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泰州人王克柔密谋起义,事泄,被高邮知县李齐逮捕。王克柔好友李华甫、面张四打算起义,谋救克柔,李齐便将王克柔解往扬州。张士诚得知李华甫要造反。便和他们合谋。至正十三年(1353)正月,士诚与其弟士义、士德、士信及李伯升等18人联合李华甫等起义,先杀死了弓兵丘义和抢掠当地富户,并引兵进入附近盐场,大批盐丁加入义军队伍,义军实力不断壮大,张士诚率起义军攻克泰州。
张士诚攻占泰州后,元河南行省遣李齐前往招降,被张士诚拘留。未几,张士诚火并李华甫的队伍,李齐乘机出走。在劝降失败的情况下,元河南行省派兵镇压张士诚义军,结果吃了败仗,在万般无奈之下,与河南行省便再派李齐往泰州劝降,张士诚经过权衡利弊,认为降元也有一定的好处,并决定率部投降。当时,元淮南江北行省参政赵琏的军队驻扎在泰州,赵琏命令张士诚制造战船,打算率兵赴濠州、泗州镇压郭子兴部起义军,张士诚怀疑赵琏要对自己开刀,,见赵琏毫无防备,突然半夜发兵攻杀赵琏等人,大肆抢掠泰州官库,随后率部进入得胜湖结寨,并派人攻克了兴化县。五月,张士诚突袭高邮,元高邮城中大小官员弃城而逃,攻占高邮之后,张士诚实力大增,锐不可当。在万般无奈之下,元朝廷再次下诏招降张士诚,河南行省仍派李齐前去劝降,可惜李齐的命运没有前两次好,招降不成,反为张士诚所杀。此后,元廷屡屡派人劝降,都没有成功。
六月,元廷见屡次招降张士诚不成,决定派兵镇压。元廷任命淮南行省平章政事达识贴睦迩在淮南、淮北等地召募壮丁,同时让他率领汉军、蒙古军防守淮安。命也先不花为淮西添设宣慰副使进攻泰州,命淮南行省平章政事福寿攻兴化。与此同时,元枢密院都事石普,向元廷上奏提出自己领兵3万,一定能够攻克高邮,剿灭张士诚,元廷便任命石普为山东义兵万户府事,招募义兵1万多人,南下攻打张士诚,石普军先占领宝应,接着乘胜直攻高邮,在高邮城将被攻破的时候,因同行诸将嫉恨石普,不作配合,结果石普孤军作战,最终阵亡。进攻高邮的失败,元军的腐败不堪,由此可见一斑。
元军屡攻高邮不能得手,张士诚已经感不到威胁,屬于至正十四年(1354)正月,正式建立政权,国号大周,改元天祐,自称诚王。称王之后,他下令放出监狱中的囚犯,免去百姓的赋税,征用儒士,发展农业,兴修学校,逐渐完善其政权的各种功能。但是元廷对张士诚的进攻并没有停止。至正十四年(1354)二月,元廷任命湖广行省平章政事苟儿为淮南行省平章政事,率兵攻打高邮,结果大败而归。
张士诚在占领高邮之后,势力进一步发展到运河要道,这就严重影响江南财富和粮食通过运河北运大都,同时也等于掐断了元廷的财源,因而,元廷为解决财政问题,出兵高邮已迫在眉睫。
至正十四年九月,元顺帝命右丞相脱脱亲自挂帅,进攻高邮。脱脱统领诸王、诸省军马,号称百万,直逼高邮。十一月,脱脱大军抵达高邮,张士诚连战连败,接着,元军又连破六合、盐城、兴化等地。高邮城破也指日可待。这时,京城里的佞臣哈麻一伙,因与丞相脱脱不和,唆使监察御史弹劾脱脱,说他“出师三月,略无寸功,倾国家之财以为已用,半朝廷之官以为自随”。昏庸的元顺帝听了这话,很是生气,竟下令将脱脱罢官削职,改任河南行省左丞相太不花、中书平章政事月阔察儿、知枢密院事雪雪等人为统帅。诏书下达之后,前线元军大乱。张士诚不战而胜。从此,元军主力丧失大半,再也没有力量纠集如此众多的军队来镇压起义军。
高邮之役后,元廷认为镇压一时难以凑效,转而采取招安手法来对付张士诚。至正十五年(1355)四月,元廷命翰林待制乌马儿等赴高邮招安,士诚不降。五月,又命淮南行省平章政事咬住、淮东廉访使王也先迭儿赴高邮招安,士诚亦未降。
至正十六年(1356)二月,张士诚之弟张士德攻占平江府。三月,张士诚自高邮抵平江,改平江路为隆平府,并把它作为都城,将承天寺为王宫,设立三省、六部、百司,劝农奖学。并任命阴阳术士李行素为丞相,弟张士德为平章,蒋辉为右丞,潘元明为左丞,史文炳为枢密院同知,锻工周仁为隆平太守,周政权移到平江后,一批旧官吏、地主分子、儒生蝇营狗苟,纷纷前来投靠,张士诚对这些人一律重用,一旦张士诚军事失利之后,这些旧官吏、地主分子都纷纷劝说士诚降元。
至元十七年(1357)八月,张士诚向元朝廷请降。张士诚开始的时候要王爵,江浙行省左丞相达识贴睦迩不许;士诚又请爵为三公,遂授士诚太尉,士德淮南行省平章政事,士信同知行枢密院事,其余头目皆授官有差。至正十八年(1358)五月,张士诚与苗军杨完者联手攻严州(今浙江建德),败归,其后屡攻江阴、常州,遭失败。
至正十九年(1259),朱元璋军与张士诚军在余杭、诸暨、江阴、湖州、建德、绍兴、杭州、常州等地展开争夺战。双方对诸暨的争夺最为激烈,正月,朱元璋部将胡大海夺攻占诸暨;六月,张士诚部将吕珍来攻,决水堰灌城,大海反灌,吕珍败遏次年九月再来攻城二十二年三月,张士信又率军来攻城。但直到二十三年秋,朱张双方在江南地区基本上维持原来形势。而士诚则趁宋政权三路北伐造成苏北、鲁南空虚之机,将势力扩张到济宁,甚至连朱元璋的老家濠州也被张士诚占领。
张士诚既受元朝名爵,必受制于元廷。由于海运及河运中断,至正十八、十九年京师发生大饥荒。十九年九月,元廷不惜以御酒龙衣赐士诚,以征其海运粮。从至正二十年开始,张士诚出粮,方国珍出船,至二十三年止,每年运粮抵京师11万至13万石。这一行动无疑是为摇摇欲坠的元朝输血打气,从而延长了它的统治。
张士诚占据平江后,特别是投降元朝后,贪婪地追求财富和享乐。张士诚政权的权力实际上操纵在一些旧官吏和政客手里,这一伙新生地主分子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和运粮支持残元政权,加紧对其控制区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他们已经完全从农民起义的队伍中叛离出来,堕落成割据一方的地主政权。
至正二十三年(1263)二月,张士诚遣吕珍突袭宋政权都城安丰(今安徽寿县)。宋政权自三路北伐失利后,继而汴梁失守,被迫退至安丰,当时已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刘福通遣人求援于朱元璋。元璋不顾陈友谅乘机进攻的危险,毅然亲往救援,吕珍败退,小明王韩林儿和刘福通被救出后安置于滁州。元璋退兵后,士诚军遂占领安丰。九月,士诚自称吴王,请求元廷批准,元廷不准;元廷向士诚征粮,士诚不与。此后,他与元朝断绝了关系。
至正二十四年(1364)八月,张士诚逼迫元江浙行省左丞相达识贴睦迩让位给其弟张士信,达识贴睦迩无奈,只好移居嘉兴,不久被鸩杀。张士信当了江浙行省左丞相后,只顾寻欢作乐,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
张士诚称吴王后,为了突破朱元璋的包围,曾派投降过来的原朱元璋部将领谢再兴进攻东阳(今属浙江),派李伯升率60万大军四攻诸暨,派张士信攻长兴,都未获胜。至正二十五年(1365)月,又派李伯升、谢再兴五攻诸暨,又遭败绩。到这年十月,朱元璋在灭汉政权后,开始发动削平群雄的大规模战争,第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
朱元璋消灭张士诚的战争,主要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占领张士诚在苏北、淮河流域的地盘;第二阶段是占领江南地区的城市,形成对平江的包围;第三阶段是围攻平江。
二十五年十月,朱元璋令徐达、常遇春、胡廷瑞、冯国胜、华高等率马步舟师,水陆并进,规取淮东、泰州等处。到次年四月,徐达等攻占了泰州、通州、兴化、盐城、高邮、淮安、濠州、徐州、宿州、沛县、邳州、安丰等地,夺取了张士诚在苏北和淮河地区的全部占领区。五月,朱元璋发布《平周檄》,列举张士诚八大罪状。八月,朱元璋令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师20万进攻张士诚。至十一月,徐达等先后攻占湖州、杭州、绍兴、嘉兴等地,只有无锡仍为士诚部将莫天佑驻守,朱军已形成对平江的包围。张士诚的重要将领吕珍、李伯升、张天骐、潘元明等均投降朱元璋。十一月,开始围攻平江。
围平江后,朱元璋用叶兑的锁城法,由徐达、常遇舂、华云龙、汤和、王弼、张温、康茂才、仇成、何文辉等分兵驻守各门、各方之外,城四周筑长围困之,架木塔(名曰敌楼)三层,监视城中动静,每层施弓弩火铳,又用襄阳炮日夜轰击。张士诚依仗城坚死命坚守。至正二十七年(1367)六月,士诚数次突围未成,士信于阊门督战中石炮死,九月,徐达破葑门、常遇舂破阊门,士诚诸将周仁、潘元绍等皆降。士诚先令其妻妾自尽,然后亦自缢,气未绝,俘送应天,自缢死,终年47岁。不久,元璋军克无锡、常熟,张士诚割据政权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