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岩画之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北部青和县西北的一个山沟中,发现散落面积达数平方千米的铁陨石群,令人称奇的是,在这里还发现了多处以陨石为载体、疑与外星人有关的文物。
陨石分为石陨石、铁陨石、石铁陨石三种,其中铁陨石、石铁陨石较为罕见,而青和县发现的陨石恰是这种极为少见的品种。
令人称奇的是,在这里还发现了多处以陨石为载体的文物,其中包括用陨石雕凿而成的圆球状石人,以及刻在陨石上的牛、羊、马、骆驼等岩画,其中有一幅“独目人”图案陨石岩画与分布在世界许多地方的独目人岩画惊人地相似,引起了考古学家的极大兴趣。
刻在陨石上的“独目人”头部呈圆圈状,中间绘有一眼,两手相连环置胸前,胸以下左右被两道圆弧包裹,只露出双脚。
内蒙古阴山岩画、宁夏贺兰山岩画、加拿大安大略湖皮托波洛岩刻、北撒哈拉岩画、埃及“德耶德支柱”上均有“独目人”图案,在青和发现的这幅独目人造型与贺兰山岩画中的独目人形象如出一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最早到中国探险的欧洲人——古希腊人亚里斯底阿斯在公元前7世纪东行到中国的阿勒泰山一带,并将旅行见闻写成了《独目人》一书。学者张晕认为,刻在陨石上的“独目人”很可能反映了“当时有真实存在的超文明使者”,“这一岩画是阿尔泰语系诸民族萨满教的最主要的天神崇拜图”。
有关专家正对此现象作进一步研究,据推测,不久之后,我们就可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了。
■ 大麦地岩画之谜
大麦地岩画位于宁夏卫宁北山腹地,附近有著名的贺兰山岩画,是个岩画密集区域。作为宁夏与内蒙古界山的卫宁北山是一条东西走向的低缓山地,与贺兰山相对成犄角,黄河由此转折而伴贺兰山北行。这里群山环绕,中间山冈遍布,沟壑纵横,人迹罕至。
1988年,一位地质工作者在进行地质调查时首先发现了大麦地岩画,并报告给了宁夏博物馆。现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岩画研究中心研究员的李祥石得知这个情况后,带着干粮,在方圆几十里地方寻找,终于在1989年4月进入了大麦地。李祥石说当时找到后“非常惊喜,这里简直就是个文化宝库,以后就年年去大麦地,与大麦地结了缘”。
很多岩画都是人类有文字记载前的图画时代的记载。大麦地岩画与目前国内发现的贺兰山岩画、阴山岩画等其他北方岩画有着相似之处,但也明显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
大麦地岩画数量之多、密集程度之高都很突出。大麦地面积15平方千米,岩画有3000多组,展现个体形象8453个,平均每平方千米遗存图像达到200多组,超出了世界公认的判定岩画“主要分布区”限定标准的20倍,“在密集地段,几乎每块石头上都有岩画,而且不少岩画还是画在其他岩画上,有迭压打破关系”。
大麦地集中了这么多的岩画,与它的地理位置有关,大麦地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冲突地带。从地质条件看,这里的山体低矮、山坡和缓,岩面自然平整洁净,是岩画创作的天然画板,而且这里遍地是原生铁矿石,十分坚硬,只要稍加打磨就可以作为天然的良好的画笔,再加上气候干燥,受到的雨水侵蚀少。这些地理条件都让大麦地岩画得以良好的保存。
大麦地岩画带史前岩画可能是原始人类的图画语言,是图画文字的源头。
史前岩画是原始人类的语言载体,但还未发展到图画文字阶段。为了探索岩画的功能与内涵,李祥石对史前岩画与图画文字的关系进行了追索与比较后认为,大麦地岩画既不是原始图画文字,也不是比甲骨文更早几千年的中国原始文字,它可能是比原始图画文字更古老的原始人类的图画语言。
■ 纳斯卡地画之谜
在秘鲁的纳斯卡荒原这块大约35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竟被“画”上了许多细砾石所形成的沟槽,沟深约0.9米,宽0.15米至数米不等。这些沟槽有的甚至长达10千米,有的平行,有的交叉,有的形成三角形、四边形等。
而且,这些沟槽还构成了许多酷似某种动物的图案:蜂鸟、蜘蛛、鳄鱼、猴子等,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令人更加惊奇的是,只有当人们在上千米的高空中才可能看清这些巨画的真正面目。可在地面上,能看到的只不过是一条条刻在沙土上的杂乱无章的线条,就像有人刮去了覆在纳斯卡高原沙土上的成千上万吨黑色火山灰,而露出了大地原来的颜色——淡黄色。
是谁创造了这硕大无比、气势磅礴的地上图画?刻制巨画的目的又是什么?人们百思不得其解。
有人认为,这些是印加人的道路,但是印加人要这些既不通村庄,又不连接城镇的道路来干什么?况且这里更多的是些只能在高空才能欣赏的图案。
还有人认为,这些巨画可能与印第安人的宗教祭祀活动有关,那些图案可能是氏族的图腾。瑞士学者丹尼肯则认为,这些线条和图案,是专供天外来客使用的航空标志。
但是,不管哪一种说法,都没有确切的根据。真正的答案,目前还不得而知。
■ 巨幅浮雕石刻之谜
两千年来,一幅巨幅浮雕石刻矗立在伊朗克尔曼沙阿城东的贝希斯顿村旁,刻在从埃克巴坦那到巴比伦的驿道附近一座难以攀登的山崖上,离地约有150米。尽管浮雕图文并茂,但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1835年,英国近卫步兵第一团的中尉亨利·克雷齐克·罗林森终于注意到它。当他看到这幅石刻时,头一个反应就是:石刻来历一定非比寻常。他花了一年时间,把石刻上的铭文拓印了下来。
铭文分成许多组,约有1200行字,用三种楔形文字(古波斯文、阿卡德文、巴比伦文)刻写。在当时,这些楔形文字被认为是死文字,因为久已失传,当时无人能读得懂。罗林森下决心向这些死文字挑战,他首先把目标对准了古波斯文。
罗林森用了整整12年时间成功地释读了贝希斯顿铭文的古波斯文部分。
1840年后,爱尔兰人爱德华·欣克斯和法国人朱尔·奥伯尔确认并详细阐述了罗林森的成果。欣克斯还首次着手释读阿卡德文,证明阿卡德楔形文包括音节符号和整词符号。
罗林森继破译古波斯文之后,又把目光转向贝希斯顿铭文中的阿卡德文,他把阿卡德文本与古波斯文本进行比较,确定了100多个符号的意思,并译出了200个单词。他还吸收了欣克斯和奥伯尔的研究成果,扩充了他的有关阿卡德语词汇与语法知识。直到1857年,罗林森的这些成果才由被人怀疑到最终被人肯定。
那么,贝希斯顿铭文说的是什么内容呢?简单来说,它记载的是公元前522年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平定高墨达叛乱,统一波斯的功绩。
贝希斯顿铭文左上部的浮雕面积约为3米×5.5米。大流士头戴王冠,左手持弓,左脚踩在高墨达身上,后者仰卧于地。大流士身后站着两名威风凛凛的侍从,手握弓箭和长矛。
大流士面前站着9名被俘的反王,头颈被缚,双手反绑。
浮雕上方为阿胡拉·玛兹达神,也就是大流士的保护神,他长着翅膀,带着太阳圆盘在飞翔,眼睛俯视大流士。似乎告诉人们: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的大流士的王权来自于阿胡拉·玛兹达神的赐予。
不过大流士的统治也是昙花一现。公元前330年,波斯国被马其顿王亚历山大所灭。大流士刻石记功的贝希斯顿铭文从此被人逐渐淡忘,默默矗立在山崖间,直到罗林森在19世纪上半叶发现了它。贝希斯顿铭文对研究两河流域和波斯古代文字具有重要意义,也修正了古史记载的一些不实之处。
■ 奥林匹亚宙斯雕像之谜
罗德岛太阳神巨像是古代七大奇迹建筑物之一。这座巨像建在罗德市港口的入口处。它是希腊太阳神赫利俄斯的青铜铸像,高约33米。
宙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神,为表示对他的崇拜而兴建的宙斯神像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室内雕像。
罗德港于公元前408年建成。在战争中,罗德岛人击败了马其顿侵略者德米特里带领的4万军队,为了庆祝这次胜利,他们决定用敌人遗弃的青铜兵器修建一座雕像。雕像由建筑师菲迪亚斯设计。
经过12年的兴建,罗德岛巨像于公元前282年完工。整座巨像以大理石建成,再以青铜包裹,宙斯头顶花冠,右手持胜利女神,左手持笏。雕像是中空的,里面用复杂的石头和铁的支柱加固。传说中雕像两腿分开站在港口上,船只是从腿中间过去,非常壮观而有趣,以后更被用作灯塔。
公元5年,宙斯神殿被一场大火摧毁。出于安全的考虑,幸免于难的宙斯神像被运到了君士坦丁堡。可终归是厄运难逃,公元462年又一场大火,宙斯神像被彻底焚毁。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就只有奥林匹亚城宙斯神殿的断壁残垣了。
公元654年,罗德岛被阿拉伯人入侵,入侵者更把遗迹运往叙利亚,使得对这个奇观的考察更加困难。
■ 维纳斯为什么是断臂的
断臂维纳斯雕像举世闻名。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
据记载,维纳斯是希腊米洛农民伊奥尔科斯1820年春天刨地时掘获的。出土时维纳斯右臂下垂,手抚衣襟,左臂伸过头,握着一只苹果。
当时法国驻米洛领事路易斯·布勒斯特得知此事后,赶往伊奥尔科斯住处,表示要以高价收买此塑像,并获得了伊奥尔科斯的应允。但由于手头没有足够的现金,只好派居维尔连夜赶往君士坦丁堡报告法国大使。
大使听完汇报后,立即命令秘书带了一笔巨款随居维尔连夜前往米洛洽购女神像。谁知农民伊奥尔科斯此时已将神像卖给了一位希腊商人,而且已经装船外运,居维尔当即决定以武力劫夺。英国得知这一消息之后,也派舰艇赶来争夺,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混战中雕塑的双臂不幸被砸断。从此,维纳斯就成了一位断臂女神。
但是,人们没有想到断臂的维纳斯同样展现出非凡的魅力。正是从它身上,人们才体会出残缺的美来。
■ 神秘的复活节岛石像
1722年的一天,荷兰一个舰队司令罗格文率领3艘军舰第一次登上距南美大陆近4000千米、隶属于智利的复活节岛,发现这里耸立着众多奇形怪状的巨大石雕像。这一发现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1960年,智利政府委托考古学家对这里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修复。迄今为止,共在岛上发现670个石像。这些石像的造型非常奇特,高翘的鼻子,没有眼珠,眉弓宽大,耳廓偏长,双手按着肚皮,神情严肃。
它们有的站立,有的躺倒,还有的被随意抛置。石像大小不一,最高的有22米,有5层楼房那么高,脑袋长7米,直径3米,躯干长13米。最重的达400吨以上,最轻的也有几吨,平均重量在60吨左右。最独特的一尊是供奉在神庙里的石像,竟然有四只手,全都放在肚子上。
复活节岛是一个远离大陆的孤零零的小岛,岛上只能维持2000人生存,他们有什么力量来雕凿这近千尊平均重达60吨的石像呢?又是怎样将其运送到海边的?他们长年累月站在岛的崖岸上,期待着什么?这些,直到现在,仍然是一个谜。
令人惊讶的是:这里的一切,似乎是在一个无法预期的时刻突然结束的。采石场的300多尊石像,有的还未完工,有的等待启运;山道荒野中还有正在运输的近百尊。为什么他们突然停止了呢?是战争?是灾害?这是一个等待破解的谜。
或许,他们是在一个威严的命令下,一天之内,舍弃了这个贫瘠的小岛。但是,他们不仅没有可供远洋航行的船筏,甚至也没有制作这些船筏的材料,他们到哪里去了呢?
■ 神秘的科西嘉岛石像
科西嘉岛是地中海第四大岛,隶属于法国。历史上该岛的统治曾多次易手,这使得科西嘉岛给世人留下了很多不解之谜。
在该岛的西南部海滨地区,特别是非利托沙一带,耸立着60多座高大的石刻人像。3000多年来,这里的石像曾多次遭到战火毁坏,但仍有一部分躲过了劫难,至今昂然屹立。
例如被称为“非利托沙”四号的石像高达3米,它的右股处雕有一把匕首,显得十分雄壮威武;被称为“非利托沙”六号的石像身穿盔甲,头盔的后面雕刻精细,肩带上还有用以保护肩胛骨的衬垫;被称为“非利托沙”九号的石像颈部与肩部初具形状,而面部表情却非常清晰逼真。
这些石像的历史已有3500多年,堪称科西嘉远古时代石刻艺术的杰作,但科学家们对它们的来历却一直不清楚。
早在2000多年前,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试图对这些谜一般的石像提出自己的解释。他认为制作这些石像的是远古时代的“伊伯利亚人”,他们在坟墓周围竖立一些方尖形石头,每一块石头代表死者生前所杀的一个人,后来这些石头就演化成了石像。
法国考古学家葛罗斯昂则提出了另一种解释。他把这些石像与埃及莫迪拿哈布神庙里的浮雕做了比较,那些浮雕曾雕出法老王与海盗战斗的情形,葛罗斯昂认为石像与庙中浮雕上的海盗形象有些相似。
据此,他认为早在公元前12~14世纪间,地中海区域长期遭受海盗的入侵,这些侵略者有两大部落,其中有《圣经》上所记载的非利士人部落,还有一个名叫沙达纳人的部落。公元前1500年左右,侵略者沙达纳人在科西嘉岛的南部登陆,赶走了当地的土著人。
后来,这些沙达纳人开始建立自己的家园,并在村里的四周堆起大块的圆石,建成独特的圆石塔,并把这塔叫做“托里”。后来他们也因此被叫做“托里人”。然而,由于至今我们也不知道的原因,这些沙达纳人在科西嘉岛上只不过居留了几百年,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就匆匆离开了。葛罗斯昂研究的结果是,他认为这些石像代表沙达纳的战士。
葛罗斯昂的说法,遭到有些人的反对,持反对观点的人认为,沙达纳人是个到处流浪的部落,所以他们的习惯是部落里死人后用火葬,并且也不为死者立碑。但还有人认为,这些石像虽是沙达纳人的形象,却是科西嘉岛民建造的,其用意是要把阵亡的敌方部落首领雕出来。
如果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那么“伊伯利亚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就是一个未解之谜了。
■ 哥斯达黎加的神秘石球
哥斯达黎加位于中美洲,是一个美丽富饶的热带国家。
1930年盛夏的一天,哥斯达黎加的迪卡维斯河畔,美国联合果品公司的地界标定人乔治·奇坦迁正在这里考察开辟一座香蕉园。在人迹罕至的三角洲丛林以及山谷和山坡上,他发现有几十个一人多高的巨型石球静静地蹲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