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执悟
29140400000003

第3章 《高盛帝国》——一家百年老店的传记

由美国作家查尔斯·埃利斯著作,卢青、张玲、束宇翻译,中信出版社出版的《高盛帝国》一书,我花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才看完,真可谓是“三上小说”(指车上、床上、路上,泛指上下班空隙、睡觉前、出差在外),闭卷之时,我对高盛的影像由支离破碎到逐渐清晰,真要感谢三位翻译,是他们将如此巨大的帝国传记,翔实生动地再现。

高盛,关于这个集团,抑或是这家银行,我是近几年才知道一些,这些印象还得感激最近发生且尚未过去的危机。在刚刚兴起讨伐金融危机的种种罪魁和教训时,有一则报道称:德国一家大银行在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后的十分钟,竟然按事先商定的划入雷曼兄弟10亿欧元;有好事者事后采访交易员到总经理,竟然无人认错,而高盛投资银行内部历来有不成文的规矩——最普通的员工、随时随地可以通过企业内网将任何建议直达集团高层,还说这是该企业的传统,目的就是避免高层闭目塞听,特别是有关企业发展和经营风险之类的建议,高层更是每天做的一件事,就是查看有否员工建议并予以回复。久而久之,形成了高盛约定俗成的“绿色通道”。我敬佩高盛,也曾鼓动几位董事长在各自的银行中形成如此的“绿色通道”以防范风险。又过了段日子,听到美国财政部处罚高盛几千万美元,理由是在危机将发未发时有违规操作嫌疑。闻此消息,我虽然认定是美国政府作秀,但对高盛的美好印象还是打折了不少。再后来,看到国内一篇报道,称高盛犹如间谍一般,早已悄悄地渗入中国经济各领域。报道称,高盛在近十几年间,通过他的子公司、孙公司、重孙公司等,参股、控股了中国经济十几个行业,几百家企业,大有下一步蔓延并进入国计民生重要行业趋势。到此,大大激发了我的爱国热情,认定高盛乃美国经济侵略的急先锋。再后来,又看到一则新闻,说是经过两年多的危机洗礼,大浪淘沙,目前华尔街的投行悉数倒闭,但只有两家屹立不倒,此乃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如此,一波三折,我还是对高盛充满了一种好奇与探究的欲望。有了上述各种的皮毛了解,再看此书,犹如私闯禁地,进入主人并未同意的卧房一般,此书将高盛“晒”给天下人看,我想著作者本人也有以正视听的用意,不管何种原因,将零碎的记忆串成一片,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更何况生命已有140多年的历经磨难的金融巨头确实也有她的过人之处。

高盛的过人之处在哪儿呢?我以为首推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不是我们现在的很多企业刻意打造出来的几句动听的宣传词,或是为了拓展业务而迎合各方利益相关者的营销。它是一种历经磨难、跨越时代、继往开来的宗旨,是几代领导人以身作则并且被所有员工认同并遵守的共同愿景。从19世纪80年代初创起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高盛的首席执行官之一的约翰·怀特黑德将他长期的思考——我们究竟怎样才能把信息传递给所有新加入高盛的员工,取得他们理解并接受我们的核心价值观,让公司的价值观成为他们自己的价值观,从而体现在他们每天做的每件事情当中呢?再后来,就有了高盛集团的《我们的业务原则》,请看它是怎样表述的:

1.客户利益永远至上;

2.我们最重要的三大财富是员工、资本和声誉;

3.我们为自己的专业素质感到自豪;

4.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强调创意和想象力;

5.我们不遗余力地为每个工作岗位物色和招聘最优秀的人才;

6.我们为员工提供的职业发展进程比大多数其他公司都要快;

7.我们一贯强调团队精神;

8.我们的员工对公司的奉献、努力和热忱是最好的;

9.利润是我们成功的关键;

10.我们视公司的规模为一种资产;

11.我们尽力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12.我们必须为客户保密;

13.我们的行业竞争激烈,但我们坚决秉承公平竞争的原则;

14.正直及诚信是我们业务的根本。

更独特的是,高盛把这些业务原则印在公司的年度报告中,送到每个员工的家里,让员工的家人也能读到并了解公司的业务原则(这些不都是我们的银行业打造企业文化的范本吗)。

公司的文化还包括,从初创时期就一直遵守的任何层次的员工在汇报工作、通报情况、提出建议时都一律用“我们”,而不用“我”(这是一种团队精神的体现)。

高盛还是华尔街最先实行双CEO管理的公司,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高盛先后有三代首席执行官均由二人同时担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企业文化的沉淀与展现,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公司治理的范例,高盛的企业文化核心还包括将谦虚和低调作为一种行事原则,其他还包括:成本控制、开诚布公、刻意承担风险、在权威和责任之间独立决断、高度重视团队协作、扁平的组织架构、保持敬畏之心和责任感、对员工的360毅考评……

使我感触最深的是高盛的管理层奉行的一条行事原则:避免大麻烦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断对小问题刨根问底,要想早点得到信息必须领先员工主动提供。这条原则至今对我们也是多么的适用。我们常说加强管理提升内部控制的方法、手段与效率。但又对平时的违规现象不闻不问,甚至熟视无睹,往往导致小问题变成了大麻烦,可谓:小不禁易生大案,偶不禁恐发串案。这样的事例,这样的教训,难道还少吗?

看书,是为了获取知识,了解历史,进入历史,增长自己的见识。很多时候,只有“见”了,才有“认识”,不“见”,哪来的“认识”呢?《高盛帝国》就是这样一部长见识的书。书中还有很多内容对我的传统见识具有拨乱反正的意义:欧美等国在二战以后大多实行的是“国家资本主义”,而我们一直以为“资本主义”等同于“私有制”或“私有化”。当时,欧美很多关于国计民生的企业,如铁路、航运、邮政、冶炼大多为国家投资。50年代后期,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一改其导师凯恩斯的经济学说,大力鼓动政府推行私有经济,充分市场竞争以刺激经济。其学说和当时的美国政府一拍即合,所以有了私有制的发展,英国的撒切尔夫人直到70年代才提出“人民资本主义”口号,为英国的私有化推行摇旗呐喊。私有化需要大量的资金、资本,这又为高盛这样的投行业务寻得了市场。令人奇怪的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高盛才考虑将企业上市。

2003年,高盛和中国工商银行的战略合作启动,我更关注能否在良好的合作中,为中国的银行业带来双赢的契机,而不是“侵略与买办的木偶戏”。

我,敬佩高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