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世界成功励志故事金典——生存的突破
29139500000016

第16章 生存的自律(3)

接着我们讨论“宗教”和“世俗”的二歧式。我们在童年接受的宗教仪式似乎非常可笑,它使许多人对宗教完全失去兴趣并毫无“寻找上帝”的念头。但很多宗教界朋友,至少那些已经超越类似把上帝看成又有皮肤又有胡须那种认识水平的人,却津津乐道地谈论上帝。超越的神学家认为头等重要的问题已经成为这样的问题——如宇宙的意义,宇宙是否有一个发展的方向,等等。宗教传统的本质是追求完善,揭示价值信奉。许多宗教团体开始公开宣称,宗教的外部装饰和标志,如礼拜五不吃肉等等,是不重要的,甚至有害,因为这会混淆视听,使人忽略宗教的真谛。

由于享受并献身于存在价值的人使他们基本需要的满足成为神圣的,因此他们也更能享受这种满足。对于那些能从存在价值的角度也如从需要满足的角度一样彼此相待的爱侣,性交也能变成一种神圣的仪式。要体验精神生活,无须在高山上打坐10年。只要能在一定程度上认知存在价值,就能使肉体和它的一切欲望成为神圣的。

如果我们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实现和唤醒存在价值,我们将会有一种新型的巨大发展。人会变得更坚强、更健康,并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他们自己的命运。对自己的生活承担更大的责任,有一套合理的价值指导自己的选择,人会主动地改造他们在其中生活的社会。趋向心理健康的运动也是趋向精神安宁和社会和谐的运动。

每一天都是学习日

一个农夫在临近六月时,从一个好吃懒做的人那买下了一块地。原来的主人没有在早春时播种,只种了一些蔬菜。于是,邻居们就对农夫说:“临近夏季,已过了播种粮食的季节了,只能种些蔬菜了。”但是善于思考、极具智慧的农夫认为现在播种晚熟的谷类,只要悉心照料,也会有所收获。于是他没有听信邻居的话,而是改种了晚熟的谷类。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晚秋,成熟的谷类真的有了好收成,甚至超过了邻居们的收获。做人也同耕种一样要弥补过失,只要撒下希望的种子就能收获成功。

假如你早年失学,但是有上进的志向,渴望成为有用的人才,那么你就应不失时机地寻找学习的机会,无论遇到谁都应虚心求教,哪怕是点滴的知识和经验也不要轻易放弃,因为它会对你日后的成功有所帮助。

遇到印刷匠,你可以学到印刷的技术和经验;遇到泥水匠,你可以学到建筑的知识;遇到农夫,你可以学到农业技术和知识……

知识和经验可为日后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积累知识和经验的途经多种多样,可以从书籍中查阅,可以从他人的知识中获益,可以从不经意的小事得到启示。

总之,要想获取广博的知识,就要从各种途径吸取知识;要想获取更多的经验,就要走到群众中去,培养广泛的兴趣,在平凡的小事中学习到应付种种问题的经验。

许多人过分看重大学教育,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似乎就低人一等。那些没有读过大学的人更存在这种卑微的心理,他们认为,自学得来的知识是有限的,根本无法达到与大学教育同等程度的教育水平。他们还认为,没有升入大学是一生中无法挽回的损失,是努力一生都无法弥补的缺陷,殊不知,有很多着名的学者都没有受到过正规的大学教育,甚至从未跨进过中学的校门,他们都是自学成才的典范。

一个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青年很迷恋书籍,他在几年的时间里阅读了大量的名人名着和名人传记,后来竟加入了史学家的行列。凡是听说过他的大名的人都对他的学问赞不绝口,认为他是着名大学的高材生。其实,他的学问完全源于自修和博览群书,由于阅读了大量名人名着、名人传记,所以在不知道不觉中,他便形成了极具个性且优美的写作风格。这样自学成才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特别是在现在社会,文明程度如此之高,拥有了更多更先进的学习途径,成才的机会不是更多吗?

如果你在业余时间也能够自修学校课程,那么你也一样会获得同样丰富的知识。有些人早年失学,之后从未间断学习,同样也成就了一番事业,你能够否认他们的价值,说他们不成功吗?

有许多成年人不注重知识的积累,因此事业平凡,生活平凡。他们认为年轻时失去的学习机会,在老年时再去弥补,是一种愚蠢的做法。这种错误的观点源于他们的懒惰,实际上,我们每时每刻都有学习的机会,只要你把握了正确的方法,利用空闲的空间,一定会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年轻时所荒废的学业,在一定的时间内完全可以弥补,甚至会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扎实。

人在一生中时刻都可以接受再教育,很多知识在人到中年时学习会更有利,因为多年的人生经验,使他们的判断力得到了升华,他们懂得惜时如金,所以会利用一切机会、寻找一切途径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

许多人并没有从应试的学校教育中得到很多教益,因为年轻人贪恋玩乐,根本不懂得积累知识的重要性,直到中年时期,知识的贫乏让他们尝尽了苦头,所以他们才努力用功,以弥补知识上的缺陷,同样也能收获成功的喜悦。

社会是一个大学校,无论什么人接触到什么事,得到什么经验,都可以成为极好的教材。只要放开思想、放开手脚,每时每刻都可以吸收更多更丰富的知识,然后在空闲时,细细咀嚼消化那些零散的知识,把它纳入你的知识网络,使它们升华为更精湛、更有意义的学问。

做事切勿繁杂

凡事简洁明了,切中要害,既是一种机敏,也是一种智慧。话人人都会说,这不足为奇,但思想却像沙里的金子,它才能真正启发大家思考。宝石的价值不在于它的重量;日常呼吸的空气,一旦经过压缩,就拥有了炸弹一样的力量,再坚固的岩石也抵挡不住;涓涓细流一般的娓娓劝说,也许会在我们思想中不留任何痕迹,但换成震天狮吼,却具有摧枯拉朽、涤荡一切的力量。

如果你想成就大业,那么你就应该集中精力,如果你希望别人知道你工作的价值,那么你就应该化繁为简。因为子弹只有密集才具有杀伤力。别人需一小时才能讲述明白的问题,大法官鲁弗斯·乔特只需一分钟就能说得十分透彻。

相同的主题,瑟罗·威德在《奥尔巴尼晚报》上寥寥几笔就可以完全让人信服,而贺拉斯·格里利却会在《纽约论坛》上发表长篇大论。

希拉斯·菲尔德对来访者说:“要简洁,时间宝贵。我们可以将准时、诚实、简洁,作为一生的座右铭。谁都不会有时间看洋洋洒洒的长信,如果想说什么,就简单明了地说出来。再重要的事情,一页纸也是以说得清清楚楚。许多年前,在我铺设大西洋海底电缆时,我需要给英国发一份紧急而重要的信函。我十分清楚地知道首相和女王一定会读到这封信,于是,我用了几页纸将事情写清楚,然后反复修改,让句子变得简洁易懂,经过了20遍的修改,最后我只用了一页纸就将事情写清楚了。寄出的信函很快就收到了让人满意的答复。试想如果我的信写上五六页,事情还会那么顺利吗?回答一定是不会,因此简洁起了关键作用。”

斯图尔特先生十分看重时间的价值,他把它作为自己资本的一部分。他的私人办公室不允许任何人进入,客人只能把事情交代给门卫,才有可能在另一间办公室见到斯图尔特先生。如果那个访客想谈私事,门卫就会告诉他:“斯图尔特先生现在不谈私事。”如果谁得到了他的接待,那么他就必须做到尽可能简洁明了地把事情谈完。在斯图尔特的公司,看不到散漫随意、无所事事的景象,也没有人随意开玩笑,一切都处理得迅速而有序,从早到晚,凡是工作时间,他的口号就是“效率”,这不得不让他的对手赞不绝口。斯图尔特先生从不愿将一分一秒浪费在朋友式的闲聊或娱乐上。

泰伦·爱德华兹说:“想说,就说。说完,就打住。”

费奈隆是法国着名牧师、作家,他曾经说:“演说的最高境界是能够做到简洁而意义深远,能够使我们要说的内容安排妥当,能够精选出我们的思想,同时要做到镇定自若,不慌不乱。”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言语能够语惊四座,就应当尽可能简洁。”英国诗人缪塞说,“语言也同阳光一样越浓缩集中,越容易将物品引燃。”

学习与人生相伴

2001年11月《成都商报》报道:每个周末,一名成女士(她要求不得泄露她的任何个人资料)都乘飞机赴京,参加北京大学每周六早上8时对分开课的应用金融学专业(证券投资方向)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进修班2001年上半年在新浪网发布了招生广告,不久,这名来自成都的女士就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取得联系,并于9月下旬正式报名。从那时起,这名成都女士就坚持每个周末乘机到北京进修,10月中旬,她顺利通过了入学考试,在缴纳每年5万元的学费后成为该班一员。

一位老师曾为她算过这样一笔账:至该班2003年6月结束授课,她每周往返京蓉一次,两年间除去假期约为80周,按每张机票1130元计,她两年间赴京上课的机票费约为:1130×80×2=180800元,也就是说,该女士为此次进修所花掉的机票费就超过18万元!

如果看这则消息,你第一个念头或许是:值得吗?

也许这个例子有些极端。但是,在变化越来越快的21世纪,每个人既有的知识和技能很容易过时,因此要“不断充电”。花在学习上的投资是明智的。

许多人以为,学习只是青少午时代的事情,只有学校才是学习的场所,自己已经是成年人,并且早已走向社会了,因而再没有必要进行学习,除非为了取得文凭。

这种看法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其实是不对的。在学校里自然要学习,难道走出校门就不必再学了吗?学校里学的那些东西,就已经够用了吗?

希腊作家索伦说:“活到老,学到老。”

其实,学校里学的东西是十分有限的。工作中、生活中需要的相当多的知识和技能,课本上都没有,老师也没有教给我们,这些东西完全要靠我们在实践中边学边摸索。

可以说,如果我们不继续学习,我们就无法取得生活和工作需要的知识,无法使自己适应急速变化的时代,我们不仅不能搞好本职工作,反而有被时代淘汰的危险。

有些人走出学校投身社会后,往往不再重视学习,似乎头脑里面装下的东西已经够多了,再学会涨破脑袋。孰不知,学校里学到的只是一些基础知识,数量也十分有限,离实际需要还差得很远。

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只有以更大的热情,如饥似渴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使自己丰富和深刻起来,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以便更好地投身到工作和事业中。

据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调查,半数的劳工技能在5年内就会变得一无所用,而以前这段技能的淘汰期是7~14年。特别是在工程界,毕业10年后所学还能派上用场的不足1/4。因此,学习已变成随时随地的必要选择。

美国人认为:年轻时,究竟懂得多少并不重要,只要懂得学习,就会获得足够的知识。

于是,企业与公司里的上班族已成为学习市场上成长最快的人群。1992年,全美企业员工中仅接受企业正式拨款学习的人数就增加了400万,平均每人每年可以享有31.5小时学习课程,因此全美企业员工的总学习时间增加了1亿小时,相当于25万名全日制大学生的学习时间。

换句话说,大约要建几十所和哈佛大学规模相当的新大学,才能满足企业员工的学习需要。

目前,美国已有26家知名企业成立了自己的大学。学习的效益也日趋明显。在摩托罗拉,每花1美元投资在学习上,就可以连续三年提高30美元的生产力。

“用学习创造利润”——这已被管理学界和企业界公认为当今和未来“赢”的策略。

瓦尔特·司各脱爵士曾说:“每个人所受教育的精华部分,就是他自己教给自己的东西。”已故的爵士本杰明·布隆迪先生愉快地回忆起这句名言。他过去常常庆幸自己曾经进行过系统的自学,而这一名言其实适用于每一个在文、理科或艺术领域内的成就卓着者。学校里获取的教育仅仅是一个开端,其价值主要在于训练思维并使其适应以后的学习和应用。一般说来,别人传授给我们的知识远不如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坚韧所得的知识深刻久远。靠劳动得来的知识将成为一笔完全属于自己的财富。它更为活泼生动,持久不衰,青春永驻。这恰恰是仅靠被动接受别人的教诲所无法企及的。这种自学方式不仅需要才能,更能培养才能。一个问题的有效解决有助于探求其他问题的答案;而这样,知识也就转化成为才能。无须设备,无须书本,无须老师,也无须按部就班的学习,自己积极的努力就是唯一的关键所在。

最好的老师乐于意识到自学之重要,并鼓励学生凭借自身的能力在积极的生活中磨练汲取知识。他们更多的依靠磨练而不是直接传授,并努力使学生成为正在进行的工作中的一分子,这样教育就比一味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范畴和细节更为高明。

阿诺德先生竭力使学生依靠自身积极的努力得到提高,而他本人则仅仅是引导和鼓励。他说:“比起把一个孩子送到牛津大学享受安逸舒适而不好好利用自身的优势,我更情愿把他送到几帝蒙的地里务农,那里他必须自耕自给,自谋生计。”在另一个场合他又说:“如果真有令人感佩之事,那就是看到一个天性愚笨的人受到上帝的恩赐,得到诚恳、真挚、勤勉的培育。”当提到符合这一情形的一个学生时,他说:“我要向他脱帽致敬。”

近年来,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项层出不穷,就业能力的要求随着技术进步的加速也在不断变化着,标准的提高,使得技术发展的要求与人们实际工作能力之间出现了差距,由此产生了一种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一方面失业在增加,另一方面又有许多工作岗位找不到合适的就业者;一方面争抢人才的大战异常激烈,另一方面又有大批在岗者被迫离开岗位。伴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企业对劳动力不再只是数量需求,更重要的是对其质量有了新的标准和需求。强化知识更新,树立“终身受教育”的观念已成为时代的呼唤。

现在,的确有不少下岗职工急于求职,而忽视了参加培训学习,更新知识;有的甚至认为自己有一技之长,尤须再“充电”,换哪个门庭都能干。殊不知,“终身职业”时代正在逐步消失,“终身教育”时代正大踏步向我们走来。实践证明,每当一种新的技术代替原来技术的时候,总要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乃至新的行业,如果我们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一招鲜”上,就只能成为市场竞争的“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