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金口才全书·好口才闯天下
29222700000011

第11章 出类拔萃——因口有才(3)

显见,比喻的确是获取通俗易懂效果的最佳手段。凡是聆听过毛泽东演讲的人,都深深地感到,毛泽东的演讲非常通俗易懂。不论多深奥、多抽象的道理,多曲折、多复杂的问题经他一讲,就明白如话,形象具体,简单明了,而这一效果的取得,很大程度就是归功于他善用比喻。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一天,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大礼堂给工人、农民做报告,动员他们加入革命队伍。当他讲到阶级斗争没有妥协,没有中立的余地时说,你在一条大河里游泳,老不靠岸,既爬不上那一边,也爬不上这一边,终究是要被淹死的。

曾亲耳听到过毛泽东这次演讲的周谷城回忆说,“这段话一直印在我脑子里,与我后来参加农民运动,有很大影响。”

④要善于使用短句子。

实践证明:句子越长,结构越复杂,越难读懂、听懂,句子越短,结构越简单,越容易读懂、听懂。因此,我们在讲话时,应避免使用长而结构复杂的句子,而注意使用短而结构简单的句子。请看周恩来1963年5月29日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属机关负责干部会议上的报告中所说的话:

官僚主义有各种表现,我现在把它分开来说。

第一种,高高在上,孤陋寡闻,不了解下情,不调查研究,不抓具体政策,不做政治思想政治工作,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旦发号施令,必将误国误民。这是脱离领导、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

……第二种,狂妄自大,骄傲自满;主观片面,粗枝大叶;不抓业务,空谈政治;不听人言,蛮横专断;不顾实际,胡乱指挥。这是强迫命令式的官僚主义。

……第三种,从早到晚,忙忙碌碌,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对事情没有调查,对人员没有考察;发言无准备,工作无计划;既不研究政策,又不依靠群众,盲目单干,不辨方向。这是无头脑的、迷失方向的、事务主义的官僚主义。

……第四种,官气熏天,不可向迩;惟我独尊,使人望而生畏;颐指气使,不以平等待人;作风粗暴,动辄破口骂人。这是老爷式的官僚主义。

周恩来用简短的语句给各种官僚主义者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像。

(6)实事求是,注意真实性邓小平指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这四个字。”

“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

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邓小平的这段话是非常精辟的,它是革命斗争的经验总结,也是我们党政干部口语表达的指导思想。“实事求是”体现在我们党政干部的口语表达中,就是“真实”两个字。

真实,就是说话符合客观实际,言之有物,不说空话、大话。说话符合真情实感,言由心发,不说假话。说大话、说假话最终害的只能是自己。

1983年,山东莱州大理石厂投资从国外引进了一批比较先进的设备。1984年投产,1985年形成了生产规模,当年实现了180万元的利润,成为当时全国石材行业的老大哥企业。这时候,从企业领导到一般工人,沾沾自喜,很有一种骄傲自满情绪,致使这个全国最大的石材企业第二年就大滑坡,利润急剧下降,下降了80%多。恰巧在这时候,国家建材局的一位局长前来视察工作,当时的矿长汇报工作时的第一句话就说:“我们的企业全国居第一,全世界居第二!……”

听了那位矿长的话,局长吃了一惊,不高兴地打断了他的话:“谁是世界第一呢?”

矿长显然是没有料到国家建材局长会突然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一时张口结舌,答不上话来。

局长又问:“你出过几次国?都去过哪些国家?”

矿长的额头上冒出了冷汗,结结巴巴地说:“我……我去过一次日本……”

局长生气地说:“你仅仅去过不生产石材的日本,连石材王国意大利的国门都没踏上,那你凭什么说这个企业居全世界第二呢?”

矿长的脸青一阵红一阵,站在那里不说话了。

这位矿长凭空设想的说话,最终害了自己。

(7)规范无误,注意正确性我们说话时,不仅内容要真实准确,形式也要规范无误,注意正确性。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语音要规范。

规范的标准是说准确的普通话。说话者的发音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听话者的理解是否正确。例如:

有一位老师,到一所小学去给一年级的小朋友作宣传演讲。

她一走上讲台,就拿出一张小图片,双手举着说:“小朋友,大家请看小肚皮(图片)。”孩子们一听要看小肚皮,就把衣服扣解开了。因为图片的遮挡,老师没有看到孩子们的动作,便又问:“小肚皮(图片)上有什么?”孩子们异口同声地答道:“肚脐眼。”

原来,这位老师讲得不是规范的普通话,使孩子们误会了。

②遣词要确切一个词单独存在是无所谓正确不正确、恰当不恰当的,但如果这个词使用在句子中,与其他词发生了结构上的关系时,就有正确不正确、恰当不恰当的问题了。而且词义还有大有小,词义的色彩还有褒有贬。这就需要我们能根据听话的对象和表达的内容来选择使用准确的词语。既不能大词小用,小词大用,也不能褒词贬用,贬词褒用。当然,修辞上的易色另当别论。例如:

小王的亲戚张大妈和儿媳总闹矛盾,小王想劝她们和睦相处,便给她们写了封信。信中有这样一句话:“你们不要总吵架,叫别人笑话。你们应该肝胆相照,和平与共……”

在这句话中,小王就犯了大词小用的毛病。“肝胆相照,和平与共”,应用于国际关系,而用它来劝说婆媳间的矛盾,就极不准确了。

与小王相反,外事局的张局长又犯了小词大用的毛病。一天,张局长与一外国访问团座谈。座谈会将结束时,张局长作总结发言,他说:“不管国际风云怎样变换,我们两国都要抱成一团儿。……”

这“要抱成一团儿”,应该用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用于两国间就犯了小词大用的毛病。

另外,有些词还有习惯用法,对这些习惯用法的词,一定要遵从它们的使用习惯,不能随意用其他词语替代。否则,就不能正确地表达思想。例如:

一天,某领导主持一个追悼会,本该说“请默哀三分钟”,却说成“请难过三分钟”。三分钟过后,他还没想起“默哀”一词,只好继续用“难过”,说:“现在难过结束”。

“默哀”与“难过”是同义词,但在追悼会上,习惯上说“默哀三分钟”,不说“难过三分钟”。这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改变,改变就难以为人所接受。

③停顿要恰当。

停顿是指句子当中、句子之间、段落之间和层次之间的间歇。我们说话时,该停不停,不该停而停,都会影响听话者的理解。例如:

某单位调整工资以后,在一次总结会上,一位领导同志在作报告时说:“通过这次调整工资,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加了工资的和尚,未加工资的同志,都纷纷表示……”“妙语”

一出,全场听众哗然,纷纷揶揄道:“我们这里又不是少林寺,怎么还有和尚?”

“怪不得我们这些人没长工资,原来把指标送给庙里了!”

(8)言简意赅,注意简洁性“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恩格斯语)口语表达尤其应该如此。言简意赅的话语体现出简洁性,而这种简洁性对于口语表达是非常重要的。这早为人们所关注。

春秋的时候,子禽问墨子:“先生,多说话到底有没有好处?”

墨子回答说:“话要是说得太多,好比池塘里的青蛙,整天整夜地叫着叫着,弄得口干舌燥,却从来没有人去注意它,这有什么益处?但是,雄鸡只是在天亮时叫几声,大家就知道天亮了,都很留意它。所以说话不在多,而在说得有用处。”

墨子的话说得非常形象、生动。的确,“言不在多,达意则灵”。例如:

一次,福州新闻文化界邀请文学家郁达夫去作学术演讲。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快、短、命”三个大字,然后看了看台下的听众开口说道:“本人今天要讲的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概念,就是这三个字要诀:快,就是痛快,写得快;短,就是精简与扼要;命,就是不离题,词达意。说话和作文都是一样的,如我现在所说的就是这个原则。不要说得天花乱坠,离题太远,或者像缠脚布那样又臭又长。完了!”

郁达夫的话说得虽少,但却句句说到了点子上,意思也因之而表达得很充分。

那么,怎样使我们的口语表达言简意赅,具有简洁性呢?

①要能够围绕中心说话。

我们讲话,都有一定的目的性。或是为了告诉听众,发生了什么事,怎样发生的;要做什么事,为什么要做和怎么做;或是要向听众讲述一个什么道理。因为事物和道理是复杂的,所以,就有许多话要讲。但这许多话并不能乱讲,要紧紧围绕中心说下去,这样才能突出主题,也才能使我们的表达简洁不繁。

因此,我们在开口说话之前,要先确定讲这番话的中心,然后围绕着中心说下去。在说的过程中,与中心无关的话,绝不提及。如果我们没有把握,可以事先想出说话要点,按照要点逐层讲述。这样一来,话虽然说得不一定多,但意思会表达得很充分。正如清人郑板桥介绍为文经验时说的:“出繁就简三秋树。”是的,深秋时节,繁花密叶早已落去,仅剩有树干和树枝,这树干和树枝虽“简”,但又不失树的形象,可谓突出了根本。

②要学会用概括的语言讲话。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领导者在讲话时,所说的话往往是一言中的,切中要害。周恩来总理就是如此。

1960年,中国京剧院的《霸王别姬》要参加出国演出。临行前,周恩来总理亲自审查了这个节目,并给每个场景都下了评语。这些评语下得简洁明快,全是清一色的“一”字打头成语。

当戏演到项羽置形势于不顾,把别人的劝说当作耳旁风,执意出战时,周总理评道:“一言堂。”

接着项羽回到后宫,虞姬又再三规劝,请他千万不要发兵,以免中了刘邦的圈套。项羽不容分说,回拒道:“我主意已定,明日发兵。”周总理听到这里,评道:“一家之长”。

项羽孤军深入,落进了刘邦的伏击圈。周总理又评道:“一筹莫展”。

虞姬备酒,项羽吟唱“力拔山兮气盖世。”周总理评道:

“一曲挽歌。”

显见,周恩来总理的评语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把握住了要点,具有极强的概括性。

周恩来这种高度概括性的语言来自于他那高度的概括能力。因此,我们要学会用概括的语言讲话,就得经常性地、自觉地训练我们的概括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训练自己的概括能力。一是概括书本知识;一是概括生活事实。

概括书本知识,就是把自己阅读过的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用自己的语言把主要内容概括出来,可以写在书页旁,也可以写在读书笔记上。毛泽东在读书的时候,经常进行这种概括。这种训练做多了,我们对书本理论知识的概括能力就会渐渐增强。

在进行概括时,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要用自己的话概括,惟有用自己所习惯的思维语言进行概括,才能把他人的东西纳入自己的思想,从而逐步培养、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也惟有用自己所习惯的思维语言进行概括,在讲话时才能信手拈来,为我所用。

概括生活事实,就是对自己所碰到的、所了解的生活中发生的事,思考其意义,穿透其表象,把握其本质。事实上,我们常常在不自觉地做这一工作。对于生活中发生的事,我们常常在头脑中思考,并对它进行评价,但这种思考、评价往往是零碎的,不全面、不深刻的。如果我们能从概括能力的培养出发,来自觉地进行训练,如写短文评价,记笔记阐述,那么,稍待时日,我们对生活事实的概括、把握能力就会增强。

③要避免不必要的语句重复。

有的人讲话,生怕别人听不明白,车轱辘话反复讲,结果,只能导致听众生厌。例如,有位中层干部在一次年终工作总结座谈会上,作了如下发言:

领导和同志们,今天这个座谈会呀,开得很及时也很重要,跟以往大不相同。这是我的一点看法,不一定对,不对的地方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我虚心接受。人应该虚心一些。毛主席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许多人正是因为骄傲犯了错误。当然,犯了错误也不要紧,只要改正就行了。然而改正错误的过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外因起辅助作用,内因才起决定作用。内因起了作用,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出来。主观能动性也就是积极因素。这个问题很简单,我就不啰嗦了。不过,需要强调的地方,还是应该强调的,这不能叫啰嗦,这叫重点突出,界线要分清。我就是个最不爱啰嗦的人。有些人一天到晚,啰啰嗦嗦,东拉西扯,白白浪费别人的时间。时间,是很宝贵的,人的生命就是一分一秒合起来的。所以鲁迅先生说过,无端浪费别人的时间,就等于谋财害命。鲁迅先生的原话我记不清了,大概意思就是这样,好在现在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引用错了也不要紧。要是放在“四人帮”横行的那几年,有人肯定会说我篡改原话,给我加上莫须有的罪名,进行无情的打击,残酷的迫害。其实他们打击我、迫害我也不要紧,这样反倒可以锻炼我,坏事可以变好事嘛!听说有人在背地里说我这个人说话太啰嗦,我不计较这些,哪怕人家的话有百分之零点一的正确性,我也应该虚心接受,“言者无罪,闻者足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嘛!我相信我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跟上我们时代的步伐,为实现“四化”贡献我的一切,必要时,哪怕贡献出自己的生命。生命,自然对每个人只有一次,可是我们活得要有价值呀!我先谈到这里,上级领导不是说有多少谈多少,不一定长篇大论嘛!我暂时就说这些,就不啰嗦了。不对的地方请领导和同志们提出批评,我一定虚心接受。

这位领导说是不啰嗦,实际上是很啰嗦。听这样的领导讲话,不睡觉才怪呢!

这种毛病产生的原因,正像恩格斯在《致马克思》一文中所说的:“重复,一部分是术语缺乏的结果,一部分是不习惯于逻辑训练的结果。”因此,要克服这种毛病,就得加强语言修养,注意学习逻辑知识。

善辩——凸显才思敏捷善辩,就是要学会抓住话的关键,借助好环境、自己言传身教和善于诱导对方。让对方随着自己的思路去发挥。这样才能让对方心悦诚服。

(1)抓住关键长话短说抓住要点,长话短说,不讲空话,不无的放矢,不重复别人已讲过的或众所周知的俗套,是赢得听众的说辩谋略。冗长的说教,满嘴的陈词滥调,没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发言,只能引起听者的心烦和厌倦。

林肯的论辩艺术是举世公认的。他的特点是惜语如金,简捷明了。

有一次,林肯作为被告的辩护律师出庭。原告律师将一个简单的依据翻来覆去陈述了两个小时,搞得旁听者极不耐烦,最后连法官也坐不住了。

好不容易才轮到林肯辩护,只见他走上讲台,先把外衣脱下放在桌子上,然后拿起玻璃杯喝了口水,接着重新穿上外衣,然后又喝水,这样的动作重复了五六遍。

虽然林肯一言未发,但听众早已心领神会,明白这是对原告律师的讽刺,不禁哄堂大笑,直乐得前俯后仰,不能自己。接着,林肯才开始了他的辩护演说。

林肯对原告律师的颇带幽默的嘲弄,征服了听众,他那言简意赅的辩护很快就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一次偶然的机会,马克·吐温与雄辩家琼西·M·得彪同乘一条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