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智商作为衡量天才的标准,而现代调查研究表明:天才成功的决定因素不仅仅是智商,还有情商。
特别是在管理领域里成功的那些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在学校里被认为智商并不太高的人。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人:他们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的智商使他们具备非常丰富的知识,使他们能顺利地从事一项研究工作。
如果他们情商高,情绪稳定,能够适应环境,对外界和上司、同事没有苛刻的要求,对自己有适当的评价,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从不怨天尤人或悲观失望,这样,他们的智商和潜能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在工作中游刃有余,走向成功。反之,一个智商虽高,却以此自负的人,情商低下,整日为自己周围并不理想的环境所困扰,那他的结局或是愤世嫉俗、孤芳自赏,与社会、公司、同事融不到一起;或高不成低不就,怀才不遇;或是走上歧途,毁于高智力犯罪。由此可见,一个人成功与否,情商与智商一样重要。天才与怪人往往联系在一起,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很多天才在某一方面表现出杰出的才华,但在其他方面,比如生活能力或者情绪的控制上,则往往不可思议地表现出相当的“低能”与古怪。因为这样的原因,尽管他们事业辉煌,但自己的人生却一塌糊涂。
这些天才往往具有相当高的智商,但他们在自制力、热忱、毅力、自我激励能力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方面,也就是情商上,有着明显的缺陷。也就是说,情商与智商未能得到协调发展。
有关调查表明,影响一个人成功与否的两大心理因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中就包括着“情商”。在人生过程中,智力因素作为操作系统,每时每刻都在起着作用;而非智力因素或情商往往在关键时刻,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情商高的人,生活快乐,有着积极的人生观,适应能力比较强,不管做什么,成功的机会都会比较大。
因此,作为家长,不要仅仅忙于让孩子上各种学习班,早早地在智力上进行投资和开发,以为这样才能保证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从长远的眼光来看,重视对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生活习惯能力的培养,对孩子将来的人生将会产生更为重大的影响。这样,天才才不至于被埋没。
我们说缺少天才,往往缺的就是最初的那几步,观念的改变,认识的提高,是让我们这个社会拥有更多天才的关键所在。
一个人,有智商没有情商,是一生怀才不遇。一个人有情商没智商,是一生风花雪月。一个人只有既有智商又有情商才会成功,因为天才也是要被社会知道、认可,才能成为为社会服务的有用的天才。
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他们只关心孩子的智商,而忽视孩子的情商,造成孩子高分低能,只会做学问,不会做人,甚至成为书本的奴隶,生活的呆子。
如今,凡成功人士,他们教育孩子的一个重要的地方就是,把培育孩子的情商摆在第一,训练孩子的智商放在第二。他们的育儿观念、对孩子的教育计划,都比平凡大众考虑得更加详细。
他们从自己的成功经验中,体会到了良好的人际关系给自己想要成就的事业带来的巨大帮助。所以,他们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从小在优越环境中成长,孩子会自我意识过强,将来会孤傲独行,只会啃书本,不能接好班。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他们从童年起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群体意识,从小就给孩子灌输关心人。尊重人的观念,甚至在生活中刻意培养他们的组织力、协调力和号召力。在教育选择上,从小学首先要挑选懂得关爱孩子心灵的学校。他们认为,关爱孩子的心灵,对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健全孩子的人格特别重要;其次,再考虑学校的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孩子建立同学圈子,以便孩子将来有更完善的人际关系网。
天才的培养,智商固然重要,情商更为重要,应该让孩子借鉴成功人士的经验,正确处理好情商与智商的关系。学习成绩好当然重要,但还要他们学会生存和生活,学会待人接物,学会独立思考,学会为人处世,在社会实践中培养他们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让孩子的天分充分发挥出来,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能人。
如何培养青少年的情商,可以从以下几点人手:
第一,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积极进行自我完善的能力,使他们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对自己的人生进行积极乐观的规划。
第二,通过各种有益的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生受社会的影响是多渠道的。不仅仅限于同家庭、学校的密切联系,还与各种交往活动密切相关。各种书籍、报纸、杂志、广播、影视等,都是对他们产生影响的渠道。
第三,加强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教育,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
第四,将情商培养纳入教学计划中,创造条件开设情商培养课程。幼儿和小学的情商培养教材应该侧重于贴近儿童实际生活,以趣味性的游戏活动为主,在玩耍和游戏中获得情商的培养。中学阶段应以正确处理生活中的事件为主,这样的培养活动不仅能提高情商,而且也可以纠正幼儿、小学阶段养成的不良习惯。
第五,不断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情商,通过教育者的人格力量和情感力量感染学生。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如果说智商更多地用来预测一个人的学业成绩,那么情商则是被用于预测一个人能否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它更好地反映了个体的社会适应性。
情商为人们开辟了事业成功的康庄大道,它使人们摆脱了过去只讲智商所造成的无可奈何的宿命论态度,情商的开发助长了天才的长成。
六、对天才的错误认识
是我们缺少天才的前提
1.几种对天才认识的误区
误区之一:我们对学习的机制了解得太少,我们怎么能够了解天才的大脑呢?
其实,目前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人脑是如何学习的,从而探索天才之脑是如何学习的。
误区之二:天才拥有全面的智能,误以为他们在所有领域都能成为天才。
其实,天才往往只在某一个领域的学习中表现特别出色。某一领域的天才儿童可能在其他领域表现出低能。
误区之三:把天才和天赋区分开来,认为天才仅仅指学业能力,但是,天赋则指音乐和艺术方面出众的能力。
其实,这种区分并没有证据,只不过二者发挥的领域不同罢了,但是在许多情况下这两个词是交互使用的。
误区之四:任何领域的天才都需要有超常的智商。
其实,很少有研究表明音乐和艺术方面的天才对智力有特殊的要求。此外,智力测验所测的能力范围也非常小。
误区之五:创造性测验是鉴别艺术天才以及艺术上有天赋的学生的有效方式。
其实,创造性测验检测的是解决问题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并没有证据表明它可以有效预测在视觉一空间方面能力出众的学生的成功。
误区之六:某些很要强的家长推动儿童超越自我,从而造就了天才儿童。
其实,天才儿童通常促进了他们的父母调教和培养的行为。
然而,有些家长试图去包办孩子的生活,从而导致对儿童情感需求关注得太少。
误区之七:早期阅读和书写技能,应该互相保持同步。
其实,这虽然是人们所共有的一个普遍观念,但是在年龄较小的天才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其阅读技能和书写技能之间并没有关系。
误区之八:天才儿童长大后会自然成为真正的天才。
其实,许多天才儿童,甚至一些神童,到了成年以后并不优秀;而许多杰出的成人,他们小时候并不是神童。
2.从天才儿童的提前辍学看教育的误区
近日,湖南湘北某县,一则消息令人们感到震惊。引起争议的少年叫严永明,他8岁上中学,13岁便以高分考进大学,17岁又考取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20岁肄业回家,现在2l岁。
严永明2岁就认识了1000多个字。他的才智,极大地膨胀了他母亲的理想。母亲从此像掘井机一般没日没夜地挖掘着他的潜能。在他的生活中,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他没有伙伴,也没有玩具。从一开始,母亲只给了严永明一个目标,那就是学习、参加考试,却并没有告诉他读这么多书是为了什么。
为了让孩子学习好,母亲把严永明生活上的事情全部承担下来,儿子稍有不服,就以“武力”制服,父亲干预也无济于事。
目前,21岁的严永明生活能力极差,学习上的天才和生活中的“弱智”集于他一身,他无法适应社会。
[反思]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虽然,现在大部分家庭能够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如何教育好子女上却存在种种误区。这些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溺爱型疼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爱孩子本来没有错,但对孩子过度溺爱就不可取了。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容易任性,听不得相反意见,自高自大、以自我为中心、不合群,没有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很少有自己的真正朋友。
包办型一些专家发现,现如今社会的孩子“成熟期”越来越晚,“哺乳期”则越来越长,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父母的过多照顾引起的。俗话说:父母爱孩子没够。不管是哪一位父母,都会心甘情愿地为自己的孩子操办一切,小时候的吃喝拉撒自不必说,长大以后也会竭尽所能地为他们着想,从升学到就业再到成家立业,时时刻刻替他们操心费力。其实,帮孩子做一些事情本无可厚非,可把所有的事情都替孩子做了,就容易造成悲剧。这类孩子的突出表现是,生活自理能力缺乏,做事优柔寡断,不了解社会,不能正常与人交往,乃至逃离社会。
放任型这类家长,除了对孩子的吃喝负责外,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交友等统统不管。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文化层次较低的家庭或者忙于工作的家庭中。前者的父母因为自己文化水平低,指导不了孩子的功课,所以对孩子的其他事情,也就听之任之。后者的父母要么是做买卖,要么就是忙于别的事务,由于心思不在孩子的身上,所以对孩子的发展不闻不问,只要不出大问题,就认为孩子不错。
对孩子放任虽然能使孩子的个性张扬,但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比如,有的孩子养成了“称王称霸”、“唯我独尊”的性格;有的孩子野性十足,不乐意接受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有的孩子自尊心极强,受不了一点点委屈;还有的孩子感到孤独、寂寞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都会严重地影响孩子的一生。
嫁接型当今社会,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已无可厚非,但是不少家庭却因此走入误区,表现在家庭教育上就是把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强行嫁接到孩子身上,希望他们实现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而不管孩子适应不适应,接受不接受。在嫁接的过程中;有的孩子能够按照家长的安排,走父母为他们选择的道路,有的则无法接受,严重者与父母对立,甚至出现了中学生弑母的悲剧。
[对策]
针对家庭教育中出现的这些误区,专家指出,家庭教育必须有正确的目的。
首先,要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孩子早晚都要脱离父母走向社会。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要把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放到突出的地位,使他们能够在父母不在时独立生活;教会他们正确处理身边发生的事情,一个人的时候,能够解决生活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学会辨别是非的能力,知道对与错、美与丑、好与坏。
其次,要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随着孩子在生理方面、生活阅历方面大致成熟,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社会和人生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懂得人生存在的价值,要让他们真正成为社会的一分子,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再次,要培养孩子的集体感。家长培养孩子的目标,不仅要使他们走向社会,更重要的是使他们被社会所接受,学会与他人团结合作,在尊重别人的同时,赢得别人的尊重。
最后,家庭教育必须有正确的方法:
沟通法现在家庭教育中的一个明显问题,就是家长缺少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有的家长认为与孩子沟通不重要,有的家长极其独断,只要求孩子服从自己,有的家长只图自己高兴与快乐,对孩子不管不顾。
与孩子沟通,就要多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以及需要家长帮助做什么。要认真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了解孩子在每一阶段的表现,即便家长有不同的意见和想法,也要尊重孩子,与孩子商量着解决。
参与法作为家长,要多参与孩子的一些活动。可能不少家长在心里这样认为:做父母的,必须在孩子面前维护好自己的尊严,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听话。此外,年龄上的差异,也使自己不可能跟几岁、十几岁的孩子玩在一起。其实,参与孩子的活动,不是说什么活动都得参加,而是有选择地参与,与孩子交朋友,了解孩子在想什么,以便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换位法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要注意换位思考。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就应该听父母的管教,殊不知孩子也是有自己的思想和人格的,如果一味地把孩子当做自己的“产品”,想怎么着就怎么着,这样的教育通常都是要失败的。换位的方法,就是要把自己放到孩子的处境上去想,在体谅孩子的基础上教育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