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陆佃(1042~1102)著《埤雅》(1125),是为了补充或阐述《尔雅》的动植物而著录的。陆佃字农师,越州山阴人,曾从王安石问学。神宗熙宁三年(1070)擢甲科,授蔡州推官,后选为鄂州教授,召补国子监直讲,历官至尚书左丞,最后知亳州,卒于官。他早年居贫苦学,精于礼家名数之学。元丰年间因预修说文进书、台对讲物性得神宗赏识,因进所写“说鱼”、“说木”两篇,以后增写为二十卷,初名《物性门类》,写《尔雅新义》后,更加修改,定名为《埤雅》,意思是作为《尔雅》的辅助读物。清代纪昀评论说;“其说诸物大抵略于形状,而详于名义。寻究偏旁,比附形部,务求其得名之所然,而曼衍纵横,旁推其理以申之。”这一评价是恰当的。他的儿子陆宰作序,说他父亲是在元(1086)以后,利用任外官的公余时间撰写,前后用了40年,写作中“不独博极群书”以至“牧夫百工技艺下至舆台皁隶,莫不诹询,苟有所闻,必加试验,然后纪录”,所以能“深微渊懿,宜穷天下之理”。说明陆佃写作是很认真的。当然书中也有不少记载,是不合实际情况的。本书是在陆佃去世后20多年即宣和七年(1125)才出版的。
《埤雅》全书二十卷,共分《释鱼》(二卷)、《释兽》(三卷)、《释鸟》(四卷)、《释虫》(二卷)、《释马》(一卷)、《释木》(二卷)、《释草》(四卷),最后是《释天》(二卷)。体例和《尔雅》基本相同,只是把《释畜》简化为《释马》。不见用毛、鳞、羽、介蠃作类名。
《埤雅》所记生物种数较《尔雅》少,但诠释则比较详细,对动植物形态描述很仔细。如:对芸香料的橘、柚、橙的区别为:“橘如柚而小,白花赤实;橙亦橘属,若柚而香;柚似橙而大于橘,柚皮极苦,皮甘者及橙。”通过果型、果色、果皮比较鉴别,非常清楚。对葫芦科瓠与匏的区别是:长而瘦上曰瓠,短颈大腹曰匏,瓠甘匏苦。简单明了。
对鲋(鲫)鱼记:“小鱼,形似鲤,色黑而体促,腹大而背隆”,能抓住主要体征。记乌贼(鲗):“八足,绝短者集足其口,缩喙在腹,怀板含墨。每遇大鱼,辄噀墨周其波,以卫身。若小鱼过其前,即吐墨涎惹之。”不仅描述了特征而且描绘了活动。还比较鳢和鲔的区别是:鳢,大鱼,口在颌下,无鳞,长鼻,软骨,长二三丈,肉黄;鲔,较小,似鳣而青黑,长鼻,无鳞,内白。指出《古今注》说鲤之大者为鲔、鳢之大者为鳣的错误。
再如,《埤雅》对蜻蜓的形态和习性的观察描述也很准确细致:“蜻蜓六足四翅,其翅轻薄如蝉,昼取蚊虻食之。遇雨即多,好集水上款飞,尾端亭水上。”对不同地区鸟类的形态,《埤雅》在“释鸟”中记:“鸡有蜀、鲁、荆、越诸种,越鸡小,蜀鸡大,鲁鸡又其大者。”《埤雅》还提到了獾与貉的共栖现象:“獾貉同穴而异处。獾之出穴,以貉为导。”说明对动物生态方面也很注意,提供了前人没有记述的材料,有一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