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料到,往日信誓旦旦要为革命献身的汪精卫,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时,竟充当了南京伪政府的傀儡头目,出卖民族利益,做了一名大汉奸。
为此,陈剑魂作了一首《改汪精卫诗》:
当时慷慨歌燕市,曾羡从容作楚囚。
恨未引刀成一快,终惭不负少年头。
陈剑魂在原诗前适当添加修饰成分,使诗意由赞颂转变为鞭挞,深刻揭露了汪精卫的可耻行径。
清明时节两纷纷
明末清初,有人以明臣而仕清朝。其侄是位书生,见叔父变节,时有讪笑。
一日家宴,有人提议行酒令,首句须对象一,次句用古人名一,后句用《千家诗》改一字。
首座者唱道:
我有一张床,送与张子房,张子房不要。
什么不要?春色恼人眠不得。
次者说:
我有一把扇,送与曹子建,曹子建不要。
什么不要?剪剪轻风阵阵凉。
轮至书生,书生说:
我有一绺缨,送与我叔亲。
众人不服,纷纷诘问,谓不应以今人插入。书生解释说:“我叔叔为明朝人,为清官,非古人而何?”大家这才无话可说。书生又续道:
我叔亲不要。
什么不要?清明时节两纷纷。
其叔闻之,深感惭愧。
唐代杜牧《清明》诗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此“清明”乃廿四节气之一,属于时间名词。
书生则因其与两个朝代连称相同,用双关法赋予“清明”以新意——借指“清朝”和“明朝”,又将“雨”改为“两”(形似字),痛快淋漓地讥讽了其叔的变节行为。
吃菜比人大不同
一人贪吃,上桌如风卷残云,很快将盘中美味吃得精光,同桌有一文士,笑吟诗云:
三生有幸与君逢,吃菜比人大不同。
象箸飞来忙似箭,银牙咬去快如风。
眈眈虎视魂先出,投投雅抓手不空。
更有高招人不觉,眼睛不住望盘中。
依样画葫芦
传说清朝时候,有一个文人路过太行山,在葫芦崖下歇息,在石壁上题诗一首:
人见太行愁,我见太行喜。
我不喜太行,家住太行里。
后来,又有一个文人路过这里,读完这首诗,他也想写一首诗留念,但东想西想总想不出来,后来便在这个人的诗侧边这样写道:
人见葫芦愁,我见葫芦喜。
我不喜葫芦,家住葫芦里。
过路人看了这先后两首诗,都议论纷纷,不知是谁在后一首诗上面加了批语:
葫芦崖下套诗文——依样画葫芦。
讽刺诗
讽刺诗贵在有味,辛辣嘲讽,入木三分,像重庆火锅,越辣越有味。
中国最早的讽刺诗可能要数《诗经》中的部分篇章,如《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另有无名氏一诗,也堪称讽刺诗之精品:
吴王好剑客,百姓多疮瘢。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这些诗作一直流传至今,可见其生命之强。
颠倒歌
自古至今,民间有许多颠倒歌流传,抨击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和是非颠倒的怪事。汉代有一首民歌是这样唱的:
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大意是说:被举荐的秀才,腹内空空,不懂得诗书;被推举的孝廉,与父分居,不赡养老人;自称寒素清白一尘不染的人,却是浊如污泥的伪善者;那些居于大宅高堂的所谓良将,却是胆小如鼠的怕死鬼。
后来,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也用颠倒歌来诉说自己的不满,反对社会的不公:
泥瓦匠,住草房;
纺织娘,没衣裳;
卖盐的,喝淡汤;
种田的,吃米糠。
编凉席的,睡光床,
当奶妈的,卖儿郎。
强烈的对比,产生了十分有力的讽刺效果。
另外,北京地区还流传着一首悖理民歌:
太阳起西往东落,听我唱个颠倒歌。
天上打雷没有响,地下石头滚上坡。
江里骆驼会下蛋,山里鲤鱼搭成窝。
腊月酷热直流汗,六月暴冷打哆嗦。
姐姐房中头梳手,门外口袋把驴驮。
这类民歌在各地都有,它所描写的事物都是逆情悖理的,但人们读后不仅不会去追究它的真实性,反而觉得新奇有趣。在特定的场合,这种诗歌会给人们的生活增添情趣。有时,给儿童念念,用来测试孩子的理解力、辨析力,也是生动有趣的好材料。
夏衍笑变历史教训
明末清初,有一首传诵一时的打油诗:
闻道头须剃,而今尽剃头。
有头皆要剃,不剃不成头。
剃自由他剃,头还是我头。
请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1974年,夏衍在狱中偶然想起,把它改为:
闻道人该整,而今尽整人。
有人皆可整,不整不成人。
整是由他整,人还是我人。
请看整人者,人亦整其人。
集俗语诗
清代有人把七字的俗语集在一起,编了一些绝句,借以反映社会和讽刺人世,摘录几首如下:
其一:
小人得志乱癫狂,不管旁人说短长。
千丈麻绳终有结,一身做事一身当。
其二:
今日人心最不平,不图来世有人生。
黄狼钻在鸡棚里,吸尽黄河洗不清。
其三:
寅年要吃卯年粮,光打精来精打光。
东手接来西手去,一双空手见阎王。
其四:
创业容易守业难,日求三饱夜求安。
得闲且过今朝事,坐吃山空海要干。
其五:
事无难易在诚心,哪怕山高水又深。
如把工夫加十倍,何忧铁杵不成针。
其六:
火烧尾巴尚从容,灯尽油干命运终。
开好天窗说亮话,外头好看里头空。
其七:
终日奔波假作忙,前人种树后人凉。
吃了黄连无处话,好似雪上又加霜。
其八:
满地黄金又白银,横财不赋命穷人。
当光吃净谁来问,少了铜钱断六亲。
百姓遭殃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官署设在江夏(今武汉)城里。这年农历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后的万寿(清朝称皇帝、皇太后的生日为万寿)。
为了热烈庆贺慈禧生日,全城各个衙署都大肆铺张,到处张灯结彩,火树银花,彻夜不熄,耗费的国库银两数以万计。
张之洞还请来了各国驻鄂领事,大摆筵席款待。又召集军界、学界的乐队,演奏西洋音乐,齐唱新编的《爱国歌》助兴。
当时,张之洞的一位幕僚,素有“怪人”之称的名士辜鸿铭也在席上陪宴,他对张的亲信梁鼎芬说:“满街都在唱《爱国歌》,怎么听不到有人唱《爱民歌》呢?”
梁鼎芬说:“您何不试编一首?”辜鸿铭捋了捋髭须,略一沉思,便对梁说:“我已经有了妙诗四句,您是否愿意听一听?”
梁一面点头回答“愿意”,一面挥手示意,让客人们安静下来。只听辜鸿铭用福建官话高声吟诵道:
天子万年,
百姓花钱;
万寿无疆,
百姓遭殃!
四句诗刚刚诵毕,顿时满堂哗然。那位总督大人张之洞,更是惊愕得张大了嘴巴,久久合不拢。
好了歌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了一首好了歌。语言明白易懂,内容却丰富深远。对这首歌的评价是后人感兴趣的红学话题之一。
全文如下: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监生进文庙
清朝末年,公开卖官爵。除正式考试由科举而取得功名者外,目不识丁的人只要用银子就可以买到功名。“监生”这个功名就是用银子买来的。不过,用银子买来的功名,是被科举出身的举人们所瞧不起的。因此,文庙祭祀,监生们没有资格参加。
四川南溪县有一个土匪名陈元卿,便买了监生这一功名。有一次他钻进文庙,意欲参加“祀公大典”。被举人秀才发现了,一起轰他,有个解元还要打他。结果,这位监生抱头鼠窜逃出文庙。有人为此吟打油诗曰:
监生进文庙,孔子骇一跳;
颜渊喊出去,子路叫灌尿。
不知何事要商量
一位先生常穿团花马褂,逛荡街头,如有人问他:“何往?”他总说:“某大人找我商量事情。”其实并无此事。
于是有人以诗相讽:
团花马褂走街坊,无事居然有事忙。
直说太爷在请我,不知何事要商量。
江上吟诗赠“盗”
晚唐诗人李涉为人正直,洁身自好,曾任几年太学博士,因常写诗抨击权贵,讥讽朝廷,因此被罢黜官职。
在他坐船返乡的一天晚上,于皖口江上遇上一伙绿林豪客。首领听说是李涉博士,就带着歉意插剑入鞘说道:“我们兄弟浪迹江湖,劫富济贫,专杀贪官污吏。既然是李博士,我们知道你的为人,决不会为难你。不过,久闻李博士诗名,今日巧遇,请李博士留诗一首。”
李涉顿感意外,脑海中浮现出近年来官家横征暴敛,逼得各地百姓纷纷揭竿而起的情景。于是,他欣然吟咏了一首七绝: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日不用相回避,世上如今半是君。
众豪客一听无限感慨,齐声呐喊:“谢李博士赠诗。”
唐伯虎续诗戏秀才
有一天早上,唐伯虎路遇两个酸秀才。那两人不知他是谁,只顾胡扯乱谈。忽然前面有一盏灯,两人便要以灯为题,赋诗联句,一个秀才说:
远看一盏灯;
另一个秀才半天才憋出一句:
近看还是一盏灯。
第三句便没有词了。
唐伯虎笑着对他们说:“我替你们续两句如何?”
秀才问:“你能续什么好句?”
唐伯虎说:
一个糠布袋,一个死苍蝇。
两个秀才听了很是不满。又往前走,看见一座山,两个秀才又要作诗。一个说:
远看一座山;
另一个说:
近看山一座。
唐伯虎说:“我再给你们续两句吧!”
山上石头掉下来,两个脑瓜都砸破。
两个秀才听了,十分恼火。再往前走,又看见一棵梨花盛开的梨树。一个秀才说:
远看一棵树;
另一个说:
近看两股杈。
唐伯虎续道:
一股叉着你,一股叉着他。
两个秀才大怒,拉唐伯虎去找县官评理。县官听了两个秀才的诉说后,问唐伯虎:“秀才讲的可是事实?”
唐伯虎说:“我是好心好意给他们续诗。”
县官又问:“你是怎么续的?”
唐伯虎说:“他们前两句是‘远看一盏灯,近看还是一盏灯’。我续的是‘清光驱暗影,长夜伴人行’。”
县官点头说:“这两句续得好。”
唐伯虎接着说:“后来他们又作了两句‘远看一座山,近看山一座’。我续的是‘幽谷生白云,飞瀑从天落’。”
县官鼓掌说:“好诗,妙极了!”
唐伯虎最后说:“他们作的梨树诗是,‘远看一棵树,近看两股杈’。我续的是‘未结黄金果,先开白玉花’。”
县官一听,知道唐伯虎有学问,连忙下堂来,向他作揖致敬,把两个酸秀才呵斥一顿,赶走了。
巧改数字诗
北宋哲学家邵康节曾写过一首五言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在这首别具一格的诗里,巧妙地运用了一至十这十个数字,寥寥几笔便描绘了景色宜人的乡村画面,成了一首绝妙的数字诗。
解放前,有人有感于乘坐公共汽车的困苦,就仿照上面那首数字诗,改动了几个字,对那破烂陈旧而速度又慢如蜗牛的电车进行了嘲讽:
一去二三里,抛锚四五回。
上下六七次,八九十人推。
剥皮诗
“剥皮诗”即拟古,是旧瓶装新酒。它是按前人有影响的诗篇的骨架,改动部分诗句,赋予新的内容的一种诗体。它表现了一种艺术上的翻新,较原作为佳者亦不乏其例,仍不失为一种创作。有时,剥皮诗自成一格,能达到讽刺嘲弄的目的。
宋代程颢有七绝《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清人仿拟此诗,只改动了五个字,戏作《惧内即景》诗,对怕老婆的人挖苦得入木三分。诗云:
云淡风轻近晚天,傍花随柳跪床前。
时人不识余心苦,将谓偷闲学拜年。
时文叹
清代诗人徐大椿的《时文叹》讽刺读书人可是别开生面,令人捧腹:
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
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变作欺人技。
三名承题,两句破题,
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
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
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
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
读的来肩背高低,口角口角歔欷。
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
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
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的晦气。
讽僧诗
宋代诗人莫子山有一次游寺庙,想起一首唐人的绝句: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可他在与寺庙住持的交谈中发现其庸俗浅薄,不学无术,与昏醉者无异。临别时住持还让他作诗留念。莫子山便将那首诗颠倒了一下次序:
又得浮生半日闲,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终日昏昏醉梦间。
这样,由原诗是抒发作者忙中偷闲,在春尽时游寺庙的雅趣,变成了讽刺庸僧的诗。
绝 句
杜甫有一首《绝句》传世: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诗句简练,讽刺辛辣。
汤水鸡买否
有一个姓杨名叫永鸣的人,想吃黄杏却总也买不到,于是写信给岳父,请求代买。
杨永鸣随意着笔,字迹写得极其潦草,岳父收到信后,只见上面写的是:请代买“否”和“汤水鸡”。老汉到处打听,也没搞清“否”和“汤水鸡”为何物,到底在哪里有卖,心中十分失望。
后来,他戴着老花镜认真看,反复辨认,猛然想到,可能是让他买“杏”,“汤水鸡”只不过是女婿杨永鸣的姓名。于是买了几斤黄杏,又复信一封,托人带给女婿。复信的内容是:
贤婿来信要买杏,急得老汉满街走。
买了一筐小黄杏,不知是否不是否?
姓名变为汤水鸡,画虎不成反类狗。
杏与否,杨永鸣与汤水鸡,字形虽相近,但区分清楚还是可以做到的,只因杨永鸣字迹过于潦草,才导致上述误解。狂草在书法艺术上别具一格,但若用于日常交流,其实用价值并不大。
五字皆错实可笑
从前,一位很有学问的人,偶然从一所村学门口经过。他听到村学老先生大声教学生:“都都平丈我。”他听了莫名其妙,不知这句话出于何处。
因此,他虚心地向那位老先生请教,才知道老先生把五个字都念错了。他向学生们纠正说,应该读成:“郁郁乎文哉。”那些学生一听,都吓跑了。
塾师不学无术,误人子弟甚矣!这位有学问的人见此情景,提笔在桌上写了一首打油诗:
都都平丈我,学生满堂坐;
郁郁乎文哉,学生都不来。
写完诗,大笑,拂袖而去。
讽京官
有个京官,听说陈细怪很有才,很不以为然。一次,他趁来湖北巡学的机会,指名道姓地要陈细怪来见他,想刁难陈细怪一番。
当时,陈细怪正在生病,硬被地方官逼来见京官。他心里很生气,所以,酒席上一声不吭。京官很不悦,便要陈细怪以酒席景物为题,即兴赋诗。
陈细怪见一只绿头苍蝇在席上飞来飞去,顿时“怪”气来了,便指着绿头苍蝇对京官说:“就以这绿头苍蝇为题,作首诗请大人指正一下吧。”说完,便指着绿头苍蝇吟起诗来:
相会原来在厕中,如何席上又相逢?
陈细怪瞟了京官帽子上的红顶子和身穿的绿官袍一眼,指桑骂槐地接着吟道:
红砣帽子京官样,绿缎袍儿宰相风。
这时,绿头苍蝇停在京官用的筷子上,用它的几只脚在上面抹来抹去,京官嫌脏,便挥手一赶,绿头苍蝇便嗡嗡地飞开了。陈细怪见状,禁不住脱口吟道:
手将胡须称好汉,口吹腔调假诗翁。
京官发觉陈细怪这是借作诗骂他,将他比做一只红头绿身子的苍蝇,顿时气得脸色发黑,站起来拂袖就走。陈细怪朝着京官的后背大声吟道:
更有一般堪笑处,生的儿孙叫相公。
三个月洗一次澡
三月三这天,陈细怪正在洗澡的时候,有个叫一枝的朋友来访。陈细怪关着门说:“你怎么在我洗澡的时候来了呢?”
一枝听到这句话后很不悦,转身便走了。
六月六是半年节,陈细怪去访一枝。一枝见陈细怪来了,立刻躲进房里,将房门一关,赌气不见。陈细怪喊他,他便学着陈细怪的话说:“你怎么也在我洗澡的时候来了呢?”
陈细怪好笑,提笔在门头上写了一首诗:
君昔访我我沐浴,我今访君君沐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