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见欧阳修天庭饱满,他日必成大器,但过于刚强,日后仕途恐有挫折。老者有意开导他,便说道:“看你的机灵模样,想必读书不少,能对句吗?”
欧阳修当然不会在乎,老者便道出上联:
齿刚唇柔,刚者不如柔者久,柔能克刚;
欧阳修年纪还小,一时不明老者之意,还以为老者讥笑于他,于是答道:
眉先须后,先生何似后生长,后来居上。
老者点头称赞,但不禁心中暗叹。后来欧阳修果然大有作为,但由于数次直谏逆旨,屡遭贬谪,晚年锐气尽消。
小孩对联
汉朝时期,一袁姓人家有一个九岁的男孩,这个小孩脑袋瓜儿蛮灵,小小年纪便通晓诗文。
一次,小孩子在石桥上玩石头把戏,一会儿来了几个抬轿子的人。他们刚走过石桥,小孩追上来叫他们不要走。这些人肩上抬着轿子,气都喘不过来,见这个小孩拦路,怒斥道:“哪来的野小子,瞎了眼啦?竟敢拦住丞相的轿子,快走开!”
小孩一听,心里惊了一下,但转念一想,这丞相年纪一定大了,如今告老还乡,想必拦住他的轿子也没什么可怕。于是他冲着这些人说:“你们才是瞎了眼哩!把我的石桥踩坏了,我要你们赔。”
抬轿的人听说后,一时傻了眼,想走不是,不走也不是,左右为难。
坐在轿内的老丞相刚想发怒,忽听拦轿的人童音很重,感到奇怪,忙吩咐抬轿的人放下轿子。老丞相掀帘一看,果见站在面前的是一个稚气十足的小孩,这小孩生得眉目清秀,天真中带有几分聪慧。
老丞相怒气全消,乐呵呵地走出轿子,怜爱地抚摸着小孩的头问道:“我们踩坏了你的石桥,你要我们赔什么呀?”
小孩抬头看了看老丞相,觉得他很慈祥,于是很有礼貌地说:“老爷爷,我不要你们赔什么,我们来对对联,我出上联,你说下联,好不?”
老丞相听说要对对联,更感到这小孩非同一般,就爽快应道:“行啊。”
小孩看了看被踩坏的石桥,眨了眨眼睛,说:
脚踏磊桥三块石;
老丞相见小孩出了上联,忙对下联,可一连对了几句,小孩都摇头。老丞相没法,只得对小孩说:“我就住在那边的寨子,今天我对不上,明天再来吧。”小孩点头表示同意。
老丞相回到家,因为想不出下联,急得茶饭不思,夫人问道:“你刚还乡,应该高兴才是,为何这样愁眉苦脸?”
老丞相便把半路上碰见的情况跟夫人讲了一遍,夫人一听,看着自己做的针线活,想了一下,说:“有啦。”便要丞相明天照她讲的说就是了。
第二天,老丞相早早出门了,找到小孩后,高兴地将下联对出:
手剪出开两重山。
“对啦,对啦。可是这下联不是你对的,是一个妇人对的。”
老丞相听后,心想,这小孩当真聪明过人,将来一定有出息。我不如收他为养子,给他些银两,让他去读书,不是更好吗?想到这里,便把想法跟小孩说了,小孩也很乐意,高兴地答应了。
王汝玉父子相对
王汝玉,本名王燧,明代书法家,永乐年间任翰林五经博士,参修《永乐大典》。王汝玉小时候博闻强记,有神童之称。
七岁那年,他随父亲到屋外观赏雪后的景色。太阳一照,房屋上的积雪融化,雪水从屋檐上往下滴,如同下雨。他父亲即景吟出一联:
日晒雪消,檐滴无云之雨;
他让儿子对下联。王汝玉朝四处看看,只见远处有风,吹起阵阵灰尘,好似冒烟一样,便很快对出了下联:
风吹尘起,地生不火之烟。
许将童年妙对
许将九岁那年夏天,跟随亲人游览白岩山后,返回途中,因食干粮,口渴难耐,于是向正在菜园围篱笆的老伯讨茶喝。
篱笆老人早就知道站在面前的这个小孩是当地有名的“神童”,并没有马上给茶,却提出条件对他说:“小哥,要喝茶当然可以,但要请你对对联,我有一个藏在心里多年对不出来的上联,你把下联对出来,我才给你茶。”
小许将虽然口渴得很,但却懂得尊重长者,就很有礼貌地说:“请老伯赐教,让小童见识见识。”
这位老伯就以自己围篱笆的事,道出上联:
一篱二苇三桩囿菜园,园种春夏秋冬菜;
才思敏捷的小许将眨眨眼,拍拍小脑袋瓜,不慌不忙地对了下联:
百架千层万卷叠书馆,馆藏古今中外书。
许将话刚说完,众人拍手称妙。围篱笆的老伯听了,也暗暗佩服。但不知他是偶然而得,还是实有其才。
于是,老伯开口说:“小哥,再赐教一对如何?”
小许将喝不到茶,口更渴了。但还是耐着性子,恭恭敬敬地回答:“敬请老伯教诲。”
老伯就以他们今天游览胜地白岩山为题,说道:
白岩白雾白玫瑰,如观玉皿;
小许将心中有数,慢条斯理地对道:
红寺红霞红杜鹃,若赏金屏。
老伯听了,高兴得跷起大拇指,连声称妙。即刻端出上等白岩茶,小许将接过茶,正想喝,那老伯边叫:“慢!”边在茶杯里加上清香的茉莉花。
就在这时,老伯发现上弦月影映入茶杯中,见景生情,又叫一声:“慢!再对一联。”随着说了出来:
茶饮客吞杯中月;
这上联不但难住了同游的文人雅士,而且也确实难住了小许将。这时,小许将手捧香气诱人的名茶,不敢往嘴里送,他低头苦苦思索,难得佳句,只好抬头,四处寻找答对的素材,当他发现水井边有一位大嫂在打水,一时开窍!高兴地大叫:“有对了!”接着朗声说道:
水抽人吊井中星。
众人齐声叫好,老伯也高兴得连胡须都翘起来,再次高喊:“慢,小哥!”大家一怔,以为他又要出难题了。
原来老伯爱才心切,笑呵呵地又往许将茶杯里添上桂圆肉,然后说:“神童名不虚传,来日一定中状元啊!”
偷桃作对免罚
郭沫若幼年时曾经在私塾读书,一次,他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问学生是谁偷吃了桃子,却没有人承认。
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要是能对上就不罚他。”先生说: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郭沫若思索了片刻,对道:
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先生惊其才华,极为高兴,决定不处罚这些学生了。
对句赢玉佩
唐伯虎小时候,有一次,几位客人到唐伯虎家中做客,他的父亲十分高兴,拿了些炒豆招呼他们。其中一位朋友知唐伯虎善于对句,便对唐伯虎道:“我出个对子,敢对吗?”
唐伯虎笑道:“我要对不上,甘愿受罚。对上了,我要你腰间玉佩为奖品。”朋友笑道:“好,要是你对不上,我就打你屁股。”
说完,顺手捻开一粒炒豆,说道:
炒豆捻开,拋下一双金龟甲;
不想唐伯虎实在聪敏过人,他话音方落,唐伯虎便手举甜瓜,说道:
甜瓜切破,分成两片玉玻璃。
众人一听,皆吃惊,想不到唐伯虎对得又快又工整。那朋友笑道:“好孩子,果然了不起。”说完便解下腰间玉佩给了唐伯虎。
张兰张芳答武后
唐武则天时期,宣化府附近有一对神童姐妹。姐姐张兰13岁,妹妹张芳九岁,姐妹俩聪明过人,尤其善于作诗联对。
这消息传到女皇帝武则天耳里,她不太相信,便传下一道圣旨,命宣化府火速把姐妹俩送到京都。
金銮殿上,姐妹俩对武后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武后听了十分惊奇。接着,武后出联要张兰对:
河里荷花和尚掐去何人戴?
这是异字同音联,“河、荷、和、何”四字同音,出得新奇别致,要对下联很不容易。满朝文武听了,都不由得皱眉摇头,替张兰担心。没想到那张兰斜瞟了一旁为武后弹琴的美女一眼,开口就对:
情凝琴弦清音弹给青娥听。
武后面露喜色,连连颔首。两旁的官员也扬眉舒气,低声议论“情、琴、清、青”这四字同音对得更妙。
武后接着问张芳:“朕还有一副绝对,你能不能对上?”随即吟出上联:
冰冻兵车兵砸冰冰碎兵车动。
联中“冰、兵”同音,“冻、动”同音,12个字一气呵成,珠联璧合,确是绝对。大臣们手里又捏了一把汗,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张芳的脸上,只见她歪着头,转着一对又大又亮的黑眼珠,稍稍一想即对道:
龙卧隆中隆未龙龙自隆中飞。
武后听了十分高兴。众大臣齐声夸赞:“诸葛亮隐居隆中的真情,被这小女娃一语道出了。”武后越听越高兴,即令摆酒设宴,款待这对小姐妹。
杨继盛巧对趣话
杨继盛是明代以巧对著称的名人,出生于保定容城,嘉靖年间进士。相传他“每作对,人辄称善”。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很多他的巧对佳话。
传说,杨继盛刚刚入私塾读书的时候,有一天,来了一个年纪较大的学生。私塾先生看见这么大年纪的人也来求学,就出了一个对联嘲讽他:
老学生;
谁知话刚一说完,就被坐在一旁的杨继盛不假思索地接过来:
小进士。
先生听后,大吃一惊,说:“此儿小小年纪,竟如此聪颖,将来必有出息!”
又有一次,私塾先生外出,学生们在私塾时游戏玩耍。正玩在兴头上,不料先生突然回来,大家慌忙四处藏匿。先生大怒,挨个罚跪,并出对叫学生对,先对出者免罚,对不出的继续罚跪。对曰:
藏形匿影;
杨继盛微微一笑,答曰:
显姓扬名。
先生脸上的怒气顿时一扫而光,惊呼:“此乃绝对也!”伸手将杨继盛拉起来。从此,杨继盛善对出了名。
在私塾从师十年间,杨继盛还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对联。有一次,他的表叔辛体元来做客。刚好家里没有酒,到酒店去买,凑巧酒也卖完了。辛体元出了上联戏道:
无酒是穷主;
只听见一个略带稚气的声音回答:
有儿为名臣。
辛体元眼光一扫,原来应对的竟是小继盛,不禁啧啧称赞。杨继盛长大后,果然成为明代名臣。
鲁迅对业师
鲁迅少时,就读于绍兴东昌场口的“三味书屋”。有一天,寿镜吾先生出了个三字对:
独角兽;
有的学生对“两头蛇”,有的学生对“九头鸟”,还有的对“八脚虫”、“四眼狗”,等等。寿先生问鲁迅,鲁迅记起了《尔雅》中的“比目鱼”,便站起来对道:
比目鱼。
寿先生连连点头称好。独角兽的“独”字不是数量词,但有单、一的意思;比目鱼的“比”也不是数量词,但有双的意思。这两个字对得很准。
同时,独角兽是麒麟,乃天上之祥物;而比目鱼是海中之珍品,意义相对应。况且词性平仄都很工整,是副好对。
代兄续对联
一天中午,纪昀拿着牛皮拧成的小鞭子,在院子里玩耍。他的父亲要他到学堂去叫哥哥回来吃午饭。
纪昀带了小牛皮鞭子,一蹦一跳地到了学堂,推门进去一看,只见哥哥正低着头、垂着手站在先生的面前。
他叫了一声:“哥哥,快回家吃午饭。”
哥哥稍微抬了抬头,没说什么,就又低下头去。纪昀见哥哥不动,跑上去,想拉哥哥回家。
先生说:“慢着,你哥哥正在挨罚呢!”
纪昀睁大双眼问:“为什么?”
先生说:“我出了个上联叫他对,他对不出来,所以挨罚。”
纪昀眨眨眼说:“啊!原来是这点事儿!”他眼珠一转,对先生说:“先生,我替哥哥对上,行不?”
先生见纪昀只是个四五岁的毛孩子,笑了笑,顺口答应:“行,不过,对不上,可得连你也挨罚。”
纪昀说:“好,你出上联吧!”
先生见他真的要对,就认真地想了想,说了上联:
苇眉织席席盖苇;
纪昀脑袋一歪,动了动手里的小牛皮鞭子,头一抬,朗声答道:
牛皮拧鞭鞭打牛。
先生听了大吃一惊,连连点头,嘴里不断说:“好!好!好!”并挥手示意,叫小哥俩回家。
杨溥巧对免父役
杨溥,字弘济,石首人。杨溥幼年家贫,父亲年老多病。在这样的家境下,他孜孜不倦,刻苦学习,年纪虽小,文才却不凡。
有一次,县官派人捉他的父亲去服劳役,当时,他的父亲有病在身,杨溥到县衙里,再三恳求,请求免除父亲的劳役,县官看他是个小孩子,就刁难说:“我出个对子,如你对上了,我可以释放你的父亲。”
接着,出了上联:
四口同圖,内口皆归外口管;
这个上联构思奇妙,县官利用“圖”(图的繁体)字的结构,拆字起意,乃是说,在我统治的范围内,百姓就必须服从我。
小杨溥听了,得知这个县官喜欢人奉承,稍思片刻,就投其所好,对了下联:
五人共傘,小人全仗大人遮。
杨溥这个下联,也是运用“拆字法”,拆开“傘”(伞的繁体)字,既表达了自己的请求,又恭维了县官,而且对仗工整,表达适切。因此,县官不得不点头称赞,免了他父亲的劳役。
黄庭坚对舅父
北宋诗人黄庭坚自幼聪颖非常,他的舅父叫李常,是京城大官。一年,李常因公事路过家乡,黄庭坚和父母到访,李常早闻黄庭坚聪明好学,决意考他一考。
在傍晚时分,大家在院中纳凉,一阵风吹得院子里的桑树摇枝曳叶,李常随口道:
桑养蚕,蚕结茧,茧抽丝,丝织锦绣;
黄庭坚听罢,正思索着要对出下联,他见表哥正在院子里练字,于是对曰:
草养兔,兔生毫,毫扎笔,笔写文章。
舅父见外甥对得工整,不禁颔首赞许。
烧 鹅
明朝有个士子叫陈裳,虽然名不见经传,但他学富五车,很有才华。他小时十分好学,能吟能对,少年中了举人后,被称为陈举人。
一天,当一群小朋友正在上课时,忽然一声雁唳,他们都向窗外看,却见一群雁儿飞过,老师脱口吟道:
一群征雁天空过;
其他小朋友都看着雁群,悠然神往,独陈裳在苦思下联。忽有一路人高叫:“好一群北雁南飞。”
陈裳见那人手持半只烧鹅,正在经过,灵感涌现,高声吟道:
半只烧鹅地上行。
下联一出,全学堂的小朋友都大笑起来。老师更是赞赏,上下联都十分应景工整,并将对联写下,及批上:鹅者,烧熟而不死,且半只能行,吾不敢啖也。
李仕彬童年妙对
清朝末年,湖北有个名士李仕彬,小时有“神童”之誉。因他勤学好思,题对敏捷,留下不少逸闻。
有一年春节,他才满8岁,父亲背他去给先生拜年。先生看他穿的上衣是蓝色的,于是出对道:
三尺天蓝缎;
李仕彬边给先生拜年,边想在来时经过的药店见到的药名,于是就随口对了一联:
六味地黄丸。
这时,师娘上楼去了,先生又借此出了一对:
登楼望南北;
李仕彬想,“南北”要对“东西”,我荷包里不正好有吃的“东西”吗?于是掏出炒豆,边吃边对:
行路吃东西。
先生见难不倒他,望了望门外的一座断桥,再出一对:
今日过断桥,断桥何日断?
李仕彬偶然想起“明月几时有”这句词,觉得现成可用,便改一改,信口对道:
明朝奔明月,明月几时有?
先生转过头来,指指书案上的烛台,吟道:
为烛映天亮,文光射斗;
李仕彬不声不响取出随身带来的爆竹点燃,随着一声响,对上了:
惊爆落地响,怒气冲霄!
先生不住地点头,表示赞许。
句讽主考
明朝有个文武双全的才子孙川廷,曾任九省经略。他自小家贫,但他勤奋好学,努力读书,后来家中无力再供他读书,他只好辍学。不过他并没有放弃,仍然在教室外偷学。
老师见这孩子如此好学,便让他进来一同上课。在孙川廷九岁那年,有个乡试主考路过,听说他有神童之称,心中不信,便叫他来到县衙。
孙川廷来到后,觉得所有事物都很新奇,四处张望,后来更抱着堂中的大柱在转,刚好主考出来看见,便脱口说出上联:
小童生抱柱头,团团转转;
孙川廷稍加思索,便道:
老学究改文章,点点圈圈。
主考虽对联意不满,但对此九岁孩童的口才十分赞赏。孙川廷却不理会,跑出门外玩耍,见门前的石狮子,又伸手把玩那雄狮颈上的石铃。主考这时又即景道:
石狮子戴铃不响;
谁知孙川廷不再理会,只顾玩耍,主考以为他答不上,便道:“神童不过如此。”
孙川廷一听,立即用手指着屋檐上的猫头瓦道:
瓦猫头有眼无珠。
主考听后点头称好,他虽然被讽,却也佩服孙川廷的才气。
万里长江作浴盆
解缙年幼时,父亲带他到长江里游泳,当父亲看到他将衣服挂在老树上时,即景出上联:
千年老树当衣架;
解缙马上对道:
万里长江作浴盆。
气魄之大,很难想象是出自一个孩子之口。
小于谦妙对
一年清明节,于谦随家中大人去祖坟扫墓,路过凤凰台时,他的叔父出了个上联让他对,联文是:
今朝同上凤凰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