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成语典故读本
29131700000030

第30章 生活认知(4)

“有一回他带着夫人一块去打猎。贾大夫的箭法很准,他一开弓,就从空中射落一只野鸡。他的漂亮夫人看到他的箭法如此精湛,实在不简单,就张开嘴笑了,并且非常亲热地和贾大夫交谈起来。

“贾大夫非常兴奋,可是他心中也产生了一些感触。他感叹地说:‘看起来,一个人要是一点才能都没有,是绝对不行的呀!我如果今天不射中野鸡,夫人是不会对我又说又笑的。’”

叔向说到这里,瞧了瞧然明的眼睛,说道:“您的相貌的确不漂亮,您不和我说话我简直发现不了您。看样子一个人也得有点口才呀!”

然明与叔向相见恨晚,从此以后,就像老朋友一样相处了。

◎成语释义

形容人的外貌不漂亮、不端正;有时也用来形容器物不美观、不好看。

◎故事出处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杯弓蛇影

一年夏天,县令应郴在家里摆下酒宴,请负责办理文书的官员杜宣吃饭。应郴对杜宣的工作表现非常满意,将宴席摆在客厅里,而且在酒宴中一再殷勤劝酒。

杜宣见上司如此重视自己,心里非常高兴,可是当他将酒杯端起时,却看到酒杯里有一条小蛇在游动。他见杯中有蛇,心里非常害怕,可是上司劝酒,他又不敢不饮,于是心一横,将这杯酒一饮而尽。喝完酒后,他越想越难受,总怀疑自己吞下了一条小蛇,因此无论上司如何劝酒,他都不愿饮了。

回到家后,杜宣只觉得肚子一阵又一阵的疼痛,实在无法忍受,终于病倒了。应郴听说杜宣生了病,就到他家去看他。当应郴问到他得病的病因时,杜宣不再隐瞒,将那天赴宴的所见所感一古脑儿地说了出来。

应郴回到家中,非常纳闷,怎么也不相信酒杯中会有一条小蛇。为了解开疑团,他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左看右看,终于看到北墙上有一把涂了油彩的弩。这把弩会不会就是杜宣所看到的“蛇”呢?他马上坐在那天杜宣坐的位置,倒了满满一杯酒。他低头一看,弩的影子恰巧落在酒杯之中,就像一条小蛇在缓缓游动。

应郴恍然大悟,马上派人把杜宣请来,让他坐在那天喝酒时的原位上,并端来一杯酒,让他仔细看看杯中的影子。杜宣虽然落座,心里仍惴惴不安,他端起酒杯往里一看,只见酒杯里又有一条小蛇!他心里非常紧张,两手抖得厉害,浑身冷汗直流。

应郴笑嘻嘻地指着墙上的弩,说道:“你仔细看看,我们家哪里有什么蛇,只不过是墙上那把弩的影子投射到你杯中罢了!”

杜宣知道那是弩的影子,这才解除了疑虑和恐惧,身体很快就痊愈了。

◎成语释义

比喻因疑虑而引起的恐惧,有时也用它讽刺那些疑神疑鬼、在虚幻现象面前盲目惊恐的人。亦称“蛇影杯弓”。

◎故事出处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时北壁上有悬赤帜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

画虎类狗

东汉时期,马援屡立战功,成为震惊朝野的名将。但他对自己的晚辈要求很严格,希望他们都能建立功勋,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一天,马援听说侄儿马严、马敦专与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交往,经常对朝廷上的事情进行讥讽,便立即写信对侄儿进行劝告。他在信中写道:“听到别人的过失,应当像听到父母的名字一样,只能听,不能到处乱说。好议论人家的长短,狂妄地评论朝廷的是非,是我最讨厌的。我宁肯死去也不愿意我的后辈做这种事情。

“山都县的县官龙伯高,谦虚节俭,言行谨慎,我非常喜欢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越骑司马杜季良,豪侠仗义,处事得当,我也非常喜欢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

“这是因为就算学不成龙伯高的样子,至少可以做一个朝廷信得过的谨慎之人,就好比画一只天鹅,不像天鹅而类似鸭子,到底它们还属于同类;如果你们学习杜季良,恐怕学得不像,反而成为扬名天下的浪荡公子,这就如同一个人画虎不成,反倒画得像狗一样。

“我实在是不希望自己的后辈向他学习呀!”

马严、马敦见到马援这封言辞恳切的话,悔恨不已,很快就改变了自己的行为,走上了正路。

◎成语释义

虎未画成,反画得像狗。比喻一无所成,被人们传为笑柄。

◎故事出处

《后汉书·马援传》:“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

◎出处译文

如果你们学习杜季良,恐怕学得不像,反而成为扬名天下的浪荡公子,这就如同一个人画虎不成,反倒画得像狗一样。

奇货可居

吕不韦是战国时期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滑县)人,本来是阳翟(今河南禹州市)的大商人,非常富裕。

有一次,吕不韦到赵国都城邯郸做买卖,一位颇有风度的少年引起了他的注意。经过仔细打听,他了解到,此人是秦昭襄王的孙子,名叫异人,留在赵国做人质。因为秦赵两国关系不好,所以赵国人对他非常冷淡。

吕不韦打听到这些情况,心里便暗暗盘算,想做一笔大的投机买卖。他不禁说道:“这个人真是奇货可居啊!”

为了这笔投资,吕不韦还亲自跑回家问他的老父亲:“种田能获多少利益?”

他父亲答道:“十倍。”

他又问:“那贩卖珠宝呢?”

他父亲又回答道:“几十倍。”

吕不韦又问:“那么,如果拥立一个国王,又能获得多少利益呢?”

他父亲睁大了眼,不清楚儿子在说些什么,狡黠地答道:“如果真能拥立国王,所获得的利益是无法计算的。”

吕不韦终于下定决心,就算倾家荡产也要把异人推上龙椅。

吕不韦花了很多钱,与监视异人的赵国官员交上了朋友,所以很快就认识了异人。吕不韦对异人说,他为了异人,要花重金贿赂太子最喜欢的妃子华阳夫人,立异人为太子的嗣子,将来继承王位,享受国王之福。异人当时正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听到自己的未来会这么美好,就对吕不韦感激涕零。

当时,太子安国君虽有二十多个儿子,但没有一个是华阳夫人所生。而安国君耳根软,对颇有姿色的华阳夫人言听计从。吕不韦通过一番筹划,帮助异人逃出赵国,让华阳夫人认他为义子,改名子楚。因为子楚与华阳夫人有母子关系,安国君也就对他另眼相看了。

后来秦昭襄王死去,安国君继承王位,称秦孝文王,立子楚为太子。秦孝文王登基才三天就死了,子楚就顺顺利利地即位为王,称秦庄襄王。而华阳夫人则成了太后,从此安享晚年。吕不韦也没白忙活,不但成为当朝宰相,还得到了“文信侯”的爵位,封地在河南洛阳一带,共十二县,收十万户的租税为俸禄。

◎成语释义

原意是把稀罕珍贵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卖出去。现在常用来比喻持有某种技艺或某种事物,以博取功名财利。

◎故事出处

《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贾邯郸,见(子楚)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辗转反侧

《诗经》里有一首诗叫《关雎》,非常有名。这首诗有几句是这样写的: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这两段诗的大意是:长短不齐的荇菜,在河水里左右流动。有一个采荇菜的苗条姑娘,引起了我的爱慕之情,我在睡梦里都想追求她。追求她却得不到她,我睁眼闭眼都把她想念。夜长长,相思不断,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不能入睡,幻想和她结为夫妇。

◎成语释义

本意是心里有所思念,翻来覆去地不能入睡。常用来形容人的心思很重,怀有重重忧虑。

◎故事出处

《诗经·周南·关雎》。

分道扬镳

南北朝时期,北魏大臣元齐显示出过人的才能,立下了很多汗马功劳,甚至救过孝文帝的命。孝文帝对他很好,封他为河间公。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官居洛阳令,很有才华,但非常骄傲。

几年后,孝文帝听从御史中尉李彪的意见,将都城从山西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迁到了洛阳。洛阳令元志就升为“京兆尹”,成为权势惊人的首都民政长官。

有一次,元志乘车出门,和李彪的马车正巧相遇。按照礼节,元志官职比李彪小,应当让路,可是他觉得自己有才能,对得志的达官显贵很瞧不起,就是挡在那里不让。

李彪见他眼里根本没有上级,就问他:“既然我的职位高于你,你为什么不赶快让路?”

元志却显得很有理,他说:“我是洛阳的地方官,依我看来,你虽然官位高,但也是洛阳的一个住户,一个地方官怎么会给住户让路呢?”

他们谁也不让谁,就到孝文帝那里去评理,请孝文帝给他们做主。孝文帝听了他们的争论,觉得都有道理。就笑着说:“洛阳是我的发祥之地。你们互不相让,但都各有道理。既然这样,你们就停止争吵,分开行走,难道不成吗?”

◎成语释义

分路而行。比喻志趣、目标不同,各行其是,各奔前程。扬镳:提起马嚼子。提起马嚼,即勒马而行的意思。

◎故事出处

《北史·魏诸宗室·河间公齐传》:“孝文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出处译文

孝文帝说:“洛阳是我的发祥之地。你们互不相让,但都各有道理。既然这样,你们就停止争吵,分开行走。”

风吹草动

春秋时期,楚平王荒淫无耻,听说自己的儿媳妇长得漂亮,竟然把她霸占了。大臣伍奢看不惯他的这种做法,对他颇有微词。楚平王听说后,就把他抓起来,还要他写信叫两个儿子回来,想把他们父子三人一块杀了。

伍奢的两个儿子伍尚、伍员(即伍子胥)接到书信,知道父亲只怕难逃一死,心里非常悲痛。伍员劝哥哥不要进京送死,伍尚则要弟弟为父亲报仇,自己甘愿与父亲同死,尽人子之道。结果伍尚刚到郢都,就和父亲一起被楚平王杀害了。

楚平王为了斩草除根,到处张贴伍员的画像,悬赏捉拿。

伍员为了报仇,就乔装改扮,准备到吴国借兵报仇。一路上,他白天睡觉晚上赶路,受尽了辛苦,每当来到关隘更是提心吊胆,小心谨慎。每次发现一些风吹草动的小动静,就立刻隐迹藏形,生怕被人发现,遭遇不测之灾。

后来,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伍员终于逃出楚国,进入吴国边境。后来伍员得到吴王的赏识,被委以重任,终于带兵打回楚国,将楚平王之尸鞭打三百下,报了杀父杀兄之仇。

◎成语释义

风稍一吹,草就摇动。比喻形势的轻微变化或变故。

◎故事出处

《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偷踪窃道,饮气吞声。风吹草动,即便藏形。”

◎出处译文

偷偷地改变踪迹,寻找人迹罕至的道路行走,不敢大声呼气和说话。一有风吹草动,就要找地方隐藏自己。

负隅顽抗

战国时期,有一年齐国闹饥荒,好多老百姓都被活活饿死了。孟子的弟子陈臻知道了这件事,非常着急。他找到老师,沉重地对他说:“老师,您知道吗?现在齐国闹饥荒,饿死了很多人。人们都认为您会再次劝说齐王,请他把棠地的谷仓打开,救济那些可怜的老百姓。”

孟子叹了口气,然后答道:“如果这样做,我就成为冯妇了。”

然后,孟子就对陈臻讲述了冯妇的故事。

冯妇是晋国的猎手,本领高超,很有名气。他和老虎搏斗被称为一绝。后来他突然决定不再杀生,要做一个善人。人们听不到他打虎的消息,也就几乎忘了他的名字。

有一年,深山里又出现了一只异常凶猛的老虎,咬死了不少过路行人,当地的人们觉得此虎不除是不行的。于是,几个年轻的猎手联合起来,发下宏誓大愿,决心要除掉这只老虎。

经过了一场激烈的人虎之斗,老虎被猎手们追到山的深处,背靠着一个山势弯曲险要的地方,面对着众人。它龇牙咧嘴,将眼睛瞪得溜圆,众猎手都胆怯了,没有一个人敢上前与之相斗。

这时,冯妇恰好坐车经过这里。猎手们见到他,都上前见他,请他帮忙除掉这只老虎。冯妇接受了他们的请求,立即挽起袖子与老虎搏斗起来,最后终于把猛虎打死,为老百姓除了这个祸害。猎手们对他表示感谢,可很多读书人却在背后讥笑他。

◎成语释义

比喻倚仗某种条件拼死抵抗。负:依靠。隅:山势险要的地方。

◎故事出处

《孟子·尽心下》:“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即隅),莫之敢撄。”

◎出处译文

野外有许多人在追逐一只虎。老虎背靠山的角落,没有人敢靠近它。

感激涕零

唐朝中期,叛将史思明被杀,天下复归太平。但是,各处藩镇割据,不听朝廷的指挥。

公元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阴逝世,朝廷不许其子吴元济继承父职。吴元济很生气,就擅自代理军务,纵兵到舞阳、叶县等地掠夺财富。朝廷多次派兵攻打淮西,都吃了败仗。吴元济见朝廷对他无可奈何,就更加不可一世。

公元816年,宰相裴度亲自督师,大张旗鼓地讨伐吴元济。大将李愬主动请命,承担平定淮西的重任。

李愬这个人很有谋略。他并没有急切地出兵征讨,而是先对军队进行整顿,使士气大振。李愬对士卒非常关心,对于来降的士兵,他让他们自己决定去留,或者留在军中,或者给粮食、布帛让其回家。由于他待人宽厚,来投降的士兵都愿意留下,并主动提供淮西的军事情况。

半年后,李愬向淮西进军,接连打了几个大胜仗,令淮西叛军闻风丧胆。

第二年冬天,李愬亲自率领一支骑兵,顶风冒雪,夜行一百余里,终于赶到吴元济所在的治所——蔡州。

李愬来到蔡州,就展开袭击行动。这时,吴元济还在睡觉。他根本不相信官军会来得这么迅速,才如此贪睡。黎明时,他听到朝廷官兵的喊杀之声才醒了过来。但一切都已来不及。很快,官军将他活捉,予以严密看管。

老百姓听说朝廷官军占领了蔡州,纷纷走上街头庆贺。老人们见到官军收复蔡州的盛况,又回忆起吴氏父子多年来对自己的欺凌,不禁激动得老泪纵横。

◎成语释义

感激得流下了眼泪。形容极为感动的样子。涕:泪。零:落。

◎故事出处

唐代刘禹锡《平蔡州》一诗:“路旁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

◎出处译文

蔡州老人看到路上一队队雄赳赳的官军,引起了往昔的回忆,不禁激动得老泪纵横。

哄堂大笑

冯道,字可道,五代景城人。他学识广博,口才极佳,待人和气,曾在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为官,侍奉过十位君主,三次被拜为当朝丞相。和凝,字成绩,五代郓州须昌人。他才思敏捷,但性情非常急躁。曾任后汉、后周两朝的丞相。

有一天,冯道与和凝在一块办公。他们两人很熟,所以无话不谈。和凝见冯道上下一身新,就问他:“冯大人,您购买新鞋花费了多少银钱?”

冯道满脸堆笑,慢慢地将左脚抬起,对和凝说:“不贵不贵,才花了九百文。”

和凝听罢,急脾气又上来了,当场把手下人叫来,大声呵斥:“冯大人买双新鞋只花了区区九百文,而我的一双新鞋却花费了一千八百文。你是怎么当差的!为什么放着便宜的鞋不要,单买贵的?等我回府后好好收拾你!”下人听了,吓得浑身打战,跪在地上一个劲地求饶。

冯道这时才略微咳嗽一声,又将右脚慢慢抬起,说道:“和大人,这只鞋也花了我九百文。”

满屋子的人听了,忍不住同时大笑起来。一只鞋价值九百文,一双鞋的价格不正好是一千八百文吗?这个冯道,性子太慢了,怎么话只说到一半就停住了?这个和凝,性子又太急了,竟然随便呵斥人!

这一下,弄得和凝非常尴尬,不知道如何是好。

◎成语释义

形容满屋子的人同时大笑起来。

◎故事出处

《归田录·冯道和凝》:“冯徐举其右足曰:‘此亦九百。’于是哄堂大笑。”

◎出处译文

冯道慢慢将右脚抬起说:“这只鞋也花了九百文。”满屋子的人听了,忍不住同时大笑起来。

惊弓之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