答。
“那么,你替父母捶过背吗?”
他想了想后说:“有过,那是在我读小学的时候,那次母亲还给了我十块钱。”
在诸如此类的交谈中,社长似乎已能看出年轻人未来的发展性并不高,只是安慰他别灰心,会有希望的。面谈结束前,社长突然对他说:“明天这个时候,请你再来一次。不过,有一个条件,刚才你说从来没有替父母擦过身,明天来这里之前,希望你能为父母做一次,做得到吗?”
他一一答应。
这个年轻人在出生不久之后,父亲便过世了,全靠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的把他抚育成人。年轻人以极其优异的成绩考上东京的一流学府,他的母亲就靠着帮佣挣钱,供他在大学的一切学费开销。
那天,他回到家,母亲去帮佣还没回到家。“等母亲回来,要怎么替她洗呢?”他暗自思索着:“母亲出门在外,脚一定很脏吧?待会儿她回来,便为她洗脚吧!”
母亲回来后,见儿子预备好水盆,要为她洗脚,觉得很奇怪便说:“脚,我还洗得动,我自己来吧!”
年轻人便将自己为何想为母亲洗脚的原委说一遍,母亲理解后,便依着儿子,坐在已准备好的椅子上,把脚放进儿子端来的水盆儿里。当他握着母亲的脚时,才猛然发现母亲的那双脚,在岁月的侵蚀下,已似木棒那样的僵硬。他情不自禁地搂着母亲的脚,潸然泪下。通过给母亲洗脚,他感受到母亲为了他辛劳一生。
第二天,他如约到那家公司,很伤感地对社长说:“我能不能被录取,对我来说已经微不足道。现在我才明白母亲为了我受了很大的苦,是你使我明白了在学校里没有学到的道理,谢谢社长。如果不是您,我恐怕不会握到母亲的脚。我只有母亲一个亲人,我要好好照顾她,再也不能让她受苦了。”
社长点了点头,说:“你明天到公司来上班吧!”
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同情心是一个人拥有良好品德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情心是关怀、助人、分享以及道德感等社会品格形成与社会交往技能组成的基本元素,没有同情心的孩子就不会体会别人的感受。家长要保护孩子的同情心,防止孩子成为冷漠、孤僻、不合群的人。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期的孩子,特别是三四岁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泛灵心理,就是这个时期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心理倾向。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有一个时期孩子会把一切东西都视为有生命、有思想感情和活动能力的人。因此,我们常常看到这个时期的孩子与枕头“谈心”,与布娃娃、布熊等玩偶“讲话”……
在孩子处于幼儿时期,如果父母能充分利用孩子的泛灵心理,那么,他们就能在幼儿教育生活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要利用孩子的这种特性,父母需要随时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将事物“拟人化”,例如:孩子在做游戏时,为了教育孩子不要把墙壁弄脏,不要把小凳子弄坏时,可以这么对他说:“如果你摔了小凳子,它一定会疼的,如果你把它的腿弄断了,它走起路来多难受啊!”或者“墙壁可爱干净呢,如果弄脏了,它就不跟你做朋友了。”孩子听了以后会非常注意,还会擦擦凳子,掸掸墙壁上的灰尘。
父母可以利用孩子的泛灵心理来培养孩子的同情心,比如说,孩子踩到小草时,家长要告诉孩子:“踩到小草身上,小草会疼的。”当孩子折花朵时,家长应告诉孩子:“花朵被你折断了,它会死掉的,这样它的妈妈会很难过的。”。孩子的心灵都是非常善良纯洁的,他为了不让这些花草受到伤害,就会尽力保护它们。此外,父母还可以利用这些拟人化的事物来激发孩子的泛灵心理,使他们产生移情心理,把对花草树木的爱与同情转移到对身边的人和事上来,进而培养出他们的爱心和同情心。
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还要从制止孩子嘲笑他人着手,比如让孩子对残疾人产生同情心,对比他弱势的人产生同情心,并能够主动去帮助别人。父母可以让孩子站在对方的角度看世界,让他们亲身体验他人的痛苦。例如,在家里可以让孩子蒙上眼睛模仿盲人行走,体会盲人的痛苦,其意义正在于:孩子一旦体验到残疾人的痛苦,就会产生对他人不幸的同情心。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让孩子克服欺负他人的残忍行为,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同情心的起点。
同情心是关怀、助人、分享以及道德感等社会品格养成与社会交往技能组成的基本元素,没有同情心的孩子就不会体会到他人的感受,自然也谈不上关心他人,与他人分享了。同情心是分担和感受他人忧伤的一种能力,是对是非观点提供支持的一种非常关键的情感,孩子有了同情心就能增强对别人想法的理解,才有可能更深入地感受到别人的痛苦、困难,这种感受可以让孩子更宽容、更能理解别人的需要,并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主动想到帮助别人。而缺少同情心的孩子往往会变得冷漠、孤僻、不合群以及挑剔,他们也就难以站在别人的角度分担别人的痛苦或需要。
让孩子学会为他人着想
有些孩子自私、任性骄横、目空一切、以我为中心,他们的心中所想到的只是自己。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必须让他们懂得“爱人者,人也爱之”。要让孩子知道,只有学会为他人着想,才能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一个牧场主养了许多羊。他的邻居是个猎户,院子里养了一群凶猛的猎狗。这些猎狗经常跳过栅栏,袭击牧场里的小羊羔。牧场主几次请猎户把狗关好,但猎户不以为然,口头上答应,可没过几天,他家的猎狗又跳进牧场横冲直撞,咬伤了好几只小羊。
忍无可忍的牧场主找镇上的法官评理。听了他的控诉,明理的法官说:“我可以处罚那个猎户,也可以发布法令让他把狗锁起来。但这样一来你就失去了一个朋友,多了一个敌人。你是愿意和敌人作邻居呢?还是和朋友作邻居?”
“当然是和朋友作邻居。”牧场主说。
“那好,我给你出个主意,按我说的去做。不但可以保证你的羊群不再受骚扰,还会为你赢得一个友好的邻居。”法官如此这般交代一番,牧场主连连称是。
一到家,牧场主就按法官说的挑选了3只最可爱的小羊羔,送给猎户的3个儿子。看到洁白温顺的小羊,孩子们如获至宝,每天放学都要在院子里和小羊羔玩耍嬉戏。因为怕猎狗伤害到儿子们的小羊,猎户做了个大铁笼,把狗结结实实地锁了起来。从此,牧场主的羊群再也没有受到骚扰。
为了答谢牧场主的好意,猎户开始送各种野味给他,牧场主也不时用羊肉和奶酪回赠猎户,渐渐地两人成了好朋友。
再来看下面的事例。
星期天,妈妈带小敏去动物园,动物园里有很多可爱的动物,小敏和妈妈玩得不亦乐乎。当妈妈带着小敏来到猴山的时候,看着一群群的猴子,小敏开心极了。看着别的游客喂猴子吃香蕉,小敏也让妈妈赶紧把准备好的香蕉拿出来。看着猴子吃香蕉的样子,小敏也觉得有些饿了,就拿出一根香蕉自己吃,当她把香蕉吃完之后,就把香蕉皮随手扔在了地上。
妈妈看到之后,皱起了眉头,“小敏,把香蕉皮捡起来,扔到垃圾筒里去。”
小敏看猴子正看得入迷呢,哪顾得上这点“小事”。
看女儿没有反应,妈妈叹了一口气,她把小敏拉到自己的身边,“小敏,把香蕉皮扔到垃圾筒里去。”
“妈妈,我还要看猴子呢。”
“猴子就在这里,待会儿再看,你先把香蕉皮捡起来。不要让我再说第三遍。”
看着妈妈好像真的生气了,小敏才不情愿地捡起了地上的香蕉皮。
看着女儿那张不情愿的小脸,妈妈说:“你知道为什么妈妈坚持让你捡起香蕉皮吗?”
“不知道。”小敏闷闷地回答。
“如果你不把香蕉皮捡起来,有人被滑倒怎么办?再说了,香蕉皮被踩了之后,也不好打扫,这样也给清洁的人员增添麻烦。因为你扔了一个香蕉皮,就会给这么多人造成不便。这样,你明白了吗?”
听了妈妈的话,小敏的脸红了:“妈妈,我再也不乱扔东西了。”
为他人着想,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博爱,更是一种睿智。因为为他人着想,就好比你种了一盆花,经过细心照料,花儿开了,它回报你的不仅是五彩的斑斓和满目的生机,它带给你的,更是一片春天。
在一些独生子女之间往往存在着一些病态的心理,比如:自私、任性骄横、目空一切、以我为中心等。这些孩子心中所想到的只是自己:自己的兴趣,自己的需要,而很少去理解、忍让他人,这样的孩子如不加以启发引导,长大了便很难和他人合作。因此,从长远的意义上看,培养孩子心中有他人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总是担心孩子受苦受难,担心孩子遭受挫折。尽管父母自己面临着许多生活的曲折和坎坷,尽管有着许多不快乐和情绪不稳定,但是很多父母总是会竭力在孩子面前保持平稳。父母这样做只会让孩子生活在虚假之中,让孩子接触不到真实的生活。其实,孩子并没有父母想象的那么脆弱,只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真实面目,虽然开始孩子会有点不太适应,但是,慢慢的孩子会接受真实的生活。如果父母试着让孩子了解一下生活的不易,孩子就会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就会去关心别人。父母也不要对孩子隐藏自己的情绪,应该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喜怒哀乐,并且承担自己的喜怒哀乐。
让快乐伴随孩子左右
快乐是孩子最重要的情绪。就身体发育而言,它能使人各方面机能达到最佳状况;就心理发展而言,它能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就学习而言,在放松的心境下才能使大脑处于积极的接收和运转状态,从而发挥出最佳的效果。
几乎没有人不喜欢天真烂漫、调皮欢快的孩子。可是,做父母的是否想过,孩子很小的时候像皮球儿,在父母和爷爷奶奶以及幼儿园之间被踢来踢去。上学了,球儿踢给了老师和学校。从此,孩子整天背着沉重的书包,整天有写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课外班儿,他们真的快乐吗?
孩子学习的动力、效率,身心的健康,个性的养成,都离不开快乐的生活。快乐对孩子的学习成长,太重要了!心理学家认为,快乐既是一种心情,也是一种“性格”。快乐的心情有起有伏,快乐的性格则较稳定。快乐的性格是可以培养的。教育专家们已找到培养快乐性格的一些要素,为人父母的只要在这方面留意,就可能培养出具有快乐性格的孩子。
1.温馨幸福的家使孩子快乐成长
为了孩子, 父母所能做到的最好一件事是自己先做个快乐和知足的人。专家指出,“出身于快乐家庭的孩子,长大后也比一般人快乐些。”其中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但父母所缔造的快乐环境也是孩子快乐的重要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