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有只2岁的英格兰血统牧羊犬“波比”,它的主人名叫布雷诺,家住美国俄勒冈州。1943年的夏天,布雷诺夫妇带着爱犬“波比”从美国太平洋沿岸的俄勒冈州希尔巴顿市驾车前往东部观光旅行。在到达印第安纳州的奥尔考特城时,“波比”在与其他几条狗的混战中不见了踪影。布雷诺夫妇寻狗未果,失望地回到了家。
然而,1944年2月15日,布雷诺夫妇正在家里就餐时,他们的“波比”一瘸一拐地回来了。它竟然从东至西,横穿3300千米跑回家来了。
根据一些目击者提供的情况,布雷诺夫妇制作了一幅“波比”回家的路线图。结果发现,“波比”最初弄不清楚俄勒冈州的方向,急得它到处乱窜,整天绕着圈跑,它大约跑了1600千米的路却只走对了300千米。
到了秋天,“波比”似乎渐渐地找对了方向,走上了回家的路线,它一路向西,经过伊利诺伊州和依阿华州,一直往前走。到了寒冷的隆冬季节,它忍饥挨饿越过大雪覆盖的洛基山脉。等到漫长的旅程快结束时,波比已瘦得皮包骨头,它脚下的肉趾因长途跋涉连趾骨都露了出来。
计算一下它的行程,竟然达到了4600多千米!其间,它还受到过猎人的追捕,也帮助人看管过羊群,真是历尽艰辛。
人们都知道,狗是靠灵敏的嗅觉来识别路途的。但是,“波比”的主人是用汽车载着它旅行的,它闻到的只是汽车的气味,而不是道路的气味,而且距离长达4000多千米。根据动物协会勘查的结果,“波比”所走过的几千里路,是它从来没有走过、没有嗅过,也根本不熟悉的道路。
它是靠什么本领辨识路线,使它得以胜利返回故乡的呢?有人认为这条小狗之所以能回家,是靠着一种特殊的能力和感觉觅路的,这种本领与已知的犬类感觉完全不同。他们认为动物这种神秘的感觉和能力是一种人类尚未了解的超感知觉,或者称之为超常感。
■ 乌龟回家之谜
在福建南部的南靖县,有一个畲族自然村过沟钟村,村里的畲民历来有爱龟的习俗。人们遇到乌龟,不但不会伤害它,反而是带回家去,好好地喂养一番,然后做下记号,将它放归大自然。
有趣的是,这些乌龟也颇通人性,在一段时间之后,它们也常常回到这个村子看看,有时还携儿带女,十分热闹。
在我国,关于龟,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
1947年,湖北省石首市小河口镇杨苗州村的焦秀金在一只乌龟底壳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将乌龟放到不远的长江里。两年后,刻有他名字的乌龟奇迹般地出现在他家附近。
这次,焦秀金重新雕刻了原来的字,然后把它放到长江里的一座孤洲上。没想到,七八年后,这只乌龟又出现在他家附近。以后也曾多次放生,但奇怪的是,乌龟总能找回来,而且就像家庭的一员,不管吃好吃歹,始终不肯离去。
1972年6月,焦秀金狠下心来,把乌龟带到离他家几百里的武汉黄鹤楼放生。然而,1987年的一天,这只乌龟仍然逆江而上回到了他的家中。
自1947年捡到这只乌龟后,已经12次放生,它也12次找回了家。
上海海洋水族馆副馆长罗振鸿告诉记者,乌龟是有灵性的,有关乌龟回家的传说很多,但乌龟是否真的能认路回家,目前在科学上还无法解释。
■ 狐狸为什么狡猾
狐狸狡猾是出了名的。狐狸通常都会表现得非常多疑,它从来不同力量相当的野兽搏斗,也从来不明目张胆、成群结队地出外猎食。它总是非常小心地单独外出觅食。
冬天,当狐狸走过结冰的河流时,总是一边走,一边听,确实没听到水流声、冰裂声时,才一步一个脚印前进。所以,猎人用陷阱、捕笼之类的东西,可以捕到暴烈如狼、凶猛如虎的大动物,却从来不会捕到狐狸。
它们在捕食小动物时,也常常是不以力搏,而以智力取胜。它知道自己没有野兔跑得快,所以,总是耐心地隐蔽在野兔洞口,等兔子探出头来,四下张望,正要跃出之时,才一举而擒之。早了,兔子缩回洞里;迟了,它就追不上了。
刺猬肉好吃,可它身上的刺令狐狸难以下嘴。这也难不倒狐狸。狐狸先设法把蜷成一团的刺猬弄到水里。一进水,刺猬就得伸展开身体,这时,狐狸就会猛地冲上去,撕破刺猬的肚子,来一顿美餐。
狐狸逮鸭子的过程就更有意思了,当它看到鸭子在湖里游泳时,它先叼一团草放在水里,然后潜入水中,用嘴顶着草慢慢游向鸭子。鸭子并不知道草下面藏着狐狸,任由草慢慢“漂过来”。等到游近了,狐狸就猛扑过去,一下擒获鸭子。等鸭子明白过来,已经晚了。
它还是口技大师,善于模拟各种动物的声音,如小羊叫、兔子叫等等。等小羊、小兔以为是同类,闻声而至的时候,它就一把擒住。如果对方还保持一定警惕,它就自顾自地乱蹦乱跳,装出一副滑稽可笑的样子。有时像傻猫一样,追着自己的尾巴打转儿,当对方看得目瞪口呆、惊疑参半的时候,它就冷不防地“出手”。
遇到强劲的敌手或者猎人追捕,它也总能找到避敌和隐身之术。它很会兜圈子,绕过来,绕过去,把自己的脚印搞乱。实在跑不脱了,它还可以装死,等追捕者放慢了脚步,放松了警惕,不经意地用爪拨它,或者抛掷一旁的时候,它就一跃而起,或者突然反击,使追捕者追无可追,防不胜防。
它尾巴根处有分泌腺,可以放出臭液,这成了猎犬追逐的线索。但有时它也能不分泌臭液,使追逐者在断续无凭中不知所向;它有时还声东击西,把臭液留在相反的道上。倘使遇到羊群,它便一头钻进去,把臭味传到羊身上,让猎狗去同羊群纠缠。
曾经有只狐狸,被猎狗紧追,几乎不能逃脱。当一辆火车将要驶近时,它把臭液留在铁路线上之后,潜入到路旁的草丛之中。火车来了,沿着臭迹追踪的猎犬竟然惨死在车轮之下。
狐狸为什么这样诡计多端呢?这是生存竞争法则给它留下的技巧。试想,它既没有大象犀牛那样魁伟的身躯,没有豺狼虎豹那样锋利的爪牙,也没有乌龟刺猬那样坚韧的盔甲,更没有羚羊野兔那样矫健的身体。如果再没有这份狡猾,它们的族群能活到现在吗?
■ 极地冰虫:地球上唯一冻不死的动物
极地冰虫是少数活跃在极地低温下的生物之一。它们被生物学家称为最大的无脊椎动物、冰封大地中最活跃的生物。极地冰虫生活在终年积雪的冰川地带。在美国阿拉斯加等靠近极地的冰川区都可以发现它们的身影。它们个头非常小,在雪地里就像一丝细细的小黑线。
它们可能是世界上最不怕冷的动物。在冰川地区刺骨的寒温下,其他动物几乎都被冻成冰棒,甚至连细胞都冻得“咯咯”直响。然而这种低温对于极地冰虫来说却是最舒适的生活环境。科学家发现,冰虫的细胞膜和细胞酶在低温下正常新陈代谢,细胞膜保持固有的弹性。
冰虫不仅抗冻还耐饿。科学家曾把几只冰虫放在冰箱里研究。两年过去了,不吃不喝的冰虫在冷藏室里依然顽强地生存着。
但冰虫也有致命的弱点——怕热。冰虫抵御高温的能力异常脆弱,只要温度高于4℃冰虫细胞膜就溶化,细胞内的酶也化成一堆干草模样的黏稠物。
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冰虫可以在固体冰块中自由穿行。谁也不知道它是怎么破冰而出的。
有的科学家说,冰虫可能顺着冰中的缝隙钻出冰面,还有的人猜测冰虫会破冰术。多名生物学家猜想,冰虫体内可能含有化冰物质。每当它们穿冰而行时,体内细胞释放出能量,把周围的冰块融化,形成一条通道,因此可以破冰而出。
■ 啄木鸟为什么不会头晕
啄木鸟是森林中的“医生”。啄木鸟啄取树干深处的害虫时,头嘴与树干几乎成90度的直角。它的头像加重的铁锤,嘴像坚硬的钢凿,一下一下地锤凿下去,很有力度。
据观察,啄木鸟一般一天要敲击五六百下,头部震动非常剧烈,要是人的话,早就造成脑震荡,晕眩落地了。为什么啄木鸟的脑部不会受到任何损伤呢?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啄木鸟的头部进行了细致的解剖。他们发现,啄木鸟有稀松而充满气体的头骨,头骨内有一层坚韧的外脑膜,外脑膜与脑髓之间,有一条狭窄的空隙,这条空隙大大地减低了震波的流体传动。这样,啄木鸟的头部就有了三层防震装置了。
此外,啄木鸟的脑组织也十分细密,它的头部两侧还有强有力的肌肉系统。这个附加系统,也起着消震、防震的作用。
科学家根据啄木鸟头部防震的原理,成功设计出了防震帽。
■ 能吃掉金属的白蚁
白蚁对人类生活危害很大,如果它寄居到人们住的房屋里,可以将砖木蛀空,使房屋倒塌。白蚁不但能啃木头、咬瓦块,更不可思议的是它还能吃掉金属。
我国的古籍里就记载过这样的故事:一次,官家的银库里发现少了几千两银子,人们起先认为遭到了盗窃,后来发现地上有银粉,挖下去一看,有一窝白蚁,才明白了真相。当人们发现了丢银子的真相后,就将地上的银粉末和这窝肚里吃了银子的“盗贼”,一起送入炉中冶炼,居然又炼回了失去的银子。
外国的书籍里也提到过白蚁群咬通了铅制的酒窖墙壁,“喝”掉了桶装啤酒的趣事。
白蚁为什么能咬得动银和铅这样的金属呢?原因不在于它们的牙坚硬,而是它们的口中能分泌出具有腐蚀性的蚁酸。蚁酸碰到银、铅的表面,就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松软的蚁酸银或蚁酸铅。这样白蚁就可以轻松地将金属吃掉了。
■ 蜘蛛为何要织如此规则的网
有的蜘蛛织的蛛网极其规则。至今已发现5例有如此测量和创造对称网能力的蜘蛛。
华盛顿史密森学会的科学家乔纳森·肯迪顿对蜘蛛已经有了20多年的研究,他说:“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因为它看起来似乎没有任何道理,你看不出对称网的任何优势,然而这却是蜘蛛的一种进化。”他还表示这不可能是进化中的偶然性,恰好使这些蜘蛛具备了这种测量的能力,这种进化肯定有一个原因,只是目前我们还不知道而已。
在3.7万多个蜘蛛种类中,所有的蜘蛛都能吐丝,但只有一半种类可以用丝织网,其余的只会用丝缠绕食物或卵,或编一个很小的临时的掩蔽处,或者像蜘蛛侠那样在跳跃的时候织一根安全带。
蛛丝是从纺绩器出来的,通常位于腹部的后部。丝在蜘蛛腹部中时以液体的形式存在,而出来后却变成了固体的丝,研究人员一直在研究这是如何发生的。蛛丝比同样宽度的钢铁要坚硬得多,也具有更大的柔韧性,它可以伸展到其长度的200倍。
每种蜘蛛都有自己的一种织网类型,这既是天生的,对于专家来说也是很容易辨认的。但是,各个网也是由每只蜘蛛根据具体空间而修造的,纽约Vassar学院生物学教授罗伯特·布苏特说:“蜘蛛会根据风和周围植被情况修改网的设计。”
肯迪顿说:“现在所知的最好的对称网是由那些圆球蜘蛛编织的,大约有5000种编圆球网的蜘蛛。”圆球网由辐形圆组成,中部突出成螺旋状以诱捕食物。他说:“蜘蛛创造对称网并不比非对称网能捕获更多的食物,那么它们为什么要费劲织这种规则网呢?”
目前还没找到能解释蛛网对称的原因。但是动物学家瑞伊尔猜测,辐形蛛网的对称性可能有生物动力学原因。一张蛛网要有实用性,它必须编织得没法让昆虫挣脱或者弹跳出去。瑞伊尔说:“当昆虫碰撞入网,蛛网必须承受住碰撞力,而对称网的优势可能在于它可以使这种力均匀地分布在全网以减少某一处的受力,这样可以尽可能地避免网被撕破。”
■ 小鱼吃大鱼之谜
在浩瀚无际的海洋世界里,有许多弱小的鱼,由于身体具备某些特殊的器官,总能以小胜大,使一些大鱼甘拜下风。
形如鳗鱼的七鳃鳗,其吸盘状的口内长满了角质齿,它能吸附在大鱼身上,将大鱼皮肤咬个洞,然后吸大鱼的血,并分泌出一种防止血液凝固的物质。大鱼由于失血过多,不久便死亡了。与七鳃鳗同类的盲鳗,嘴的周围长有3对或4对触须,它能在大鱼皮上咬个洞或从大鱼鳃孔直接钻入大鱼肚内。人们曾发现,在一条鳕鱼体内竟有123条这样的盲鳗。
在海洋世界里的350多种鲨鱼中,有一种体型很小的鲨鱼,它身长只有40厘米,但牙齿却很厉害。这种小鲨鱼极其凶猛,甚至敢于向体重达七八百千克的大鲨鱼发动进攻,它能咬破大鲨鱼的皮肤,进入体内使其致死。生活在海洋中的电鳐,身体虽小,却能把处在它形成的电场中的大鱼击伤。
人们在海洋里还发现一种头上长着两只尖角的鱼,它的嗅觉特别灵敏,能闻到几千米以外的血腥味。当它被大鱼吞食后,它也毫不在乎,待进到大鱼腹中后,它就用又硬又尖的双角钻破鱼腹,转眼之间便可从大鱼肚子里钻出,逃之夭夭,而那条大鱼却在疼痛之中慢慢死去。
在红海,人们发现了一种扁平的小鱼——豹鳎,它能分泌一种乳白色的毒液。这种毒液只需一小滴,就能使大鲨鱼暂时瘫痪。
■ 会放电的鱼
我们把具有发电能力的鱼类统称为电鱼。已知的电鱼约有250种,其中有生活在南美洲的电鳗、非洲的电鲶、中国南海的双鳍电鳐和单鳍电鳐。
不同种类的电鱼,能够产生的电压不同。号称“震手”的双鳍电鳐可产生45伏到80伏的电压,非洲尼罗河的电鲶可产生450伏左右的电压,南美洲的电鳗威力更大,可产生900伏的电压。人畜若触及电鳐的身体,可危及生命。各种电鱼的放电频率也高低不等,有的鱼放电频率每秒可达250~280次,有的每秒只有10~20次。
电鱼之所以能放电,是因为它们的身上带有发电器。电鱼的发电器由许多多边形的肌肉柱状体组成,柱状体内又分成许多小间隔,各柱状体之间被结缔组织的电板隔开,这样构成串联的蓄电池组似的结构。电的导线是一条条神经末梢,柱状体内的电板如同蓄电池的电极,电极一边接有一簇神经末梢的是负极,没有神经分布的另一边是正极。电极由大脑和脊髓神经支配。
大脑传出放电信号时,发电器的电路马上通电,进行放电;大脑传出停止发电信号时,发电器的电路立即中断。这类发电器的基本构造和发电原理,与人类所制造的发电器大致相同,只是构件的成分不一样而已。
对放电的强度和时间,电鱼完全能够控制。到目前为止,人类的任何一种蓄电装置,在结构和效能上都没能超过鱼的发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