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特定的思想内容用最恰当的言语形式表达了出来,最恰当的言语形式表达了特定的思想内容”,绝不是玩文字游戏。它们各自有着自己的意义特征。特定的思想内容用最恰当的言语形式表达了出来,是说在注重思想内容的同时,也注重表达形式;最恰当的言语形式表达了特定的思想内容,是说在重表达形式的同时,也注重思想内容。否则,就会“因辞害义”。
请看下面这几句话:
场面这么好,音调这么嘹……我也曾听过报……太阳出来望见他洗尿这是从一首自由诗中摘出来的诗句。诗人片面追求韵脚,生硬地把“嘹亮”略成了“嘹”,把“报告”略成了“报”,把“洗尿布”略成了“洗尿”,这怎么能使读者看得懂呢?
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不能成为表达思想的枷锁,但完美的形式可以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如果不顾思想内容,因辞害义,就会影响表达效果,也就谈不上什么表达艺术了。
可见,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一致,才有好的表达效果,也才是艺术的表达。否则,就不能有好的效果,也就谈不上什么艺术。
所以,我们说,注重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的完美结合,内容与形式具有一致性,是口语表达艺术的第三个特点。
(4)入乡随俗,注意适应性所谓入乡随俗,注意适应性,就是说,我们在说话时要适应时间、场合以及自己的身份。即,“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是什么身份说什么话”。否则,就会影响表达效果,也达不到交际目的。《战国策》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
卫国有一家人去娶新媳妇,这新媳妇一边上马车,一边指指点点地问婆家的人:“车辕两边的马是谁家的呀?”赶车人说:“是借的。”新媳妇听了这话,忙对赶车人说:“轻点打它,也别猛抽那驾辕的马!”
马车到婆家门口,伴娘搀扶着新媳妇下了车,新媳妇又指手划脚地对伴娘说:“做完饭,要把灶里余火弄灭,不然,会失火的!”
当新媳妇走进院子,看见当路的地方有个石臼,连忙说:“快把它搬到窗户下面去,在这儿会妨碍走路的!”
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笑话她。
这位新媳妇从上马车到进婆家门,一共讲了三次话,从这三次讲话的内容来看,都是很有道理的,而且非常重要。第一次,嘱咐赶车人不要猛打驾车的马,因为马是借来的,所以应该倍加爱惜;第二次,吩咐伴娘做完饭后要熄掉灶里的余火,新婚之夜,宾客乱纷纷的,稍有不慎,引起火灾,就会乐极生悲;第三次,指使仆人将妨碍走路的石臼搬到窗下,以利行人往来。
可是,为什么人们要笑话她呢?原因就是她说这些话时没有考虑具体的场合与身份。她的三番话,若是在娘家说,人们会觉得她是个很体贴家人,很会过日子的好姑娘;若是结婚三天之后再说,人们则会称赞她是个善于持家的好媳妇。因为按古时候的风俗,新媳妇进门三天之内,是不能多言多语的,何况是在新婚之日呢?所以虽然新媳妇的话说得很合情合理,但因说的场合不对,所处的身份不同,却受到了别人的嘲笑。
由此可见,时间、场境和身份对说话效果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而要使我们所说的话适应时间、场境和身份的要求,我们就得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①根据时间的紧缓,决定说话的长短。
我们的言语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的。不同的时间,对话语的长短有着不同的要求。时间紧迫,话题就要集中,话语就要简明;时间充裕,话题则可谈得宽泛些,话语也可舒缓些。如果不顾时间长短,我行我素,势必影响交际效果。比如:
洪峰即将到达某县,县秘书长主持召开紧急会议。他说:
同志们,洪峰就要到达我县境内,情况非常紧急,为此,县委决定召开这次防汛抗洪动员大会,请大家会后认真组织群众做好防汛抗洪工作。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县委书记、兼县党校校长、兼五讲四美三热爱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办公室主任、兼普法领导小组组长、兼防汛抗洪救灾总指挥魏群言同志给我们讲话!
秘书长的话音未落,台下便已出现不满声。
为何不满?不言而喻,是这位秘书长说话没有考虑时间的因素。洪峰即将来临,抗洪救险已成燃眉之急。这时候,时间就是生命,语言应简洁、简洁、再简洁,可是,他却慢条斯理地历数县委书记的官职,显然是不知轻重,难怪台下不满。
与这位秘书长相反,美国的艾森豪威尔总统就很知道在讲话时注意时间的长短。艾森豪威尔任总统前曾担任过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并且经常出席集会,发表演说。
一次,他在集会上排在他人之后最末一个发言,因前几位演讲者都是长篇大论,以致轮到他发言时时间已经不早了,艾森豪威尔见时间已晚,而听众又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便决定舍弃原来准备好的演讲内容,用简短的语句演讲,他说:“每一篇演说不管它是书面形式的,或是其他形式的,都应该有标点符号。今天晚上,我就是标点符号中的句号。”
艾森豪威尔的话音刚落,听众们便报以热烈的掌声。事后,艾森豪威尔对人说,这是他最成功的一次演说。
听众们感觉甚好,艾森豪威尔自我感觉良好,都是有道理的。在时间短促,听众不耐烦的时候,即使是有内容的长篇大论,也难能为人所接受,而艾森豪威尔的演讲,可谓有多重意义:既对别人的演讲表示了肯定,又完成了自身的演讲任务,同时还节省了时间,获得了听众的好感。
②根据场合的正非、悲喜,决定说话的风格。
根据不同的情况,场合可做多种分类,而每一类别,对说话的风格都有不同的要求。
场合可以分为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正式场合指公共活动的场所,如课堂、会场、办公室等,这种场合说话应严肃认真,不能随便乱扯。非正式场合指日常交往的地方和娱乐场所,如家庭、商店、街头、饭店、电影院、舞厅等。这种场合说话可以随便一些,像聊家常一样,平易、通俗、幽默、风趣,而忌摆官架子。
场合还可以分为喜庆场合与悲伤场合。喜庆场合一般指婚宴、节日、联欢会等。这种场合说话应轻松、明快、诙谐、幽默,有助于欢乐气氛的增加,千万不要说让人不高兴的话。曾有个小伙子,去参加朋友的婚礼。当新郎新娘向来宾敬酒时,小伙子见身着婚礼服的新娘比平时俏丽得多,便说:“你今天真是‘面目全非’。”接着,又对新郎说:“来,让我们‘同归于尽’。”
这两句话把新娘新郎说得心烦了好多天。其实,不光这毛头小伙子说话不分场合,就连声名远播的梁启超,也在这地方失误过。
1926年,在新月派诗人徐志摩和跟他苦苦相恋三年之久的情人陆小曼结婚时,梁启超为证婚人。因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结合是婚外恋的结果,所以梁启超有看法。于是,在婚礼祝辞时,就对他们教训了一番。
他在致辞中说:“徐志摩先生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学问上难有成就。其次,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从今以后,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你们俩人都是离婚而又再婚的人,要痛自悔悟!祝你们今天是最后一次结婚!”
听了这段祝辞,徐志摩和陆小曼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宾客们也面面相觑,不明白这梁公怎么在人家的婚礼上说出这么一段话来。
为什么大名鼎鼎的梁启超的婚礼祝辞会带来这种结果呢?
原因很简单,就是他祝辞时没有注意区分场合。梁公作为学者名流,徐志摩的前辈,平时劝诫徐志摩几句是理所应当的,可是,在人家结婚的大喜之日,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说出这种训诫的话来,未免不尽人情。
悲伤场合一般指有伤、病、亡者的处所。在这种场合说话,忌讳很多,比如,去病房探望病人,一定不要说“死”、“好不了啦”等听着让人不痛快的话。这本是常理,但有的人却不在意。有位朋友就曾对笔者说过这样一件事:
一次她生病住进了医院。其实,也不是什么大病,不过是有点拉肚子。住院的第二天,她的一位同事去看她。见了同事,她很高兴,觉得这同事把她当朋友看。谁知,聊了一会儿天之后,她的心里开始发烦了。原来,这位同事喋喋不休地给她讲,某某人开始拉肚子,后来一查是肠癌,不久便死了。说者本无意,但这听话的人一类比,心里便不痛快。
③根据身份,说出自己该说的话。
身份指的是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或一个人的辈份。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或辈份高的和辈份低的人所说的话,不仅风格不同,而且感情的含量和词语的选用也不相同,所谓“什么身份说什么话”。因而,我们在说话时,一定要根据自己和对方的地位或身份,来选择使用话语,使之“各安其位,各守其职”,说出得体的话来。否则,便会引起听话人的不快,影响交际。
有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参加了省统计局的招聘考试。笔试时,他力挫群雄,名登榜首。同学们都来向他祝贺,说他录取有望,得到了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不料,他在面试时,却栽了跟头。究其原因,毛病出在他不会根据身份说话。
面试那天,他忐忑不安地走进了考场。因为他知道,这面试的十分钟将决定他的命运。为了给考官们留下个好的印象,他准备说几句恭维话。谁知,几句话一出口,竟弄巧成拙,惹得在场的人哄堂大笑。
原来,他开口便说:“各位老师辛苦了,我看咱尽量快一点,别耽误大家的时间。”在座的考官中,有主任、有专家、有学者,他一个应考的学生,怎么能以领导的口气向考官提出要求呢?听到大家发笑,他好像也觉得不妥,坐在椅子里,双手不停地颤抖着,心也扑通扑通地乱跳。待回答考官提出的问题时,又说了不符合自己身份的话。
考官问:“四项基本原则是什么?”
他回答:“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他记不起来了,沉默了好久,又说:“这最后一项原则我忘了。”
考官把答案完整地说了一遍之后,对他说:“你再复述一遍。”
“既然你回答了,我就不用再说了。”他振振有辞地答道。考官有些不满,因为考官让他复述,是看他是否记住了,考察他的瞬时记忆力,而他没看出这一点,竟以为复述是多此一举,拒绝回答。很显然,这样做无疑是对考官的顶撞。作为一个学生,说这种顶撞的话是极不得体的。
显而易见,面试的结果,这位大学生被省统计局拒绝在了门外。
(5)深入浅出,注意通俗性口语表达不同于书面语表达。书面语表达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查字典;遇到不易理解的句子,可以慢慢琢磨。而口语表达则不行,它具有易逝性特征,声音转瞬即逝。听不明白也就只能留下遗憾了。口语表达的这种易逝性特征要求我们说话时一定要注意通俗性。即使是理论性很强的问题,也要尽可能地做到深入浅出。只有这样,才易于为人所接受。要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必须注意如下要求:
①要使用规范的词语。
我们在说话时应该注意运用规范性的词语,少用对方不熟悉的方言、生僻词语或文言字眼。叶圣陶先生历来不赞成口语表达使用文言语句,他说,看见用口语写的文章里夹杂着文言字眼和语句,就“觉得不舒服,仿佛看见眉清目秀的面孔上长了个疙瘩”。(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422页)他热切地希望人们从文言词句的“旧镣铐里解放出来”;特别是那些没有什么文言修养的人,更不要去“捡起那副旧镣铐套在自己的手脚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42页)其实,不光是文言语句,方言土语、生僻词语,也是束缚我们口语表达的镣铐。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②要使用大众化的口语。
语言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口语较之典雅庄重、准确精练的书面语,具有简洁明快、生动活泼的特色。而这种特色正是通俗易懂原则的精髓。因此,我们要想使自己的表达通俗易懂,就得学会使用口语,尤其是大众化的口语,以贴近生活的本来面目。鲁迅先生就很赞同这种作法,他主张要“将活人的唇舌作为源泉”、“博采口语”。毛泽东也告诫做宣传工作的同志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因为“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他还指出:“我们很多人没有学好语言,所以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毛泽东不仅要求别人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他自己也是身体力行。请看下面这段记述毛泽东向农民宣传破除迷信的话:
我在乡里也曾向农民宣传破除迷信。我的话是:
“信八字望走好运,信风水望坟山贯气。今年几个月光景,土豪劣绅贪官污吏一起倒台了。难道这几个月以前土豪劣绅贪官污吏还大家走好运,大家坟山都贯气,这几个月忽然大家走坏运,坟山也一齐不贯气了么?土豪劣绅形容你们农会的话是:‘巧得很罗,如今是委员世界呀,你看,屙尿都碰上了委员,’的确不错,城里、乡里、工会、农会、国民党、共产党无一不有执行委员,确实是委员世界。但这也是八字坟山出的么?巧得很!乡下穷光蛋忽然都好了!坟山也忽然都贯气了!
神明么?那是很可敬的。但是不要农民会,只要关圣帝君、观音大士,能够打倒土豪劣绅么?那些帝君、大士们也可怜,敬了几百年,一个土豪劣绅不曾替你们打倒!现在你们想减租,我请问你们有什么法子,信神呀,还是信农民会?”
我这些话,说得农民都笑起来。
“农民都笑起来”,说明农民听懂了毛泽东的话,宣传教育起到了作用。这一效果的取得,不能不归因于使用大众化的口语。他挑选的词语,比如,“八字”、“走运”、“风水”、“坟山”、“倒台”、“屙尿”、“穷光蛋”、“法子”等等,农民很容易懂,所以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如果他满嘴新概念、洋名词,农民不但不会笑,还会摇着脑袋走开,宣传教育当然谈不上什么效果。事实证明,这种作法非常有利于口语表达。
③要善于使用比喻。
美国著名口才家戴尔·卡耐基,在他所著的《语言的突破》一书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有时你辛辛苦苦忙了半天,结果仍旧无法把自己的意思解释清楚。这件事你自己明白得很,可是要使听众一样对它明了,就必须做深入的解说。怎么办?试试把它与听众确实了解的事物相比较;试说这一件事像另一件事,说这件陌生的事像听众所熟悉的事。”卡耐基所说的方法,就是比喻的方法。
比喻,可以把人们感到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表达得浅显具体;把平淡无奇的事物描绘得生动形象。例如:
加里宁是俄国布尔什维克一位杰出的宣传鼓动家。一次,他向某地农民代表讲解工农联盟的重要性。尽管他作了详尽严谨的论证,但听众似茫然不得要领。有人问:“什么对苏维埃政权来说更珍贵?是工人还是农民?……”
加里宁反问道:“那么对一个人来说,什么更珍贵,是右脚还是左脚?”
全场静默片刻,突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农民代表们都笑了。
一大篇抽象的道理没能说服农民代表,而一句形象的比喻却让农民们明白了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