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细说万事之谜
29132000000020

第20章 探索名人谜案(2)

另有说法认为貂蝉是董卓婢女。据《后汉书·吕布传》载,董卓很是信任吕布,但吕布却趁机与董卓侍婢两情相许,但又唯恐董卓识破,由此生出很多矛盾。因此人们认为使董、吕反目的貂蝉,实际上是董卓的婢女。

还有人认为,貂蝉是吕布部将秦宜禄之妻。《三国志·关羽传》注引《蜀记》载,曹操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向曹操请求说,吕布派部将秦宜禄外出求救,城破之后,请把秦之妻赐我为妻。曹操答允了。后关羽又多次提及此事,使曹操产生好奇心,城破后,抢夺了秦宜禄之妻。

元代杂剧中也有这段剧情,但将貂蝉与秦宜禄之妻合二为一了。

总之,貂蝉的故事,或出于小说,或出于戏剧,文人的渲染与演绎使她越来越不可捉摸。由于这些故事或多或少与史实有关,真真假假,更为难辨,以致历史上的貂蝉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就成为难解的悬案了。

■ 杨贵妃归宿如何

杨贵妃,即杨玉环,她的名字在中国真可谓是家喻户晓,作为“中国四大美女”之一,她曾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为她吟诗作赋。但是,这位绝代佳人最后的归宿是怎样的呢?

《旧唐书·杨贵妃传》写道:公元756年6月,洛阳、潼关相继被安禄山、史思明的叛军攻陷,唐玄宗怕长安不保,于是率领妃嫔子嗣及众臣一起向四川逃跑,逃至马嵬驿时,众臣认为是杨国忠、杨贵妃祸国殃民,导致叛乱丛起,请求赐杨贵妃一死,唐玄宗无奈,派禁军将领陈玄礼等将杨贵妃缢死于佛堂。

不过也有人认为,杨贵妃可能是死于乱军之中,杜牧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的“返魂无验青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都认为杨贵妃被乱军杀死于马嵬驿,而不是被强迫上吊而死。

还有人认为,杨贵妃并没有死,当时被缢死的只是一个侍女,至于杨贵妃,则被贬为庶人,下放于民间。

甚至有人说杨贵妃逃到了日本。日本史学家邦光史朗在《日本史趣集事》中写道:“杨贵妃漂洋过海到日本时,是在山口县的久津港登陆,死后就被安葬在久津的二尊院。”

其死亡真相如何,至今难辨。

■ 李白是怎么死的

唐代诗坛巨匠李白于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离开人间,卒于今安徽当涂,享年62岁。关于他的死因,一直有不同的说法。

我国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从医学角度进行研究推测,认为李白61岁时曾游金陵,往来于宣城、历阳二郡间。李光弼东镇临淮,李白决计从军,可惜行至金陵发病,此为“腐胁疾”之初期,即脓胸症,后回到当涂,最终死于当涂。晚唐诗人皮日休《李翰林诗》云:“竟遭腐胁疾,醉魄归八极。”也认为李白是因醉酒致疾致命的。

另外,有人却认为李白是溺死的,因为李白爱酒,也爱月、爱狂,他在安徽采石矶夜游,因喝醉了酒而下江捉月亮,不幸溺水身亡。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称:“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看来,李白的死因与醉酒有关,那么究竟是病死的还是溺死的呢?看来只能是一个谜了。

■ 骆宾王的生死之谜

骆宾王是初唐著名诗人,位列“初唐四杰”之一。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郁郁不得志的骆宾王跟随扬州刺史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起草了著名的《讨武曌檄》。据说,武则天看了檄文后,赫然变色,忙问是谁写的,当听说是骆宾王所为,十分惋惜地称骆宾王有宰相之材,却不为自己所用。

但扬州兵变仅三个月就失败了,《新唐书·骆宾王传》称兵变失败后,骆宾王亡命逃遁,下落不明,他的下落竟成了难解的谜案。

有说法认为骆宾王是被杀害的。《旧唐书·骆宾王传》、《资治通鉴》、《新唐书·李■传》均认同这种说法,称兵变失败后,骆宾王等准备入海逃往高丽,抵海陵(今江苏泰州),遇风浪受阻于遗山江中,被部将王那相所杀,传首东都,并牵连全家和族人。骆宾王的世交宋之问在《祭杜审言学士文》中,也言骆宾王是被杀害的。

还有说法认为骆宾王逃匿于今江苏南通一带。据明人朱国祯《涌幢小品》记载,明正德年间在南通城东发现骆宾王的墓,墓主衣冠如新。此墓后来迁往狼山,遗迹至今犹存。

到了清代,陈熙晋在《骆临海集笺注·附录》中又说,雍正年间有自称李■(即徐■,徐敬业系其孙)三十七世孙的李于诗,曾言家谱中所传,扬州兵变失败后,骆宾王与徐敬业之子一起藏在邗之白水荡,以后骆宾王客死崇川。骆宾王墓就是徐敬业之子修的。

此外,还有说骆宾王后来削发当了和尚的,认为兵变失败后,官军没有捕获徐敬业和骆宾王,因害怕武则天治罪,便以假充真,函首以献,骆、徐两人后都落发为和尚。唐朝《本事诗》记载,宋之问曾打听到骆宾王出家于杭州灵隐寺。

还有人说,骆宾王是投水而死的。

现世对骆宾王下落的争论,主要集中于兵败后骆宾王究竟是死还是生。有的说骆宾王在兵变中被杀害,有的说他未死,而是逃了出来。有关骆宾王的下落,由于史籍记载相互矛盾,形成了种种猜测,至今难以定论。

■ 黄巢死因探秘

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公元875年举兵,推翻了唐王朝的统治,还曾经建立过大齐政权,后来于公元884年失败,历时10年。对于黄巢的最后结局,往往有不同说法,官书和野史稗语、民间传说颇有相左处。仅《新唐书》和《旧唐书》两部正史的记载就有相当出入。

《新唐书·黄巢传》称,黄巢战败,退至狼虎谷(今山东泰安境内),让其部将、外甥林言割下他的头去献给官军,以谋取富贵,林言不忍下手,于是黄巢自杀而亡,后林言带着黄巢的头去献官的过程中,被沙陀人追杀,林言也被杀。

《旧唐书·黄巢传》则称,黄巢退至狼虎谷时,林言将黄巢及其弟黄邺等7人杀害,并将其头送与徐州军阀时溥。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也赞同这种说法。不过,还有人认为黄巢不是被林言杀害,而是被原起义军的二号人物尚让所杀。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黄巢并没有在狼虎谷被杀,而是在他被包围在狼虎谷后,自己剃了头发,化装成和尚逃到河南,居住在河南南禅寺,法号翠微禅师,一直到死;也有说他迁居明州(浙江宁波)雪窦山,又取法号雪窦禅师,并称他死在明州。

“假作真来真亦假”。封建史书的偏失,以及时空的错位,使得黄巢之死再难证实了。

■ “烛光斧影”与宋太祖之死

赵匡胤于公元960年称帝,是为宋太祖。公元976年赵匡胤驾崩。但是,对于他的死,正史中却没有明确的记载。《宋史·太祖本纪》载:“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授命杜太后,传位太宗。”如此简单的两句话,是根本没法确认赵匡胤的死因的。因此,他的死,也成了历史上一个难解之谜。

据《湘山野录》载,开宝九年十月,天气严寒,宋太祖赵匡胤急唤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进入寝宫,当时宫内只有他们二人自酌自饮。酒过三巡,已是夜深了,他见晋王赵光义总是躲在后边,极其害怕,自有几分得意。赵匡胤见殿前雪厚数寸,便用玉斧刺雪。当夜赵光义留宿于寝宫。第二天清晨,寝宫里便传出宋太祖赵匡胤驾崩的消息。赵光义按遗诏,于灵柩前即皇帝位。

另据《烬余录》载,赵光义很喜爱已归降的后蜀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费氏。但后蜀亡后,费氏被赵匡胤纳为妃子。某日赵光义趁宋太祖熟睡之际,趁机调戏花蕊夫人,宋太祖惊醒,要用玉斧砍他,等到皇后、太子赶到之时,赵匡胤已经只剩一口气了。赵光义趁机逃回自己的王府,第二天宋太祖赵匡胤就死了。

不过也有人认为宋太祖并非赵光义所杀,司马光《涑水纪闻》载,赵匡胤临死时,赵光义并不知情,也不在宫中。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烛光斧影”疑案。孰真孰假,不得而知。

■ “八贤王”的原型是谁

在杨家将的故事中,经常会出现一位正气凛然、仗义执言的八贤王,他诙谐、机智,周旋于皇帝、奸臣、杨家将之间,往往在最关键的时刻助杨家将一臂之力,在当时朝中,他似乎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杨家将的故事是根据一定历史依据创作的,这位八贤王也不会是凭空捏造的,但他的原型是谁呢?

从八贤王的名字赵德芳来看,他的原型应是宋太祖的第四子。《宋史·宗室传》记载,宋太祖有四个儿子,第四子赵德芳被封为秦王,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等重要职务,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病亡,死时仅23岁。他在世的时候,杨家将中老令公杨业还活着,六郎杨延昭也未任边关统帅,因此这个赵德芳与杨家将不会发生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八贤王应是宋太祖的皇位继承人赵德昭(赵德芳之兄)。他聪明英武,喜怒不形于色,深得太祖信任,曾“赐金简一柄,如不法之属得专诛戮”。

宋太祖传位给皇弟太宗,赵德昭失去了当天子的机会,太宗虽然封他为武功郡王,但仍对其充满戒心。后来,赵德昭深知在猜忌心极重的太宗手下,绝不会得到善终,于是自刎而死。

人们对这位失去皇位又死于非命的皇子十分同情,就让他化为公正无私、一忠二孝,有上殿不参、下殿不辞、上打昏君、下打谗臣特权的八贤王,帮助杨家将对付那些危害朝政的权臣。但是,赵德昭从未被封为八贤王,怎么会平白无故地与八贤王沾边?

因此,又有人认为,八贤王之称得之于太宗第八子赵元伊。当时的人称他为“八大王”。虽然,这八大王的作为与八贤王的故事相距甚远,但他的事迹影响、丰富了八贤王的传说,还是有可能的。

总之,“八贤王”在历史上找不到一个完全与之对应、吻合的人物。他是由宋初宗室的一些逸闻,加上人民群众的感情倾向,经过剧作家的艺术加工,融合而成的人物。

■ 岳飞死因之谜

岳飞是南宋抗金英雄,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出身贫苦农民之家。绍兴十年(公历),他率军在郾城一战,大败金兀术统率的金兵主力。金军中曾流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悲叹。

可是,在收复中原即将实现的大好形势下,朝廷却将他强行召回。第二年10月,岳飞被秦桧等人以“莫须有”的罪名抓捕入狱,12月29日(1142年1月27日),岳飞与其子岳云及部将高宪被秘密杀害于“风波亭”。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是秦桧杀害了岳飞,但若没有宋高宗赵构的支持,秦桧不敢也没有权力来杀害岳飞。但宋高宗为什么要杀害一个立下赫赫战功、保家卫国的忠良呢?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高宗眼见岳飞一心要“迎二圣”,而徽、钦两帝一旦回来,自己的皇位就不保了。他害怕中原光复,因而杀了岳飞。

也有人认为这是宋高宗为了取悦于金人。当时赵构正急于与金人议和,金人将除掉岳飞作为议和的一个条件。

另一部分学者认为赵构是怕岳飞在外久握重兵,日久难制,对自己的统治不利,因而下令杀害了岳飞。

但岳飞究竟是基于哪一条原因而遇害的,却始终是一个谜。

■ 是否真有济公其人

有关“专管人间不平事”的济公的传说和故事,在我国民间流传很广,济公到底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还是人们根据自己愿望造出的神,这桩历史公案至今没有了结。

认为济公确有其人其事的,如明代田汝成,他在《西湖游览志余》十四《方外玄踪》中明白无疑地断定南宋确有其人济颠。始于清代就着手编纂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大型工具书《辞源》,对济公的生卒写得更是翔实。这部我国最大的辞书在“济颠”条目下,作了确凿的认定,其结论的准确性、科学性当是毋庸置疑的。

由此可断定,济公确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这个在嬉笑怒骂中扶危济困、抱打不平,而又酒肉不忌,玩世不恭的“疯”僧,的的确确生活于南宋时期。济公的故事至今仍活在民间。

同时,以济公为题材的小说作品也矗立起一座艺术丰碑。据孙楷第、傅惜华先生查考,较为著名的有这样几部:王梦吉撰写的《济公全传》三十六则;务世堂刊本《济公大师醉菩提全传》二十回;日本宫内省收藏的《济公传》十二卷等等。所有这些传世之作,都集中写了南宋时济颠济困扶危、嘲弄官府的故事。

人们为纪念这位“哪里不平哪有我”的活佛,在西湖的“虎跑”还建有“济颠塔院”,并塑有半立体的济公石雕。雕像左右还有四幅浮雕《济公斗蟋蟀》、《古井运木》、《飞来峰传说》、《装疯扫秦》。苏州的西园寺也有济颠塑像。

尽管权威性的典籍辞书对济公的存在作了认定,但历史上对这一结论还是有人表示怀疑,学术界争论更烈,众说纷纭,有人疑信参半。

更有人完全否认有济公其人。《花朝生笔记》说:“实则南宋初无是人,乃因六朝释宝志而讹传者也。”释宝志何许人也?据《南史》卷七十六载,释宝志是南北朝时期大名鼎鼎的和尚。

关于释宝志和尚的行踪和事迹,《南史》记载得十分详尽:“齐宋之交,稍显灵迹,被发徒跣,语默不伦。或被锦袍,饮啖同于凡俗。恒以铜镜剪刀镊属挂杖,负之而行。或征索酒食,或累月不食。预言未兆,识他心智。”

从中可以看出,他有时披头散发,有时穿起锦袍,有时胡说八道,有时饮酒食肉,于是人们称他为颠和尚。此后宝志误传为宝济,志公便演变为济公、济颠。

济公到底有无?认定有者,是经典性的辞书;推断无者,也有史料并作过考证。因此,很难定论。要彻底解开这一历史哑谜,一时恐怕很难。

■ 明建文帝生死之谜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又称明惠帝。然而,他刚即位不久,后来的明成祖燕王朱棣就以讨伐齐泰、黄子澄为名,起兵北平,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1402年,燕兵攻陷南京,燕王登基。

但是,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时,皇宫已是一片大火,建文帝生死不明。后来,有关建文帝下落的说法颇多,明成祖也不放心,成为他的一块心病。综合各种流传的说法,对于建文帝的下落主要有两种。

一是“焚死”说。

《太宗实录》载,明成祖望见宫中烟起,急忙派人扑救,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建文帝最终在奸臣的威逼下自杀。但奇怪的是后来太监在火后余烬中多次查找,只找到马皇后与太子朱文奎的遗骸,却无法找到建文帝的遗骸。同时,明成祖为让天下知道建文帝已自焚,曾作有祭文,但其坟墓位于何处,无人可知。

二是“逃亡”说。

有人认为在南京城破之时,建文帝曾想自杀,但在其亲信说服下,削发为僧,从地道逃出了皇宫,隐姓埋名,浪迹江湖。明成祖死后,他又回到京城,住进宫内,死后葬于京郊西山。

据说,后来明成祖曾派人四处寻访建文帝的下落,均没有结果。另据传言,郑和下西洋的举动,其目的也是寻访建文帝,因为明成祖是怕他逃亡到了海外。

至于真相如何,早已不得而知了。

■ 努尔哈赤死因之谜

努尔哈赤,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奠基人。关于他的死因,史学界争论不休,始终没有定论。而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他是被袁崇焕的炮火所伤,郁闷而死,还是因为身患毒疽,不治身亡。

据史料记载,后金军队攻打宁远城时,遭袁崇焕率领的明军猛烈炮火的攻击,后金军队严重受挫。宁远城下,八旗官兵血肉横飞,尸积如山。在攻城的第三日,后金军队便撤兵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