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时代的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
东晋升平四年(360)八月的一天,江陵(今湖北荆州)的征西大将军府热闹非凡,仆人们四处张灯结彩,府门口站岗的十六名卫士也比往日更加威武。端坐在府邸客厅正座的桓温笑得非常灿烂,两只大手不停地相互摩挲,还不时地望着左手边的谋士郗超说:“桓豁、桓冲还没有接到安石先生吗,怎么也不派人回报一声?”郗超还没来得及回答,就见一名桓氏家兵跑进厅内,单膝跪下,大声禀报说:“客人已到府外,三将军(桓温三弟桓豁)请大人出府迎接。”桓温根本没等来人说完,就像听到鲜卑铁骑来偷袭一样从椅子上跳了起来,大笑着对左右说:“来来,大家跟我一起出府迎接安石先生。”
这安石先生是谁呢?竟能让掌握东晋兵权的征西大将军桓温如此兴奋?原来这位安石先生,就是东晋士族中威望很高的名士谢安。
谢衡是西晋著名的大儒,曾经做过博士祭酒、太子太傅等重要的文职。永嘉之乱时,谢安的父亲谢裒(póu)带着全家南渡长江。由于当时东晋政权基本为南渡的北方士族所掌握,谢裒很快也担任了吏部尚书的要职。
由于出身名门望族,谢安从小就受到了严格的教育,无论是风度、操守和礼仪都很有名士的样子。当时的名士桓彝(桓温的父亲)就曾摸着谢安的小脑袋说:“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王承)。”用还是小孩的谢安来比东晋初年名躁一时的名士王承,这在当时是非常高的评价。
也许是不愿意靠家门的声望出仕为官,也许是不想踏人复杂的东晋官场,成年后的谢安隐居在东山(今浙江上虞县一带),整日与王羲之、支遁和尚等文人雅士游山玩水,吟诗作画,过着悠闲的隐士生活。当时谢安的堂兄谢尚担任东晋豫州刺史,都督豫、翼、幽、并四州军事,握有相当的军政大权,后来谢尚病死,谢安的哥哥谢奕和谢安的弟弟谢万又先后担任了这个职务,整个谢家一门富贵,似乎只有谢安过着隐者的生活,而且还很满意这种生活。可谢安越不愿意出来做官,士族中人就越看重他,甚至有人说:“安石不出,将如苍生何?”那意思是说谢安不出山,老百姓该怎么办啊。
升平三年(359),率领大军北伐的谢万兵败被革职,谢氏家族在东晋朝廷的势力受到了很大的打击。面对家族很可能沉沦为寒门的局面,谢安再也不能安居东山,只好决定出仕朝廷。第二年,谢安出任了征西大将军桓温的司马,这才出现了开头桓温兴高釆烈地迎接谢安的一幕。
谢安出山后的第二年,被革职的弟弟谢万就病死了。在好好安葬了弟弟后,谢安离开了桓温,转任吴兴太守。谢安在任期间,没有大兴土木盘剥百姓,而是轻徭薄赋,让吴兴百姓得到了很好的休养。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特意修建了“吴兴太守谢安碑”。
咸安元年(371),谢安被升任侍中,开始进入中央政权。这一年对东晋朝廷来说,是十分关键的一年。手握兵权的桓温本想立功中原以提高自己的声望,没想到被前燕名将慕容垂打得惨败。为了重立威名,桓温听从郗超的建议,于同年废黜了海西公司马奕,另立会稽王司马昱为帝,是为简文帝。此时的谢安洞悉了老上司桓温的野心,准备尽忠匡扶朝廷,竭力不让桓温篡权的图谋得逞。
咸安二年(372),即位不到一年的简文帝就在愤怒和恐惧中死去,太子司马曜即位,是为孝武帝。原来满心期望简文帝会把皇位禅让给自己的桓温大失所望,他于宁康元年(373)二月率军来到建康城外,准备伺机篡政。当时桓温在新亭预先埋伏了甲兵,下令召见谢安和王坦之。建康城内人心惶惶,人们纷纷传说桓温要大开杀戒,王坦之非常害怕,找谢安商量应对的办法。谢安神情坦然地说:“晋朝的存亡,就在我们这一行了。”然后,谢安就和王坦之一起出城来到桓温营帐。当时王坦之紧张得汗流浃背,汗水把衣衫都沾湿了,连朝见时用的手板也拿颠倒了。谢安却从容不迫地入座,然后微笑着问桓温说:“我听说有道的诸侯都把人马驻扎在边防来保卫国家,桓公你怎么却把我东晋的将士藏在墙后面呢?”桓温尴尬地回答说:“我的身份和地位在这里,不能不做点防备。”随后桓温命令预伏的士兵退下。当时王坦之以文采风流和谢安并称于东晋,而这次事件之后,人们才知道谢安的镇定和才能远胜过了王坦之。
桓温在退兵回荆州的路上得了重病,可他并没有断绝篡位的野心,又上表要求朝廷赐予他九锡的礼遇。谢安知道不能和桓温硬顶,就反复修改赐予九锡的文书,一直拖到桓温病死,加九锡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桓温死后,谢安被任命为尚书仆射兼吏部尚书,总揽东晋的朝政。为了缓和矛盾、稳定政局,谢安并没有趁桓温病死的机会对桓氏集团下手,他仍然信任和重用桓温的弟弟桓冲,让桓冲担任都督徐、豫、兖、青、扬五州诸军事和徐州刺史,负责镇守京口(今江苏镇江)。桓冲也深明大义,心甘情愿地为朝廷镇守四方。将相的和睦稳定了东晋的政局,人们都把谢安比作安定东晋的王导,而谢安的文采风流似乎更胜王导一筹。
谢安理顺了东晋政权的内部纷争后,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北方强大起来的前秦政权。当时前秦屡次骚扰东晋边境,东晋朝廷开始招募有才干的将领,谢安知道自己的侄儿谢玄有大将之才,就向朝廷推荐了谢玄。当时有人嘲讽谢安任人唯亲,而谢安的政敌郗超却感叹说:“谢安能不怕讥讽,举贤不避亲,真是有古人的遗风啊。”谢玄果然没有辜负谢安的推荐,他担任广陵太守后,招募江淮子弟和北方流民组建了北府兵,成为了东晋最精锐的武装力量。
太元八年(383),前秦主苻坚率领着号称百万的大军南下,准备消灭东晋,统一天下。当时建康城内一片震恐,士大夫无不惊慌失措,只有谢安依然镇定自若。谢安自己以征讨大都督的身份负责军事,并派了弟弟谢石、侄儿谢玄、儿子谢琰和西中郎将桓伊率领8万晋军前去抵御。负责长江西线防守的桓冲担心建康的安范,派遣3000精兵前来协助保卫建康,却被谢安拒绝了。谢玄对是否能挡住秦军也没有把握,临行前向谢安询问对策,谢安只回答了一句:“我已经安排好了。”就再也不谈军事。
后来当晋军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的捷报送到时,谢安正在与客人对弈。他看完捷报,便放在座位旁,不动声色地继续下棋。客人忍不住问他,谢安淡淡地说:“没什么,孩子们已经打败敌人了。”等到下完了棋,客人兴高采烈地走后,谢安才抑制不住心头的喜悦,连蹦带跳地进入内室,结果把木屐底上的屐齿都碰断了。
淝水之战的胜利,使谢安的声望达到了顶点,这让谢安遭到了琅邪王司马道子的猜忌。司马道子伙同谢安的女婿王国宝,在东晋孝武帝面前屡次挑拨离间,说谢氏权威太盛,长久下去会是另一个桓温。孝武帝本身就是一个糊涂的家伙,生怕祖宗的江山在自己手里断送,就开始有意疏远谢安。谢安也意识到自己面临的危险局面,他逐步把自己掌握的部分权力交出,以表明自己没有擅权的野心。太元十年(385),前秦发生内乱,苻坚请求东晋派兵协助平乱。谢安主动提出由自己率军出镇广陵的步丘(今扬州邵伯镇),名义上是准备援助前秦,实际上是想脱离建康这个是非之地。谢安着手建造渡海的船只,准备从海道返回会稽。可船还没造出,谢安就患了重病,只得请求返回建康治病休养。然而谢安回到建康只有几天,就溘然长逝了,年仅66岁。谢安死后,东晋朝廷以隆重的礼仪悼念谢安,心中有愧的孝武帝还在灵堂守灵三天,并追赠谢安为太傅。谢安用他的政治才干让东晋政权度过了相对稳定的30年,史书上称他为“江左第一风流丞相”,而百姓们则称他为“东山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