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英雄的悲喜
29159800000048

第48章 双雄之死

至正四年(公元工344年),黄河下游一带连续下了二十多天暴雨,河水猛涨,冲破好几处堤口,洪水吞没了今天的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好几十个州县。这下可把老百姓给害苦了,成千上万的老百姓被淹死,更多的老百姓无家可归,只好到处流浪。水灾退后,紧接着又是旱灾和蝗灾,饿死了很多人。人死得多了,又开始流行瘟疫,又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

公元1351年,朝廷强迫汴梁、大名等地的15万民工去修治黄河,同时还派了2万士兵监督他们。农户失去了劳力,还得拿,出修河水所需的物资,在治河的过程中,监工的官吏根本不把这些民工当人看待,使民工们怨愤交加,忍无可忍。

这时,白莲教领袖韩山童也在民工队伍中,白莲教所宣传的“弥勒佛下生”和“明王出世”,唤起了生活在黑暗中的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韩山童决定抓住时机发动起义。

那时候,人们都有些迷信,韩山童和他的徒弟一一颖州人刘福通暗地里凿了一个独眼石人,在石人背上刻了“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14个字,埋在将要动工的地底下。

4月底的一天,民工们果然在黄陵冈(现在的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附近的河道底下挖出一个独眼石人,他们先是感到惊诧,然后就认为这是天意,是上天要他们起来斗争,推翻腐朽的元朝。这个消息在15万民工中迅速地传开了,于是黄河南北人人都知道挖出了独眼石人,而且上面还刻着反诗“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

这其中的事实情形,当然只有韩山童和刘福通他们自己清楚。起义的时机终于来到了。

5月初,韩山童召集各地白莲教领袖在颖州的白鹿庄开会,大家头上都包着一块红布,准备发动起义。在会上,韩山童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宣读了起义的檄文。檄文痛斥了元朝统治者的贪得无厌和反动统治,号召人们誓死推翻元朝的统治。刘福通接着向大家介绍了韩山童的身世,为了扩大影响,他说韩山童是宋徽宗的第八代孙子,现在从日本借来精兵,要和蒙元小儿争夺天下。这样一来,大家都觉得韩山童了不起,这次起义是按照上天的意思发动的,肯定能成功。于是他们杀了一匹白马和一头黑牛,祭告天地,最后约定当年的农历八月十五起义,共同拥立韩山童为明王。

天有不测风云。这些白莲教首领们谁也没有预料到,他们聚会的消息被官府知道了。正在他们喝血酒的时候,官兵秘密地包围了白鹿庄,准备把他们一网打尽,这次起义扼杀在摇篮之中。县官带领兵马冲杀进来,3000教徒仓促应战,奋起抵抗。刘福通等人精通武艺多次击退涌上来的元朝士兵,突围是不成问题的,可是他们的首领韩山童本是一个教书先生,虽然也会三拳两脚,最终还是不行。大敌当前,怎么办呢?为了顾全大局,为了保存革命的火种,刘福通等壮士挥泪告别了韩山童,然后一阵冲杀,突围而去。元朝士兵冲上来俘虏了韩山童,这位优秀的农民起义组织者,刚刚点燃革命的烈火,就献出了他自己的生命。

刘福通杀出重围后,回到自己的家乡颖州,继续组织革命力量,为死去的韩山童报仇,把革命继续下去。

5月3日,刘福通率领起义军一举攻下颖州城,震动全国的元末农民起义终于爆发了,正好应验了当时的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刘福通的军队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很受老百姓的拥护。起义军将士的头上都包着红布,所以人们称之为红巾军。这些起义军大都信奉白莲教,烧香拜佛。人们又叫它香军。

至正十五年(1355)二月,刘福通把在砀山(今安徽省砀山县)避难的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接到亳州(今属安徽),正式建立了政权,因为他们号召要恢复宋朝,所以政权的名字叫宋,年号龙凤,韩林儿被拥立为皇帝,又叫“小明王”。“小明王”是“明王出世”的意思,意为“光明已经来到人间”。韩林儿任命杜遵道、盛文郁为丞相,罗文素、刘福通为平章政事(副宰相),刘福通的弟弟刘六为知枢密院事(最高军事长官)。不久,由于杜遵道办事独断专行,与刘福通闹翻,刘福通杀在江苏省淮安县)的赵均用部、益都(今山东省益都县)的毛贵部等等。在一定程度上,这三支义军成为了宋政权的军事核心。至正十六年(1356)二月,朱元璋率军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七月,宋政权乘势建立了江南等处行中书省、江南等处行枢密院,任命朱元璋为行省平章;同年十月,赵均用攻取淮安,宋政权设淮安等处行中书省,任命赵均用为行省平章。此后,为了更有效地节制各路红巾军,宋政权开始在那些占领一地而又较为巩固的地区,继续设置行省机构。至正十七年(1357)夏天,刘福通派出三路大军同时北伐,对大都形成包围,以中路为主力,进攻大都,试图一举推翻元朝。

西路军是最早出发的一支部队。先由李武、崔德率领,后来又由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等率领,他们经过河南到达陕西,被察罕帖木儿打败,一部分进入宁夏境内。其后,李武、崔德因一直无战功,曾受到刘福通斥责,至正二十一年(1361)五月,他们向李思齐投降。

中路军由关先生、破头潘等人率领。他们越过太行山,进入山西。原来的计划是从山西配合东路军毛贵进攻大都,由于元军的堵截,只得转战攻克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接着中路军又攻克金宁(今内蒙古翁牛特旗),进克辽阳,并以之为基地,进入高丽(今朝鲜),后关先生等在高丽战死,破头潘等退到辽阳(今属辽宁),战败被俘,中路军也归于失败。

三路北伐军中,只有毛贵率领的东路军战绩最辉煌,对元朝的威胁最大。毛贵夺了元朝的海船,从海路攻下了他,自己当了丞相,后来被加封为“太保”,所以刘福通又叫“刘太保”。

宋政权建立以后,元政府调集大军加紧镇压起义军。至正十五年(1355)六月,元河南行省平章答失八都鲁统帅诸王藩将兵马,全力进攻许州长葛,在刘福通的严密部署和阻击下,元军的进攻失败,答失八都鲁率残部退至中牟。红巾军乘胜追击,夺元军营寨、辎重,并且俘获答失八都鲁之子孛罗·帖木儿。当红巾军庆祝胜利的时候,遭到元将刘哈剌不花的突袭,猝不及防,伤亡颇重,就连孛罗·帖木儿被夺走。此后,刘福通命令部将赵明达进攻嵩州、汝州、洛阳,从孟津渡口北渡黄河进攻怀庆路(今河南沁阳),黄河以北大为震动,官吏富商举室而逃,人心大乱。为了阻止义军的进攻,安定人心,元廷不得不自豫南调察罕。帖木儿来应战,红巾军寡不敌众,赵明达战败而走。十二月,答失八都鲁又率部进攻太康,继而进围亳州。情势十分危急,刘福通先将小明王移置安丰,重新组织力量,以求打退元军。次年三月,刘福通领兵与答失八都鲁军激战于太康、亳州之间,打破敌军,亳州得安。

刘福通率领军与敌人搏斗的同时,十分注意利用宋政权的名义,把各支农民起义军纳入宋政权的麾下,并且支持他们建立地方政权。先后投入宋政权麾下的有应天(今江苏南京)的朱元璋部、淮安(现胶州(今属山东),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占领了山东大部分地区。为了把山东经略成为北伐大都的基地,毛贵在政治、军事、经济上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刘福通任命他为益都行省平章,毛贵在行省之下建立地方政权,派农民军将领为官吏,又设立“宾兴院”,吸收元朝投降过来的官吏继续任职,这样把地方上治理得井井有条。

至正十八年(1358)二月,毛贵开始北伐。元朝立刻调动守卫济南的大将董抟霄、董昂霄兄弟,企图阻止毛贵的军队。董抟霄率军连夜北上,在南皮(今属河北)魏家庄刚刚驻扎下来,毛贵兵至,杀董抟霄。接着毛贵又连攻克青、沧(两地均今属河北)两州;三月,再攻克蓟州(今天津市蓟县),前锋抵达柳林(今北京市通州南),直逼大都。“京师人心大骇,在廷之臣,或劝乘舆北巡以避之,或劝迁都关陕,众议纷纷。”但毛贵孤军深入,元军四方来援,毛贵军败于刘哈剌不花,退回济南。

刘福通在发动三路北伐的同时,意图倚托益都、曹州两行省比较巩固的基地,展开对汴梁的攻击,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宋政权都城。至正十七年(1357)六月,刘福通首攻汴梁,不下。八月,取大名、卫辉(今属河南)两路,形成对汴梁包围的态势。十月,元廷增派知枢密院事达理麻失里攻雷泽、濮州,被刘福通杀死,节制河南元军的答失八都鲁被迫退至石村。次年,刘福通再次进攻汴梁,元守将竹贞逃遁,刘福通迎来韩林儿,将汴梁改为宋都城。

由于三路北伐皆归失败,元军一步一步地缩小对汴梁的包围圈,刘福通只好孤军奋战,冲破敌人重围,保护韩林儿逃到安丰。

至正二十三年(1363)二月,投降元朝的原江浙起义军首领张士诚,趁安丰空虚的机会,派大将吕珍来攻。刘福通一面派人向朱元璋求救,一面坚持抵抗。朱元璋亲率大军击败吕珍和支援吕珍的原天完政权的庐州(今安徽合肥)守将左君弼,救出小明王和刘福通,把小明王和刘福通安置于滁州。至正二十六年(1366)十二月,朱元璋命瘳永忠迎小明王、刘福逋至应天(今南京),途经瓜步,廖永忠将他们沉入水中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