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未解之谜(中)
29224800000011

第11章 古代悬棺葬之谜

中国古代的丧葬形式多种多样。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船棺葬、悬棺葬等各种形式。这中间最引人注意的则是悬棺葬。明代朱维京曾有诗描写了我国古代悬棺的情景:“岩有千年骨,梯悬万仞船:夜闻仙乐动,缥缈五云边。”古人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殡葬形式。它的目的是什么?它又是怎样完成的呢?这一切至今仍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

所谓的“悬棺葬”,就是利用木桩或天然岩缝把棺木悬置在悬崖峭壁之上,或者把棺木放在天然或人工凿成的岩洞之中的一种葬法。在我国福建武夷山、江西贵溪仙岩、从奉节到宜昌的长江三峡及四川的忠县、珙县等南方地区的山崖上,都发现了大批战国秦汉之际的古代悬棺葬。这些棺柩或置于陡峭耸立的绝壁之上,或半置于崖缝、崖洞、半置于崖外。其下临万丈深溪,上则隐身于云雾缭绕之中,充满了神奇,也带来了无数的疑问。首先,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式,它代表了什么含义?对此,有学者认为,这种葬式实际上反映了古代南方民族“水行山处”的民族风俗习惯。从目前发现的悬棺来看,悬棺一般放在靠山临水的位置,棺形也有舟形的,反映了人们对山水的依恋和寄托之情。明人田汝成《行边记闻》记载仡佬葬俗云:“殓死有棺而不葬,置之岩穴间,高者绝地千尺,或临大河,不施蔽盖。”另一方面,这种葬式也是生者对死者的一种哀悼形式。棺柩放置越高,越能体现对死者的悼念之情,故而会有争相高挂棺木的情景出现。另外,棺柩所置之处,多为悬崖峭壁之上,下临万丈深渊,不借助工具无法攀登,也无人敢攀登。因此,悬棺葬又有防盗防掘的作用,以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于扰侵犯。这似乎又有古代祖先崇拜和灵魂不灭的原始宗教信仰的影子。

在悬棺葬的研究中,有关采用悬棺葬民族的族别、族源问题是研究的重心所在。就各地发现的悬棺葬中,可谓分布地域广阔、延续时间漫长。福建的古越族、四川的巴人、焚人、贵州的五溪蛮人以及古代的濮人、僚人等等,均有此葬俗。其中以福建武夷山的悬棺葬时代最早,也是我国悬棺葬的发源地。据此,专家们认为,悬棺葬不可能只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嫡系的民族集团及其后裔的习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处于社会、自然条件相似的各族各自发展起来的。它为一些民族所共有。

凡是看过悬棺葬的人,都不约而同地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悬棺的位置一般离地几十米,甚至几百米。那么,这重达几百斤的棺木是通过什么方法悬置于陡峭的悬崖之上的?这一问题至今仍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

唐代有人记载悬棺是“自山上悬索下柩”,似乎是由上而下系以绳索的方法而放置棺材;又有人认为古人是由下而上搭没云梯来加以建置的;也有人认为古人由侧面先修栈道,而逐步到达置棺位置,然后才搁置棺木。但这些仅仅是假设,具体的方法,还有待于日后考古提供更有说服力的证据。