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成语典故读本
29131700000063

第63章 神话传奇(4)

“森林中的野兽,起初看到装模作样的狐狸,都不禁笑了起来,可是看到它身后的老虎,都吓得掉头而逃。老虎不知道野兽们害怕的是自己,还以为它们真是害怕狐狸呢!

“大王,您现在占据的地盘有五千里,部下的雄兵有百万之众,并把这些都交给昭奚恤掌管,所以北方各国都害怕他。其实他们哪是怕区区一员战将,而是害怕您的兵马,就像林中百兽害怕老虎一样呀!”

“哦,原来如此!”楚宣王对江一的看法点头同意。这样一来,昭奚恤虽然立下了无数战功,但他在楚宣王心中的地位却打了一个折扣。

◎成语释义

比喻借别人的威势欺压人、吓唬人。

◎故事出处

《战国策·楚策一》:“狐曰:‘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骑驴觅驴

古时候有个叫王三的人,想到市场上去卖牲口,就赶了五头毛驴往外走。他嫌走路太累,就骑在一头毛驴身上。走到半路,他想数一数驴子的数,谁知数起来却觉得不够数。于是他就“一、二、三、四”地继续数起来,数来数去却总是四头。

他越想越觉得不对劲:“明明自己赶了五头驴子上路,怎么现在只有四头?”他想来想去,只得怨恨自己太不小心,竟然丢了一头毛驴。

虽然王三自怨自艾,但也得去市场啊。他把毛驴赶到市场上,然后从驴背上跳下来。他怕自己又丢了一头,就重新数了数毛驴,这一下不多不少,正好是五头!他突然恍然大悟:“噢,原来我数数的时候,没有把自己骑的那头驴计算在内啊!”

◎成语释义

比喻东西本来就在自己手中,却要到别处寻找,结果总也找不到。

◎故事出处

宋人道原的《景德传灯录》:“诵经不见有无义,真似骑驴更觅驴。”

◎出处译文

念诵经文而不知道经文的意思,就好比是骑着驴去找别的驴。

破镜重圆

南北朝时期,陈国有一个侍从官,名叫徐德言。因为他才华出众,当朝皇帝陈后主就将自己的妹妹乐昌公主嫁给他,他就成为陈国的驸马。由于陈国朝政腐败,隋文帝趁机派遣军队攻打陈国。徐德言预见到陈国必然灭亡。他还想到,妻子是皇族之人,又生得很美,说不定会被别人抢去。

于是,他对乐昌公主说:“你生得很美,又颇有才能,陈国如果灭亡,你一定被有钱有势的官员所霸占。如果你我二人的情缘未断,应当有一个证明的物件,才好日后相聚。”

说着,徐德言就将一面铜镜打破,两人各拿一半,作为以后相见的凭证。两人还约好,在第二年的正月十五日,到街市上卖镜,来寻找对方。

后来,陈国果然被隋朝灭亡,天下归于一统。乐昌公主被隋朝官员杨素占有,而徐德言则整日东躲西藏,光景过得很不好。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徐德言来到京城,就在市场上转来转去,忽然看到一个仆人在卖破镜子。他非常高兴,就从怀中掏出那半块铜镜,与卖主那半块破镜相对,结果刚好对在了一块。

想到自己的妻子被人抢去,难免受到凌辱,他心乱如麻。

他提笔写了一首诗,交给卖镜之人。诗中写道:

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

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卖镜的仆人将徐德言的诗带回府中,交给乐昌公主。公主看后伤心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杨素了解情况后,便将徐德言唤进府来,和他一起喝酒。在酒宴上,乐昌公主作诗一首,诗中写道:

今日何迁次,新官对旧官;

笑啼俱不敢,方验做人难。

杨素非常同情他们俩,就让他俩在府中重新团圆。他们夫妻对杨素千恩万谢,过了几天,就一起迁居江南,过起了幸福生活。

◎成语释义

原意是指夫妻离散后重新团聚。现在也指夫妻离婚后,重归于好。

◎故事出处

唐代孟棨的《本事诗·情感》:“徐德言之妻,封乐昌公主。时陈政方乱,德言知不相保,及破一镜,各执其半。乃陈亡,德言出半镜以合之。”

朝三暮四

据说在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个人特别喜欢猴子,就在家里饲养了一大群,人们都称他为“狙公”。他很了解猴子的性情,猴子们也通人性,对他毕恭毕敬。虽然狙公的日子也过得不富裕,但他为了让这些猴子吃饱肚子,就让家里人尽量节省,把省下来的食物给猴子吃。

后来,狙公的日子越过越穷,家里没有什么剩余的粮食了。他就想让猴子少吃一些,等他时来运转之后,再让猴子们多吃,可这群猴子根本不听他这一套。

一天,狙公用橡子喂猴子,对它们说:“今后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橡子,晚上给你们四颗橡子,你们够吃吗?”

猴子们嫌食物少,全都生起气来,站起来大吵大闹。

狙公烦恼极了,就改口对猴子们说:“你们既然嫌少。那么就改一下吧,每天早上吃四颗,晚上吃三颗,这样安排你们可满意?”

没想到这么一说,这些傻猴子居然个个满意起来,又蹦又跳,为自己待遇的提高而欢呼。

◎成语释义

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原指玩弄一些小手段,借以骗人。后比喻办事反复无常,经常改变主意。

◎故事出处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茅,曰:‘朝三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壶中天地

据说,离成都一千多里处有一座人间仙境,叫做云台山。据道家书籍记载,正一天师张道陵就曾经带着三百多名弟子在这里修身养性。

后来,张道陵离开此山,将云台山上的道观交给弟子张申主持。当时有一个虔信道教之人名叫施存,一心想修炼成功,白日飞升。他听说云台山上有一位奇人壶公,是受张天师之命驻守宝山的。就不远千里,跑到云台山寻找壶公,想向他学习修真向道之术。其实,这位壶公就是张申。那么,张申为什么被人们称为“壶公”呢?

原来,人们发现张申身上常带有一把酒壶,只要他随口一念咒语,壶中便会出现日月星辰、蓝天大地、高山峻岭、花草树木、亭台楼阁等。让人想也想不到的是,张申到了晚上,就将宝壶置于地上,口念咒语,然后自己钻入壶中,尽情享受神仙生活。等到他出了宝壶,又投入到凡俗的生活中。

因为张申把壶中的天地叫做“壶天”,所以,人们也给他送了一个雅号,叫做“壶公”。

◎成语释义

指道家所说的仙境,或者比喻超凡脱俗的境界。

◎故事出处

《云笈七鉴·二十八治》:“后遇张申,为云台治官,常悬一壶,如五升器大,变化为天地,中有日月,如世间,夜宿其内,自号‘壶天’,人谓‘壶公’。”

开天辟地

上古时代,人们不知道天地是怎样形成的,就结合实践进行猜想。渐渐地,就形成了一个开天辟地的神话。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地还没有形成,到处是一片混沌。这片混沌没有上下左右、东南西北之分,样子与一个浑圆的鸡蛋相似。后来,人类的祖先——盘古,终于在这片混沌中诞生了。

过了一万八千年的时间,盘古终于成熟了。他用利斧将混沌劈开。随着一声巨响,圆东西里轻而清的阳气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阴气下沉,变成了地。从这以后,宇宙间才有了皇天后土。而盘古自己也成了天地间的一个巨人,支撑着天和地,使它们不再混沌不分。

盘古开天辟地后,惊奇地发现,自己的情绪变化居然左右着天地的变化。如果他心里高兴,天气就晴朗;如果他因为难过而哭泣,天空就下雨,落到地上形成大江大河……盘古死后,他的头部隆起,成为东方的泰山,他的脚朝天,变成西方的华山。他的头发和汗毛,则变成了树木和花草,承受着大地的滋养。

盘古死后,远古帝王——三皇出现了,三皇才能出众,成为人类的统治者。他们是:天皇、地皇和人皇。

◎成语释义

原意指天地的开始。后用来表示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故事出处

徐整的《三五历纪》:“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

生花妙笔

李白是唐朝杰出的大诗人,人称诗仙。

据传说,他少年时代,有一次做了一个非常奇异的梦。他梦见自己用过的毛笔的笔头上,突然有漂亮的鲜花绽放。正在他目瞪口呆之时,一张张白纸忽然飞到他眼前,摆放得整整齐齐。

李白大喜,将开满花的妙笔紧紧抓住,飞快地写了起来。于是,一朵朵美丽的鲜花落到了纸上。人们看了,都觉得赏心悦目,并从心中发出赞赏之情。

自从做了这个奇怪的梦后,李白对写作越来越喜爱,读了许多著作,并到祖国名山大川去游览,开阔了自己的眼界。他写了不少诗作,热情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表现出豪迈的气派。他的诗篇流传千古,为人们所传唱。另一位大诗人杜甫对李白崇拜不已,甚至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当然,李白之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就,绝非是因为奇梦所致,而是依靠个人的勤学苦练。要想在文学上有所成就,一要靠读书,二要靠多写,三要靠自己的人生境界。

◎成语释义

比喻写作技巧非常高超。

◎故事出处

五代的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出处译文

李白小的时候,梦见自己用过的毛笔的笔头上,突然有鲜花绽放。后来果然才华横溢,名满天下。

狼狈为奸

有两种野兽分别叫狼和狈,它们长得非常相似,而且有着相近的习性。它们之间所不同的是:狼的两条前腿长,两条后腿短;而狈正好相反,它的两条前腿短,而两条后腿长。这两种野兽经常合起伙来干坏事,一起偷吃人类饲养的家畜。所以人对狼和狈非常痛恨。

据说有一次,一只狼和一只狈结伴同行,它们路过一家农民的羊圈时,便动起吃羊肉的坏脑筋来。但是,这家农民很勤奋,把羊圈筑得很高,又非常坚固,它们既跳不过去,也撞不开门。狼和狈起初没有主意,但当它们看到对方的腿,想出了个巧妙盗羊的主意。

那就是,先由狈用两条长长的后腿站立着把狼举起来,狼则用它的长长的前腿攀住羊圈,然后叼走肥羊。于是,那狈将身蹲下,让狼爬到它的身上,它再用前脚抓住羊圈的竹篱,使身子尽量站直。然后狼再将两只后腿站在狈的脖颈上,前腿攀着竹篱一点点地站直,接着把两只长长的前腿伸进竹篱,将一只在竹篱旁傻睡的羊捕获。

在这次偷羊的过程中,如果狼和狈单独行动,都没有办法吃到羊肉。但是,它们却会利用彼此的长处来干坏事,并且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成语释义

原意是狼和狈常合伙伤害牲畜。常用来比喻两个或几个人聚集在一块,相互勾结干坏事。狼狈:两种兽名。

◎故事出处

《博物典汇》:“狼前二足长,后二足短;狈前二足短,后二足长;狼无狈不立,狈无狼不行。”

◎出处译文

狼前面两足长,后面两足短;狈前面两足短,后面两足长;没有狈,狼不能立起来,没有狼,狈也不行。

双管齐下

唐朝时,有一位名叫张璪的画家,善于画山水松石,人们都很喜欢他的画。他作画时,总是要屏息静坐一会儿,等到灵感出现,他便快速挥笔,很快就画成了。另一位画家毕宏听说他的画很传神,就请求张璪当场作画,让他长长见识。

经过毕宏的一再要求,张璪终于答应了。他作画时不怕人多,愿意当众挥毫。只见他双手各握住一支笔,左右开弓,同时落墨,一支笔画新枝,另外一支笔则画起枯干来。他画的新枝如含春露,含苞待放,他画的枯干似凝秋霜,遒劲沧桑。新枝、枯干绝无雷同之弊,各有各的妙处。在场众人见到如此绝技,没有不拍手称绝的。

更令人叹服的是,张璪所用的作画工具,竟然是两支秃笔。

其实,灵感勃发时他还能够用手指代笔,蘸墨在纸上纵横摩按,却能画出松树的苍劲、山石的凝重、泉水的流动。他的画栩栩如生,耐人玩味。

且说张璪画完,将笔放下。毕宏佩服得不得了,上前请教张璪的老师是谁,张璪谦虚地答道:“我是以大自然为老师,通过对自然万物的长期观察,使万事万物都生长在自己心中,画起画来才能得心应手!”

毕宏听后,长叹一声,说道:“张先生画松,没有人能够相比。有您在,我从此可以搁笔,不向丹青中讨生活了!”

◎成语释义

两只手握两支笔,同时作画,后比喻同时进行两件事。管:笔。

◎故事出处

宋代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张璪》:“能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干。”

◎出处译文

能用双手各握住一支笔,同时落墨,一支笔画新枝,另外一支笔则画枯干。

信誓旦旦

春秋时期,卫国的淇水边住着一位美丽动人的女子。

一天,一个阴险的男子相中了她,便主动勾引她,还对她说了许多甜言蜜语:“我这一生只爱你一个,我要和你白头偕老,决不背叛你!”这位女子过于天真,还以为自己真得到了一位有情之人,就对男子的求婚点头应允。

男子见自己朝思暮想的美人居然中了圈套,心中狂喜不已。到了秋天,那男子带着礼物到她家里去,把她接到家中,真成了夫妇。婚后,这个女子不管丈夫有多少缺点,总是默默地爱着他,整日辛苦地操持家务,一点怨言都没有。

过了好多年,她渐渐衰老了,不再貌美如花,千娇百媚。那男子不再怜惜她,对她百般刁难,千吵万闹,甚至虐待她。

尽管她为整个家庭作出了很大贡献,她的丈夫还是无情地抛弃了她,另结新欢。到了这个时候,女子的身心都受到沉重打击,她万分痛苦,但最终还是从噩梦中觉醒,对无情无义的丈夫充满了憎恨,下定决心和他一刀两断。

诗中的“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两句,意思是说:那男人当初发下的爱情誓言显得多么诚恳,没想到现在会改变心肠,弃旧迎新。

◎成语释义

誓言说得极其诚恳。信誓:表示诚信的誓言。旦旦:诚实的样子。

◎故事出处

《诗经·卫风·氓》:“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出处译文

原想同你白头到老,但相伴到老的想法使我怨恨。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再大也有个边(意思是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制,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你会变心。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栩栩如生

战国时期,哲学著作《庄子》中,有一个“庄生梦蝶”的寓言,写得非常精彩:

一天夜里,天气非常凉快,人们也摆脱了烦躁心情,变得非常轻松、愉悦。庄子和平常一样,躺在床上,很快就睡着了。

他睡着以后,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这只蝴蝶好像真蝴蝶一样,欣然自得,在万卉争芳的花丛中跳起了欢快的舞蹈,飞来飞去采集花中的花蜜,尽情地享受大自然赐予众生灵的欢乐。这个时候,他忘记了自己是庄周。过了好长一阵,他才从梦中醒来。摆脱梦境之后,他还沉醉在惊喜之中,觉得这个梦是一场美梦。

可是,这时的他却有了一个问题,到底是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呢?

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它所讲的,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是有差别的,但是这种差别是相对的,从根本上说,世上所有事物都是一样的。

◎成语释义

比喻形象生动逼真,好像活的一样。栩栩:生动活泼的样子。

◎故事出处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出处译文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然,十分轻松惬意。

鱼目混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