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楚国的援军刚刚来到漳河。听到赵国危在旦夕的消息后,楚军统帅项羽立刻率军渡河,直奔巨鹿,将秦军团团围住。
第二天,秦军与楚军展开了激烈的决战,战场上鼓声阵阵,杀声冲天。项羽身先士卒,带头杀入敌军之中。秦将苏角策马过来,要与项羽比个高低,被项羽一刀斩于马下。楚军将士见统帅如此英勇,不觉士气大振,个个以一当十,奋力拼杀。
项羽指挥楚国将士连续对秦军发动进攻,秦军的战斗力也很强,士卒们杀红了眼。这一仗,直杀得血流成海,尸骨堆山。
到了这般时候,各国将领仍不敢出兵,都站在自己的营垒上仔细观看。他们虽然是袖手旁观,但亲眼看到楚军的勇猛,也惊得目瞪口呆。
巨鹿之战的结局是,楚军获胜,秦军主力损失惨重,不得不投降项羽。秦将王离被俘,涉间自杀,章邯投降。
各国将领见项羽获胜,非常害怕,一起拜见项羽,表示愿意接受项羽的领导。项羽从此名扬天下,成了指挥各国军队的上将军。
◎成语释义
原意是人家交战,自己却站在营垒上观看。现在往往用来比喻坐观成败,不去帮助。
◎故事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厉兵秣马
春秋时期,秦国大夫杞子驻守在郑国,表示秦、郑两国友好,互相信任。有一天,杞子派人给秦穆公送信,说郑国现在对秦国没有什么防备,正是偷袭它的好机会。秦穆公一心要夺取土地,就不顾大夫蹇叔的劝阻,派遣孟明等三位将帅带兵征讨郑国。蹇叔的儿子也被征兵入伍。
临别时,蹇叔紧紧抱住儿子痛哭道:“崤这个地方很危险,你们一定会在那里遭到晋军袭击,到了那时,我去收你的尸骨。”秦穆公当时已经对他很厌烦了,听到这不吉利的话,大骂蹇叔该死。
秦军走了很多路才到达距离郑国不远的滑国。郑国商人弦高到各国做生意,正好从滑国经过。他得知秦军将要进攻自己的国家,情急生智,就谎称自己是受郑穆公所差来送牲口犒劳秦军的。孟明以为郑国有了防备,只惊得目瞪口呆。弦高将秦军稳住后,暗中派人去郑穆公那里通报军情,要郑军早作准备。
郑穆公接到密报,马上派人去杞子的驻地细细察看。只见这些秦人已经把行李扎好,厉兵秣马,准备为本国军队做内应。得知这些秦人起了坏心,郑穆公又气又恨,但又觉得不便把事情做得太绝。
于是,郑穆公派皇武子去告诉杞子:“我们感到很抱歉,由于国事太忙,对你们未免有些照顾不周。孟明就要率兵前来,你们正好可以跟他一块走,离开郑国这块小地方了。”杞子等人见事情败露,生怕急眼的郑人对他们不利,急忙择路逃走。
孟明得到消息后,知道人家有了准备,讨伐郑国没有胜算了,就传下命令,回转本国。他们途中果然路过崤,中了晋军的埋伏。秦军大败,秦穆公也成为人们的笑柄。
◎成语释义
磨好刀枪,喂好战马,为打仗作好准备。泛指事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厉:同“砺”,磨。兵:兵器。秣:喂。亦作“秣马厉兵”。
◎故事出处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出处译文
郑穆公派人去(杞子)驻地察看,发现他们正把行李扎好,磨好刀枪,喂饱战马,准备战斗。
运筹帷幄
汉高祖刘邦登上皇帝宝座后,在洛阳南宫摆下宴席,与有功的文武大臣同饮同乐。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刘邦向文武官员提出了一个问题:“请大家不要拘束,把心里的话告诉我。为什么我能够取得天下,项羽会失去天下呢?要知道,项羽的力量远远比我强大呀!”
王陵第一个发表意见,他说:“项羽这个人高傲自大,而且喜欢侮辱人;陛下却待人宽厚,并且爱护臣子。陛下派人攻陷城池,就将土地分封给众人,这是与天下人共享利益。项羽这个人则不是这样,他忌妒有功之人,怀疑有才之人,打胜了仗不给大家封官,占领了土地全归自己享有,所以失去了天下。”
“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刘邦笑呵呵地说道,“在军帐之中出谋划策,在千里之外决定战争的胜负,我比不上张良;镇守土地,安抚百姓,向前线输送军粮,保证运粮道路的顺畅,我比不上萧何;统率军队,经常取得胜利,我不如韩信。
“他们三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能够重用他们,才打下了一片锦绣江山。可是项羽只有一个善出奇谋的范增,还不重用人家。所以,我能够得到天下,而项羽却被我消灭,落了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成语释义
在军帐中进行谋划,制订作战计划。形容高超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筹:出谋划策。帷幄:古代军队的帐幕。
◎故事出处
《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出处译文
在军帐之中出谋划策,在千里之外决定战争的胜负,我比不上张良。
纸上谈兵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有个精通兵法的儿子,名叫赵括。人们见赵括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都觉得赵括一定可以成为大将。可是,赵奢的意见却与之相反。
他说:“赵括如果终生不能成为大将,倒是赵国之福;如果他是赵国的大将,那他一定会打败仗。他没有上过战场,只会纸上谈兵,真的打起仗来,肯定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秦昭王四十七年,秦国派遣军队进攻赵国。赵将廉颇率领二十万军队,对抗敌军。廉颇老成持重,作战方式就是守而不攻。这样,他和秦军相持四个多月,使秦军不能前进一步。秦王没法坚持下去,就设下反间之计,派人到赵国散布谣言,说秦王只怕赵括,却不怕坚守不战的廉颇。
赵王以为人们说的都是真的,就让赵括接管廉颇的军权,统率四十五万军队进攻秦军。赵括统率人马屡次发动进攻,很快被秦军包围起来。这时,秦国名将白起当了秦军主帅,赵括哪是他的对手?结果,秦军屡战屡胜,赵军四十五万人马都被秦军俘虏,然后被白起活埋。赵括本人也在沙场上战死。
这次战役使赵国元气大伤,再也不具备与秦国抗衡的实力。
◎成语释义
在纸上谈论用兵,比喻不切实际地空谈。
◎故事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旗鼓相当
公元25年,刘秀中兴汉室,占了一块很大的地盘,自立为帝,史称汉光武帝。建国之初,天下尚未归顺。那时候,曾在王莽手下担任过蜀郡太守的公孙述(字子阳)占领了益州,在成都自立为帝。而占据天水、武都、金城等地的隗嚣,则自称西川大将军,也当起土皇帝来。隗嚣和公孙述屡屡不和,有时还发生战争。
刘秀为了消灭公孙述,就一再笼络隗嚣。隗嚣也觉得自己势力不强,想找个靠山作为倚靠,就向刘秀俯首称臣,表示愿意听从刘秀的领导。刘秀见隗嚣可以利用,就正式封他为西川大将军。隗嚣受封后曾经为刘秀出力,击退了赤眉军的进攻。
后来,公孙述的部队袭击刘秀所属的陕西中部一带,并向长安进逼。隗嚣则配合刘秀打退了他们的猖狂进犯。从此,刘秀就更加信任隗嚣了。
刘秀看到公孙述的野心这样大,预料到他很可能会进一步扩张,就给隗嚣写了一封信,希望他能够派出军队,将公孙述的进攻堵住。他在信中写道:“我现在忙着与东方的敌军交战,大部分军队也都集中在东部。这样一来,西边的兵力就很薄弱了。如果公孙述率兵攻入汉中,图谋长安之地,希望能够借助将军的军旗和战鼓,与他们好好地打一仗。如果真能这样,那可真是上天厚待我了。”
刘秀的计划,是想借助隗嚣的力量与公孙述长期对峙,等自己平定各处烽火再腾出手来收拾公孙述。隗嚣见刘秀这样信任他,心里非常感激,更坚定了扶保刘秀的决心。
◎成语释义
形容作战双方势均力敌,不相上下。旗鼓:指代军队。
◎故事出处
《后汉书·隗嚣传》:“如令子阳到汉中、三辅,愿因将军兵马,鼓旗相当。”
◎出处译文
如果公孙述率兵攻入汉中,图谋长安之地,希望能够借助将军的军旗和战鼓,与他们好好地打一仗。
中流击楫
西晋末年,北方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发动进攻。中原百姓见势不妙,纷纷逃到江南躲避战祸。祖逖是个小官,他带领几百户族人渡过黄河,向南方迁移。由于祖逖为人正直,又很能干,族人对他心悦诚服,就拥立他为首领。他们来到南方的京口,就在那里定居下来。
这时,少数民族已经占领了北方。琅邪王司马睿掌握着南方的兵权,他封祖逖为军咨祭酒,对他并不重用。祖逖几次要求救援京师,司马睿就是不作正面答复。
后来,晋朝都城洛阳被匈奴人攻陷,晋怀帝西逃途中被敌军俘虏了。逃到南方的人知道回转中原无望,心中非常难过。祖逖又向司马睿提出请求,要带兵北伐。司马睿想了好长一阵,才封祖逖为奋威将军,给他一千人马,让他北伐敌军。可是,心怀鬼胎的司马睿不给他兵器,连供应的粮食也非常少。
但祖逖还是决定向北进攻。他回到京口,带领部下横渡长江。当船行到中流时,祖逖将手中的船楫高高举起,叩着船舷,发下宏誓大愿。他说:“如果不收复中原就不返回京口,像这有去无回的长江水一样。”大家受到鼓舞,于是齐心协力地为祖逖效劳。
祖逖兵发中原后,势如破竹,很快就恢复了黄河以南的大好河山。
◎成语释义
船到中流时敲着船桨起誓。用来比喻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决心。楫:船桨。
◎故事出处
《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出处译文
(祖逖)将手中的船楫高高举起,叩着船舷,发下宏誓大愿。他说:“如果不收复中原就不返回京口,像这有去无回的长江水一样。”
纵虎归山
三国时期,曹操亲自率领大军讨伐吕布,得胜后,刘备跟随他回到许昌。曹操知道刘备是个英雄,怕他心生异志,就派人暗中监视他。这时,汉献帝看出曹操有篡位之心,和一些臣子密谋杀死曹操。刘备是汉室宗亲,也参与了此事。为了解除曹操对自己的怀疑,刘备经常打开府门,在院内种菜,迷惑曹操。
程昱是曹操的谋士,他觉得应当把刘备杀掉。他说:“我看刘备颇有英雄气概,不把他杀死,一定会带来后患。”可是谋士郭嘉却指出,现在正是用人之际,如果把刘备杀死,曹操就会背上害贤的恶名,天下贤士就不来投奔曹操了。曹操觉得郭嘉说得有理,就暂且留刘备一命。
没过多久,袁术打算投奔袁绍,二人合起来对抗曹操。曹操为阻止二人的联合,决定派兵拦截袁术。刘备见这个机会不错,就请求带兵打袁术。曹操很高兴,就给他五万人马,让他去徐州截杀袁术大军。刘备率军匆忙地出发了。
谋士郭嘉、程昱听说刘备走了,都说不该放他走。程昱说道:“您这么做,等于把蛟龙放回大海,把猛虎放归深山啊!等到他羽毛丰满的时候,再想治他,就难了!”
◎成语释义
比喻将敌人放回,后患无穷。纵:释放。
◎故事出处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程昱曰:‘昔刘备为豫州牧时,某等请杀之,丞相不听;今日又与之兵,此放龙入海,纵虎归山也。后欲治之,其可得乎?’”
骑虎难下
晋成帝咸和三年,也就是公元328年,历阳守将苏峻和寿春守将祖约以诛杀中书令庾信为借口,率领军队攻入京城建康。
庾信见势不妙,就逃到江州。在这社稷危殆的紧急关口,江州刺史温峤挺身而出,与庾信共同推举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陶侃为首领,发动对叛军的讨伐。可是,叛军兵多将广,又挟持了皇帝,很难在短时间内将他们击败。陶侃不但没有击退他们,还一连打了几个败仗,连粮草的供应都成了难题。
这时,陶侃对叛军非常害怕,就责备温峤说:“咱们起兵时,您说您那里兵多将广,粮草充足,我只要出来当个盟主,就肯定能打败叛军。可是现在将在何方,粮又在哪里?如果粮食再不能供应到前线,我只能带领军队回去了,等以后粮草真的充足了,再与叛军决一雌雄吧!”
温峤觉得陶侃的话全是一派胡言乱语,就说道:“您的看法是错的。战胜叛军的关键在于团结一致。当年刘秀、曹操都能以少胜多,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统率的都是正义的军队。苏峻、祖约这些叛军头目有勇无谋,欺世盗名,我们肯定能把他们打得大败亏输。现在皇上被他们控制起来,国家正处在生死存亡之际,我们又怎能半途而废呢?现在您好比骑在猛兽背上,不将猛兽打死怎么能下来?如果您现在撤军,一定会影响全军的士气,这对你我都没有好处。”
陶侃觉得温峤说的话颇有几分道理,就听从了他的话,继续与叛军作战。通过他们的努力,终于打败了叛军,救回了圣驾。
◎成语释义
骑上虎身,很难下来。常用来比喻做事中途遇到困难,又迫于形势,不能中止退下。
◎故事出处
《晋书·温峤传》:“今之事势,义无旋踵,骑猛兽安可中下哉!”
◎出处译文
现在事态发展的情况,已经没有回旋的余地了,这就好比骑在猛兽背上,不将猛兽打死怎么能下来?
师出无名
公元前206年,刘邦奉楚怀王的旨意,率领军队攻打关中,结果进入咸阳,推翻了秦朝的统治。没过多久,项羽率领众诸侯的大军进入咸阳。他自立为西楚霸王,把刘邦贬到人烟稀少的巴蜀和汉中去做汉王。
项羽尊楚怀王为义帝,表面上把他当做天下的共主,实际上却夺了他的权柄。没过多久,项羽觉得他实在碍事,就派人把义帝给杀了。
由于项羽分封不均,天下诸侯越来越不服项羽,于是纷纷起兵造反。汉王刘邦也统率兵马,夺了关中。他到达洛阳时,董公给他提了一个建议:“我常听别人讲,顺应仁德就会昌盛,违背仁德就会自取灭亡。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出兵如果理由不正当,做大事就会走向败亡。项羽这个人太不讲道理,竟然把支持自己的君主给杀了,天下人都觉得他这件事做得不够光明磊落。您如果为义帝发丧,以这个理由讨伐他,全天下都会认为您品德高尚,可以依赖。这样一来,您就同武王伐纣一样,兴的是仁义之师,岂有不成功之理?”
刘邦听后很高兴,暗地埋怨自己怎么早没想到这个主意。于是,他采纳了董公的建议,为义帝发丧,并宣布一定要为义帝报仇雪恨。由于有了为义帝报仇的招牌,仅仅通过四年的征战,刘邦就取得了胜利,逼得项羽在乌江边自刎。刘邦统一天下后,并没有寻找义帝的旁系近支,而是自立为帝,建立了汉朝。
◎成语释义
出兵没有正当的理由。也泛指做事没有正当的理由。师:军队。名:名义,引申为理由。
◎故事出处
《汉书·高帝纪上》:“臣闻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不成。”
◎出处译文
我常听别人讲,顺应仁德就会昌盛,违背仁德就会自取灭亡。出兵如果理由不正当,做大事就会走向败亡。
骄兵必败
公元前68年,汉宣帝派遣侍郎郑吉等人,带领一些罪犯去渠犁一带屯田积粮,作好攻打车师国的准备。秋收时节,郑吉统率军队占领了车师国,但匈奴却派遣骑兵袭击车师国。
汉宣帝得知消息,就召集文武百官,商议怎样攻打匈奴。将军赵充国认为,可以乘匈奴势弱的大好时机,派兵攻击它的右翼,给它一个沉重的教训,使它不敢再踏入西域半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