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位大功臣已被汉帝封赏了,其余功臣的功劳大小还存在争议,他们日夜争论不休,但一时还难以决定,没能封赏。皇帝在洛阳南宫住着,各位将领被他从阁楼间的天桥上一览无余,他们往往三五成群在窃窃私语。皇帝大为疑惑,问道:“这是在讲什么?”张良回答:“难道陛下不知道么?他们是在计谋反叛。”皇帝又迷惑不解地问道:“天下才刚刚被平定下来,为什么又要去造反?”张良说:“陛下出身寒微,起家于平民百姓,能获取天下与他们的功劳分不开,现在陛下登基成为一国君主,但仅有像萧何、曹参这样的故旧亲信才在封赏之列,您平生所怨恨仇视的人却遭到诛杀。现在军吏们都在计算功劳,即使把天下所有的土地都拿出来分封给有功劳的人也难以满足,他们十分担心您不能够全部进行赏封,又为以往过失恐遭致诛杀而担惊受怕,因为这些才聚集在一起计谋反叛呢!”皇帝忧心忡忡地说:“那该如何是好呢?”张良说:“陛下生来最憎恨、又为群臣都知晓的人是谁呢?”皇帝说:“我与雍齿素来积怨很深,他不止一次地侮辱我,我一直想把他杀掉,只因他劳苦功高不忍下手。”张良说:“现在马上对雍齿进行封赏,让所有的大臣都知道,雍齿受封的事实被那些人看到,必定人人都有了信心。”于是皇帝设好宴席,封雍齿为什方侯,并且催促丞相御史抓紧时间把功劳决定下来,要一一论功行赏,吃完酒宴,群臣都欢欣鼓舞地说:“连雍齿都被封为侯了,我等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定都关中是刘敬给汉帝的进谏之策,皇上对此犹豫不决。身边的大臣尽是华山崤山以东的人,他们大多都劝皇帝在洛阳定都:“成皋在洛阳的东面,殽黾在洛阳的西面,黄河在洛阳的背后,洛阳对面是伊、洛,地势坚硬牢固足以依靠。”张良讲道:“洛阳的地势虽然稳固牢靠,但它的腹地却极其狭小,不过几百里,田地不肥沃,四面受敌,根本不是兵家用武之地。但崤山、函谷关在关中的东面,肥沃的陇山蜀地在关中的西面,并且方圆千里,丰饶的巴蜀在关中的南面,胡苑草场在关中的北面地势十分有利,西、南、北三面地势险要可以固守,又可东向控制诸侯。只要诸侯不叛乱,天下的粮食就可以通过黄河、渭水进行漕运,为京师提供需求。一旦诸侯发生叛变,可以顺流而下,转运军队和辎重也完全可以。人们所说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指的就是这儿呀!刘敬的建议完全正确。”于是当天高帝就向西进发,将都城定在关中。
张良跟随着一同进入关中,只因天生体弱多病,就采用辟谷不吃粮食的方法,在家修身养性,一年多都闭门未出。
高帝想把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立为太子,把原太子废黜。因很多大臣都不同意这科做法,并极力进行劝阻,才没有最后决定下来。惊恐不安的吕后不知如何是好,有人告诉吕后:“善于出谋划策是留侯的特长,他深得皇上的信任。”建成侯吕泽被吕后派往前去威逼张良说:“您跟随皇上做谋臣已经很长时间了,现在皇帝每时每刻都想另立太子,您岂能置若罔闻?”张良说:“当年皇上不止一次地处在艰难危险之中,我的计策侥幸被他采纳;如今天下已经太平,皇上因为喜爱戚夫人才另立太子,事关骨肉之间的家常琐事,纵使我等一百多人也奈何不得。”吕泽勉强要求道:“替我想个办法。”张良回答道:“用口舌言语去争谏这件事很难起到效果。回想起来,皇上曾经广召贤才,有四个人被召来,四人年纪已大,因为皇上轻视怠慢了士人的缘故,所以逃往山中,坚守节气而不愿为汉朝出力。但这四个人却为皇帝看重。如果现在你真的能够不吝惜金玉璧帛,要太子写好书信,言辞一定要谦恭,把车子备好,再把能言善辩之人派去执意相邀,不出意外他们一定会来。请来后就以上宾对待他们,让他们经常跟随上朝,让皇帝能够发现他们。这或许会有助干太子稳定名位。”吕后听从了这个建议,便让太子写好书信,派吕泽带上书信,并备了一份厚礼,态度极其谦恭地去迎请这四个人。把四人迎来后,以宾客之礼留在建成侯府里。
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黥布发动变乱,但恰逢皇帝卧病在床,便想把平叛的任务交给太子。这四位老人聚在一起商议道:“我们到京师来的目的是为了保全太子,现在让太子带军前去平叛,事情就危险了。”于是便把建成侯找来并劝说道:“让太子领军出征,即使立了功劳对他的名位也没有什么益处,但没立功就可能因此而遭致祸端,并且与太子一起出征的将军都曾是跟随皇帝夺取天下的赫赫功臣。现在要太子统领他们一同出征,如同让羊统领群狼一般,他们绝对不会为太子效力,在这种情势下出征不会立功就是必然的了。我们时常听别人讲:‘如“商山四皓”画像砖果母亲得到了宠爱,作为儿子的就会被别人看重,会常被别人抱。’现在戚夫人每时每刻都与皇上呆在一起,体贴人微地伺候皇上,眼前又经常出现赵王的身影,皇上又曾经说过:‘最终会让爱子的地位超过那个不肖子。’显而易见皇上是想让赵王取代太子。为什么您不抓紧时间请吕皇后寻找机会向皇上进行哭诉,就说黥布是一员猛将,天下人都知晓,其用兵如神,现在各位将领都曾跟随陛下南征北战,尽是故旧和地位相等的人,如果他们被太子统领着出征,这些人肯定不会尽心效力,并且如果让黥布知道了,他的气焰一定会更嚣张,即使皇帝龙体欠安,但还可以勉强坐上辎车,各位将领由皇上统领监督着,个个都会奋勇无比,争先恐后去立功。虽然这样会使皇上受苦,但仍需要勉强承受,也算为妻子儿女着想。吕泽昕后不敢停息,连夜去见吕后。
吕后终于寻找到合适的机会,把那四个人授意的话向皇帝哭诉了,一遍。皇帝回答道:“这件事我曾经考虑过,本来这个孩子就不是太争气,恐怕难以胜任,还是我亲自出马吧。”于是皇上就统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向东出征,剩一部分大臣留守,,他们都送行到霸上。这时张良病疾缠身,但也勉强支撑,一直送行到曲邮,拜见皇上,说:“本来我是应当跟随陛下一同出征的,病魔缠身让我奈何不得。楚人勇猛强悍,十分雄壮,请皇上不要与他们斗勇,要智取。”趁机劝说皇上任太子做将军,关中部众由他统率。皇上回答说:“即使子房有病缠身,但仍要抱病尽心尽力辅佐太子。”当时任太傅的是叔孙通,少傅的工作由张良承担了下来。
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皇上平定了黥布叛乱,归来后身体却每况愈下,病情更加严重,另立太子的想法也就更加强烈。张良据理力谏,但也无济于事,便推托自己有病不再理事了。叔孙通引经据典,把历朝历代废太子的弊端陈述了一遍,最后以死相挟来维护太子的地位。虽然皇上表面上答应不再另立太子,但内心的真实想法却依然没有改变。在一次宴席上,由太子侍奉。太子身后跟随着那四位老人。他们须眉皓白,衣冠博带,年龄都已是八十有余。皇上感到有点不可理解,问道:“他们是干什么的?”四位老人走上前去作答,一一道出自己的姓名,说是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这时皇上才惊讶地说道:“你们以前避我不见,隐居起来,无视我的征召,但现在各位为什么又与我儿子在一起呢?”四位老人回答道:“陛下对士人常怠慢侮辱,我们不愿受辱,所以采取逃避的办法,但现在听说太子宽厚仁义,孝顺而有礼,并且敬重士人,天下士人都感恩戴德,心甘情愿为太子效劳,死不足惜,因此我们就纷纷出来追随太子。”皇上说:“既然各位受太子感召而出山,这是个好兆头,请您们由始至终地辅佐太子吧!”
四位老人向皇上敬酒表东谢意后,躬身告辞。目送他们离去,皇上把戚夫人叫过来,指着四人远离的背影说:“我想废掉太子,但他有四位高人辅佐,力量已经根深蒂固,势力十分强大,奈何不得。看来你真的要服从吕后了。”戚夫人悲伤无比,泪流满面,皇上说:“请你给我跳楚舞看,我为你和唱楚歌。”歌词唱道:“振翅高飞的鸿鹄呵,一举便是千里之遥。丰满的羽翼已经长成呵,四海也可以轻易横渡。横渡四海呵,也奈何不得!即使有箭矢呵,但已经无处可放!”接连唱了几曲,戚夫人以泪洗面,哀叹不断。皇上站起身离开,酒宴结束了。皇上改立太子的想法最终没有实现的原因,完全是张良出谋划策把四位老人招来的缘故。
皇帝攻打代国时,张良随同出征,攻下马邑得益于张良出了一条奇计,从这些一直到劝立了萧相国,很多天下大事都是张良与皇上从容计议的结果。之所以没作记述,主要考虑到并不关系国家存亡。张良对众人表示道:“韩国相位在我家世代相传,直到韩国被秦所灭,但我家又慷慨解囊,毫不吝惜地拿出万金家财来对付强大的秦国,来为韩国报仇雪恨,这一举动让普天之下震惊。现在我仅凭三寸之舌成为您的谋臣,皇上以万户对我进行赏封,地位已居列侯,平民的极限也不过如此,这已令我张良感到心满意足。最后我只愿将人世间的俗事统统抛开,追随赤松子神游而已。”从这之后便修练仙道。高皇帝去世后,吕后始终没有忘记张良的恩德,便十分固执地要张良进食,并劝说道:“人活一生,就如同白驹过隙一般,为什么一定要委屈自己到这种地步呢!”张良出于无奈只得遵命进食,但内心极不情愿。张良于八年后去世,文成侯是其谥号。
当年张良在下邳桥遇到一位老人,并从老人手里得到《太公兵法》。此事过后十三年,他跟随高祖路经济北,果然不出所料,他在毂城山下见到块黄石,于是便取过来十分珍重地供奉祭祀。等到张良去世后,那块黄石也随之一同下葬。或是每逢扫墓,夏冬祭日,黄石也一同得到祭祀。
张不疑是张良的儿子,他继承留侯爵位,但在孝文三年封爵被削除了,因为犯了不敬罪。
北宋苏东坡对张良的成功大加赞赏,他在《留侯论》说:古代被称为豪杰的人,必定有出众的志节。能忍受在常人看来不能忍受的事睛。一个普通人被侮辱,一定会奋起反击,这不能算是勇敢。天下有一种大勇的人,能临危不乱,喜怒不反映在表面上,这是因为他抱负远大。
有一老者在桥上与子房相遇并赠一册兵书,说起来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但是,又怎么知道不是秦代隐居的高人有意考验他呢?想想老人含蓄的方式,是圣贤者对人的警示。世俗之人不能理解,认为他古怪,那就错了。况且老人的用意并不只限于那本书。在韩国已经灭亡,泰国正强大的时候,用很残酷的刑罚对待天下士人,无辜被斩杀灭族的人数不胜数,即使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武之士,也无法施展。没有去触犯那些酷吏,也没有可乘之机。张子房想凭借个人力量一击成功发泄心中怒气。在这时候张良不死,也离死不远了,真是太危险了!富贵人家的子弟,不会死在盗贼手里。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身体宝贵,犯不上为盗贼而死。张良有超越世人的才能,不采用伊尹、太公安邦定国的谋划,却采用荆轲、聂政行刺的办法,只因侥幸才没送命。这正是桥上老人深为他惋惜的。所以老人用傲慢无礼的态度狠狠教训他一次,他如果能经受得住,然后才可以成就大业,所以说:“这年轻人是可调教的。”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袒胸露体,牵着羊去迎接。庄王说:“郑国的国君能够向别人低头,一定能得到人民的信任。”于是放弃了郑国。越王勾践被围困在会稽,最后做了吴王的奴仆,三年当中没表现出反抗。心中埋藏着报仇的大志,却不肯向人低头,这是普遍人的刚强。桥上那位老人认为张良才能有余,度量不足,所以狠狠地挫伤那种年轻人的锐气,使他忍住小小的愤怒而成就大业。为什么呢?老人和张良从来不相识。只是偶遇,却指使他做仆人做的事,张良却顺从了,这种涵养自然是秦始皇吓不倒的,楚霸王也不能激怒的。
反观汉高祖的胜利和楚霸王的失败,原因就在项羽忍与不忍之间的差别。正因为项羽不能忍,逢仗必打,必求胜利而轻率地消耗了他的精锐兵力。汉高祖却能忍耐,保全他的全部实力,等待楚霸王消耗殆尽。这是张艮的计策,当韩信打败齐王,想自立为王时,高祖发怒,都表现在言语和面色上。由此看来,高祖也有刚强而不能忍耐的脾气,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的大业呢?
太史公司马迁原以为张良是个身材魁梧仪表堂堂的人,而他的像貌却像妇人一样,与他的志向气概并不相称。唉!这正是张良之所以为张良的啊!至于张良的后代没有保住封爵,史家们也多有不同的看法。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说:张良和陈平,都是汉高祖的出谋划策的谋臣。陈平曾经说过:我常有阴谋,这是道家所禁忌的。吾后代就要被废弃了,因为我多作阴谋致祸。”陈平的侯国传到他曾孙,然后因有罪失去侯爵,像他说的一样。但张良的爵位只能传到他儿子,离开他死去刚十年而失爵,后代不再能继续封爵,他的灾祸比陈平来得更快,为什么?我曾经考论过它的原因,沛公(汉高祖)进攻峣关,秦朝将军想讲和,张良说:“不如趁秦兵放松警备时攻击他们。”沛公率兵大破秦军。项羽和汉王(汉高祖)立约中分天下”已经收兵回东方去了。张良有“养着老虎给自己找祸害”的话,劝汉王回军追击项羽而把他灭掉。这些事例自然还不光是杀死已降的人呢,他的后代没有继续封爵位是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