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想,倘一个受人顶礼膜拜,被尊为万世师表之人,突然遭到他人讥讽,将其荣誉背后的不光彩之事公之于众,使其颜面扫地,威信动摇,他该如何应对呢?最好的办法或许就是发表声明,以正视听。
佛祖释迦牟尼就遇到了这样的麻烦事,他被人诟病为弃父离母,外出修道,是极大的不孝。释迦牟尼闻听此言,果敢应对,召集大千世界诸佛菩萨,宣讲报恩经,以示弟子,借此挽回声誉。
这龛“大方便佛报恩经变”造像,便是宣传释迦牟尼今生、前世行孝报恩的事迹的,可视为“父母恩重经变”的姊妹篇。是根据《大方便佛报恩经》、杂以《贤愚经》、《杂宝藏经》而刻。
据《大方便佛报恩经》序品记载,一日,释迦牟尼为众生说法,弟子阿难进城化缘,路遇一青年男子,肩挑双目失明的父母沿街乞讨。他要到三个烧饼,给父母各一个,余下一个自己不舍得吃,以备下顿父母饥饿时,让其充饥。恰巧这时,被六师外道的人所见(六师外道,是佛教创始时,与其对立的六个宗教派别。),他们指责阿难说:“你师傅释迦远不如这青年道德高尚,他舍去父母、妻儿于不顾,只求自我解脱,此乃大逆不道,还四处宣讲佛法。”这六个人见诽谤释迦得逞,敲锣打鼓,手舞足蹈,幸灾乐祸。搞得阿难自犯糊涂,不禁对释迦的讲道产生怀疑。他回去后,抱着忐忑之心,半信半疑地问释迦牟尼:“佛家有孝吗?”释迦牟尼训斥了他一顿。最后当释迦听说阿难的提问,是来自六师外道的嘲讽时,他顿时满身放光,为众弟子讲解报恩经。
整幅雕像中,释迦牟尼位居中间,神情淡定,头顶出现一道光柱,光中现“忉利天宫”。佛像前刻有一碑,顶端有“三圣佛牙赞”五字,碑正中镌一个由三个“王”字重叠而成的“圣”,特指北宋太宗、真宗、仁宗三帝。碑两旁书一楹联:“惟有吾师金骨在,曾经百炼色长新”。
主像左下侧即为“六师外道谤佛不孝”图,个个生动传神,把诽谤人那种复杂的内心世界呈现得淋漓尽致,仿佛石头也能开口说话。如果一个正直之人,看到崖壁上这些宵小之辈,兴许会按捺不住冲动,上前扇其耳光,以泄愤怒。当然,这要在不被指认为破坏文物的前提下。
主像两边,分别刻着释迦牟尼尽孝的本生和本行故事。本生,即前生事迹;本行,即今生事迹。造像共十一组。这十一组雕像,似一串冰糖葫芦,把释迦牟尼的前世和今生串连了起来。每一幅雕像,都是一颗圆润的葫芦子,回味无穷。而“行孝”,便是串连葫芦子的竹签。
看来,佛祖要证明自己的行孝之道,尚需如此多的故事才能令人信服。倘若一个普通人,要使他人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又该需要多少事实考证呢。
没有人会对考证感兴趣,说得多不如做得多。尽孝道是需要身体力行的,而不是挂在嘴边说说而已。一个顽劣成性,六亲不认之人,无论他如何鼓吹孝道,终不过是自欺欺人,授人以柄,徒增笑而罢了。
常言道:身教胜于言教。我们很难相信,那些从不懂得尊老爱幼的父母,会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去懂得如何做人。
认识一个人的最好方法,是莫听他怎么说的,要看他怎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