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转化的机制人力资本不外乎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或机制形成:一是并没经过相关的理论学习而是直接通过实践学习,即“干中学”获得经验知识,如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没受过中、高等教育的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家的人力资本的形成。因为这一部分人力资本完全从实践中产生,大规模的更自由的经济实践机会的可得性就决定了这一途径形成的人力资本量。二是先通过书本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再进行实践应用,使所学理论知识转化成经验知识。在这一途径中,实践,也就是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起两个作用:一是个人的实践对理论知识进行检验、修正、补充和完善;二是在把理论消化、吸收的同时,在实践中将一般的理论知识变成自己个人的经验,也就是将抽象而一般的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对于个人来说,在每一个特殊的具体场合可操作的知识,或说决策能力和操作能力,也就是实际的人力资本。但是如果不能完成这个转化,知识就只能限于理论知识层面,就会出现所谓的高分低能、人们通常所说的“书呆子”以及纸上谈兵的现象。因此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实际要取决于潜在人力资本向实际人力资本的转化率,也就是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向实际的经验知识的转化,也就是依赖于教育与实践的关系。此外,还有一种人力资本形成途径,它是在第二种途径的体系中实现的,但它的实现有时也借助第一种途径的成果,这就是通过实践和教育相交融的方式直接从教育中获得经验知识,如案例教学、职业培训等,在这一过程中经验知识被以抽象的、理论教育的方式直接传授给没经过相应实践的人,使这些人直接通过教育获得了一部分人力资本。
因此,不论通过以上哪种机制,实践在这一过程中都起关键的作用。但是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因为获得实践的机会、现有实践的类型(自由宽松的,还是僵化、程序化的)是不同的,因此实践所起的作用大小、作用的方向(激发转化还是阻碍转化)也是不同的。如在计划经济实践中,企业不具备生产经营自主权,整个经济运行全由国家计划主导,财产公有,收入分配平均化,个人的工作内容只是执行具体指令、重复简单操作,没有权力、机会和动力创新、增效,因此在实践中潜在人力资本向实际人力资本的转化率一直处在非常低的水平,实践对实际人力资本的生产不能起促进的作用,反而起制约作用。而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具备了各项自主权,整体经济运行遵循市场经济规则,政府只起宏观调控的功能,实行多种所有制、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因此个人具备了充分的权力、动力、压力及资源提高个人绩效,尽量地提取个人潜能,使得潜在人力资本转化率持续处于较高的水平。同时自由市场环境下不断出现的制度创新还使经济实践的类型更丰富、实践活动的空间更广阔,因此通过经济实践直接生产出一部分实际人力资本,所以市场经济下的经济实践对实际人力资本的生产起着催化和加强的作用。简要说明了我国经济体制转型中社会经济实践机会的转变带来的实际人力资本的变化。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经济行为主体通过理论学习获得了抽象知识(潜在人力资本),但却没有从事可以转化抽象知识的实践的自由,只能按国家计划执行一些简单、刻板的操作,这就阻碍了行为主体头脑中的抽象知识的自主转化,使很大一部分抽象知识没有了进行转化的媒介,加之由于经济主体不能自主选择从事哪种实践,实践本身专业化程度较低,因而通过“干中学”获得的经验知识也非常有限,导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实际人力资本总量较少(由同心圆中小圆代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实际人力资本量)。而在改革开放开始后,由于经济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实践的机会大量涌现,经济行为主体对经济实践的选择权及其在实践中的自主性也逐渐增加,实践的专业化程度也随市场需求的增长而增强,因此经济行为主体的实际人力资本得以不断增长(同心圆中的大圆代表市场经济下形成的实际人力资本)。在这一阶段,实践的作用凸显放大,成为决定这个阶段实际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因素,正因为如此本书将经济体制的变化对实际人力资本生成的作用作为研究主题,以期揭示实践环节对人力资本生成的重大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因为人力资本作为个人的实际能力也存在“用进废退”的问题,所以实际人力资本的使用和发挥对其自身产生重要影响。任何一种知识,如果长期不使用,都会生疏或淡忘,所以经常积极地使用和发挥已形成的实际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就会不断增长;而将实际人力资本长期闲置不用则会使已形成的实际人力资本逐渐消减(长期失业就是对人力资本的最大毁损)。实际人力资本会越用越多,有自我促进、累积的特点,这使实际人力资本的使用对实际人力资本存量产生重要影响:人们的劳动积极性高、实际人力资本的使用频度与强度大,实际人力资本存量就会随之提升,反之,实际人力资本存量就会因之消减。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潜在人力资本经由实践向实际人力资本转化的程度是因人而异的,即是,即使某些人具有相同的教育背景,从事的是同一实践,处于同样的制度环境下,这一转化程度也会因为个体固有的差异而不同。首先,人们所持的工作态度不一样,这会对这一转化程度产生影响。态度积极、认真的人会更注意观察实践过程、思考出现的问题;而态度消极、敷衍的人只会机械地完成规定工作,不会作“多余”的观察思考,因此,他们在工作中所得到的经验知识的量就会不同。其次,一些人的思维方式正确、逻辑观正确,他们能很快地利用已有的知识找到问题关键、发现规律;而有些人思想教条、僵化,那么即使他们与前者具有同样的理论知识,也无法转化为同样多的经验知识。再次,个人的天赋不尽相同,有些人生就观察能力、领悟能力、归纳能力强,在实践中更容易透过现象发现规律,并归纳为自己的经验知识;而有些人生就反应迟钝、领悟能力差,在实践中很难通过现象发现原理、技巧。因此,在现实中统计、度量实际人力资本是十分困难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将这种个体差异整合进实际人力资本度量的方法。考虑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广泛地对多组具有同一教育年限、从事同一实践的人群进行调查、观察,从而得到思维灵活的人和思维僵化的人的比例的概率性的判断,而这意味着较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工作,因此本书也没有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