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犹太人的经商心计:塔木德大智慧全集
29135600000044

第44章 满足是成功的死敌

在犹太人看来,不管一个人到了多大岁数,也不论他有多么贫穷,只要他是人,就应该学习。因此,犹太人认为人们可以透过学习保持“青春”,保持年轻人的心态,还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财富”,取得精神上的富足。

即使是最聪明的智慧也要永远学习。

——《塔木德》

生命有终结,学习不能终止

有一本名叫《虔诚者的书》上记载着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里常常都放有书本。因为他们认为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死者就会从坟墓中爬起来看书。

虽然这种事情是不会发生的,但是犹太人对求知的态度是:生命是会有终结的,但学习却不会终止。

犹太民族的好学作风成了他们的历史和民族的一个显著标志。

在公元前5世纪时,波斯王国驻犹太地区的总督聂赫米瓦曾说过:“这一个地方不仅有很多图书馆,在图书馆中更是经常挤满了看书的人。”他的话不知不觉中印证了犹太民族的好学。

犹太人把书本当作宝贝。在古代,书往往被犹太人翻看得破破烂烂,但是他们仍然舍不得扔掉,一直要等到整本书都七零八散,字迹模糊不清,再也不能翻阅的时候,四邻才会聚到一块,像埋葬一位圣人一样,恭恭敬敬地挖一个坑,把这本书埋掉。

生命有终结,学习都不能终止,犹太人认为学习可以让人获得生命和更多的奖赏。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人说,我的年纪太大了还学什么?或者,工作太忙了没有时间学习。这对犹太人说来,都是不可思议的事。

在犹太人看来,不管一个人到了多大岁数,也不论他有多么贫穷,只要他是人,就可以学习。因此,犹太人认为人们可以透过学习保持“青春”,保持年轻人的心态,还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财富”,取得精神上的富足。

“忍冻学习的西勒尔”的故事,是一个为犹太人熟悉的故事。

名垂千古的西勒尔年轻的时候,抱着一个很大的希望,那就是专心致志研究《犹太教则》。可是,他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充裕的金钱,他的愿望显得有些遥不可及,因为他实在太穷了。

在左思右想之后,他终于发现一个可以完成心愿的办法:拼命地工作,靠工钱的一半过活,把剩下的钱送给学校的看门人。

“这些钱给你,”西勒尔对看门人说,“不过,请你让我进学校去听课,我很想听听贤人们在说什么。”

在几天之内,西勒尔就靠着这种办法听了不少课,可是他的钱实在太少了,到最后他连一片面包也买不起。这时候,让他感到难受的并不是饥饿,而是看门人坚决地拦住了他,不再让他走进学校一步。

怎么办呢?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好办法。他沿着学校的墙壁慢慢爬上去,然后躺在天窗边。这时候,他就可以清楚地看见教室里面上课的情形,也可以听到教师讲课的声音。

安息日前夕,天寒地冻,冷风刺骨。在第二天,学生们照常到学校去上课,屋外阳光灿烂,可是屋里却漆黑一片。

施玛对阿弗塔扬说:“兄弟,这间屋子每天都很亮,但今天却有些暗,外面是不是阴天了?”

他们抬头向上看,发现屋顶有一个人型的物体,于是,他们爬到房顶,发现了被大雪覆盖几乎冻死的希莱尔。他们把他背下来,给他洗澡并涂油,然后把他放到了火炉旁边。

两位圣人说:“这个人亵渎安息日的行为是值得的,上帝保佑他。”《塔木德》中有这样一些话:

“对于像孩子那样学习的人,我们把他比做什么呢?就像用墨水在新鲜洁净的纸上书写。”

“但对于像老人那样学习的人,我们把他比做什么呢?就像用墨水在破旧不堪的纸上书写。”

“世界只为了学童们的呼吸而持久存在。”

“学童们决不能忽视他们的学业,即便是为了建筑神庙也不行。”

“没有学童的城市终将衰败。”

只要是活着,犹太人总是不停地学习,因为对犹太人来说,学习是一种神圣的使命。犹太人认为到达天国以前,人必须要不断地学习,即使是一位最伟大的拉比,也不例外。学问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所有的犹太人一向秉持着这样一种观念:肯学习的人比知识丰富的人更伟大。

好学即敬神

在古代,这种风俗是一种非常正式的仪式。孩子们头一次进教室上课,要穿上新衣,由教士或有学问的人带到教室。在那里,每位孩子都可以得到一块干净的石板,石板上有用蜂蜜写成的希伯来字母和简单的《圣经》文句,孩子们一边诵读字母,一边舔掉石板上的蜂蜜。随后,拉比们会分给他们蜜糕、苹果和核桃——所有这一切都旨在使他们在学习上一开始就尝到甜头。

这种仪式早已成历史,但透过远古的仪式,人们可以窥见犹太人对学习的态度。

在犹太教中,勤奋好学是敬神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一种宗教像犹太教那样对学习和研究如此强调。《塔木德》中写道:“无论谁为钻研《托拉》而钻研《托拉》,均值得受到种种褒奖;不仅如此,而且整个世界都受惠于他;他被称为一个朋友、一个可爱的人、一个爱神的人;他将变得温顺谦恭,他将变得公正、虔诚正直、富有信仰;他将能远离罪恶,接近美德;通过他世界享有了聪慧、忠告、智性和力量。”

12世纪的犹太哲学家迈蒙尼德曾宣布:

“每个犹太人,不管年轻还是年老,强健还是羸弱,都必须钻研《托拉》。甚至一个靠施舍度日和不得不沿街乞讨的叫花子,一个要养家糊口的人,也必须挤出一段时间日夜钻研。”

为此,犹太人认为没有人是贫穷的,除非他没有知识。拥有知识的人拥有一切。对于犹太人,拉比可能会问:“一个人要是没有知识,那他还能有什么呢?一个人一旦拥有知识,那他还能缺什么呢?如果一个人不去学习并拥有知识,那他还能拥有什么呢?”

由于把勤奋好学提到敬神高度,犹太人在自己“信仰”的鞭策下,形成了一种几乎全民皆有文化的传统。

有一则这样的故事:

在以色列,有一个人的儿子对学习毫无兴趣,他的老师最后不得不放弃努力,而只是教他《创世纪》一书。后来,敌军攻打他们居住的城市,俘虏了这个男孩,把他囚禁在一个遥远的城市。

恺撒来到了这个城市,视察男孩被囚的监狱。在视察时,恺撒要求看一看监狱中的藏书。结果,他发现了一本他不知道怎么读的书。

“这可能是一本犹太人的书,”他说,“这里有人会读这本书吗?”“有,”典狱官答道,“我这就带他来见您。”

典狱官把男孩找来,说:“如果你不能读这本书,国王就会要你的脑袋。”

“父亲只教过我读一本书。”男孩答道。

典狱官把男孩从监狱里提出来,把他打扮得光鲜亮丽,带到恺撒面前。皇帝把书摆到男孩面前,年轻人就开始读,从“起初,上帝创造天地”一直读到“这就是天国的历史。”

这是《创世纪》的第一章和第二章的一部分。

恺撒听着男孩读,说道:“这显然是上帝,赐福的上帝向我打开他的世界,要我把这孩子送回到他父亲身边。”

于是,恺撒送给男孩金银,并派两名士兵把男孩护送回到他父亲身边。

拉比们又用这个故事教育人们说:“尽管这孩子的父亲只教他读了惟一一本书,赐福的上帝就奖赏他了。那么,想一想,如果一个人不辞辛苦地教他的孩子《圣经》、《密西拿》和《圣徒传记》,那他得到的奖赏该有多大呀!”

与学识渊博的人打交道

犹太人有着“杂学博土”的称号,和他们在谈判的时候,他们讲话头头是道、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精彩,所谈内容左右逢源,似乎世界上没有他们不知道的事情。

有个日本人在和犹太人谈判之后,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那个犹太人太厉害了,那天我们谈了两个多小时,一直是他在不停地说。他给我的印象好极了,他穿着很整洁,讲话极有道理,条理极为清晰,态度又极为谦和,他的谈话让我那样地神往,我简直不想说任何话,而只是愿意听他来讲。你和他交谈越多,你就越会佩服他的学识渊博了,他谈政治、论经济、说军事、讲历史,还滔滔不绝地聊体育、娱乐、时事,真是天文地理无不涉猎,似乎天下没有他不通晓的道理。尤其是吃饭的时候,他的话语更是滔滔不绝,让你大开眼界。”

有位犹太人应邀出席英国的金融会议,在苏格兰参会期间,一天晚餐后外出散步,走到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不禁触景生情,乘着酒兴吟诵了英国诗人史考特的诗,英国人听后大为叹服,认为该先生学识渊博,对他另眼相看,最后在谈判桌上犹太人自然赢得了不少好处。

犹太人由于自身的水平比较高,他们不喜欢和见识浅薄、教育水平低下的人交往,他们说:“在玫瑰花丛的人身上充满馨香”,因而喜欢和学识渊博的人交往,他们之间可以经常讨论学习,相得益彰。

正因为拥有如此渊博的知识,他们才具有高智商的头脑。从而在生意场中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公认的“世界第一商人”。在犹太人眼里,知识和金钱是成正比的,只有丰富的阅历和广博的业务知识,在生意场上才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这是能赚钱的根本保证,也是商人的基本素质。

学识渊博的人可以放眼世界,他们站在经营大师们的肩膀上俯瞰脚下的财富。知识丰富的人就是把自己放在了世界巨富们那里,学习他们最为精髓的赚钱秘诀。而学识浅薄的人无论是自己的见识还是处理问题的能力都可能低于学识渊博的人,他们在长期的商业活动中很难长久地站稳脚跟。

犹太人把知识视为财富,认为“知识可以不被抢夺且可以随身带走,知识就是力量”。犹太人重视知识,目的在于使自己能在竞争的社会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壮大自己民族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