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世界成功励志故事金典——理想的激励
29141000000010

第10章 理想的设计(4)

第一个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他告诉父母,他要退学。父母坚决不同意男孩利用假期推销电脑,男孩只好承诺,如果一个夏季销售不好,那么,他将放弃电脑。可是,男孩的电脑生意就在这个夏季突飞猛进,仅一个月的时间,他就完成了18万美元的销售额。

他的计划成功了,父母很遗憾地同意他退学。

他组建了自己的公司,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在很短的时间内,他良好的业绩引起投资家的关注。第二年,公司顺利地发行了股票,他拥有了1800万美元的资金,那年他才23岁。

10年后,他创下了类似于比尔·盖茨般的神话,拥有资产达43亿美元。他就是美国戴尔公司总裁迈克尔·戴尔。

比尔·盖茨曾经亲自飞赴他的住所向他祝贺,比尔·盖茨对他说:“我们都坚守自己的信念,并且对这一行业富有激情。”

美国戴尔公司总裁迈克尔·戴尔创造了奇迹。他的奇迹说穿了就是心中的成功信念的硕果,他没有让自己的信念停留在想像阶段,而是一步一步去实现,最终使梦想变成了现实。

一个上大学的男孩有多大的能力?但戴尔没有因为自己的渺小而放弃,因为年龄小并不能阻止信念的实现。

无论做什么事情,信念在心,行动有方都是必要的。没有信念的人不会坚持做下去,行动无方也只能导致失败。二者缺一不可。

人生是一段很长的路,这段路上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多,有的只是工作中的小事,而有的却是从小的梦想。但是不管事情大小,做事都要有信念,这实在是一个人成败与否的前提。

1888年,美国银行家莫尔当选副总统。在他执政期间,声誉卓着。当时,美国农业部的一位秘书威尔逊知道副总统本人原先曾是一个小布匹商人。从一个小商人到副总统,为什么会发展得这么快?他研究了莫尔的成长经历,发现莫尔在布匹生意特别好的时候,突然放弃生意转向金融业,最终以此发家,走向政坛。可当时莫尔为什么会放弃这么好的生意呢?威尔逊感到十分奇怪。

他带着问题拜访了莫尔。莫尔说:“我做布匹生意真的很成功。可有一天,我读了一本文学家爱默尔的书,书中的一段话打动了我,书中是这样写的:‘一个人如果拥有一种人家需要的才能和特长,不管他处在什么环境什么角落,有一天终会被人发现。’

这段话让我怦然心动,冥冥中我觉得自己应该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这使我想到了当时最重要的金融业,于是,我不顾别人反对,放弃布匹生意,改营银行。在稳妥可靠的条件下进行运作,许多人和企业都愿意找我,因此,我的经营十分成功,最终成为金融巨头。”

如果莫尔没有走向金融业,那么他到最后也只能是个布商。但是莫尔的心中有了在金融业崭露头角的信念,他才成了金融巨头。

从一个小小的布商,到一个金融巨头,其间的路必然艰辛而曲折,但是莫尔做到了。他有坚定不移的信念,无疑也一定有正确的方法。

我们做事情首先要给自己一个成功的信念,这个信念要始终扎根在我们的脑海,那么我们就会不断地努力,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

有时我们可能会困惑,我能行吗?如果失败了怎么办?把这些顾虑抛开,一旦你下了决心,即使没有人赞同,你也要坚持做到底。坚持到底并不是盲目地做,还要考虑方式方法。我们常说良药苦口,那么如果良药也是甜的,吃药也如吃糖一样,不是更好吗?

行动才有结果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

行动才会产生结果。行动是成功的保证。任何伟大的目标,伟大的计划,最终必然落实到行动上。

叱咤风云的伟人拿破仑说:

“想得好是聪明,计划得好更聪明,做得好是最聪明又最好。”

成功开始于心态,成功要有明确的目标,这都没有错,但这只相当于给你的赛车加满了油,弄清了前进的方向和线路,要抵达目的地,还得把车开动起来,并保持足够的动力。

有这样一个人,他的父亲是一个赌徒,母亲是一个酒鬼。父亲赌输了,又打母亲又打他;母亲喝醉了也拿他出气发泄。他在拳脚交加的家庭暴力中长大,常常是鼻青脸肿,皮开肉绽。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他的学业一无所成,不久就离开了学校,成了街头混混。直到他20岁的时候,一件偶然的事刺激了他,使他醒悟反思:

“不能,不能这样做。如果这样下去,和自己的父母岂不是一样吗?成为社会垃圾、人类的渣滓,带给众人、留给自己的都是痛苦——不行,我一定要成功!”

他下定决心,要走一条与父母迥然不同的路,活出个人样来。但是做什么呢?他长时间思索着。找份白领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经商,又没有本钱……他想到了当演员——当演员不需要过去的清名,不需要文凭,更不需要本钱,而一旦成功,却可以名利双收。但是他显然不具备演员的条件,长相就很难使人有信心,又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训练,没有经验,也无“天赋”的迹象。然而,“一定要成功”的驱动力,促使他认为,这是他今生今世惟一出头的机会,最后的成功可能。在成功之前,决不放弃!

于是,他来到好莱坞,找明星,找导演,找制片……找一切可能使他成为演员的人,四处哀求:

“给我一次机会吧,我要当演员,我一定能成功!”

很显然,他一次又一次被拒绝了。但他并不气馁,他知道,失败定有原因。每次被拒绝之后,他就把它当作是一次学习。一定要成功,痴心不改,又去找人……不幸得很,两年一晃过去了,钱花光了,他便在好莱坞打工,做些粗重的零活;两年多时间他遭受到1000多次拒绝。

他痛哭失声了。“难道真的没有希望了吗,难道赌徒、酒鬼的儿子就只能做赌徒、酒鬼吗?当然不行,我一定要坚持下去,我要成功!”他想到了换个方法试试。他想出了一个“迂回前进”的思路:先写剧本,待剧本被导演看中后,再要求当演员。幸好当时的他,已经不是刚到时的门外汉了。两年多耳濡目染,每一次拒绝都是一次口传心授,一次学习,一次进步。因此,他已经具备了写电影剧本的基础知识。

一年后,剧本写出来了,他又拿去遍访各位导演,“这个剧本怎么样,让我当男主角吧!”人们认为他的剧本挺好,但要让他当男主角是不可能的。他再一次被拒绝了。

他不断对自己说:

“我一定要成功,也许下一次就行,再下一次,再下一次……”

在他一共遭到1300多次拒绝后的一天,一个曾拒绝过他20多次的导演对他说:

“我不知道你是否能演好,但至少你的精神令我感动。我可以给你一次机会,但我要把你的剧本改成电视连续剧,同时,先只拍一集,就让你当男主角,看看效果再说。如果效果不好,你便从此断绝这个念头吧!”

为了这一刻,他已经作了三年多的准备,终于可以一试身手。机会来之不易,他自然拼尽全力,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第一集)电视剧创下了当时全美最高收视纪录——他成功了!

这个人就是当代世界顶尖的电影巨星。他就是大家熟悉的史泰龙。

史泰龙的健身教练哥伦布医生这样评价他:

“史泰龙每做一件事都百分之百投入。他的意志、恒心与持久力都是令人惊叹的。他是一个行动家。他从来不呆坐着让事情发生——他主动地令事情发生。”

如果史泰龙当初只是“想”成功,在茶余饭后做做明星梦,消遣一下,他就绝不会有后来的成功。因为那样的话,他就不会付出,不会拼命。

强者的信念塑造快乐的人生梦想

要使人生不在平平庸庸的生活中度过,信念是第一道光焰。

有的人的身躯可能先天不足或后天残疾,但信念的力量,可以使他成为生活的强者,创造出常人难以办到的奇迹。对一个有志者来说,信念是立身的法宝。

农夫们若不先将种子撒在地里面,是不可能得到任何收获的。也就是说,若想要有所收获,必先要付出心力。因此,当你想要接受一件东西时,你非得先将你的心力付出不可。在你得到财富之前,在你的潜意识中定要将对财富的思念深刻在你的心中,不管深刻在你心里的是什么,它必然会在空间的荧幕上被表现出来。

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来三位信徒,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们信佛多年,却并不快乐,为什么?”

无德禅师说:“想快乐并不难,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活着。”

三位信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过了片刻,甲说:“人总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着。”

乙说:“我现在拼命劳动,就是为了老的时候能够子孙满堂。”

丙说:“我必须活着,否则一家老小靠谁养活呢?”

无德禅师笑着说:“怪不得你们得不到快乐,你们想到的只是死亡、年老、被迫劳动,不是理想、信念和责任。”

信徒们不以为然,说:“这些能当饭吃吗?”

无德禅师说:“理想、信念和责任并不是空洞的,而是体现在人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中。名誉要服务于大众,爱情要奉献给他人,金钱要施舍于穷人,这种生活才是真正的快乐。”

每个人都在建筑自己的世界,制造自己的气氛。他可以用困难、恐惧、怀疑、绝望和忧郁来填充这个世界,使整个生活黯然失色;他也可以驱逐每一个忧郁、嫉妒和邪恶的思想,从而保持气氛的纯洁、清新和甜美。

我们的信念反映了自己的精神形象。对一个人来说,精神形象总是先于现实存在。精神画面被复印到生活里,铭刻在个性中。整个生理机能都在不断地把这些形象、这些精神画面翻印到生活和个性中去。

强者之所以称为强者,其精神可佩,其意志可敬,其信念尤其值得欲成功者引为楷模。

只想不做,一事无成

有人问布莱克:“你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多思多想!”布莱克回答。

这人满怀“心得”,回去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一动也不动,开始多思多想。

一个月以后,布莱克在回家的路上,碰见了那人的妻子,她对布莱克说:“求你去见我丈夫一面吧,他从你那儿回来后,就像中了魔一样。”

布莱克到了那人的家一看,只见那人变得骨瘦如柴,拼命挣扎着爬起,对布莱克说:“我每天除了吃饭,一直在思考,你看我离伟大的思想家还有多远?”

“你整天只想不做,那你思考了些什么呢?”布莱克问。

那人道:“想的东西太多,头脑里都装不下了。”

“我看你除了脑袋上长满头发,收获的全是垃圾。”

“垃圾?”

“只想不做的人只能生产思想垃圾。成功是一把梯子,双手插在口袋里的人是爬不上去的。”布莱克答道。

接着,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从前,有一位满脑子都是智慧的教授与一位文盲相邻而居。尽管两人地位悬殊,知识水平、性格有天壤之别,可两人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如何尽快富裕起来。

每天,教授跷着二郎腿大谈特谈他的致富经,文盲在旁虔诚地听着,他非常钦佩教授的学识与智慧,并且开始依着教授的致富设想去实现。

若干年后,文盲成了一位百万富翁,而教授还在空谈他的致富理论。

思想固然重要,但行动往往更重要。我们的基本本性是主动行动而不是消极等待。这一本性不仅能使我们选择对某种特定环境的反应,而且能使我们创造环境。

采取主动并不意味着紧催硬逼、令人生厌或寻衅好斗。它的真正涵义是承认我们有责任使事情发生。

许多人等待着事情发生,或等待着别人照顾他们。

但那些最终获得成功的人都是那些解决了问题而不是为问题所困住的能动型的人。这些人按照正确的原则掌握主动,做了需要做的事件,完成了工作。

那些发挥主动性的人和那些不发挥主动性的人有着天壤之别。这里指的不是效力上的25%~50%的差别,而是5000%以上的差别。如果那些发挥主动性的人是聪明、有见地和反应敏锐的人,就更是这样了。

莫耶士就读于北德州州立大学时,就想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但一直没有找到机会。不久,总统大选开始了,他于是灵机一动,写信给总统候选人詹森,自愿要求加入助选团,为詹森争取德州选票。

莫耶士勇敢跨出这么一步,使他成为公众人物。在极短的时间内,他成了美国总统的新闻秘书,然后当上某电视新闻网的评论员,后来成为也许是美国有史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广播人。

莫耶士多年来始终拥有展现才华的机会,而这一切皆起始于一封自我推荐信;亦即他主动跨出的第一步,也就是“行动”两个字。

我们在世的时间有限,不见得足够完成一切想做的大事情。因此,不该一直漂浮不定、彷惶迟疑、延迟耽搁,也不该迟迟不采取行动,必须把握有限的光阴,善加利用。

假如我们对某项工作已有所准备,就该去做。也许本来有其他人可以做得比较好,但在我们率先行动之前,他们或许连尝试的念头都未曾有过,或者他们愿意助我们一臂之力。

还有另一种可能则是:由于付诸行动,使我们的准备更加周全,能力也获得增强,到了最后,竟变成最成功的人。

一旦我们拟妥人生计划,就要展开行动,落实行动,落实计划。

资质平庸的人若能勤奋,其成就会超过资质优异而不知努力的人。奋斗可以创造出价值。

未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所以,要主动展开行动,努力奋斗!这么做绝对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