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国学语文读本
29132300000013

第13章 妙趣对联(1)

蔡锷买笔

蔡锷出生于湖南省邵阳蒋河桥乡,六岁启蒙读书,11岁师从当地名人樊椎,12岁中秀才。1895年春,湖南省学政江标到宝庆(今邵阳)举行岁试。蔡锷随父亲蔡正陵来到宝庆城应考。

一天,蔡锷到著名的宝元文具店买笔。当老板听说这位小孩是前来应试的,心里非常高兴,拿着一支笔说:“我出个上联,你若能对出下联,这支笔就送你。”老板的上联是:

小学生三元及第。

蔡锷晃晃小脑瓜,对曰:

大老板四季发财。

说完,拱手作揖,接过笔,乐滋滋地离开了文具店。

林则徐应考

清代爱国英雄林则徐,幼年时参加科举考试,由于路途遥远,父亲便让他骑在自己的肩上,送他到考场。

主考官见到这一情景,便有意跟他开个玩笑,说要他对出一句下联,方准进入考场,并即景出上联说:

以父作马;

林则徐的父亲一听,立刻羞得面红耳赤,但又无可奈何。但林则徐眼珠一转,立刻应对说:

望子成龙。

主考官听后大吃一惊,这对句不仅为其父解了嘲,而且把原来的贬抑戏弄化为褒扬赞美,很是满意,于是便高兴地让他进了考场。

父子对句

袁枚生了个儿子取名叫袁桐,他和袁枚一样聪明。在袁枚的熏陶下,袁桐也喜欢读书写诗。一年重阳,袁枚偕同儿子登高,一路上两人赏景摘花,不觉到了山顶。

袁枚见天下万物尽收眼底,不觉吟道:

家有登高处;

袁桐听了父亲所吟,忽地想到自己在学堂乏味的生活,随口答道:

人无放学时。

袁枚听了,虽感儿子之幼稚,却觉得儿子对得工整,不禁哈哈大笑。

先生与老子

古时候有个秀才,很是自负。一日,他经过一所学堂门前,看见一群学童在兴致勃勃地交谈,便想在他们面前显示一下自己的才学。他一语双关地问:

稻粱菽,麦黍稷,这些杂种,哪些是先生?

众学童面面相觑,无言以对。这时,一个眉清目秀的学童走了出来,一本正经地答道:

诗书易,礼春秋,许多正经,何必问老子!

众学童听了,哈哈大笑起来。狂秀才羞得满脸通红,灰溜溜地走开了。

小蒋焘切瓜分客

明代文学家蒋焘,幼年才思敏捷。一天,他的爷爷带他到一座庙里去玩。蒋焘从高高的台阶上往下跳,三蹦两跳地到了下边。爷爷见了,笑着说:

三跳,跳下地;

蒋焘在下边一抬头,正好看见树上有只小鸟“扑棱”一声,飞上天去了,他马上对了一句:

一飞,飞上天。

爷爷听了很高兴,连连称好。

又有一次,他父亲的几位朋友来访,适逢秋雨淅沥。在闲谈之间,一位友人即景出了一句上联让大家应对,那上联是: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在座的见此上联拆“冻”、“洒”二字,道眼前秋景,别具匠心,一个个绞尽脑汁,苦思冥想,都无以应对。

蒋焘见父亲和朋友们在吃西瓜,触景生情,于是脱口对道:

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满座宾客见此下联拆“切”、“分”二字,也叙目睹之事,妙语双关,理趣天然,无不叹服。

于谦讥僧人

于谦,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从小聪慧好学,才思敏捷。七八岁时便能出口成对,挥笔成章,人称“神童”。

某年盛夏,由于天气十分炎热,去学馆前,他的母亲便让他把头发梳成两个上翘的羊角辫。在去学馆的路上,于谦碰上一位和尚。这和尚见于谦的两条辫子恰似一对小角,便和他开玩笑道:

牛头且喜生龙角;

和尚只是出于对幼童的喜爱,其实并无恶意。谁知于谦听了,以为和尚在取笑他,很是恼火,立即反唇相讥道:

狗嘴岂能吐象牙。

和尚讨了个没趣,但也只好作罢。

第二天,母亲又把于谦的头发梳成三角发结。他恰巧又碰上了那个和尚。和尚一见小于谦改了发型,又出一条上联来逗他,联曰:

三角如鼓架;

于谦又以为和尚在取笑他,非常生气,便不甘示弱地回敬道:

一秃似捣锤。

这时,和尚才知少年于谦的厉害。

解解元妙对乐乐府

有一次,解缙游山口渴,便来到一家农舍要茶喝。这时,出来了一位白发老人,问他是何人。解缙出口答道:“吾解缙解元是也。”

老人笑道:“哦,你原来就是号称神童、善对对联的解缙?要喝茶,可以,但得先对下联。”

解缙说:“老丈请讲!”

老人即出句道:

一碗清茶,解解解元之渴;

解缙一听,觉得这三个解字连用,还真不易对出。茶且慢喝,先聊了起来。当他得知老人姓乐,曾在朝廷乐府供职,又见壁上挂着七弦琴,便说:“请老丈抚琴,我自有对。”

“好!好!”老人取琴,弹奏了一曲《高山流水》。解缙笑着说:“请听下联!”接着高声念道:

七弦妙曲,乐乐乐府之音。

“妙啊!不愧是号称神童的解缙啊!”老人赞不绝口,捧出了上好的清茶让解缙品尝。

原来,老丈上联中的“解解解”三字,三音三义:第一个是动词,解除的意思;第二个是解缙的姓;第三个是解缙的身份,解元。

解缙对句的“乐乐乐”三字,也是三音三义,恰好与“解解解”为对:第一个是动词,喜欢的意思;第二个是老丈的姓;第三个是指老人的身份,乐府,即在乐府供职的人。巧出巧对,留下一则联坛佳话。

李白输句

李白小时候聪明绝顶,但有个坏毛病,就是不认真读书。他还交了一些无赖朋友,四处生事。虽然他父亲将他送去读书,但他经常逃学。

有一天,他又从学馆逃了出来,玩耍了一会儿,出了一身汗,他便脱了衣服,一头钻进水塘中玩了起来,将一塘清水弄得混浊不堪。

恰巧一个丫鬟前来担水,李白急忙躲进草丛中。丫鬟见水浊已不能用,便埋怨道:“不知哪个混账将水弄脏。”

李白一听,立将头从水中探出,并向岸上拨水,说道:

挑水丫头谁家女?

那丫鬟被拨了一身水,很不高兴,认出是李白,便道:

混账小子隔墙人。

说完转身便走,李白想再叫骂,但丫鬟已经远去了。李白碰了一鼻子灰,便上岸穿起衣服回家。

饭后,在父亲的督促下,李白正装模作样地读书。忽见隔墙的丫鬟正在踏着梯子,采摘自家庭院中的桑葚。他立即“嗨”了一声,先将丫鬟吓一跳,再道:

南院北邻近居,偷摘人家桑葚子,该也不该?

小丫鬟一看,见是李白,朝他做个鬼脸,笑道:

东游西逛瞎混,不读古今圣贤书,羞也不羞?

两次都对输,李白自此发奋读书。

老笋哪有新笋尖

宋时,有个孩子名叫赖其尚,聪颖过人,小小年纪就迷上识字读书,还会吟诗作对,远近闻名。

九岁那年,有一州官慕名前往试探。州官找到正在玩耍的小赖,对他说:“听说你小小年纪就会吟诗作对,今天我要考你一下如何?”

赖其尚转了一下眼睛,点了点头,有礼貌地说:“请大人出题!”

州官思索一下,吟出上联:

新姜哪有老姜辣;

语音刚落,小赖从容对出了下联:

老笋哪有新笋尖。

州官一听,吃了一惊,原想通过出上联给其来个下马威,谁料反被占了上风,他意识到这孩子智力超常,但还不死心,于是再出一上联:

剃刀虽利,难伐千年树木;

这上联的口气虽然缓和一些,但仍然有轻视的含意。赖其尚并不介意,沉思一会儿答道:

灯火本微,能烧万里江山。

州官听后,鼓掌叫好,连声说:“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才学,难得,难得,名不虚传,名不虚传啊!”

焉知鱼不化为龙

明代学者邱濬,字仲深,琼山人。幼年在学堂念书,一天,大雨滂沱,有的座位漏雨,大家争坐不漏雨的座位,当时和邱濬争座位的,是一个当地显贵的儿子,两人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

老师看见了说:“你俩不要争,我有一句五字联,能对上的坐好位子。”接着道:

细雨肩头滴;

显贵的儿子一听,目瞪口呆,对不上来。邱濬却胸有成竹地对道:

青云足下生。

老师听了,只好把不漏雨的座位让给邱濬。显贵的儿子不服气,放学回家,将争座位的事,向父亲哭诉。

显贵听了大怒,即差人把邱濬叫到家里来,一见面,就气急败坏地喝道:

谁谓犬能欺得虎!

邱濬鄙视一笑,从容答道:

焉知鱼不化为龙?

显贵一听,吓了一跳,知小邱濬非等闲之辈,长大后定有出息,无话可说,只好放他回去。

腹内孕乾坤

清末思想家、史学家魏源九岁那年,到邵阳县城参加童子试。唱名时,县令指着茶杯上画的太极图说:

杯中含太极;

当时,魏源怀中正揣着两张麦饼,他应声答道:

腹内孕乾坤。

众人大惊,县令也觉得奇怪,就问:“何为乾坤?”

魏源答道:“天地谓乾坤,我吃了怀中这两张麦饼,就要考虑天下大事……”县令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他年幼聪颖又有大志。

魏源不但聪颖,而且性情爽直,从小就嫉恶如仇。在他的家乡,有个无耻又无能的举人,好抄袭别人的诗作。一次,被年方11岁的魏源揭了老底,举人恼羞成怒,想借机报复。

有一天,他找到魏源,声称要和魏源对对子。举人指着灯笼里的蜡烛,出了个上联:

油蘸蜡烛,烛内一心,心中有火;

魏源随声应道:

纸糊灯笼,笼边多眼,眼里无珠。

举人挨骂,不肯罢休,又气冲冲地说:

屑小欺大乃谓奸;

魏源又立即回敬:

愚犬称王即是狂。

妄自菲薄的举人面红耳赤,狼狈不堪。

俗语对和尚

西晋文学家刘毅自小丧父,由母亲辛辛苦苦地养大。由于家贫无钱读书,刘毅便在学堂外听先生讲书,或向人借书来看。

刘毅家附近有一庙宇,刘毅听闻庙中长老很有学问,便前来请教。谁知和尚见他衣衫褴褛,便粗声粗气地问:“穷鬼,还问学问作甚,填饱肚子再来吧。”说完竟把刘毅赶出庙来。刘毅心中气愤,坐在庙前石阶上,泪如雨下。

一会儿,一个少爷来到庙前,和尚眉开眼笑,一副奴才相。刘毅气不过,便斥责和尚身为佛门中人,竟然也这样狗眼看人低。和尚被骂,虽然为之语塞,还强辩道:

接是不接,不接是接;

说完便拿起木槌,敲起木鱼来。刘毅再也压不住心中怒火,抢过木槌,在老和尚的头上敲了起来,还一边说道:

打是不打,不打是打。

然后,刘毅便回到家中,从此发奋读书,终成一代文豪。

戴大宾对答如流

明代学者戴大宾,正德年间进士,从小聪明多智,勤奋刻苦,小小年纪就会对对。有一次,私塾老师指着椅子出句:

虎皮褥盖学士椅;

戴大宾应声对道:

兔毫笔写状元文。

老师听后,赞叹不已。

戴大宾的家乡有一显贵善于钻营,戴大宾对他的行为甚为鄙视。有一天,这个显贵来求见戴大宾的父亲。他为了讨好戴家,便故意出对子让戴大宾对,想借此夸奖戴大宾,以取得好感。显贵出对:

月圆。

大宾对道:

风扁。

显贵问:“风怎么是扁的呢?”

大宾答:“见缝就钻,不扁怎么行?”

显贵听了,很不是滋味,但并不就此罢休。

他又出:

凤鸣。

大宾对道:

牛舞。

显贵诧异地问:“牛怎么会舞?”

戴大宾说:“自古道:百兽齐舞,牛不也在百兽之中吗?”

说得显贵哑口无言,只好悻悻而去。

智讨风筝

蔡锷是民国初反袁将领。他出身贫寒,小时候没钱上学堂求学,只好自己在家刻苦自学,小小年纪,就显露出了不起的才华。

有一次,蔡锷和小伙伴们外出放风筝,玩得正高兴时,风筝断了线,掉进了知府家的花园中,小伙伴们都不敢去要,唯有蔡锷不怕,他翻过花园的围墙,跳进园中,准备捡回风筝。

正好知府在园中散步,看见一个小孩跳进来,便叫家人上前驱赶。蔡锷大声嚷道:“我的风筝掉到这儿了!”

知府向周围扫视一番,果然发现小亭子旁边有个断了线的风筝,也就消了怒气,慢悠悠地说:“如果你能对得上我出的对子,风筝就还给你。”

蔡锷一扬头,自信地说:“对就对,你快出上联,他们还等着我呢!”

知府忽见墙外又冒出几个小脑袋,他触景生情,马上吟出一句上联:

童子六七人,无如尔狡;

这上联的意思是:在这六七个孩子中,数你心眼最多。

蔡锷一听,立即对出下联:

知府二千石,唯有公……

蔡锷故意留下一个字,不说出来,并调皮地眨了眨眼睛说:“我已想好两个字,现在,由你来挑。如果你还我风筝,那就对‘唯有公廉’,如果不还,那我只好对‘唯有公贪’了。”

知府没有想到,一个小孩子竟如此足智多谋,面对这一“廉”一“贪”的选择,他当然将风筝送还给蔡锷。

黄遵宪巧对讽祖父

黄遵宪以擅长外交而名闻当世,曾任驻日本参赞、美国旧金山和新加坡总领事,1896年和梁启超、汪康年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提倡“民权”学说,是清末著名诗人。

黄遵宪从小聪慧过人,举凡作文吟诗,填词对句,处处显示了他的过人才华。

有一天,黄遵宪的祖父躺在床上吸食鸦片,吞云吐雾之后,得意地吟道:

龙呵气而成云;

黄遵宪对祖父抽鸦片这种不良嗜好早就深恶痛绝,见他居然还吟诗作对,陶然自得,更是反感。小遵宪思索一下,高声对道:

蚕吐丝以自缚。

祖父听了,顿时面红耳赤,无言以对。他不得不叹服小孙子的才思敏捷,所对下联意味深长。

九节虾与五爪龙

明朝时,福建省晋江县陈家出了个聪明的孩子,姓陈名紫峰。陈紫峰家境贫寒,生活艰难。当地有“祭冬”的风俗,每年“祭冬”时节,陈紫峰看到有钱人家买鱼买肉,大办酒席,而自己家里却什么也没有,心中不乐。

九岁那年,“祭冬”又到了,小紫峰大胆地坐在祭祖的筵席上。几个乡里的老人见陈紫峰虽然衣衫单薄,但眉清目秀,活泼伶俐,便指着桌上一盘“九节虾”,开玩笑地对他说:“用这盘九节虾作对,对上了,你拿去吃,对偏了,就不能吃。”

小紫峰听了,大眼睛一转,便大大方方地伸出一只手,抓起九节虾,就往嘴里送,众人见了,忙加阻止,并问:“还没对上,怎么就抓虾吃呢?”

“怎么没对上?”陈紫峰面朝这几位老人,伸出小巴掌摇了摇,理直气壮地回答:“五爪龙,不是对九节虾吗?”

几位老人听后连连点头,称赞他对得好。这时,外面传来“祭冬”的炮声,这几位老人又出一上联:

枪装药,药装枪,射去浓烟散雾;

小紫峰听后,走到厅中央,转动着水灵灵的大眼睛,抓起八仙桌上的花瓶,摔个粉碎,随口答出下联:

瓶插花,花插瓶,打破落花流水。

众人听了,又惊又喜。

豆角与石头巧对

一年夏天,有一位私塾先生因事外出,临行前给学生留下一道对联题,上联是:

风吹豆角豆角与豆角斗角。

先生走后,学生们冥思苦想,但总是想不出下联。由于天热,便跑出门到后山山泉里去洗澡,看到泉水冲石,忽有所悟,于是凑出下联:

水冲石头石头与石头实头。

实头为北方方言,即以头撞地。晚上,先生办完事归来,一见学生的下联,大加夸奖。

熊廷弼幼年应对

明朝抗清名将熊廷弼,湖广江夏(今湖北武汉)人,幼年就会对对联。有一次,熊廷弼与人同游,游侣看见农民插秧,出一联要他应对,上联是:

稻草扎秧父抱子;

熊廷弼看见路人提一篮竹笋走过,马上对出下联:

篾篮提笋母怀儿。

这副对联触景生情,颇具巧思。他还对过另一联:

雪压竹枝尖点地;

风吹荷叶背朝天。

这联描绘景物状态细致入微。

李自成属对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陕西米脂双泉里人。据说他六岁那年的夏天,一天傍晚,雨过天晴,星月皎洁,他的老师乘兴叫他来对句。

师出上联为:

雨过月明,顷刻呈来新境界;

李自成想了许久,尚未找到恰当的下联。谁知天有不测风云,霎时狂风骤起,云遮月蔽,李自成即景生情,随即对道:

天昏云暗,须臾不见旧江山!

联语含意极大,观其少年志气就不凡。

欧阳修露锋芒

北宋欧阳修四岁而孤,其母含辛茹苦,亲自教其识字。因家贫买不起纸,以芦荻画地成书。贫苦的生活令欧阳修磨炼出刚强的个性,从不向恶势力低头。

一年,街上来了一个算卦者,鹤发童颜,望之有如神仙。其实那老者是一个辞官的读书人,因看破世情,隐于市井,并精研出一套处世哲学,柔能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