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莲花的盛宴
29115800000018

第18章 报恩的颂歌

仿佛一曲慈母的颂歌,伴随大佛湾的晨钟暮鼓声,在幽静的山谷里环绕,使坚硬的石头多了几分柔情和缱绻。那一帧帧行孝报恩的故事,感天动地,寸断肝肠。如果谁的心生硬似铁,见到这些雕像后,定会柔情似水。让人有七月飞雪,寒冬日照的透凉和温暖。

这幅“报父母恩重经变相”,龛宽15米,高7米,是根据《佛说大报父母恩重经》而刻,深具中国儒家思想“孝道”的伦理核心,又兼具巴蜀生活风俗特色,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最大最完整一幅歌颂父母养育之恩的精典之作。

造像共分三层。上层凿有七佛,均为半身。前三佛为过去“庄严劫”中最后三佛,后四佛为现在“贤劫”中最后四佛。据《五灯会元》记载,该七佛一脉相承,均为父母所生。

中层为十组连环浮雕,表现一个人从母腹中降生后,父母是如何含辛茹苦将其抚养成人的过程。这十组雕像,是十个特写镜头,以写意的笔法,将“舐犊之情”泼墨于崖壁上。那每一个细节,都是一次爱的流淌;那每一道纹路,都是情感的外化。浅显中蕴含着深刻,深刻中饱含着浓度。

最下层为地狱。意在警戒为人子女者,如若不孝,将被打入地狱,遭受各种酷刑之苦。

古语曰:百善孝为先。一个不孝之人,将遭世人唾骂,其在社会上也很难立足。中华民族身为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便有重孝道的优良传统。历朝历代也都有不少感人的孝道故事传世,为后人所效法。孟郊一首《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更是被作为传播孝文化的范本,为人所颂。

然时移世易,当今社会的不少子嗣,成家立业后,便把父母抛却一旁,只顾自己的小家庭过得舒畅。在农村,很多人携妻外出打工,却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家中让父母照看,他们每天都守着破屋度日。可这些外出的人,逢年过节也难得回家。即使回一趟家,面对殷勤的父母,还大发雷霆,怪这也不是那也不是。真是“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不见了”。据《论语》记载,当子夏问孔子何为孝时,他只答了两字“色难”。即做到和颜悦色难。换句话说,就是不给父母脸色看。这看似简单,可真正能有几人做得到呢?普天下的父母,对儿女的要求,永远都是最低的。他们没有别的企求,不过是想让孩子多陪陪自己罢了。就像陈红在那首《常回家看看》的歌里唱的:“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云南诗人雷平阳写过一则短文,转述的是他一个作家朋友回家省亲,在村中闲转时,见一对父子,因琐事争执,继而互骂,污言秽语不堪入耳。随之,父亲操持一锄柄,朝儿子头颅打去。儿子闪身入户,提出一把长刀,朝年届七旬的父亲追去。父亲无路可逃,情急之下,拼尽全力攀纵到村边一颗大树上,喘息不止。父亲见立在树下傻愣着的儿子,又是一阵大骂。儿子不说片言,只顾挥刀砍树。他知道“树断人亡”的道理。但在雷平阳及其朋友眼里,儿子砍倒的并不是那棵现实中的树,而是生长了几千年的伦理之树。

我们急需要做的,或许就是将那棵被砍倒的树,重新扶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