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英雄的悲喜
29159800000011

第11章 谋反也是死,不谋反也是死的韩信

韩信

韩信(?~公元前196年),淮阴(今江苏淮阴南)人。

韩信年轻时候家里很穷,经常连饭都吃不上,只好东求西讨地向人家要一点吃的。有一次,他挎着宝剑在街上走,一个恶少拦住他说:“你敢用剑杀了我吗?不杀,你就从我胯下钻过去。”韩信不跟他计较,就从他胯下钻过去了。恶少和周围人哈哈大笑,说他是胆小鬼。项梁起兵反秦,韩信带着仅有的一把宝剑去投奔,在顶梁手下当了一名小兵。项梁战死以后,韩信又跟着项羽做了郎中的小官。他曾几次给项羽贡献计策,项羽都没有采用。韩信一气之下,离开项羽,投奔到了刘邦门下。刘邦也没有发现韩信是个人才,只是叫他做了个治粟都尉的官,负责经办粮草一类的事情。

最早跟着刘邦起兵的萧何,却是个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他曾经找韩信谈过几次话,发现韩信是个了不起的将才,正准备找机会向刘邦推荐。可是还没有等萧何推荐,韩信却以为刘邦不肯重用他,就在一个晚上,背着宝剑,偷偷地逃走了。

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了,很是惋惜。他来不及向刘邦说一声,就骑上一匹快马,乘着月色,亲自去追赶韩信。

韩信匆匆忙忙地出去,道路不熟,又找不到人问路,正在山谷中徘徊。他借着月色,看见远远的一个人骑着快马追来,吓了一跳,赶快没命似地向前飞跑。萧何看清楚前面使劲奔跑的那个人,正是自己要追赶的韩信,就大声呼喊:“韩壮士!请停一停!”韩信听出来是萧何的声音,他知道萧何很赏识自己的才能,就停了下来。萧何赶快下了马,拉着韩信的手,急急地说:“韩壮士,你不能走!汉王是重视人才的,只要我向汉王一说,他准会重用你。请你不要性急,稍等几天!”

韩信看萧何真心想推荐他,就放弃了逃走的打算,跟着萧何回来了。

当萧何追韩信的时候,有些话一传两传的传错了,说萧何也开了小差。这一下可急坏了刘邦,他像失去了左右手一样,急得饭也吃不下了。过了两天,萧何回来了,刘邦责问他:“你干什么去了?为什么不告诉我一声?”萧何回答说:“我追逃走的人去了。”刘邦问:“你去追谁?”萧何说:“我追韩信。”刘邦满不在乎地说:“将士逃亡的很多,别人你都不追,为什么单单去追韩信?他不就是钻裤裆的那个小子吗?”萧何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大王不可小瞧他。别的将士容易得到,像韩信这样的人却找不到第二个。大王如果只想在汉中做王,韩信的确用处不大;如果想要争夺天下,像韩信这样的人才万万不能缺少。”刘邦叹一口气说:“唉!我当然要争夺天下!我怎么能在这穷乡僻壤呆一辈子呢?”萧何说:“大王既然想打天下,那就应当重用韩信。您能用他,他就会留在这里;您不用他,他早晚会走的。”刘邦说:“照你这样说,我就用他做将军。”萧何说:“像韩信这样的人才,做个将军太屈才了。”

刘邦说:“那我拜他为大将好不好?”萧何说:“那太好了。”

于是,刘邦打发人去把韩信叫来,说要拜他为大将。萧何听了赶紧制止说:“大王平日对人不讲礼数,今天拜大将可不能像平日那样,随随便便把人叫来。您如果真心实意要拜韩信为大将,就应当选定一个好日子,吃三天素食,然后筑坛拜将。这样才显出您爱护人才的诚意。”刘邦认为萧何说得有理,就真的照着实行,举行了一个十分隆重的仪式,拜韩信为大将。

韩信被拜为大将之后,觉得自己施展才能的时候到了。他给刘邦详细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韩信认为能够与刘邦争夺天下的只有项羽一人。项羽虽然勇猛,但是不会用人;对别人表面上很仁慈,其实很吝啬;更严重的是他失掉了民心,老百姓都很怨恨他。要打败项羽并不难,只要反其道而行之就行。韩信建议刘邦要放手任用勇敢善战的人;得到胜利以后,要把城邑土地封赏给有功之人;更重要的是要努力争取民心,把老百姓拉到自己这边来。韩信给刘邦贡献具体的策略说:“被项羽分封在关中地区的三个秦朝降将,即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原先帮助秦始皇镇压老百姓,是老百姓最痛恨的人,可以先拿这三个人开刀,然后再往东去跟项羽争锋,夺取天下。”

韩信对形势的分析很是中肯。刘邦听后高兴极了,他觉得对韩信真是相见恨晚,决定立即照着韩信的话,东进去跟项羽争夺天下。

韩信是带兵奇才。他所指挥的暗渡陈仓,平定三秦;背水一战,平复赵地;十面埋伏,大败项羽等著名的战役,是我国古代战争史的典范。韩信作为百战常胜将军,也是非常骄傲的。有一次,刘邦问起韩信:“你看我能领多少人马?”韩信直言无忌道:“不过十万。”刘邦又问韩信本人可领人马数,他竟傲慢地回答:“这个么,多多益善吧。”刘邦心里不快,看出来韩信竞看不起自己的军事才能,对韩信心生忌妒。

在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杀死田广,攻陷齐地,请刘邦封他为“假齐王”,镇抚齐国,刘邦当时心中大怒,恨他封官要赏,要与自家平起平坐。多亏谋士张良、陈平暗中指点,封韩信为真齐王。韩信心中十分满意,拒绝了项羽使者武涉建议,没有拥兵自重,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但刘邦心里从此有了芥蒂。

楚汉战争一结束,韩信被夺兵权,封为楚王。韩信在楚地,出入都摆着大将军的威仪。他忘不掉昔日统帅百万大军的辉煌,所以,没法以一颗平淡心生活。刘邦听说后,采用陈平的调虎离山之计,出游云梦,聚会诸侯之时,逮捕了韩信。审来查去,没有谋反实据,赦免了他,但把他降为淮阴侯。韩信心中不平,也就拒绝上朝,与刘邦之间又增隔阂。

高祖十年,陈稀叛乱,高祖亲征。韩信、彭越均称病,不随刘邦出征,刘邦对韩信又增疑心。吕后在宫中主事,听人举报韩信勾结陈稀,里应外合,图谋反叛。因此,与丞相萧何设计,诱捕韩信,在长乐宫钟室,用竹剑诛杀了韩信。

韩信被杀之时说:“我后悔没有听从蒯通计谋,以至被妇女小子所欺骗。不过这是天意啊!”

蒯通是什么人呢?他是当时齐国的游士。他曾用看相的名义来规劝韩信。蒯通说:“看您的面相,顶多也就是封侯的命,而且还要遭遇很多危险。而看您的背相,显贵而不可言。”韩信一头雾水,问道:“这话是什么意思呢?”蒯通给他分析了天下形势,也劝韩信与刘、项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可蒯通的话还是没有打动韩信。蒯通有点急了,说:“古时候大夫文种、范蠡辅佐勾践称霸诸侯,事成之后,文种被迫自杀,范蠡被迫逃亡。以忠诚信义而论您和汉王的交隋还赶不上文种、范蠡与越王勾践,况且我听说,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您功高震主,处境实在太危险了。”话说到这份上,韩信犹豫再三,最终还是不忍心背叛刘邦,而谢绝了蒯通。蒯通的规劝没有被采纳,从此只好假装疯癫来避祸。韩信怎么也想不到,时隔不久,蒯通的话就应验了。

有人认为,韩信向来居功自傲,素有野心。兵权被夺,心生不满,必然会有恨忌刘邦之心。受到打击压制,很容易产生反叛念头。

韩信自己也知道刘邦畏忌自己的才能,所以常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在家闷闷不乐,为和周勃、灌婴等大臣同等地位感到羞耻。一次韩信云拜访将军樊哙,樊哙跪拜送迎,自称臣子,说:“大王今一天怎么想起光临我家?”韩信出门后笑着说:“我这辈子竟然和樊哙这般人为伍了。”樊哙也是刘邦的救命恩人,还是皇后吕氏的妹夫,怎么说也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对韩信毕恭毕敬,可换来的先是不屑,后是出言讥讽,由此可见韩信居功自傲、四处树敌,招来杀身之祸只是早晚的事。

有史家称,吕后及时捕杀韩信,清除这个分裂反叛因素,制止了一次叛乱,避免了二次楚汉战争,还是很英明的,韩信被杀不冤。

有人认为,这是阴谋,屈杀了韩信。首先,告发之人的消息来源就不可靠。告发人是韩信欲处死的罪徒的弟弟,是韩信的仇人,韩信怎会让他知道机密大事?再有,韩信拥兵据齐时,有实力三分天下,却没有背叛刘邦。他被夺兵权,闲居京城倒想谋乱,这可能吗?说他与陈稀勾结,高祖头年就平定陈稀,说他第二年春天谋反,前后矛盾,显然是陷害韩信。韩信死后,看刘邦的态度就能窥出其中端倪。《汉书》中说,刘邦平定陈稀叛乱归来,听说韩信已死,“亦喜且怜之”。什么意思呢?

原来,刘邦一直视这些打天下的武将为眼中钉,肉中刺。这些人威信高,有军功,一旦有二心,很容易威胁刘家天下的稳定。

韩信是刘邦最害怕的人。战争一结束就夺了他的兵权,云梦巡游,没抓住实据,无法以谋反罪杀他。刘邦已经很不开心了,早晚要寻借口除掉他。刘邦给韩信封个闲职淮阴侯,对韩信这样的功臣,不断压制,他是对不起韩信的。越是害怕韩信,也就想尽快除掉韩信。所以,听说吕后捏造罪名杀掉韩信,心中高兴,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他心里知道这是谋杀,韩信根本没谋反。因此,心中有愧,从心底涌出一丝同情:韩信虽是无辜的,但只能是这种下场,挺可怜的!所以说,韩信是被屈杀的。

我们回过头来分析,韩信有没有谋反的念头呢?楚汉战争期间,他攻城掠地,无人能敌,是不可替代的,刘邦要利用他,待他如兄弟,他没有谋反的念头儿。汉朝建立后,文官治理天下,武官倒有些碍事了。韩信这样的功臣,异姓封王,严重威胁着刘氏天下的安全。不管韩信是否忠心,只要武力谋反的假设存在,他就逃不掉被剪除的下场。韩信兴许明白了这个道理,产生过不谋反是死,谋反也是死,不如反了的念头。但是兵权已失,还不是空想?他已经左右不了自己的命运了,只能落进刘邦和吕后的陷阱,任其谋杀,韩信真的与陈稀串通举事,也是刘邦逼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对忘恩负义,阴险狡诈之人,有何忠心可讲?韩信早该反了!

我们通常把韩信是否与陈稀图谋叛乱,作为认定他是否是被屈杀的标准。事实上,没有这件事儿,他也一定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