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缺乏机智,商人因此流失了自己的顾客;律师因此而失去了富有的客户;教师在学生中的地位一落千丈;政治家也失去民众的支持和信任……有一位先生,尽管他极具才干,并过着刻苦努力的生活,然而,由于个性中缺乏机智这种卓越的品质,他的努力几乎完全付诸东流。他好像永远都无法与他人和平共处。尽管除了机智之外,他似乎具备成为一个杰出人物、成为一个领导者的全部品质,然而正是这一不足构成了他的致命缺陷,使得他的生活波折重重、坎坷颇多。他总是做那些不该做的事,说那些不该说的话,并在无意之中伤害他人的感情,所有的这一切都抵消了他的刻苦努力所取得的结果,使得其他的努力变得毫无意义,因为在他的头脑里压根就没有“机智”这样一个概念。他一直都在不断地得罪和冒犯他人。
这样的人永远都不可能取得太大的成功。尽管人们相信他们是诚实的,但是,由于缺乏机智和不善于审时度势,他们常常把事情搞得一团糟。他们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影响和驾驭他人——他们在人群中总是那么格格不入,总是处于极其尴尬的境地。
一个机智灵活的人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他所知道的一切,而且能够巧妙地利用许多他所不了解的,通过熟练圆滑的技巧,他可以机敏地掩饰自己的无知,并比一个企图展示自己博学的老学究更能赢得人们的尊敬,从而为自己的前途铺下坚实的台阶。
在政坛上,借助于机智成就大事者不胜枚举。
机智使林肯得以从内战期间无数不利的处境中解脱出来。事实上,如果缺乏这一重要因素的话,美国内战的结果很可能会完全改变。
爱德华国王在作为王子时,被誉为大不列颠帝国最受欢迎的人物,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他源源不断的机智和文雅的举止。
菲勒说:“在运用机智和谋略的过程中,幽默始终在发生着作用,幽默还会滋养我们的心灵。很多时候,我们在想到那些灵巧高明的技法时,情不自禁地想笑,这些方法在日后总是被证明是恰当的。在机智地运用谋略时,并不需要任何欺骗,我们所需做的就是展示一种正确的诱导,从而最有效地吸引和说服那些尚在徘徊观望的人。应该说,这种在恰当的时间内把应当完成的事情处理好的技巧是一种艺术。”
是的,正是这种艺术,构成了一个成功者最重要的部分。要想在职场和官场上步步高升,逐步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运用超人的智慧和机智灵活地处理好各种复杂的问题。
目标一流,人生就一流
不同的人生有着不同的目标。一流的目标,会造就一流的人生。
人生的目标,就是为自己设定的奋斗方向,看得远走得就远,想得大做得就大。
考察当代成功人士,大凡都有这样两个共同特点:
①敢做“大梦”,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是第一流的、甚至是超一流的。
②对自己的事业的成功深信不疑,有一种“非我莫属”的信心。
创造了医学和经济增长奇迹的发明家和实业家周林就是这样一个人。
周林是一个敢想敢干的人,在他走向成功的道路上,确立了好几个第一流的目标。
周林的学说和发明是第一流的。周林创立的“生物频谱学说”,是一种独特的崭新的学说,它启发了人们的信息思维,从而震惊了中外医学界和科技界。他发明的频谱仪经多年实践对多种疾病有显着疗效,被誉为是:“人类治疗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他对自己的学说和发明颇有信心,他四处奔走宣传自己的产品,他不断摸索强化它的医疗应用,也正是这种信心,促使他走上产业化的道路。
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这就是周林的创业思路。虽然,周林不是第一批带着自己科研成果下海的人,但无疑他选择的是一条第一流的道路。
周林说,中国需要世界级的高科技实业家,中国需要自己拥有知识产权的高科技。周林以一种“舍我其谁”的自信担当起了这一重任。在短短三年内,周林公司的销售额增长了一百多倍。
周林有一个大梦,恐怕在中国科技界也算是数一数二的,那就是他在1991年向国务院立下的军令状:
(1)10年内将生物频谱技术形成世界性科学;(2)为中国创一亿美元效益;(3)为中国争取诺贝尔提名。
没有充足的自信的人,是不敢公开向政府夸下如此大的海口的。实践证明,周林正在一步步实现着这些目标。
周林频谱仪,以其崭新的技术、显着的疗效、庞大的产业、雄厚的资金,正崛起于中外医林,曾荣获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奖、日内瓦世界发明与新技术博览会奖等九项国际国内发明大奖。
周林公司的分支机构横跨欧、亚、美,打入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到1995年,周林公司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总值已达36亿人民币,1994年一年向国家纳税4000万元。
目前,周林已向艾滋病发起了攻击,并且成效显着。一位哈佛大学的教授说:“周先生仿佛是上帝派来的人,为人类打开了新的医学殿堂,破译了只有他才知道的密码。”
纵观周林的获取人生的奶酪的历程,他那么忙、那么累地活着,就是因为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的具体化,就是周林为自己设定的那一系列的第一流的目标。而只有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才敢于提出这些目标,才能够实现这些目标。
只有有着第一流的自信的人,才敢于提出第一流的目标;也只有第一流目标的人,才能够创出第一流的事业!
人生规划要付诸行动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即使你的目标再远大、再坚强,不能把握今天,不能付诸实施,那也永远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人生如潮水,有起有落,有人曾按年龄段划分为:
0至14岁的可塑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可塑性高,却也相当具依赖性,常以哭闹方式向父母及长辈要求,以便满足需要。
15至20岁的探索期:这个阶段正值青春期,事事好奇,喜以冒险探索的心态来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25至44岁的建立期:在这段年龄届,忙于建立事业基础、家庭基础、经济基础及感情基础,凡事渐趋于成熟。
45至65岁的维持期:人生各项大事均已确定,儿女逐渐长大,事业也稳定了,正处于人生的收成季节。
65岁以后的衰退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在度过人生无数个高潮后,身体器官也开始老化,病情渐生。这时,你对子女会有许多依赖产生,希望他们多陪你,对他们的要求也愈来愈多,在人格的转变上仿佛又回复到第一阶段。所以,许多人都说“老人像小孩”,其实不无道理。
人从生到死亡是相互依存、扶持的。从这样的理念结合到生涯规划上,你所规划的是未来整个生命的布局,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退休后的生活,而这一大段过程和周围的人是关系密切,不可分离。
有个四十几岁的中年男子,二十多岁考入一家民营银行时,因薪水不错,所以很满意,但到工作进入第三年时,不免也因固定的事务性工作而疲乏,有换跑道的念头。偏巧这时他结婚了,开始有经济压力。于是他便想:换工作后未必能有这么好的待遇,还是忍忍吧!再等三年,等房子贷款还得差不多了,再走也不迟。
过了两年后,老婆生孩子了,家庭的开销更大了。他便又告诉自己:再熬个十年吧,等孩子大了,太太也可以出去工作,那时我再离开吧!
过了十年,他的孩子是大了,但教育费的压力随之而来。这时,他只好安慰自己说:没关系,生活嘛,等我退休了,一切都会转好的,为了这个家,反正我已没指望了,所有梦想也被摧毁殆尽;但是,等我退休后,起码我可以不再为工作烦心,我也可以带着太太去欧洲走一走,说不定那时还有余力换栋好一点的房子。
等他快退休了,有一天逛百货公司,看到一套很喜欢的西装,想买;但一看标价,哇!要17600元。想想:唉,反正家里还有两套西装,算了,退休后何必还要穿那么漂亮。继续逛下去,又看到一件纯羊毛背心很中意,但是,售价要4300元。他随即念头一转:冬天还能冷几天?两个月很快就过去了,何必浪费呢?
这个故事的结局不必再描述了,因此,提醒你千万不要假设人生将来一定会如何、如何,在现实环境下,往往你的条件、压力,有很多的不得已,不容许你去完成那么多规划。因此,把握当时,立即去做!才是最重要的原则!
许多眼高手低的年轻人一心期许自己的未来能功成名就、当大老板,甚至轰轰烈烈的创出一番丰功伟业。但是,我却宁可看到你活在当下,去做现在就能做的事。
如果你只是个胸怀大志,却无法立刻去做、无法承受眼前所有苦难挫折的人,那么,再伟大、再周详的生涯规划也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而已。
现在就做,决不拖拉
拖拉是实现人生目标最大的障碍,其最大藉借口常常是条件不成熟;而成功的人却总是把该做的事先做起来。
有许多被动的人一辈子也没有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和激情,是因为他们一定要等到每一件事情都百分之百的有利、万无一失时才去做。当然,我们必须追求完美,但是人间的事情没有一件是绝对完美或接近完美的。等到所有的条件都完美以后才去做,那么永远也得不到属于他的成功。
席第先生就是一个例子,他的失败在于一定要等到万事俱备以后才去做。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久,席第先生进入美国邮政局的海关工作。他很喜欢他的工作,但五年之后,他对工作上的种种限制、固定呆板的上下班时间、微薄的薪水以及靠年资升迁的死板人事制度(这使他升迁的机会很小),愈来愈不满。
他突然灵机一动。他已经学到许多贸易商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这是他在海关工作耳濡目染的结果。为什么不早一点跳出来,自己做礼品玩具的生意呢?他认识许多贸易商,他们对这一行许多细节的了解不见得比他多。但又觉得资金不足,他想等筹到资金再干吧!
自从他想创业以来,已过了10年,直到今天他仍然规规矩矩在海关上班。
为什么呢?因为他每一次准备放手一搏时,总有一些意外事件使他停止。例如,资金不够、经济不景气、新婴儿的诞生、对海关工作的一时留恋、贸易条款的种种限制以及许许多多数不完的借口,这些都是他一直拖拖拉拉的理由。
其实是他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被动的人”。他想等所有的条件都十全十美后再动手。由于实际情况与理想永远不能相符,所以只好一直拖下去了。
我们有很多好计划没有实现,只是因为应该说“我现在就去做,马上开始”的时候,却说“我将来有一天会开始去做”。
想不想写信给一个朋友?如果想,现在就去写。有没有想到一个对于生意大有帮助的计划?马上就去实行。时时刻刻记着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话:“今天可以做完的事不要拖到明天。”
这也就是俗话所说的:“今日事,今日毕。”
如果你时时想到“现在”,就会完成许多事情;如果常想“将来有一天”或“将来什么时候”,那就必然会一事无成。
有信念,更要有行动
无论做什么事情,信念在心,行动有方都是必要的。没有信念的人不会坚持做下去,行动无方最终只能导致失败。二者缺一不可。
你做过拥有资产达43亿美元的梦吗?你可能会说,百万千万都很难实现,那里会去想43亿美元。其实不是百万千万的财富难以拥有,而是在你的心中没有拥有这样资产的信念。没有信念,你便不会去行动,那么百万资产的梦也只是一场白日梦。
一位智者曾说:只要信念在心,行动有方,人多渺小也没关系。
不相信吗?那就来看一看一位男孩的故事。
在美国一个普通的家庭里有一位男孩,他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成为一位体面的医生。可是男孩读到高中便被计算机迷住了,整天捣鼓着一台已经十分落后的苹果机;他把计算机的主板拆下又装上。
男孩的父母很伤心,告诉他,他应该用功读书,否则根本无法立足社会。但是,男孩说:“有朝一日我会开一家公司。”父母根本不相信,还是千方百计按自己的意思培养男孩,希望他能成为一位医生。
不久,男孩终于按照父母的意愿考入了一所大学的医科,可是他只对电脑感兴趣。在第一学期,他从零售商处买来降价处理的IBM个人电脑,在宿舍里改装升级后卖给同学。他组装的电脑性能优良,而且价格便宜。不久,他的电脑不但在学校里走俏,而且连附近的法律事务所和许多小企业也纷纷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