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成语典故读本
29131700000010

第10章 人格人性(6)

说着,他话锋一转,继续说道:“从黄帝以后,天下就争斗不止,到处打仗。尧和舜当了天子,就设立了百官。商汤起兵谋反,居然把他的君主流放到南巢,周武王起兵造反,更是逼得君主自焚而死。从此以后,社会上都凭借强大欺凌弱小,以多数欺负少数。所以从商汤、周武王开始,全是靠征伐杀戮而犯上作乱。

“到了现在,你却把仁义之说传授给众人,欺骗各国君主,妄想靠这个牟取富贵。这样看起来,天下的盗贼就数你最大了。天下人真是糊涂,为什么不叫你盗王,而偏要称我为盗跖?”

孔子见话不投机,只得回转曲阜。回去后,他叹口气说:“我真是自己触霉头,闲着没事,亲身涉险。我这次不顾一切去摸老虎胡须,却险些被老虎吃掉。”

◎成语释义

凭借强大,欺凌弱小。凌:欺侮、侵犯。

◎故事出处

《庄子·盗跖》:“自是之后,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出处译文

从此以后,社会上都凭借强大欺凌弱小,以多数欺负少数。

直言不讳

公元383年,东晋与前秦交战,史称淝水之战。在战争中,前秦军表现出外强中干的特点,节节败退。晋孝武帝大喜,命令熟悉北方情况的刘波到北方镇守,统率淮北各军。可是此时的刘波正身染重病,闭门不出。

接到天子命他北上的诏书,刘波感到非常为难。他的身体很虚弱,这使他不能在平定北方的行动中建立功勋,可是他又不能说:“皇上,您的任命错了。”因此,刘波的内心非常矛盾。

刘波想了一阵,还是觉得不能贻误国家大事,就给皇帝上了一道奏疏,提出了自己的真实意见,供朝廷进行参考。他边写边想,如今自己身染重病,皇帝就是看到奏疏龙颜不悦,也不便责备他这个病人。

他写道:“我想起本朝开国的历史,再联想到如今的时势,因此暂把戒律放在一边,放肆、直率、毫不隐瞒地把所想到的话都讲出来,希望您能采纳我的意见。”

在奏疏中,刘波不但指出自己无法承担重任,还把自己认为合理的治国之术,以及怎样任用人才都写在上面。

没想到刘波的病情越来越沉重,等到他写好奏疏以后,就一病不起,去世了。

◎成语释义

直爽地、毫无忌讳地把话说出来。也作“直言无讳”。

◎故事出处

《晋书·刘波传》:“臣鉴先征,窃惟今事,是以放肆狂瞽,直言无讳。”

◎出处译文

我想起先前的历史,再联想到如今的时势,因此放肆、直率、毫不隐瞒地把所想到的话都讲出来。

自惭形秽

晋朝时,骠骑将军王济长得非常漂亮,性格也很好,没有武将的鲁莽之气。他虽在军队里任职,却喜欢研究经书,而且说得头头是道。人们见他文武双全,都很佩服他。

可是王济的外甥卫玠生得比王济还漂亮,眉目清秀,别人看了都有进入仙境之感。王济也常对别人说:“人们都夸我长得漂亮,可是如果把我跟外甥一比,就立刻分出高低上下。外甥好像珠玉一样,我就如同顽石,我们俩相差得实在太远了。”

有一次,卫玠赶着车进城去。他经过市场时,人们都围住他看。大家都说卫玠长得真美,就像是白玉雕成的一样。

卫玠不但长得漂亮,还对玄理方面颇有研究。他和别人讲玄理时总是滔滔不绝。听众都称赞他讲得透彻,研究得精深,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成语释义

自己觉得不如别人,因而感到惭愧。惭:惭愧。形秽:形态丑陋、不体面。

◎故事出处

《世说新语·容止》:“骠骑王武子,是卫玠之舅,俊爽有风姿,见玠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出处译文

骠骑将军王济,是卫玠的舅舅,眉目清秀,颇有风姿。可他看到卫玠时却叹道:“外甥好像珠玉一样,我就如同顽石,我们俩相差得实在太远了。”

乐不思蜀

三国末期,魏国大权已被权臣司马昭所掌握,魏元帝只不过是一个摆设而已。司马昭如果不高兴,完全有能力将这个皇帝废去。

263年,司马昭命魏军向蜀国发起猛攻。于是,征西将军邓艾、镇西将军钟会和雍州刺史诸葛绪,分三路对蜀国进行征讨。蜀汉后主刘禅见难以抵抗,就投降了魏国。

按照司马昭的意思,刘禅被封为安乐公,食邑万户,并得到绢丝万匹、奴婢百人的赏赐,全家迁往洛阳。刘禅本来就胸无大志,见魏国给自己的待遇不错,就索性尽情享乐,对各种政治势力的你争我夺再也不关心了。

有一次司马昭大摆酒宴,请刘禅吃饭,并且命人演出蜀地歌舞助兴,来试探刘禅的态度。

刘禅手下的蜀国人没有一个不悲伤的。只有刘禅满面笑容,心情愉快。司马昭见状厌恶不已,对谋臣贾充说:“人丧失感情怎么会达到这种地步!就算诸葛亮还活着,也不能辅佐他进步,何况一个本事平庸的姜维呢!”

过了几天,司马昭正好碰见刘禅,就问他道:“你思念蜀国吗?”刘禅很干脆地回答道:“这里让我非常快乐,我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刘禅手下有个谋臣叫郤正,他听说此事,就对刘禅说:“以后司马昭如果再问您这话,您应该一边哭着一边说:‘祖先的坟墓远在那里,我内心非常悲痛,天天都在想念蜀地!’然后您就把眼睛闭上。”

第二天,司马昭又询问刘禅:“你思念蜀国吗?”刘禅把郤正教他的那番话说了一遍,并且还像模像样地挤出几滴眼泪来。司马昭听了却哈哈大笑说:“这明明是郤正的话呀,哪是你想出来的呢?”刘禅听了感到很惊恐,就老老实实地答道:“诚如遵命!”旁边的人听了这话,全都哈哈大笑起来。

刘禅的贪图享受,确实让人吃惊。但正因为他贪图享受,胸无大志,才使得司马昭对他放心,不再设防。否则,再有十个刘禅也被杀了。

◎成语释义

比喻乐而忘返,乐而忘本,只图眼前享受,将自己的故乡或祖国抛至脑后。

◎故事出处

《三国志·蜀书·后主禅传》:“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滥竽充数

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别人吹竽。他四处寻找吹竽高手,并组织了一支有三百名乐师参加的吹竽乐队,常常让这三百人一齐吹竽。他听起来,感到其乐无穷,异常兴奋。

有个南郭先生,整日游手好闲,没有什么本事。他本来对吹竽一道没什么研究,却也想加入齐宣王所组织的乐队。齐宣王不搞调查研究,没发现他的底细,就让他在吹竽乐队里当了一名乐师。

南郭先生在每次吹奏之时,就在大乐队里拿着竽摇头晃脑地装样子,好像很会吹竽。他就这样一天天地混日子,居然骗倒了齐宣王,得到了很高的待遇。

齐宣王死后,其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这位齐湣王也很喜欢欣赏吹竽,但是他和父亲不同,不喜欢听人们一齐吹,而喜欢让乐师一个一个地单独给他吹奏。

南郭先生见再也混不下去了,怕轮到自己吹奏时露馅儿,招来杀身之祸,只得溜之大吉。

◎成语释义

比喻没有真才实学、没有本事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用次货冒充好货。有时也用以表示自谦。

◎故事出处

《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削足适履

春秋时期,发生了两件骨肉相残的事情。这两件事情影响很坏,很多人都知道。

一件事是晋献公与公子申生的事情。

晋献公在晚年时非常昏庸,宠爱妃子骊姬,对她言听计从。骊姬想让儿子奚齐当太子,就与奸臣私通,一起商量着如何对付他们的眼中之钉——太子申生。

一次,骊姬用蜂蜜擦头,引来不少蜜蜂,然后命申生用扇子驱赶蜜蜂。结果,晋献公在高台上看得清楚,真的以为申生有戏母之心。晋献公勃然大怒,从此断绝父子之情,再也不理睬申生了。申生失宠,只得自杀。

骊姬还在献公面前,说公子重耳、公子夷吾的坏话。献公听信谗言,派人去杀重耳。重耳、夷吾见势不好,只得逃出晋国,另寻出路。

另一件事,是公子弃疾与楚灵王的事情。

楚灵王曾经传下旨意,命他的弟弟公子弃疾去管理被灭的蔡国,而他统率军队出征,攻打东方的徐国。公子弃疾见国君不在国内,就带兵回国,杀死了楚灵王的两个儿子,拥立他哥哥的儿子子比为君,由子皙做令尹。

楚灵王听说公子弃疾掌握了大权,自己又没有办法打回去,气得上吊自杀。公子弃疾见自己的势力越来越大,索性逼子比自杀,自己从后台走向前台,做了楚王,历史上称他为楚平王。

这两件事,一件是父亲逼死儿子,一件是弟弟逼死哥哥,说起来都令人连打冷战。

《淮南子·说林训》在评论这两件事情时说:“这种骨肉相残的事,好比为了适合鞋子的尺寸,把脚削小;为了适应帽子的大小,把脑袋削小一样,愚蠢透顶。”

◎成语释义

把脚削去一块,来适应鞋子的大小。现在多用来比喻无原则地迁就,或生搬硬套。适:适应。履:鞋子。

◎故事出处

《淮南子·说林训》:“骨肉相爱,谗贼间之,而父子相危。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

◎出处译文

骨肉间本来相亲相爱,但受到谗言的离间,父子兄弟的关系就很危险了。这就好比为了适合鞋子的尺寸,把脚削小;为了适应帽子的大小,把脑袋削小一样。

妄自菲薄

三国时期,蜀国之主刘备病死,他的儿子刘禅继位。建兴五年,丞相诸葛亮准备出师北伐魏国。临行之前,他对刘禅不放心,为了消除后顾之忧,给后主刘禅上了一个表叫《出师表》。在表中,诸葛亮对蜀国的各个方面都作了全盘考虑,给予了适当安排。

表中反复劝刘禅要发奋有为,励精图治,要任人唯贤,以完成刘备“复兴汉室”的未竟之业。表中写道:陛下应当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振奋自己的士气,不应当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说一些没有原则的话,以至于堵塞忠臣进谏之路。

虽然诸葛亮对刘禅寄予很大的希望,但是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完全没有用。诸葛亮死后,他信任宦官黄皓,朝政日益腐败,终于抵抗不住,投降了魏国。

◎成语释义

形容看轻自己,自卑。

◎故事出处

三国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处译文

(陛下)不应当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说一些没有原则的话,以至于堵塞忠臣进谏的道路。

竭泽而渔

春秋时期,晋文公统率军队与楚军在城濮交战。当时,楚军力量强大,而晋军的力量较小。晋文公向谋臣狐偃问道:“楚军的兵力超过我们晋军,您看怎样做才能大获全胜呢?”狐偃回答说:“礼物越贵重越能让人高兴,打仗越能欺骗敌人越能起到效果。欺骗敌人的办法可以试一试。”

晋文公把狐偃的意见对另一个谋臣雍季说了,问他对此有何高见。

雍季对狐偃的说法极不赞成,但又想不出比欺诈更高明的办法,也只好表示同意,但是他对晋文公说:“放掉池里的水,然后捉鱼,一定能捉到很多鱼。可是明年这里就没有值得捕捉的鱼了;烧光丛林中的林木,然后再打猎,一定能够打到很多野兽。可是明年这里就没有可打的野兽了。欺诈的计策也是如此,偶尔用一次会获利不少,但以后再用就不灵了。如果把它当做长久之计,肯定是不行的。”

晋文公用了狐偃的欺诈之谋,在城濮之战中打败楚将子玉,终于成为霸主。回国之后,文公给雍季的赏赐要比狐偃多,有人觉得很奇怪,认为国君赏错了。晋文公说:“雍季的见解有永久的价值,狐偃的建议只能使我们一时得利,所以应当重赏雍季。”

◎成语释义

原意是把池塘里的水淘干后,再捉鱼。比喻做事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不计后果。

◎故事出处

《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出处译文

放掉池里的水,然后捉鱼,一定能捉到很多鱼。可是明年这里就没有值得捕捉的鱼了。

犹豫不决

战国时期,秦王想夺取赵国江山,就派兵攻入赵国,将赵国都城邯郸围了个水泄不通。赵孝成王没有办法,就派人前往魏国请求援助。

魏王派大将晋鄙带领军队救援赵国。可是,晋鄙觉得秦国军队百战百胜,害怕引火烧身,就屯军于汤阴,不再向前进兵。

与此同时,晋鄙还派部将辛垣衍偷偷潜入邯郸,劝平原君与秦国讲和。辛垣衍是个能说会道之人,他说,秦国如此急切地包围赵都,是因为秦王想称帝,成为天下之主,并不是为了赵国的土地。为今之计,赵王应当派使臣求和,表示情愿尊秦王为帝,向他称臣纳贡。这样一来,秦王大喜之下,就会命令将领收兵回国,永不侵犯赵国了。

平原君听了这些话,一方面觉得赵国打不过秦国,另一方面又觉得向秦国称臣纳贡太过于屈辱,一时也拿不定主意,不知怎样做才好。

这时,齐国的大贤鲁仲连周游天下,正好来到邯郸。他听说了这件事,就找到了平原君,见到了辛垣衍。鲁仲连滔滔不绝地陈述自己的意见,他指出,一旦尊秦王为帝,秦国非但不会就此罢手,还会得寸进尺,继续欺负赵国。

平原君得知讲和会带来这么严重的后果,就打消了屈辱求和的念头,决定尽一切力量抵抗秦军。

◎成语释义

迟疑不能决定,拿不定主意。犹豫:迟疑的样子。

◎故事出处

《战国策·赵策三》:“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出处译文

赵王应当诚心派使臣求和,表示情愿尊秦王为帝,向他称臣纳贡。这样一来,秦王大喜之下,就会命令将领收兵回国。可是平原君对这样的建议一时也拿不定主意,不知怎样做才好。

扬扬自得

晏子是齐国的宰相,他不但才智过人,而且行为稳重,态度很谦虚。晏子坐车出门,他的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暗中观看丈夫。她丈夫替宰相驾车,上面遮着大伞盖。手里鞭策四匹马,神气十足,非常得意。

不久,驾车人回家,他的妻子就提出要离去。驾车人询问缘故,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担任齐国宰相,在诸侯中名声传扬。今天我看他出门,神思深沉。常常表现出自谦的样子。你身高八尺,才不过当人家的驾车人,可是你的心里自以为很满足,所以我提出离去。”

经过这件事以后,驾车人的态度变得谦卑起来。晏子觉得奇怪,就询问他,驾车人把事情告诉了晏子,晏子就推荐他担任大夫的官职。

◎成语释义

形容十分得意的样子。

◎故事出处

《史记·管晏列传》:“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出处译文

她丈夫替宰相驾车,上面遮着大伞盖,挥鞭驾驭四匹马,神气扬扬,非常得意。

拔苗助长

宋国个农夫,总是担心田里的禾苗长得不快,每天到田边去看,急得抓耳挠腮。可是几天过去了,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这下可把他急坏了,他在田边着急地来回踱步,自己对自己说:“我必须想办法让它们长得再高点,再高点。”

于是,他回到家中苦思冥想,要拿个主意出来。有一天,他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慌忙跑到田边,将禾苗一棵棵地往上拔。他从早上开始拔,一直忙到黄昏,累得直喘粗气。干完活后,他非常疲惫地回到家中,说:“今天可把我累着了!但总算没白花工夫,禾苗都被我拔高了。”

他儿子听了,感到大事不好,急忙跑到田间细看,想找个补救办法。可是等到他赶到田边时,禾苗已经枯死了。

◎成语释义

原意是把禾苗拔高帮助它生长。用来比喻不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味追求迅速成功,结果把事情弄得一团糟。

◎故事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心怀叵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