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不懂得爱与感恩已经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爱与感恩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责任。人有了爱与感恩之心,才能与周围人的相处得和谐,才会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让孩子懂得爱与感恩,是父母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必修之课,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培育孩子的爱心
培养孩子的爱心,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是极其有必要的。爱心是孩子身上最宝贵最的财富,父母对此要加以保护。孩子有爱心,才能尊敬别人,才能友善待人,才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形成其他方面的良好的品德。
杰西带着儿子爱德牧到公园散步,坐下来休息的时候,杰西为儿子买来一些果冻。就在爱德牧津津有味地吃着的时候,杰西注意到不远处坐着一个小女孩,她妈妈可能有事儿暂时离开了。杰西看到那个小女孩用渴望的眼睛看着爱德牧吃果冻,于是就对儿子说:“宝贝,给这位小妹妹吃点果冻好吗?”
“不,我要自己吃。” 爱德牧不同意。
杰西只好继续耐心地对他说:“爱德牧,要是妈妈有事情不在你身旁,而这位小妹妹在吃果冻,你想不想吃呢?”
“想。” 爱德牧毫不犹豫地说道。
“这就对了,现在你把果冻给这位小妹妹吃,等到下次妈妈不在你身旁的时候,那位小妹妹也会把东西给你吃的。”
爱德牧看看妈妈,又看看那位小妹妹,终于拿了一些果冻给那个小女孩吃。
孩子可以被看作是一面镜子,给他们爱,他们会报之以爱,无所给予便无所回报;无条件的爱会得到无条件的爱的回报,有条件的爱会得到有条件的爱的回报。因此,不管我们怎样把净化和丰富精神世界的活动引入家庭生活,如果我们内心没有爱,就不可能让孩子学会爱。父母首先要做的是让自己的内心充满爱,这样才会有多余的爱给别人,才能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内心充满爱的人。就像杰西一样,她很好地对孩子进行了爱心教育,使孩子学会了体贴别人、关心他人。只要内心充满了爱与关怀,孩子将来就会成为受欢迎的人。
父母可以通过对物质东西的淡化,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使其成为一个更加完美的人。比如,有一个家庭建立了一种“拾到钱上缴”的制度;一位美国妇女总是教她的孩子把自己所有的东西与别人共享;另一位母亲教她的孩子把食品分给陌生人吃,照顾陌生人,让陌生人感觉到他们是受欢迎的。父母应该让孩子将自己的东西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样就会慢慢减弱孩子的自私心理,让他们的心中装下别人,看到别人的存在,在与别人的交往中付出爱心。
父母还可以让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活动,通过一些途径帮助孩子找到奉献爱心的机会。比如,可以让孩子利用假期到敬老院帮助老人,或者带比自己更小的孩子玩。当然,孩子们要获得这种亲身经历的一种方法,就是参加一个当地或在全国或世界范围内组织的助人为乐活动,没有比这种亲身经历更能促使孩子产生爱心了。一个大学生作为志愿援外工人,参加了儿童安居工程建设后说,她真的学会了在购物甚至在买口香糖之前先问问自己“我真需要这个吗”。她弄不懂为什么在美国有那么多人拥有很多财富,而另外一些人却几乎一天吃不上一顿饭,她希望志愿者的工作会使她所帮助的孩子们享有多一点的童年快乐,使他们有权拥有更好的生活。
让孩子懂得感恩
现在很多孩子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恩。有些父母也经常抱怨:如今的孩子,满桌子的饭菜,哪样都不爱吃;满屋子的玩具,哪样都不新鲜;叔叔阿姨送来的礼物,爸爸妈妈不停地替孩子道谢,孩子们自己却默默无声,仿佛这一切都是他们应该得到的。爸爸妈妈在为孩子感到失望的同时,却没有去探究孩子们之所以如此的深层次原因——是自己忘了让孩子对别人说谢谢。
教给孩子好的行为举止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好的举止可以使孩子获得友谊、和睦的家庭关系,能在短时间内适应社会的变化。没有一个孩子生来就有良好的举止,行为举止是需要明确教导的。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孩子会自己重复大人们从小教的东西。要教会孩子道谢,在收到礼物后打开礼物之前要真诚地道谢,或给孩子笔和纸,让他们为收到的礼物写感谢信,这是培养孩子礼貌和修养的好办法。
其实,很多时候,物质的丰盛,会让人难以懂得珍惜和感恩,尤其是孩子。作为家长需要做的是,面对这更加丰盛的物质条件,如何帮孩子们在丰盛中懂得珍惜和感恩。这无疑是父母们将面临的一个挑战,也是众多父母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
面对着不懂感恩或不屑感恩的人,我们不能不陷入深深的忧虑,尤其是当他们还是孩子时,我们更感到了一种巨大的危机。不懂感恩或不屑感恩,就会身在福中不知福,总以为所得太少,总以为别人亏欠自己太多,往往会心浮气躁,怨天尤人,牢骚满腹,对社会百般挑剔,无缘由地愤世嫉俗。这样的人,带给社会的只能是冷漠和残酷。这样的人多了,社会就会缺乏温暖和希望。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我们只有在幼小的心灵里种下懂得感恩的种子,我们的前景才会一片光明。
卢梭说:“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感恩之心,是对他人给予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铭记在心,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阳光和雨露。心中常存感恩之情,是一种可贵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感恩,并非一定要付出多少,就像这些孩子,一声“谢谢”就足以让他们的老师感到欣慰和惊喜;感恩,并非一定要求多少回报,它更体现为一种对父母、师长以及社会和祖国的认同、尊重。
我们的民族并不缺少感恩的传统,学会感恩,从来就是我们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古圣先贤不知教导了我们多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等均为人所熟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尤其要让感恩这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重视家庭、学校、社会的引导、激励和熏陶,让孩子多经历磨砺,在满足与缺失中感悟生活,从而不断懂得感恩和回报。
谁都知道,礼貌用语可以在人们之间有效地营造友好气氛,促进相互理解,缓和冲突,化解矛盾。没有这些润滑剂,虽然不至于让机器的马达停顿下来,但起码会增加摩擦,而出现许多刺耳的声音,搞得人心烦意乱,没有一点好情绪。
只要别人给孩子礼物,无论这礼物多么小;只要别人帮助了孩子,无论这帮助多么微不足道,都应该让孩子明确地表达内心的谢意,不要把感激隐藏在心里。感谢的不是礼物而是心意。孩子所能看到的,只是眼前有具体价值的东西和对它最直接的感受,而看不到赠送者和帮助者一片拳拳之心。当家长教他们说“谢谢”时,他会错以为感谢的是那件礼物,或别人为他做的事情。如果做父母的不把孩子的认识引向对方的内心世界,孩子就可能会意识不到别人对他的关怀。感谢是礼貌而不是交易。别人善待于你,你对他说“谢谢”,这是一种礼貌。即使是孩子做得很出色,如钢琴比赛取得了第一名,而领受应得的奖赏时,也要对颁奖的人说“谢谢”。
当班里的孩子得到了同伴和老师的帮助时,你有没有提醒孩子说声“谢谢”呢?当孩子心安理得地享受家人给予的关爱时,你有没有告诉孩子应该说声“谢谢”呢?再试想一下,当让孩子帮忙拿来一本书或递来一支笔时,你自己有没有对孩子说“谢谢”?当孩子把洒落满地的碎纸片捡起来时,你自己有没有对孩子说“谢谢”?如果家长没有给孩子一个“学会感谢”的示范,那么可能就是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上的失职。
有人说:“感恩之心是沉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最美的天使。”作为家长,应该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唤醒孩子心中的“天使”,让他们的生活中永远飘散着爱的芳香,因为有爱才会有快乐,有爱才会有幸福。
可以试着让孩子在计算机上打出感谢信,锻炼他们的计算机技能,感谢信上可有一张拼贴画、一张照片、一幅画都可以鼓舞他们的创造力,许多孩子喜欢这么做。给他们的感谢信一些评价,可以让他们更好的表现自己。让孩子先写完感谢信再动礼物,这种方法很有效。
感恩,既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更是对责任与道义的承担。知恩图报,心中充满了感恩之情,就会想到回报,想到奉献,就会把这种无私的爱变为“大爱”、“博爱”,把它播撒给更多的人,回报整个社会。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拥有充满着喜悦、幸福和希望的美好人生,我们的社会也才会更加和谐。
让孩子学会关爱父母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然而,很多父母在给予孩子爱的同时,却没有很好地教育孩子应该去体贴父母,于是孩子就变得“冷漠无情”。作为父母,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为他们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让孩子体会父母养育之恩,产生体贴之情,进而学会爱父母。
小兴的小姨生病了,小兴的妈妈前去探望。来到小兴小姨的家,前来开门的是小兴的表妹莹莹。
“姨,您怎么来了?”莹莹把阿姨迎到屋里。
“我听说你妈妈生病了,这几天你爸爸又不在家,我不放心。”
“没关系,我可以照顾我妈妈。”
听了莹莹的话,小兴的妈妈并没有当真,只是觉得一个6岁的小女孩能够有什么用。然而,当她看到妹妹床前的热水和药之后,她是彻底惊讶了。
“这些都是莹莹做的?”小兴的妈妈问。
“是啊。”莹莹妈妈微笑着说。
“到底是女儿贴心啊,小兴才不会这么做呢。上次我生病,他不仅没有帮我端水送药,还让我给他做饭呢。”小兴的妈妈感叹道。
“这不是儿子或是女儿的问题,以前莹莹也从来不关心我们。后来她爸爸说,如果再这样下去我们的女儿就会变得冷漠无情,因此,我们才下定决心让女儿学会关心父母。”莹莹的妈妈解释道。
“真的吗?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让莹莹变得这么乖的?”
“也没有什么,只是在平常的时候让她知道爸爸妈妈是多么辛苦地在养家,在吃东西的时候要先让爸爸妈妈吃,慢慢的,她也就懂了。”
“嗯,我也要想办法让小兴学会体贴父母了,让他向莹莹学习。”
当父母为孩子的成长投入满腔心血时,孩子们往往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尤其是5—6岁的孩子,对父母的说教有强烈的逆反心理。这时,父母应该静下心来与孩子进行交流,告诉他你的困难、辛苦以及工作状况,让孩子去理解自己、关心自己,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旅馆中有三个黑人孩子正坐在大堂的椅子上七嘴八舌地开着“会议”,三个人的小脑袋几乎都贴在了一块儿,孩子们的母亲此刻正在服务台办理住宿手续。
每个孩子手里都拿着笔和纸,在他们的旁边还放着几个信封。他们是要在这写作业吗?还是在写日记?还是……不,不是!孩子们说他们是在给母亲写感谢信!
给母亲写感谢信?前所未闻!
原来,给母亲写感谢信,是孩子们的母亲给他们规定每天必做的“功课”,不规定内容,只要发自内心,随便他们写什么感谢内容!
老大写了八九行字,不过内容看上去却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是夸奖天气与自然景色的。
老二写的稍少一些,是描写昨天吃的食物好极了。
最小的妹妹写的就更少了,甚至连一个整句的话还不会写,她在纸上写着:妈妈对我笑,我吃得饱。
多么可爱的三个孩子!多么有心的一位母亲!实际上,我们身边的每一位母亲,也都在为自己的儿女付出。但是,却没有几个让孩子学会感恩,让孩子学会如何爱父母。父母在关爱孩子的同时,请让孩子也学会去关爱父母。
1.父母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
孩子年龄小,可塑性大,模仿性强。父母和孩子朝夕相处,父母的一言一行,很自然地就会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烙印,以至终身难忘,所以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翻版。”要孩子爱父母,父母的言行就要为孩子起到“爱”的示范作用,用自己美好的形象去感染孩子,熏陶孩子。
2.父母要孩子爱自己,首先自己要爱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把爱的情感恰到好处地给予孩子,要以尊重、民主的态度去处理自己与孩子的关系。生活上关心、体贴孩子;学习上鼓励孩子积极向上;品德上严格要求孩子。孩子的一些健康的、合理的精神需要,如买课外书、玩具、参观、游览等,父母只要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予以满足。
有些父母采用“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封建式教育,他们与孩子相处,总是以父母为轴心,“老子说了算”。孩子不听话,打;成绩不好,打;犯了错误,打,他们总是想用一个简单的“打”字来解决一切问题,这样做的结果只会造成孩子对父母的仇视心理,这样怎么会让孩子去爱父母呢?
3.让孩子用行动来表达对父母的爱
孩子对父母的爱不仅表现在言语上,更表现在行动上,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在行动上关爱父母。
(1)让孩子对父母有礼貌
对父母有礼貌是孩子爱父母的表现,也是爱父母的起码要求。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必须严格要求孩子:平时与父母说话要用礼貌用语;父母问话要认真回答,等等。
(2)引导孩子分担家务劳动
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不仅能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也能增添孩子爱父母的情感,如:爸爸烧菜没佐料,可以让孩子去买;星期天妈妈为全家人洗衣服(也包括孩子的),可以让孩子把全家人的手帕洗一洗;下雨了,让孩子把晾在外面的衣服收回家。这样做,可以让孩子懂得,不能总是让爸爸、妈妈关心、照顾自己,自己也要关心、体贴爸爸、妈妈,要为他们分担一些家务劳动。
(3)让孩子从小学会体贴父母
在家庭中,父母免不了会有遇到困难或是感到痛苦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就要教育孩子体贴家长的困难与痛苦。如:妈妈生病了,爸爸可以让孩子为妈妈端汤喂药。平时父母可以经常与孩子谈谈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劳动的忙碌与辛苦,让孩子理解父母,听从父母的教导,接受父母的意见,让父母少为自己操心,多安心工作。经常这样引导,孩子就会懂得体贴父母。
让孩子记住父母的生日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他的生日是母亲的受难日,父亲的担忧日,要让孩子在自己生日时向父母深深鞠一躬,表达自己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同时,还要让孩子记住父母的生日,并且在父母生日那天送上自己深深的祝福,让孩子对父母的养育报以深深的感谢。
嘟嘟这几天特别高兴,爸爸问她为什么,她一边扳着指头一边算着说:“你看,还有十天,我就要过生日了,到时候,你和妈妈肯定会送我好多礼物,所以我开心呀!”
爸爸说:“应该开心。我们记得你的生日,但你知道我和你妈妈的生日吗?”
这个问题可难坏了嘟嘟,她以前从来没有想过这种事,而且爸爸妈妈也没有提起过,最后她不好意思地告诉爸爸她不知道。爸爸告诉了嘟嘟自己的生日和她妈妈的生日。
爸爸说:“你看,爸爸妈妈每天这么忙,还记得你的生日,因为他们爱你,难道嘟嘟不爱爸爸妈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