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曹操准备率兵南征,于是他召集大臣们商议。谋士荀攸说:“周瑜刚死,可先打东吴,再打刘备。”曹操说:“如果大军南下,凉州的马腾来袭击许都怎么办?”
荀攸说:“依我的看法,可以封马腾为征南将军,派他去征讨孙权,将他引进京来,然后消灭他。”曹操非常同意荀攸的主张,当即派人去凉州召马腾进京。马腾接到诏书以后,和几个子侄商量去还是不去。
儿子马超主张去。侄子马岱不主张去。马岱说:“曹操这个家伙,阴险毒辣,心怀叵测,叔父如果去了,恐怕会遭到杀害。”马腾没有听从马岱的话,带着五千凉州兵来到京都,后来果然被曹操所杀。
◎成语释义
指人心存险恶,不可推测。
◎故事出处
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马岱谏曰:‘曹操心怀叵测,叔父若往,恐遭其害。’”
◎出处译文
马岱(对马腾)说:“曹操这个人,阴险毒辣,不可推测,叔父如果去了,恐怕会遭到杀害。”
跳梁小丑
战国时庄子和魏国的相国惠施是好朋友,惠施在和庄子的一次谈话中,举自家一株大树为例,说树的主干臃肿,小枝多卷曲,不成材,木匠师傅对它连看都不看一眼,因此惠施认为没有用途的东西,不管多大也没有价值。
庄子反驳他说:“你难道没看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它们隐伏起来,伺机猎取出来活动的小动物,东蹿西跳,不避高低,看上去很灵活聪明。但野猫往往触到猎人的机关,死于网罗之中。还有牦牛,庞大的躯体像天边的云,却不能抓老鼠。
“其实物体的大小并不重要,关键是你是否使它的用途合乎自然天性。现在你有大树,担心它无用,为什么不把它种植在乡间和广阔无垠的旷野里,它可以生长得更加枝繁叶茂,来往行人也可以逍遥自在地在它下面乘凉休息。
“因此,它并不因为无所用而感到有什么困苦,而只是人白白替它操心罢了。”
◎成语释义
比喻那些品格低下者为了达到个人私利或不可告人的目的,极尽捣乱、破坏之能事。
◎故事出处
《庄子·逍遥游》:“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
◎出处译文
你难道没看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它们隐伏起来,伺机猎取出来活动的小动物,东蹿西跳,不避高低。
妇人之仁
历史上著名的大将韩信在楚汉相争时曾经投奔过项羽。由于项羽有勇无谋,不善用人,韩信得不到重用,于是离开了项羽投奔了刘邦。他投奔刘邦以后,开始也未被重用,也想过要走。后来萧何“月下追韩信”,才把他追了回来。
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刘邦才拜韩信为大将。韩信被拜为大将以后,刘邦问他:“萧丞相屡次推荐将军。我想,将军一定有击破项羽的妙计,请将军指教。”
韩信说:“我曾在项王手下做过事,知道他的本事,也知道他的弱点。项王大喝一声,上千的人都会被他吓倒,你看他多么勇猛。可是他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不能重用有本领的将领,他的勇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项王对待他人,又恭敬又有慈爱之心,说话挺温和,看见别人病了,他会掉眼泪,把自己吃的、喝的分给病人。可是人家立了功,应当封爵位时,他不封。就是封了,他还拿着封爵位的印,左摩右摩,把印的四个角都磨光了,还舍不得交给人家。他的好心眼只不过是婆婆妈妈的好心眼罢了。”
接着,韩信又分析了项羽的一些弱点和错误,指出刘邦必然能战胜项羽。
关于项羽失败的原因,有好几条,而项羽喜欢杀戮以至于丧失天下民心,吝于赏赐而不获将士拥戴是重要的原因。
◎成语释义
形容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故事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出处译文
项王待人,又恭敬又有慈爱之心,说话挺温和,看见别人病了,他会掉眼泪,把自己吃的、喝的分给病人。可是人家立了功,应当封爵位的,他不封。就是封了,他还拿着封爵位的印,左摩右摩,把印的四个角都磨光了,还舍不得交给人家。他的好心眼只不过是婆婆妈妈的好心眼罢了。
卖剑买牛
西汉时期,出了一位叫龚遂的名臣。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最初在昌邑王手下担任郎中令,敢于指出昌邑王的缺点错误,及时进行劝谏。但昌邑王对他的意见总是不肯采纳,后来虽然做了皇帝,终于被霍光废掉。
汉宣帝刘询即位后,因为政府对人民的剥削太重,不注意发展生产,导致农业收入不高。渤海和附近各郡还发生了大饥荒。很多人受官府的逼迫,无路可走,只好起来反抗官府。
汉宣帝决定派一个办事干练的人去渤海当太守,解决百姓造反的事情。这时,有人向他推荐龚遂,宣帝也觉得龚遂去渤海最合适。这时龚遂已经七十多岁了。
在龚遂离京赴任之前,汉宣帝问他对治理渤海有什么打算,他却反问皇帝:“渤海老百姓缺吃少穿,一些人万般无奈,才当了强盗,您让我用武力去消灭他们,还是用教育的方法去感化他们呢?”
刘询说:“我选拔贤能之人前去渤海,就是想用教育的方法去感化众百姓,让他们从造反的道路上及早抽身啊!”
龚遂请求说:“我一定按照您所吩咐的那样去做。可是,治理乱民如同整理乱麻一样不能太着急。我希望朝廷官员不要对我过于苛求,而是让我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办法去处理。”汉宣帝觉得他说得有理,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于是龚遂离京,往东而行。他刚到渤海边界,就有军队前来迎接,说要对他的安全负责。龚遂让他们全都回去,自己一个人走。
龚遂上任以后,下大力气进行宣传,说凡是拿起镰刀、锄头进行农业生产的,都当做好百姓看待,对那些私自保存或使用武器的人,则当做强盗予以惩罚。同时,他又打开粮仓,把粮食借给农民,又鼓励农民发展农桑。
经过他这么一搞,原来带着刀剑的百姓,纷纷卖掉宝剑购买耕牛,卖掉刀枪购买牛犊,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耕种上来。没过多久,全境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改善,老百姓的生活也逐渐好转。人民安居乐业,自然也就不再反抗朝廷了。
◎成语释义
原意是卖掉刀剑,购买耕牛,从事生产。现在比喻改业归农,也比喻改恶从善。亦称“卖刀买犊”。
◎故事出处
《汉书·龚遂传》:“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
◎出处译文
民间那些藏有刀剑的人,让他们卖掉宝剑购买耕牛,卖掉刀枪购买牛犊。
贪天之功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不但品德高尚,而且才能出众。由于骊姬的谗言迫害,他只得逃离祖国,四处漂泊。这样的生活他过了十九年。由于妻子姜氏和众谋臣的帮助,他虽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但为国出力的抱负始终没有被磨灭。
苍天不负苦心人,到了公元前636年,他终于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转晋国即位,史称晋文公。晋文公即位以后,为了奖赏与自己同甘共苦的谋臣,对他们进行封赏,其中的很多人都得到了优厚的待遇。可是有一位谋臣介子推却被晋文公忘记了,既没有得到赏赐,职位也没有升迁。
在重耳流亡期间,介子推一直在公子的鞍前马后效力,将他照顾得无微不至。有一次重耳没有饭吃,介子推为了让他吃顿饱饭,甚至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重耳煮汤吃。他为重耳用尽了一片丹心,出了很大的力。
虽然重耳没有厚待介子推,但介子推品格很高,对此表现得毫无怨言。他不但没有向重耳伸手要官,反而认为自己没有受赏的资本。
当时,一些谋臣自恃对重耳有功,便居功自傲,看不起同僚。他对此非常气愤,便说:“公子能够当上国君,完全是上天的意思,可是那些在困难时期辅佐公子的人却以为是靠他们的力量,这不是欺骗别人么?偷人家东西尚且被称为盗贼,更何况贪取上天的功劳,把上天的功劳归为自己的功劳的人,这些人难道不是可耻之辈!”
介子推的母亲和亲戚、邻居都劝他向晋文公讨赏。但他不愿与朝中的那些世俗之人争名夺利。他还觉得官场污浊不堪,与其在官场里活受罪,还不如在家中编草鞋快活。
介子推的母亲见儿子的志趣如此高雅非常高兴,就决定和儿子到深山中隐居。介子推非常高兴,于是背着母亲直奔绵山(今山西沁源县西北),从此隐居深山,过着虽然清贫却无忧无虑的隐居生活。
晋文公得知介子推到绵山归隐,不再为他效力,心中非常后悔,就亲自到深山寻找,却总也找不到介子推。晋文公急了,他下令放火烧山,好逼迫介子推母子出山。介子推在山中生活得很好,怎肯再受官场的污染,就和母亲一起稳坐山中,任凭大火将他们吞没。
◎成语释义
把上天的功劳归于自己。比喻把别人的功绩算到自己身上。
◎故事出处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出处译文
偷人家东西尚且被称为盗贼,更何况贪取上天的功劳,把上天的功劳归为自己的功劳的人?
狼子野心
楚国令尹子文,做事相当公正,楚国属官和老百姓非常敬重他。他的弟弟子良担任楚国的司马,生下一个儿子,取名越椒。
越椒满月之日,司马府大宴宾客,子文也前往祝贺。他看到侄子越椒后,顿时大惊失色,急忙告诉子良:“千万不要存一念之仁,将越椒这个孩子留下。他啼哭的声音像狼嚎,长大以后必定成为我们家的祸害。谚语说:‘狼崽虽小,凶恶的本性却不变。’你的儿子是条狼呀,你赶快拿定主意把他杀了,不要让他祸及全族。”
听了这番话,子良显得非常震惊,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战战兢兢地说道:“我是……是他的亲生父亲,怎会忍心亲手杀……杀了他?”
子文百般劝说,子良就是不肯舍弃自己的亲生骨肉。
从此,子文一直对自己家族的前途非常忧虑,总是怕越椒连累大伙儿。临死前,他对众宗亲说道:“越椒如果参政,你们都要阻止他掌权。如果他一旦得势,你们就赶快逃命吧。不逃到外国,是难以避免杀身之祸的。”
子文死后,儿子斗般继承了令尹之职,越椒也当上了司马,兄弟二人共同辅佐君王。越椒对楚穆王不停地阿谀奉承,巴结得楚穆王心花怒放,因此对他言听计从。越椒不顾兄弟之情,进谗言诋毁斗般,夺取了令尹之位。
楚穆王死后,越椒趁机起兵造反,他一掌握大权,就将斗般和子文的宗亲杀害。
越椒的行为,暴露了他的“狼子野心”。
◎成语释义
原意为狼崽虽小,其凶残本性却始终难改。后用以比喻坏人用心狠毒。亦“狼子兽心”。
◎故事出处
《左传·宣公四年》:“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出处译文
谚语说:“狼崽虽小,凶恶的本性却不变。”(你的儿子)是条狼呀,怎么可以把他留下呢?
乐此不疲
刘秀在新朝统治时期起兵造反,想恢复汉室江山,所以得到一些官僚、地主的支持。公元25年,他终于中兴汉室,做了皇帝,史称汉光武帝。后来,他又镇压了赤眉起义军,将各地割据势力消灭,统一全国,让老百姓过起了太平的日子。
长期的军旅生活使他厌倦了战争,同时他亲眼目睹了老百姓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痛苦,因此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下工夫改革弊政,废除苛法,精简官吏,安定社会秩序,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这样一来,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汉朝又强盛起来。
由于长期领兵作战,他对军事生活厌倦了。天下一统后,他不谈自己熟悉的军事,却对经史义理方面发生了浓厚兴趣,不仅自己潜心研究,还常常召集公卿郎将等在一起进行讨论。有时候,光武帝一直研究到深夜,还觉得意犹未尽。
太子见天子对研究学问这样上心,生怕他用功太过,把身体弄坏了,就好心劝谏道:“陛下有大禹、商汤那样的贤明,却丢失了黄帝、老子的养身之道。希望您以后能颐养精神,过一过悠闲的日子,安度晚年。”刘秀听罢摇摇头说:“我喜欢研究学问,并不感到疲劳。”
◎成语释义
形容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沉迷其中,不知疲倦。
◎故事出处
《后汉书·光武帝下》:“承间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出处译文
(太子)向皇帝进谏说:“陛下有大禹、商汤那样的贤明,却丢失了黄帝、老子的养身之道。希望您以后能颐养精神,过一过悠闲的日子,安度晚年。”皇帝回答:“我喜欢这样,并不感到疲劳。”
盛气凌人
战国时期,秦国派出军队攻打赵国,这时赵太后执掌赵国的军政大权。赵太后见势不妙,就向齐国请求救援,但齐国提出,要想让他们出兵,除非让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去当人质。赵太后心疼长安君,不愿意答应齐国的要求。大臣们觉得,如果不抓住这个机会,赵国就有覆亡的危险,于是纷纷劝谏。赵太后执意不肯。
老臣触龙知道这种情况,也来见赵太后。赵太后何等聪明,知道触龙肯定是来劝自己的,因此心中非常厌恶,露出恼怒的神色,骄傲蛮横,气势逼人。没想到,触龙并没有提长安君的事,只是和她说起了家常话。太后找不到发泄点,又想到触龙毕竟是个老臣,语气便慢慢和缓起来。
触龙见到气氛不那么紧张了,便向太后提出要求,要把自己的小儿子安排在王宫卫队。而且表示,因为自己对小儿子非常疼爱,所以请太后照顾一下。赵太后一听,以为触龙此来只是为了拉关系,就对他不再设防了。太后还笑嘻嘻地问,你是不是也喜欢最小的儿子,并说自己向来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