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另外一个观点,即孙策加大力度惩治江东,惹动了江东的地方黑恶势力。如此说,孙策对江东的黑恶势力的铲除并不彻底,才引来汶杀身之祸的。是啊,你孙策杀了许贡,那黑社会就会出钱买凶。
顺便提一句,明代冯梦龙先生讲孙策被刺这件事时,也讲了一个观点,冯先生说,因为孙策太大意,外出时不小心,才引来杀身之祸。冯先生的这个观点我不大同意,像孙策这样一个英雄,他怎么小心翼翼的呢,如果他深居简出,偶尔出门,还得找一个替身,那就不是孙策了,那是萨达姆。
孙策死时把位置留给丁弟弟孙权。不能说孙策是因为孝顺母亲才这样做的。作为一个有眼光有胸怀的政治家,他有他身后的通盘考虑,他没有把位置交给他尚未成年的儿子(孙策死时年轻。他的儿子至多也就是十岁左右),而是交给了他的弟弟孙权,孙策明白,他这个弟弟是能够担当起他没有完成的事业的。他的遗言也很简单:外事不决,可问周瑜;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其实,这并不算是遗言,这应该算是政治遗嘱,他是给孙权新一届领导班子选定了核心成员。磆把孙权托付给掌握兵权的周瑜,这是他的又一个胆识。
孙策与周瑜同年(175~210),都是少年英雄都拥有佳人乔小乔。大乔与小乔这对姐妹花同是江东国色。周瑜纳小乔,孙策纳大乔,雄姿英发的天下豪杰,得与乱世佳人相结合。
我们在京剧里看惯了诸葛亮由须生(老生)饰演、周瑜由小生饰演的场面,并有周郎之称,总以为诸葛亮(公元181-234年)的年龄大于周瑜(公元175-210年),实则周瑜比诸葛亮大上六岁,但周瑜享年确实不长。后世又称两个才力匹敌者为“一时瑜亮”,这世是出于《三国演义》写周瑜临终时,爷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的故事,实则亮与瑜生前并没有多大的直接交涉。
在三国时期,赤壁大战前夕,周瑜巧用“反间计”杀死了精通水战的曹将蔡瑁、张允,为自己取得胜利做出了准备。
当时,曹操率领号称八十三万的大军,准备渡过长江,攻取南方。孙权、刘备联合抗曹,但他们的兵力要比曹军少得多。
曹操的军队都是由北方士兵组成的,善于陆战,而不善于水战。正好有两名精通水战的降将蔡瑁、张允可以为曹操训练水军,曹操把这两个人当成宝贝,厚待有加,一次,东吴主帅周瑜见对岸曹军在水中摆阵,井井有条,十分在行,心中大惊。他便产生了一定要除掉这心腹之患的念头。
曹操一向爱惜人才,他深知周瑜年轻有为,是个军事奇才,便很想拉拢他。曹营谋士蒋干与周瑜曾是同窗好友,愿意过江劝降。曹操就立即派蒋干过江去说服周瑜。周瑜见蒋干前来,立刻明白了他的来意,一个“反间计”就已经酝酿成熟了。他热情款待蒋干,酒席上,周瑜让众将作陪,炫耀武力,并相约只叙友情,不谈军事,堵住了蒋干的嘴巴。
周瑜佯装大醉,约蒋干同床共眠。蒋干因周瑜不让他提及劝降之事,心中非常不安,哪里能够入睡?于是,他便偷偷下床,见周瑜的案头上放着一封信。他偷看了那封信,原来是蔡瑁、张允写来的,信中约定与周瑜里应外合,以击败曹操。正在这时,周瑜说着梦话,翻了翻身子,吓得蒋干连忙上床。又过了一会儿,忽然报告说有人要见周瑜,周瑜便起身和来人谈话,还装作故意看看蒋干是否睡熟了。蒋干便装作沉睡的样子,只听周瑜同那个来人小声谈话,听不请说了些什么,只听见提到蔡、张二人。于是,蒋干对蔡、张二人同周瑜里应外合的计划,就更加确信无疑了。
等周瑜办完公务,又睡着后,蒋干偷了那封信连夜赶回了曹营,让曹操看了那封信件,曹操顿时火冒三丈,立即将蔡、张二人问斩,待冷静下来之后,曹操方知是中了周瑜的反间之计,连连叫苦不迭,但也只能是无可奈何了。
周瑜居舒城(今属安徽)时,扩道南大宅以寓策,升堂拜母,有无相通。建安七年,曹操挟势迫使孙权委任子(以亲属作人质),大臣有犹豫不决者,孙权本人原不想遣质,便独领周瑜至母前定议,瑜力陈送质之弊,权母日:“公瑾议是也。公瑾与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视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遂不送质。可见周瑜之于孙吴,不仅有政治上的效忠,还有伦理上的比附。权母即孙坚之妻吴氏,也是孙吴的女主。孙策在世时也说:“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
谈到周郎,自然会想到小乔,如东坡<赤壁怀古)词说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但这位小乔。究竟是谁家的女儿?
据(三国志·周瑜传):瑜从孙策攻皖城(今安徽潜山县北),“时得桥公两女,皆国龟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乔”。乔、桥二字,汉代通用。
当时孙、周年二十五。裴注云:“策从容戏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为婿,亦足为欢。”则二乔正是乱世佳人,识豪杰于江湖,她们的身世却引起后入的怀疑。
后汉未有一个桥玄,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入,官至太尉,颇为曹操尊敬,卒后,曹操曾撰文祭奠,中有“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语,后人遂以为二乔即桥玄之女,沈钦韩即说:“桥公者太尉桥玄也,汉制,为三公者方称公。”赵翼以精博见称,其(桥公墓)诗也有“生有只鸡留戏笑,死犹两女嫁英雄”语。实皆附会之词。
所谓“桥公”,原是尊称,并非仅限三公(太尉为三公之一)。卢弼(三国志集解),举孙权呼张昭为张公、程普为程公之例以驳之,张、程就不是三公。又云:二乔之父为皖县人,桥玄为睢阳入,两不相涉,“果为玄女,则阿瞒方受知于玄,铜雀春深,早已如愿相偿,伯符、公瑾不得专此国色矣”;说得很风趣,驳得很中肯。二乔若为桥太尉之女,何至流离于江东呢?桥玄有子桥羽,官至任城(今山东济宁)相,则桥羽姊妹更不会流离南方。
其次,桥玄生于永初三年(公元109年),卒于光和六年(公元183年),享年七十五。他死时,孙、周只有九岁。桥玄即使在六十岁时,其侧室生下两女,年龄也要大孙、周好几岁。
孙、周同庚,又皆少年英雄,二乔为江东国色,故后人传为佳话,历代吟咏其事的颇多,杜牧(赤壁)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即著名的一首。实则曹操建铜雀台,在赤壁之战以后。明代还有以“二乔观兵书图”为题的诗,如高启、汤胤绩等,倒真像不爱红妆爱武装了。
(三国志集解)引云:舒州怀宁县有桥公亭,在县北,隔皖水一里,今亭溪为双溪寺。王士稹(渔洋诗话)云:“二乔宅在潜山县,近三祖山,故山谷诗云:‘松竹二乔宅,雪云三祖山。’今遗址为彰法寺。余甲子过之。有诗云:‘修眉细细写松山,疏竹泠泠响佩环。霸气江东久销歇,空留初地在人间。’”虽地以人传,然蛾眉故宅已废为头陀寺院,或亦可作色空之别解。
袁枚有(周瑜墓)二律云:“天生一将定三分,才貌遭逢总出群。大母早能知国士,小乔伺幸嫁夫君。能抛戎马听歌曲,未许蛟龙得雨云。干载墓门松柏冷,东风犹自识将军。”其二云:“旌旗指日控巴襄,底事泉台遽束装?一战已经烧汉贼,九原应去告孙郎。管萧事业江山在,终贾年华玉树伤。我有醇醪半尊酒,为公惆怅奠斜阳。”周瑜卒于巴丘,后人因此皋附会为今岳阳一中学内有小乔墓,但周瑜灵柩后即还吴,孙权曾迎之于芜湖。
梁章钜《楹联丛话》卷四载一联云:“大帝君臣同骨肉,小乔夫婿是英雄。”十四字却雍容豪健,落落大方。
史载孙策有一子三女,周瑜有二子一女,瑜女配太子孙登。子周循尚公主,早卒,周循弟周胤,封都乡侯,恐皆非二乔所生,故史中于二乔称为“纳”。孙、周之正妻皆不见于正史,反不如二乔之名传千古,而小乔以周郎之故尤著称于诗词。(古人早婚,孙、周于二十五岁纳二乔时,不可能尚无正妻。孙权在未为帝王时,即已有谢氏、徐氏、步氏三夫人。)从后来三国鼎立,尤其是赤壁之战来看,就可以看出,无孙策则无东吴,无周瑜也则无东吴。因此,孙策死而无憾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