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鉴》一书是曾国藩十三套学问中少为人知的识人术,由曾国藩原著,清远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因为曾文正公乃儒学大家,故《冰鉴》原文只有区区2269字,当然是极精练的文言文写就。我想当时,曾国藩肯定研究了古代相术的一系列著述,如:周易八卦、鬼谷子、袁天罡、陈抟、刘伯温等数代名家对八字、相术的论述。加之他观察人之入微入理,慢慢总结的一套“人力资源管理”学问。正因为极其精练,所以现在用图解的形式加以诠释倒也别具一格,简明易懂。近几年看到的书中,还有两本图解的,一本是《图解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另一本则是非常现代的《图解彼得·德鲁克的管理学》。
曾国藩有八大智慧为后人称颂效仿。
一为识人秘术。即《冰鉴》,他认为以冰为镜,明察秋毫。
二为用人妙法。他的用人准则是:德与才,不可偏重——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澜;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叶。当才与德不可兼得时,与其无德而近于小人,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
三为为官方略。他主张为官者,要做到五耐:耐烦、耐冷、耐苦、耐劳、耐闲。
四为治军要义。他认为带兵之道:勤、恕、廉、明四字缺一不可。
五为处世之道。曾氏认为,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以诚为先,戒傲,戒惰,戒疑,戒贪。
六为治学艺术。他认为: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七为修身心决。曾国藩作省身十二课(我在前面曾国藩作《败经》一书中已有论述,实际上省身十二课在曾氏《家书》中多次提及)。
八为家教有方。注重修心、修身、修行。
《冰鉴》从神骨鉴、刚柔鉴、容貌鉴、情态鉴、须眉鉴、声音鉴和气色鉴七个方面来判断预测一个人的特长、短处、仕途、命理、成就等。虽说有些以偏概全,唯心主义,但只要细细想来,均也有根有据,有实有证。故此,作为人的一种知识,一种修养,细细品味,倒也其乐无穷。
三国时,诸葛孔明有“识人七法”,他考察一个人从志、变、识、勇、性、廉、信七个方面观察、试用,然后量才录用。
志:即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变: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识: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勇: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性: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廉: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信: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当然,诸葛亮自身也有六大缺点,特别是事必躬亲,后继无人,这一条使得蜀国的事业愈走愈颓废,这也算是天意吧。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
一个人的神,主要集中在两只眼睛里,所谓“双目炯炯有神”来描述一个人的精力旺盛,机敏干练。按中医理论,肝属木,开窍于目,双目有神,精光熠熠,说明这个人精旺体健。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双眼正视,气定神闲,说明此人正直、稳重。眼神飘忽不定,忽左忽右,游移不定,说明此人心中有异想。
曾国藩认为,“内圣外王”为做人做事的理想境界。身处逆境,也要坚忍不拔,即“内方”;处事要有生气勃勃的思想和心灵,即“外圆”。外圆内方,一刚一柔,柔中显刚,方圆兼济。
人的眼神,是反映心灵的动态。言行举止,无不是思想的表现,而人的眼神是很难隐藏的。我想起华生医生的名著,福尔摩斯探案集中的很有名的一篇:巴斯克维尔的猎犬。福尔摩斯苦苦追索案犯是谁,百思不得解,偶尔看到家庭一组照片,由此从照片的眼神中推断出案犯。当时,他有一句名言:人,什么都可以伪装,唯独眼睛,是极难伪装的。
一个人感到愉快、欣赏、兴奋时,他的瞳孔会扩大到平时的4-5倍;若生气、讨厌、心情消极时,瞳孔会收缩得很小;瞳孔没什么变化,表示漠不关心;沮丧的人眼皮耷拉;轻狂傲慢的人与人交流会半闭双眼;与人交流时,眼球稳定,说明态度诚恳;目光闪烁,很可能暗藏打算。
管理者的识人之道
作为企业的高管、管理者,最根本的任务是为企业选拔源源不断的人才,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企业若要基业长青,选人、用人、留人则是重中之重。管理者日常工作、生活中特别要关注四种类型的人:
一是有独到见解者,说明他认真做事,勤于思考,充满激情;二是敢说敢干者,这类人精力旺盛,关心企业,有望成为中坚力量;三是有晋升欲望者,说明他自信、有能力,但要善加引导,培养;四是善学善用者,这类人善于结合实际创新发展,企业发展不可或缺。
选人用人以德为本
德与才之间的关系,自古争论不休。到底是德重要还是才重要,在识人用人时应该以德为标准还是以才为标准呢?
中国古代,在乱世纷争中,很多当权者,倾向于用一时之才,不求全责备。不论文臣武将,只要有独特本领,即委以重任,也常常建功立业,但世事平稳时,当权者多以德为先。可谓: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但若仔细考量,德才的展现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有时候,一个人的德与才的真实性,只有极少数人了解。从这点看,我们现在的所谓干部选拔,就比古人简单多了,最大的缺陷是以民主推荐定基调,试想,老百姓、群众、基层干部、员工都知道如何选人才、识人才,那还要领导何用?还要专司其职的组织部门何用?这与吏制上缺失强有力的监察制度有关。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智,莫大乎知人”。但人之难知,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险,浮云不足以比其变。可谓: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知人,需要时间和事件的考量,时间是量的积累,事件是质的体现。但自己认识自己,是最难的。难怪乎古希腊阿波罗神庙的前殿上刻着:认识你自己。要做到知人善任是现今管理者的用人核心。古代的范蠡救子,即是最好范例,什么样的工作,需要什么特点的人去完成。有很多时候,管理者应该扪心自问,某件事由某人负责,但往往陷入困境,是否是用人不当。
保持弹性,进退自如
水表面上看是柔弱的东西,随遇而变,但却能穿石销金,无孔不入,这叫大柔非柔,至刚无刚。弹性是一种韧性,是一种做人处世的策略,所谓:退一步才能进两步。世上凡事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日常工作生活中,时常可见固执己见者不肯却步,本来贤明却变得一时糊涂。本来花费很小精力可成事者,却到头来纠结不清反成败局。所以,屈尊能柔是一种大智慧,所以,成在用人,败在用人,用人与决策一样成为有效领导者的重要职责。
鉴人之法
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如何识别君子和小人。司马光有一段名言:要了解一个人,就要先观察他的言行;听别人的话,要先弄清楚他的本意;看人家做事,要对照事情的结果。爱许诺的人,未必守信;会说话的人,未必能躬行;身体力行的人,未必能说会道;高声叫骂者,未必勇敢;讲话温和者,未必胆怯;少言迟钝者,未必愚蠢;滔滔不绝者,未必聪明;朴拙逆反者,未必背叛;顺从迎合者,未必忠诚。
当然,作为企业管理者,常常在识人辨人。应该在遇到大事、要事之时,看他是否能轻松胜任;在顺逆处境之中,看他的胸襟气度;在喜怒之际,看他的涵养;在公众场合里,看他的言行举止、学问见识。人的品行节操,在利害关头就能看出。
观人识人,也应做到:纳于言,敏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