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昔访我三月三,我今访君六月六。
诗一题完,陈细怪“扑哧”一笑,赶紧溜走了。一枝见房外没有动静,跑出来一看,发现了题壁诗。一枝读了诗后抬脚便追,哪里看得见陈细怪的人影!
一枝为什么要追陈细怪?原来诗中讥笑他三个月才洗一次澡哩!
嘲老童生
科举时代,不少人连试不第,老到头发胡须变白仍不死心。那时候考“秀才”应童子试,分“已冠”、“未冠”两种题。未满15岁的考“未冠”题,较为容易。
有些人年过中年甚至老年,仍考不上秀才。于是,便拔须染发装童子,冒领“未冠题”。这类事在当时并不为奇,而嘲讽他们的诗对也屡见不鲜。
如有人改唐人诗曰: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嘴毛衰。
老妻相见不相识,笑问儿从何处来。
又一人考至腿软耳聋,终未及第,因赋一绝自嘲曰:
县试归来日已西,老妻扶杖下楼梯。
牵衣附耳高声问,未冠今朝出甚题?
还有一副对联嘲笑这种“老童生”:
行年七秩尚称童,可谓寿考;
到老五经犹未熟,不愧书生。
此联就事写实,句尾“寿考”、“书生”寓意双关,构思巧妙,语气幽默,读来使人哭笑不得,实乃讽刺文字之佳品。
讽诗送西坡
清朝的官场很腐败,只要谁捞到了一官半职,谁就可以大过权力瘾,大获利益。所以,民间流传有“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句话。
西坡在黄州三年知府任满回乡的这天,也是鸟枪换炮,大笼大箱的金银财宝往江边搬了半天,装了满满一船。正当他抬脚上船的时候,陈细怪忽然带领围观的人诵诗送行了。
陈细怪喊一句,围观的人便跟着喊一句:
来时两手空空,去时千箱万笼。
金银泊满一船,民财一扫而空。
地皮刮走三尺,土地连声叫穷。
黄州无法搬去,临行画入图中。
西坡一听,赶快往船上逃,一脚不稳,差点栽进了长江里。
不打何曾到九泉
有一年清明,陈细怪在游馆回来的路上,沿途看见有很多人祭扫坟台。经过狮子山前,本想顺便到女儿女婿家去看看,不料刚转过山坳,就看见孙、吴两姓为争一处风水地正在打群架,打得头破血流!
陈细怪对此愚昧行为大为叹息。忽然想起宋代诗人高翥的《清明》诗,遂剥成一首讽刺孙吴两姓的诗,题在山石之上:
狮子山前多墓田,孙吴祭妇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鲜血淋成红杜鹃。
日落毛狗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架须当打,不打何曾到九泉!
高翥是江湖诗派中有突出才华的诗人。他的这首《清明》是入了《千家诗》的名篇。陈细怪目睹孙吴两姓的打斗,有感而剥,其讽刺意义更甚于原作。
陈细怪剥的这首《清明》诗,直接讽刺孙吴两姓的扫墓者,看起来似乎个个是孝子贤孙,对祖先都十分虔诚,乃至不惜为之争斗,甚至打得头破血流!
可是祭扫坟台之后,“毛狗”(即狐狸)仍然夜里睡在其祖先的坟上,“孝子贤孙”们又像平常一样,回到家中与儿女笑于灯前。生者自在逍遥,死者孤寂凄凉,纸钱、头破血流都不过是表面现象罢了。
最后两句的讽刺尤见巧妙辛辣,嬉笑怒骂足可予人警策,引以为戒!
附高翥《清明》诗如下: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苏东坡巧骂贪官
有一年,苏东坡微服出访,到浙江一带暗察民情。
这天,他来到浙江一处州府,到一个亲戚家赴宴,贪官知府杨贵和县令王笔也在场。苏东坡虽然坐在首席,因他没穿官服,大家并不知道他就是大文豪苏东坡。
席间,有人提议:“我们都来赋诗助兴,并且凭诗的好坏轮流坐首位,诸位看怎样?”
县令王笔说:“我领头先赋一首。”接着念道:
一个朋字两个月,
一样颜色霜和雪。
不知哪个月下霜,
不知哪个月下雪。
一个官员接着吟道:
一个出字两重山,
一样颜色煤和炭。
不知哪座山出煤,
不知哪座山出炭。
知府杨贵也摇头晃脑地吟道:
一个吕字两个口,
一样颜色茶和酒。
不知哪张口喝茶,
不知哪张口喝酒。
这时,苏东坡吟道:
一个二字两个一,
一样颜色龟和鳖;
不知哪一个是龟,
不知哪一个是鳖。
他一念完,王笔忽然醒悟过来:好哇!这不是辱骂大人杨贵和我王笔吗?“龟”和“贵”、“鳖”和“笔”是谐音字呀。他当下指着苏东坡骂道:“狂徒,你胆敢骂人!”
苏东坡说:“要说骂,我看你们刚才吟的诗才是骂哩!试想:霜雪是见不得阳光的,煤炭是要烧成灰的,茶酒进肚是要变成尿的,这还不是骂?至于我的诗才是祝寿的,龟鳖是长寿的标志,你们不懂吗?”
他的话说得王笔无言以对,知府杨贵这时才看出这位客人有来头,忙问:“请问贵客尊姓大名?”
当他们知道面前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时,一个个都愣了。苏东坡以才智令诸宾客折服,痛骂了知府和县令两个贪官。
应 考
明代嘉靖年间,吴小江到楚地督学,他喜爱年少学士。为了投督学之好,20多岁的青年都把用巾带束结的头发又改梳成两个丫角式样,以表示自己还是少年,然后去参加考试。
当时就有人把这事当成笑话写成诗加以嘲讽说:
昔日峨冠已伟然,今朝丱角且从权。
时人不识予心苦,将谓偷闲学少年。
吴小江走后,曾省吾为督学,他所选拔的多是20多岁的青年。有一个唇颏生须的考生也把胡须剃去,冒充青年。
然而他的考试成绩却在三等以下,也就是说不及格。按规矩应受到杖打的处罚。当时考在三等以下的有不少人,曾省吾以为年长者应当原谅,给他们留点面子,专拣年轻的责罚。这位剃去胡须的人自然被归在青年之列,领受了几十大板。
于是又有人作诗讥讽说:
昨日割须为便考,今朝受责加烦恼。
头巾纱帽不相当,有须无须皆不好。
劝知足
世上人多不知足,一位士人作诗云: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满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买到田园和住宅,出入无轿缺马骑。
叶名琛迷信乩语
叶名琛为清末广东巡抚,英军兵临广州城下,属吏连连告急,可是叶名琛却毫不被所动。属下请他调兵设防,他不许,属下请求招集地方民众设防,他又不许。众人不知他所恃为何,一再请示,他才说:“天下本无事,15日后英兵自然退去。”
众人都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有人猜疑他和英人私通,但是毫无办法,只能静观事态发展。
英人连番下书,叶名琛既不答复,也不向众人宣示,到第14日英军猛烈攻城,城破,叶名琛被英军俘获,被送到印度展览。
事后,人们才知道叶名琛之父喜扶箕,叶名琛为其建长春仙馆居之。馆内供奉吕洞宾。凡有军机大事,叶名琛则到长春仙馆听凭其父扶箕。当英军兵临城下,他所求的乩语则是“过十五日可无事”,叶名琛深信不疑,所以才发生了这则古今中外军政史上的笑话。
城陷后,广东人作有乐府歌曰:
叶中堂,告官吏,十五日,必无事。十三夷炮打城惊,十四城破炮无声,十五无事灵不灵!乩仙耶?占卦耶?签诗耶?择日耶?
洋炮打城破,中堂书院坐。忽然双泪垂,广东人误我!广东人误城有之,中堂此语本无疑。试问广东之人千百万,贻误中堂是阿谁?
从一到十化入诗
四川才子李调元曾调往两江任主考官。苏杭是出才子的地方,当时有六才子颇负盛名。他们眼高天下,目中无人,怀疑这位四川来的主考大人是否确有真才实学。
二月十九日,李调元与他们同游西湖,六才子请李调元赋诗,咏两江事物,并须将数字从一到十化入诗中。
李调元一笑,说:“以数字入诗,不过文字游戏耳,何难之有!”于是随口吟道:
一名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
买得五六七包粉,打扮八九十分娇。
大乔小乔是三国时吴国美女,无疑是两江人物,而且诗中数字齐全,依序而列,无可挑剔。六才子叫好之余,但仍不肯罢休,又要这位李大人将数字从十到一再化出一首即景诗来。
李调元满饮一杯美酒,高声吟道:
月儿十九八分圆,七个才子六个癫。
五更四点鸡三唱,二月怀抱一枕眠。
这诗虽属戏谑,但句句是眼前实情实景,又暗含对不知深浅的六才子的揶揄。六个人这才傻了眼,从心里服了这嬉笑怒骂皆可成诗的惊世之才。
嘲贪官令
某县的县尹和县丞都很爱钱,而主簿却很清廉。有一天,三人一同饮酒,酒至半酣,县尹就出了一个酒令,要求说一句《千家诗》,下边两句俗语包含这句诗的意思。
县尹首先说道:
旋斫生柴带叶烧,热灶一把,冷灶一把。
县丞接着说道:
杖藜扶我过桥东,左边靠着河,右边靠着河。
主簿托令寓意,嘲讽道:
梅雪争春未肯降,原告一两三,被告一两三。
尹是古代县的长官,丞是县令之下的佐官,主簿是掌官文书的官,与县丞同为佐官之一。主簿托令寓意,明说梅雪,暗说县尹和县丞之贪贿,是“借义双关法”。
打你这倾国倾城帽
一日,钱牧斋身穿满洲服装、头戴清朝帽子出门,途中有一老叟用拐杖敲打他的头:“我是个多愁多病身,打你这倾国倾城帽。”
钱牧斋即钱谦益,明朝官至礼部侍郎,却变节降清,多为众人所指责。王实甫《西厢记》中张生有两句唱词:“小子多愁多病身,怎当他倾国倾城貌?”老叟借此二句唱词,改了数字,便以开玩笑的方式给这叛逆一次教训。
十七字诗
明武宗正德年间,有一个乡民善作十七字诗。一年,天旱不下雨,太守多次求雨,却滴雨未降,那乡民便作十七字诗云:
太守出祈雨,万民皆喜悦。
昨夜推窗看:见月!
有好事的人向官府报告,太守派人把他捉进衙门训斥道:“大胆刁民!你真善作十七字诗吗?现在作来,诵出佳句可免受皮肉之苦。”太守训完,就恬不知耻地以自己的别号“西坡”命题。那乡民随即吟道:
古人号东坡,今人号西坡。
若将两人较:差多!
太守令人打他十八大板,乡民强忍疼痛,又继续行吟;
作诗十七字,被责一十八。
若上万言书:打杀!
太守听了,怒不可遏,将那乡民判以诽谤罪,发配郧阳充军。上路之日,他一目失明的舅舅前来送行,二人相扶而泣。痛哭一场之后,那乡民诗癖又生:
发配赴郧阳,见舅如见娘。
两人齐下泪:三行!
据载,元末张士诚当权时,重用其弟张士信。张士信荒淫无耻,平时,只与奸谄邪佞之徒黄敬夫、蔡彦夫、叶德新三人商议大事,经常欺上瞒下,狼狈为奸。当时有人作十七字诗曰:
丞相做事业,专用黄蔡叶。
一朝西风起:干瘪。
后来黄、蔡、叶三人在南京被处死,尸体吊在木杆上风干一个月,真正成了“黄菜叶”。
现在民间流行的“三句半”,就是从这种十七字诗发展来的。最末两字往往是其核心内容,风趣幽默。
紧蒙密钉,晴雨同音
有一则制鼓歌诀仅有20字:
紧紧蒙张皮,密密钉上钉。
天晴和落雨,打起一样音。
后来,在传诵中被减至12字:
紧紧蒙,密密钉。
晴和雨,一样音。
最后,又被删减成八字诀:
紧蒙密钉,晴雨同音。
至此,字比原来少了12个,但原意未失。
写一篇好文章,应反复推敲,力求简练传神,正如郑板桥所说:“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庞振坤行酒令
清代“中州才子”庞振坤,才华满腹,为人诙谐,颖悟过人。相传庞振坤少年时期,有一次曾与三位表嫂共餐。闲来无事,表嫂们提出行酒令助兴,要求是:第一句组合成字,第二句将一个字拆成三字,第三句重复所拆三字,最后以起问句收尾。
大嫂先说:
豆頁为頭(今简化为“头”),犇字三牛,
牛牛牛,不知赶来多少頭?
二嫂接着道:
尸至为屋,森字三木,
木木木,不知能盖多少屋?
三嫂也道:
水酉为酒,品字三口,
口口口,不知该罚谁喝酒?
三位表嫂指向庞振坤:“你也说几句吧!”
庞振坤不甘示弱,随即道:
田心为思,姦字三女,
女女女,不知何人害相思?
行酒令中,运用了汉字离合法,其中犇(奔的异体)、森、品、姦都属于品字形结构,酒、頭(头)、屋、思等都是合体字,分别为左右、半包围、上下结构。
才女救夫
相传古代有一位才女,她和丈夫一起进城,因所骑的毛驴受惊,撞了县官的八抬大轿。县官大怒,没收了她的毛驴,并要打她丈夫40大板。才女苦苦为其夫求情。
县官说:“人们都说你是才女,一出口就是文,如果你能当堂作诗表示八个‘不打’之意,却不说‘打’字,老爷就还你毛驴,不打你丈夫。”
才女问道:“但不知老爷以何为题?”
县官见天已黄昏,便将胡子一捋,趁兴说:“就以‘夜’字为题吧。”
才女略加思索便朗声吟诵道:
月移谯楼更鼓罢,渔夫收网转回家,
卖艺小店去投宿,银匠熄炉正喝茶,
猎人山中缚死虎,飞蛾团团绕灯花,
院中秋千已停歇,油郎改行谋生涯。
毛驴受惊碰尊驾,望求老爷饶恕他。
县官听罢,知道前八句都暗含“不打”之意,而且诗句合辙押韵,又顺理成章,不由得拍案称赞。高兴之下,随即还了才女毛驴,并赦免了她的丈夫。
张打油
唐朝时,南阳人张生善于作俗语诗,其诗俚俗浅露,颇有情趣,人们称之为“打油诗”,张打油也因此而出名。
有一天,大雪纷飞,他脱口吟道: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这首诗虽算不得高明,却将雪中景物特点风趣地描绘了出来。第二年冬天,南阳的参政巡视乡间,适逢大雪难归,便到败落的官宦家里居住。郊野之地,无甚观赏,住了一日,便觉无聊,于是有人想到张打油,若让他前来咏诗取乐,岂不逍遥?
参政听到这个建议后很高兴,马上派人把张打油叫来,问道:“你能作些什么诗?”
张打油回答说:“看见什么,或想起什么,就写什么,哪有什么定准。”
参政说:“现在大雪纷飞,那就以此为题吧!”
张打油思索了一会儿,随口吟诵起来:
六出飘飘降九霄,
街前街后尽琼瑶。
有朝一日天晴了,
使扫帚的使扫帚,
使锹的使锹。
头两句颇有诗味,“六出”即雪花呈六角形;后面几句虽然俗气,但痛快淋漓,一气呵成,也还不错。于是,参政赏给张打油白银二两,作为奖赏。
后来,安禄山发动叛乱,攻打南阳,把整座城池围得水泄不通。朝廷迟迟不发兵来救援,南阳城形势危急万分。这时,张打油正在城里一个亲戚家读书,面对紧张的局势,张打油以时事为题,吟道:
天兵百万下江南,
也无救兵也无粮。
有朝一日城破了,
哭爹的哭爹,
哭娘的哭娘。
打油诗属于下里巴人之类的作品,多是触景而作,没有什么修饰词语,形式活泼动人,质朴无华,易于被读者接受和喜爱。
除非猫子不吃鱼
父子俩打算戒酒,可想了很多办法,却没有什么效果。
有一天,吃饭时,桌上又放了一壶酒,父子俩都想品尝一点美酒,却又被戒酒之心所约束,各自闷着想主意。一阵沉默后,父亲先开口:“今天喝酒有个规矩,各作诗一首,开头结尾都要有酒字,作不好,就不能喝!”
“行!”儿子看到有饮酒的机会,不由得喜出望外:“那就请父亲先来吧!”
父亲略加思忖,说:
酒,酒,酒,
左边三点水,
鱼在水中游,
猫在岸上守,
除非猫子不吃鱼,
老子今生不戒酒!
儿子二目圆睁,望着正把手伸向酒壶的父亲,大口大口的涎水直往肚内咽,活现出一副馋相,急忙诵道:
酒,酒,酒,
三点加上酉,
阿婆在屋内,
阿公门外守,
除非阿公不进屋,
小子一世不喝酒。
“妙,妙,妙!”父亲竖着大拇指,一阵称赞。只见酒杯来来往往,二人酣畅地对饮起来。
七不嫌
古代穷人对生活中的小事有“七不嫌”之说。有哪些不嫌呢?
饥饿得粗食,不嫌;
徒行得劣马,不嫌;
行久得座位,不嫌;
久贫得薄酒,不嫌;
口渴喝凉水,不嫌;
赶路乘小船,不嫌;
遇雨进小屋,不嫌。
吴人嫁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