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成语典故读本
29131700000031

第31章 生活认知(5)

战国末期,秦国的国势日见强盛,便想吞并其他各国,统一天下。六国决定采取“合纵”之术,联合起来抵抗强秦。这一天,赵国使者魏加来到楚国,与楚国当政者商讨联合事宜。

见面后,魏加就问楚国令尹春申君:“贵国的军队有主将吗?”春申君笑笑说:“有啊,我准备让临武君担任主将,由他来训练军队,组织大队人马攻打秦国。”

魏加一听,心里凉了半截,因为他知道临武君做主将是很不称职的。虽然他对于楚国的人事安排不满,却没有急切地提出反对意见,而是从容地给春申君讲了一个故事:“从前,魏国有个神箭手名叫更羸,他射起箭来每发必中。有一天,他和魏王一块出去游玩,他见到天空中正有一只大雁飞翔,就对魏王说:‘我只用弓,不用箭,就可以射下这只大鸟。’说完,便拿出弓来试射。魏王根本不相信这种荒唐的事情,开心地笑了起来。然而,随着一声弓弦响,那大雁竟然落在地上。魏王大吃一惊。

“更羸说:‘这只大雁肯定被别人用箭伤过。你看它飞得非常慢,而且叫声相当悲凄。它伤口疼痛,又孤身飞行,想必惊魂未定。所以它听到弓弦响,为了逃命,就拼命往高处飞,可一使劲就弄裂了伤口,结果就掉下来了。’”

魏加刚把故事讲完,就转移了话题说:“临武君与秦军作战,曾经吃过败仗,心里肯定畏惧秦军。他如同受过伤的大鸟一样,若是用为主将会使楚军再次失败!”

春申君听了他的话,连连点头,觉得他虽然是外邦之人,说的话倒有几分道理。

◎成语释义

原意是被弓箭吓怕了的鸟。常用来比喻受过惊吓或打击的人,遇到类似情况,就会惊恐不安。

◎故事出处

《战国策·楚策四》:“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

◎出处译文

一只孤雁从东面飞来,更赢立即发了一下虚弓,大雁马上掉了下来。

鸡犬不宁

唐朝中期,宦官把持朝政,藩镇不听朝廷的号令。统治者们为了筹措军费和享受奢侈的生活,对老百姓横征暴敛,拼命搜刮民脂民膏,老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这一年,柳宗元因为得罪了当权者,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之职。他离开朝堂,到了地方,亲眼看到了老百姓生存的艰难,就写下了著名的《捕蛇者说》,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无情地揭露。

《捕蛇者说》一文,向人们讲述了一个捕蛇人的故事。

这个捕蛇人姓蒋,一家三代都以捕蛇为业。捕蛇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职业,他的祖父和父亲都被毒蛇咬死了,可是他仍坚持捕蛇。这个职业既辛苦又危险,但他为什么舍不得放弃呢?

他是这样对别人说的:“虽然捕蛇这个职业很危险,但与种田相比要强得多。

“我有很多邻居世代以种田为业,与我祖父同时期的,现在十家中只剩下一家;与我父亲同时期的,十家之中只剩下两三家;与我一起居住了十二年的,十家之中也只剩下四五家了。他们要么被逼逃走,要么搬迁到别处。

“这都是因为官吏常到乡下催交赋税,而那赋税多得惊人。为了这些事,每个种田人都担惊受怕,就是连鸡狗也得不到安宁。而我们这些捕蛇人,每年只要捕几条毒蛇就行了,不用交那么多的税。所以我宁肯被毒蛇咬死,也不愿放弃这个职业!”

◎成语释义

连鸡狗都不得安宁。形容骚扰得十分厉害。宁:安宁。

◎故事出处

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出处译文

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们这个地方,四外狂喊乱叫,到处骚扰毁坏,气势汹汹,惊骇乡里,就连鸡狗都不得安宁啊。

箭在弦上

陈琳是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诗歌、散文均写得非常高妙,其中有许多是传世之作。当时群雄纷起,都想吞并天下。陈琳在河北袁绍手下充当了一名书记官,以文书写作聊以糊口。

当时,群雄之中,以袁绍的势力最为强大。他想凭借自己强大的实力打败曹操,将汉献帝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由于袁绍有了这个念头,他就让陈琳写了一篇《为袁绍檄豫州》的檄文,来声讨曹操的罪恶。

在檄文中,陈琳沉痛地揭露出曹操的一桩桩罪行,还把曹操的祖宗三代骂了个痛快淋漓。在檄文的最后,陈琳希望天下人共同起兵,攻陷许昌,将曹操绳之以法。

当时,曹操的头痛病时时发作。一次,曹操的头又疼了,正好侍从把陈琳声讨他的檄文拿给他读。曹操读着文章,觉得这个陈琳竟然把自己的老底全都抖搂了出来,实在刻薄之至,但是这个人的文笔确实不凡,整篇文章有着一种强大的气势,令人不得不服气。

他越读心里越赞叹,赞许的是这篇文章的艺术技巧真好,叹息的是这样出众的人才竟然落在袁绍手中,难以施展才智。读完之后,他觉得头也不痛了,身体也得到了恢复。

后来,曹操将骄横无能的袁绍打败,陈琳也被迫投降。曹操责问陈琳道:“当时,你为袁绍写檄文,骂我固然可以,为何要将我的祖宗三代都骂上一通?这不是太损了吗?”陈琳向他谢罪道:“当时的情况是箭已经搭在弓弦上,不得不发射出去。我的做法,实在是为了当时的主人所做的。”

曹操觉得当时陈琳只知忠心事主,现在归降自己,也会一心辅保自己。想到这里,他不但不治陈琳的罪,还对他大加重用,封他为司空军师祭酒。

◎成语释义

比喻情况非常紧迫,事情到了不得不做的时候,或话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候。

◎故事出处

《太平御览》:“谢曰:‘矢在弦上,不得不发。’太祖爱其才,不咎。”

◎出处译文

(陈琳)谢罪说:“当时的情况是箭已经搭在弓弦上,不得不发射出去。”太祖(曹操)爱惜他的才能,不再治陈琳的罪。

困兽犹斗

春秋时期,晋军出兵救援郑国,由于筹划不周密、准备不充分,被楚军杀得大败亏输。晋军在主帅荀林父的率领下返回本国。晋景公得知他们吃了败仗,非常生气,在大殿上大发雷霆,要进行处罚。荀林父觉得这次战争失败的主要责任者是自己,便请求一死。景公越想越生气,竟然准备答应这个请求。

这时,大夫士贞子劝谏景公道:“三十多年以前,先君文公在城濮之战中将楚军打败。晋国举国都在庆祝,文公却依旧愁眉苦脸。左右之人疑惑不解,就问文公为什么打了胜仗,还是高兴不起来。

“文公回答说:‘这次胜利,是因为我们所采取的决策非常正确,击破了楚军的左、右翼,使敌军主帅子玉完全陷于被动之中,无法转败为胜,只好退兵回国。楚军虽然吃了败仗,但主帅子玉还在,我们怎么能够放宽心呢?困在笼子里的野兽还要反抗,更何况是一国的令尹呢?他肯定会蓄积力量,等待有利时机前来报仇!我们对此不能不早作准备啊。’楚成王兵败之后非常生气,把良将子玉杀死了。文公听说子玉死了,才松了一口气。

“这样看起来,如果楚国在城濮被打败是第一次失败,杀掉子玉、自毁长城则是第二次失败。现在您只因为一次军事失利,就要杀掉荀林父,岂不是重走楚成王的老路吗?”

晋景公是个虚心纳谏之人,听了士贞子的话,终于明白过来,当场赦免了荀林父,让他努力工作,好立功赎罪。

◎成语释义

原意是被围困的野兽还要进行最后的搏斗。后来指陷入困境中的人不甘心灭亡,还会挣扎、反抗。困兽:被围困的野兽。犹:还。斗:搏斗、反抗。

◎故事出处

《左传·宣公十二年》:“困兽犹斗,况国相乎?”

◎出处译文

困在笼子里的野兽还要反抗,更何况是一国的令尹呢?

劳而无功

春秋末年,中国正在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诸侯国之间经常爆发战争,各国国君都想夺取他国领土,建立霸业。于是天下大乱。

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孔子,主张用仁义道德来治理国家。他认为,只要天下恢复以前周朝的礼制,老百姓就会过上太平的日子。

有一次,孔子准备带着学生到卫国去游说那里的国君,学生颜回向鲁国一个叫太师金的官吏征求意见。他问道:“我的老师孔子想用仁义开创一个太平天下,现在他要到卫国宣扬他的政治主张,依你之见,这次卫国之行会顺利吗?”

太师金听后,把头摇了又摇:“我看这一趟恐怕得碰壁。现在各国国君的私心杂念太重,整天忙着打仗抢地盘,如何能接受你的老师?如何会用不合时宜的‘仁义道德’治理国家?如果你们去卫国游说,不会产生什么好结果。这就如同硬要把船弄到陆上去运货,肯定是白费力气,劳而无功,而且还可能招来不可预料的灾祸。难道你们忘记了吗?当初你们去陈国游说,不但没人理你们,而且七天都吃不上饭。这个教训可不能忘啊!”

颜回想起老师在陈国的遭遇,非常担心。他回去见了孔子,将太师金的话转述了。孔子虽有感触,但他还是想为安定天下而尽力,所以依然去了卫国。结果孔子的卫国之行,根本没有产生任何效果。

◎成语释义

付出了劳动却收不到成效。形容白费力气。

◎故事出处

《庄子·天运》:“是犹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

◎出处译文

这就如同硬要把船弄到陆上去运货,肯定是白费力气,劳而无功。

老生常谈

三国时候,魏国出了一个通晓神秘文化的人,名叫管辂。他的脑筋转得很快,从小就对天文产生兴趣,十五岁时就将《周易》读得滚瓜烂熟,通晓占卜术。后来,他的名气越来越大,传到吏部尚书何晏、侍中尚书邓飏耳朵里去了。这二人是重臣曹爽的心腹,终日横行无忌,为所欲为。管辂早就听说了他们的劣迹。

一日,正好是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这两个官员大吃一顿后,觉得闲着无聊,便召来管辂替他们算命,想以此来开开心。管辂本来很讨厌他们,想了想还是去见他们了。他想借占卜的机会教训教训他们。

管辂一进府,何晏就大声嚷道:“听说你给人算命很灵,快给我算一算,我今后能不能再高升一步。另外,我最近做了一个怪梦,梦见苍蝇飞到我的鼻子上,这到底说明什么?”

管辂略一思索,就说:“以前周公忠厚正直,帮助周成王稳坐太平天下,使百姓快快乐乐地生活。现在你也有很高的地位,可是对你感激的人很少,惧怕你的人却非常多。至于你做的那个梦,绝不是什么好兆头!看来你要倒霉了。要想摆脱厄运,只有向周公等圣贤学习,做一个心善之人。”

邓飏听了这话,不禁打起了哈哈:“你的话都是些老生常谈,什么意思都没有!我听着都烦了!”管辂笑了起来:“我说的话虽然是老生常谈,要轻视它可会自惹灾祸呀!”

没想到新年刚过,大臣司马懿就将何晏、邓飏与曹爽抓起来,硬说他们谋反,将他们全都杀死。听到这个消息,管辂叹了一口气,说道:“这些人竟然不理睬老生常谈,可谓蠢到了极点,有此下场也就不足为怪了!”

◎成语释义

老书生常讲的话,没有新意。常用来比喻陈旧的、令人生厌的内容或谈话。

◎故事出处

《三国志·魏书·管辂传》:“此老生之常谈。”

乐极生悲

战国时期,淳于髡口才极佳,后来入赘到齐国,很得齐威王的赏识。他曾多次以齐国使节的身份,到各诸侯国进行联络,由于说话得当,从来没有受到过羞辱。

当时,齐威王喜欢听隐语,又喜欢醇酒妇人,却不干正事,荒废了朝政。卿大夫虽然能够处理国事,却总是找不到君王来拿主意。各国得知齐威王如此胡闹,觉得有机可乘,纷纷想打齐国的主意,所以齐国的局势越来越危急。

公元前349年,楚国派遣军队进攻齐国。齐威王害怕国破家亡,十分着急,派淳于髡到赵国去搬请救兵。

淳于髡果然不负齐威王重托,到了赵国就请来了十万大军,吓退了楚军。齐威王十分高兴,立刻摆出酒宴请淳于髡喝酒庆贺。齐威王高兴地问淳于髡:“先生要喝多少酒才会醉?”淳于髡一看这架势,知道威王又要彻夜喝酒,必定要一醉方休。他想了想回答道:“我喝一斗酒也醉,喝一石酒也醉。”威王不解其意,淳于髡解释自己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况下酒量会发生变化,并且说道:“所以我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喝多了酒会让人紊乱,欢乐超过限度悲伤就会随之而来,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的。”这一席话说得齐威王心服口服,当即痛快地表示接受淳于髡的劝告,今后不再彻夜饮酒作乐,改掉这些恶习。

◎成语释义

欢乐到了极点就会招来悲伤的事情。亦作“乐极悲生”。

◎故事出处

《史记·滑稽列传》:“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

◎出处译文

因此说喝多了酒就会让人紊乱,欢乐超过限度悲伤就会随之而来,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的。

力不从心

东汉时,班超奉了军令,率领三十六人出使西域,屡屡创建奇功,西域各国对汉朝无不臣服。不知不觉,班超已经在西域过了二十七年。在这二十七年中,他兢兢业业,尽忠职守,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刚到西域时还在壮年,如今年龄很大,身体越来越衰弱。

人老了,特别想回家安度晚年。班超怀着强烈的思乡之情给皇帝写了封信,让儿子捎回长安,交给汉和帝,请求把他调回京城,不要让他这个老人再受风霜之苦了。可是这封信递上去后,却如石沉大海,没有任何音讯传来。

班超的妹妹班昭很希望哥哥能回家安度晚年,就上书皇帝,指出哥哥为朝廷立了大功,朝廷应该让他回来。信中有这样的几句话:“班超与一块去西域的这些人中,年龄最大,现在已过花甲之年,体弱多病,头发斑白,双手、双耳越来越不灵活,眼睛不亮,要在边境视察,必须依靠手杖……如果西域发生猝不及防的暴乱事件,班超的气力已经不能顺从心里的意愿了。这样的话,对上会使国家利益受损,对下会破坏忠臣费尽千辛万苦所取得的成果,真是教人太痛心了呀!”

汉和帝看到班昭的书信,既体会到班超的不易,又觉得让他继续留在西域对朝廷不利,就传下一道旨意,调班超归汉。

班超终于落叶归根,回到中原了。但他回到洛阳不到一个月,病情就恶化起来,不幸去世,终年七十一岁。

◎成语释义

人们虽然想做某件事情,却因为力量不够,愿望无法实现。

◎故事出处

《后汉书·班超传》:“如有卒暴,超之气力不能从心。”

◎出处译文

如果西域发生猝不及防的暴乱事件,班超的气力已经不能顺从心里的意愿了。

两败俱伤

战国时期,韩、魏两国打了一年多的仗,却还是打成了个平手。秦惠王觉得这仗老这么打下去终非了局,想出兵干涉此事,于是召集满朝文武进行讨论。大臣们众说纷纭,有的说应该出兵,有的说应该观望。秦惠王一时难以决定。

楚国的陈轸听说了此事,就给秦惠王讲了卞庄子刺虎的故事:“一次,勇士卞庄子看到两只老虎掳获了一头牛,就想拔剑出手,为百姓消灭虎患。

“有一个旅店的伙计忙阻止他,说道:‘现在这两只老虎正在吃牛肉,吃得香时,一定会争夺食物,一争食就会互相争斗。相斗之后,力量大的那只会受伤,力量小的那只会丧命。到了那时,你只要刺杀那只受伤的老虎就行了。你虽然只需刺杀那只伤虎,却会获得杀死两只老虎的威名。’

“卞庄子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便在一旁静观事态的发展。结果两只老虎果然争斗起来,而且一死一伤。卞庄子大喜,提剑将那只伤虎杀死。”

陈轸讲这个故事,其实是以两只老虎来比喻韩、魏两国,建议秦国等韩、魏两国实力衰弱之时,再发兵进攻,那样就会像卞庄子刺虎一样,获利很多。

秦惠王听后非常高兴,就采纳了陈轸的意见,决定按兵不动,待时机成熟后再出兵,争取最大的利益。

◎成语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